怪核背后正在崛起的互联网美学
2024-04-22许妍婷张阳
许妍婷 张阳
如今,随着科学创新技术的不断完善,以网络作为主要传播媒介的互联网美学开始逐渐兴起,并且愈发蓬勃,作为一种受到部分群体追捧的小众流行文化,怪核带给了人们不一样的审美体验,并且为艺术的表现形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
怪核的定义与阐释
怪核(Weirdcore),是近年来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具体起源日期尚且不详,目前已知最早出现的怪核作品,可追溯到2017年。
怪核的进一步流行起源于2019年,应国外的讨论区4chan上发布的帖子中提出的要求,一张被命名为“后室”(Backrooms)的照片被上传,这张照片的画质模糊,人们可以从后室的画面中看到,房间的颜色只有黄色,在房顶上有一排整齐明亮的灯,房间内部还有多个突出的墙体,它诡异且怪诞的观感,叫人不寒而栗,随即,它吸引了一众网友的探讨,网友们纷纷为它编写都市传说、拍摄自创短片,由此,后室为广大群众引出了一种具有超脱气质的互联网新美学,即怪核。
迄今为止,怪核尚未在相对权威的网站有官方的定义,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创作基于“阈限空间”的理论,根据柯林斯词典的解释,“阈限”(liminality)意为处于两个阶段之间的“中间状态”,而怪核中展现的阶段,多半是处在中间状态的一种停留,符合阈限的特征,同样的,怪核也兼具了超现实主义的特点,所谓“超现实主义”,就是通过在艺术中使用非理性与梦幻的因素,来破坏一切固有的规范与观念,超越狭隘现实的束缚,它是对已有认知的大胆突破,使怪核作品超越了人们平常的认知,达成一种介于清醒与迷离之间的朦胧情绪。
怪核运作的原理
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操控人们的往往是恐惧,尤其是对未知的恐惧,怪核作品正是抓住并利用了这一点,才能形成其独有的鲜明风格。它诡谲的观感,一部分来自人类在阅览完具象的事物后,脑内思维自行对其进行的判断与发散,另一部分则来自作品自身将看似相对或本不相干的元素巧妙地融入进同一个画面中。
怪核作品本身的价值,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依赖于观者的。它带给人们的并不是单纯的视觉上的冲击,而是一种感受,这种感受会更偏向于个人自发产生,因人而异,并非统一,因此,每个人对作品的解读也有所不同。这就致使观者作出的反应,给予了怪核作品除本体以外一种精神上的补足,进而大大增强了它的完整性,使它的价值在集体认同中,被人为地提上了一个层次,而怪核作品采取的手段,是对人们传递出暗示,最终构成心理惊悚。
与传统含义上的惊悚有所区别,通常情况下,为从表层上展现出直观的惊悚,作者会结合形态、声音等各种外界的客观因素,对其加以扭曲,从而辅助整体,以刺激观者的五感,与之相较,心理惊悚更像是隐藏在暗处的巨型冰山,它会在人们拥有明确的意识以前,随着时间的推移或是事态的深入,于潜移默化之中对人们产生叠加的影响。前者带来的效果会让观者感受到如针刺般尖锐的疼痛,虽然它同样也能生效,然而这种刺痛极其短暂,只适用于当下,一瞬过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从长远来看,后者的余韵显然要来得充足一些,究其根本,是因为它能遗留下来一种更为漫长且深刻的效应。心理惊悚主要讲究的就是循序渐进,尽管它要花费更久的时间才能起效,乍一看成效也不如前者突出,可一旦它开始发挥作用,那么它的影響在短期内就不会消逝,甚至会伴随着观者的记忆无限延长,形成一个匪夷所思的、强烈的记忆点,从此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心中,令人难以忘怀。
怪核的艺术手法与表现形式
如果说传统类作品是规则的,那么怪核类作品就依靠着对普通物件的另类解构,打破了传统类艺术作品的规则。
一般来说,怪核作品的创作在以现实为基础的同时,也仰仗于人类的想象,它做到了剥离现实却又没有完全脱离现实,是人们顺应自身直觉的产物,作品中似乎无时无刻不透露着属于理性的肃穆与严谨,但人们在观赏作品后自发衍生出的感想,又为它看似缺失温度的画面注入了感性。
