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慎独”谈个人品德的培养

2024-04-22吴锦霞

三角洲 2024年8期
关键词:慎独品德层面

吴锦霞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国家大力推动公民道德建设,这就要求必须加固其中的基础性工程——个人品德的建设。纵观历史上个人品德在中国传统道德建设中虽然并未作为单独的概念出现,但对个人品德的追求从未停止。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其理想人格的培养与个人品德的培养联系紧密。

“慎独”的内涵

“慎独”作为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作为确切的概念出现之前,在不同典籍中对其早有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大学》中提到“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主要强调君子的道德行为是一种内化后的外显;《中庸》提及的“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忽微,莫显乎隐,故君子慎其独也”。此处的“慎独”则更多体现了“道”与君子行的关系,即君子能够做到将人之欲遏于萌芽以达“天道”。由此可见,“慎独”思想的产生是一种必然结果,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本体论层面的内涵,体现的是对“独”的理解;另一方面是修养论层面的涵义,体现的是对道德实践层面“慎”的明晰。

“独”所体现的本体论层面内涵。从词源解释出发,“独”的原意为:单独、单一,进而引申出“独”是一种专门的状态,即对事物内在本质的反映。如,《礼记》中以“礼”的形式对人进行了各种规定,人在行“礼”的过程中与他人发生着各种关系,“慎独”为这些关系中人的行为提供了指引。“礼”也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对社会起到了教化作用,使个体在行“礼”的过程中生成一种道德自觉。由此可见“内其心”去寻找与“礼义”一致的“德”便是必须的了,“内其心”所寻之“德”实则是人在“礼”的二分中,对“礼义”的回归,对人道德本质的彰显。“慎獨”不仅对人外在的行为提出了诸多要求,而且作为一种内在的力量指引着人们的行为。

“独”以“德”的内容显现出人的内在本质,可以在与“礼义”一致的“德”上得以阐明。“慎独”由对礼的思考,进而寻找到人最一般的道德本质——德,这种道德本质最后又对“礼”的生活起着指引作用。也只有用“慎独”的工夫将存在于人心中的道德本质力量彰显出来,人有德性的生活才会实现。“独”作为人内在本质的体现,是人心中“德”与“情”的真实反映,“真”可以用“诚”来概括,即人作为万物中特殊的存在,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可以说“独”的最终归宿就是“诚”。

“慎”所体现的修