怪核作品的艺术手法较为弹性,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从整体上来看,它的表现形式有一个大概趋同的方向。
静态的怪核作品所使用的制作手法,多围绕摄影或者拼贴的形式,它侧重于人们在视觉上留下矛盾,人们可以察觉出作品中的反常,却又说不清楚究竟是哪里不对,让人能在混乱中找到秩序,却又无法将秩序抽离出它所处的混乱。静态的怪核作品以写实类和虚实结合类居多,一张简单的照片就可以被列入写实类的怪核艺术,而虚实结合类则会保留写实的基底,并适当添加一些虚拟成分,创作多为在照片上组合一些意想不到的、割裂感十足的东西,例如被替换成眼睛的花朵花蕊、被放置在天空中的卧室房门,或是抹去一些本该存在的东西,例如将图片中的人涂抹成黑色、给一些正常的地方打上马赛克,以此制造出一种既合理又不合理的冲突,搭配上角落里晦涩的旁白或解说文字,用文字段落的不完整性烘托画面,充分调动起“未知”,赋予了观者延展和遐想的空间。
动态的怪核作品更偏向虚实结合和虚拟类,它的运作原理是基于前文中提及的“阈限空间”理论,动态怪核常见于游戏、短视频、影视剧等,影像中的场景并不繁琐,但是它在内层空间上的结构会比表面上复杂,开阔的室内有无数的拐角和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道路,伴有浓烈的空旷感和无尽感,宛如一个深不见底的漩涡,观者的主视角会跟随镜头在空荡荡的场景中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他们也会因为视线的局限,无法判断出所处环境的全貌而感到焦虑和紧张。
不论是静态怪核还是动态怪核,它们的共通之处在于,都利用了人们潜意识当中的“共识”。它们传播的载体,往往是一些为大众所熟知的公共场所或者亲历者居住过的私密场所,如满是暗角的房间、废弃的游乐园、建于室内的老旧泳池、医院门诊前的长廊等等。
怪核作品在被塑造出雏形后,往往被有意或无意地做旧,这些作品会通过一些低分辨率的图像,去复刻二十年前的电子数码产品呈现出的视效,展示出一层积淀的年代感,来激发观摩作品的人们对过去的回忆,营造让人感到不适的氛围。由于人们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怪核类作品中提及的类似环境,但相关的记忆和场地在空间和时间上距离他们现在习惯的生活已经非常遥远,人们便会在被画面触发时,滋生出一种熟悉又陌生、亲切又疏离的感觉,这种抽象的感觉是怪核作品的艺术精髓。
怪核作品之所以能够跻身于亚文化行列,为小众爱好者们所接受,一方面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被现实世界中按部就班的乏味与单调裹挟了太久,这使得那些光怪陆离的奇思妙想被积压在他们的内心深处,长期得不到释放,于是,为摆脱这种一直束缚他们的困境,他们的心态开始发生转变,逐渐演化出了猎奇心理,并从一个冷门的角度开辟出另一条新奇的途径,去发泄排解那些注定不会被大众所理解接受的想法,获取那些他们无法在现实世界中获取的乐趣。这可以被理解为,怪核类作品的诞生与流传,是小众爱好者们对自我的剖析、探索和抒发,对结识同类、寻找共鸣和被他人认可的极度渴望,以及对无聊的一种变相抗争,其中也囊括了他们对艺术及其背后境界的一种追求。
另一方面,怪核作品是人们用以寄托精神、体现对过往追忆的媒介,除了一小部分作品跳脱出框架,有意在空间上进行了留白外,有很多在网络上流传的怪核作品都围绕着在千禧年间随处可见、放到今天却几乎绝迹的场景,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存在着中立的恋旧心理。
以享誉全球的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为例,他的代表作都带着一股鲜明且突出的诡异感,早在怪核这个概念正式成形之前,他所执导的经典恐怖电影《闪灵》中,就十分前卫地采用了类怪核的拍摄模式。《闪灵》的故事发生在一座名为远望旅馆的酒店,从现场的布置上来看,道具组将远望旅馆内的237号客房墙面粉刷成高饱和的色调,在旅馆的地面铺上了印有重复几何纹样的地毯,这些布景彰显了一种略带偏执的美学,它强迫式的工整抹灭了一家旅馆本应弥漫的烟火气息。影片还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桥段,那就是小男孩丹尼骑着一辆儿童车,绕着远望旅馆的走廊不停转圈,在这个片段中,摄影师的镜头从始至终跟在骑车的丹尼身后,并且故意在丹尼行进的路线中利用墙角的遮挡来制造视觉盲区,这使得屏幕前的观众在镜头兜兜转转的牵引下逐渐升起了警惕,终于在拐过最后一个转角后,丹尼面对的长廊里猛地出现一对不该出现在那里的双胞胎姐妹,这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变故,把这个情节的骇人程度推向了顶峰。
怪核所涵盖的旁支及延伸
由怪核延伸出的内容涵盖了多条分支,其中包含了梦核、伤核、池核等等。
这几条分支中,最常和怪核一起被提及的是梦核。梦核(Dreamcore),顾名思义,主题核心围绕着梦境,本质上,梦核借助图像、音频等媒介,模拟了虚无的梦境对大脑产生的欺骗,从而促使正在观赏作品的个体被催化出陷入梦境后的感知及状态。单从字面上看,梦核的理解成本比怪核要低,它脱胎于怪核,又在细节上区别于怪核,如果说怪核是同类艺术笼统的总结,那么梦核在加入了“梦”的前缀之后,指向性要更加具体。
梦核类作品会去模糊虚拟与现实的边界,它所描绘的怪异意境,是对现实的一种扭曲变形,充满了感染力,也很难用确切的、贴合的语言去解释清楚,这就是人们现在俗称的“意识流”。观者起初是在以第三人称的旁观视角看待作品,但是在长时间的观摩下,他们又会产生第一视角身历其境般的感受,获得沉浸式的体验,仿佛被困在一张黏稠的网里,没有办法从中挣脱、清醒过来。
纵观影史,有不少导演在制作影片时,都采用了梦核这种非常规模式,在现实中穿插虚幻,去诠释一个只可在情感上意会的概念或现象。著名导演大卫·林奇就在自己的影视作品中融入了很强烈的梦核理念,他所执导的电影当中,最经典的梦核类电影就是拍摄于2000年的《穆赫兰道》。这部影片花了三分之二的篇幅,着墨于女主人公所做的一场亦真亦假的梦,开头在饱和度极高的纯色背景下跳舞的人群、在歌唱途中忽然倒地的表演者、结尾处从小巧的蓝盒子里钻出来的小人,這些影片中的幻象,可以理解为对现实的影射,也是女主人公自己联系现实所产生的臆想,它们编织出梦境的混乱和荒唐,让观众能设身处地地从梦境中窥见主人公内心极度的慌张与不安。
怪核艺术的崛起,看似是一种偶然,实则是一种必然。现代社会层出不穷的科学技术正在不断被完善,这促使人类文明发展异常迅速,尤其是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作为近期的热门议题,被各类软件广泛应用的AI绘图技术,已然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按照物极必反的规律,当事态的走向步入极端,人们反而会尝试着回首过去,用自媒体、线上展等现代的途径,去推动旧文化在现今的复兴,将被掩埋的、被遗忘的、所谓“过时”的东西,重新带回到大众的视野,这实则很好地展示出了人们几十年来的审美变迁。
在艺术领域,被重拾的艺术类别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音乐、穿搭、平面创作的表现形式,人们运用数字化手法,对损坏音质和画面加以修复,或从以往的风格中完成汲取和改良,让经过加工的艺术作品更为契合时代特征,焕发出蓬勃的新生。
怪核类艺术能取得小范围成功的根源,与其说是人们对“旧”与“迷幻”的不舍与迷恋,不如说是人们在接受多元审美的前提下,对复古潮流的追捧。怪核类艺术的出现,不仅是创作者对旧事物精华的巩固与保留,也是新旧融合的一次突破性试验,是对艺术维度的一种开拓。此类作品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这个特征给予了广大艺术从业者和艺术爱好者们一个颇为重要的启示:尽管AI技术可以复刻一件作品的外在,但它无法真正取代的是这类艺术品当中所蕴含的独特的人文精神。
(作者单位:鲁迅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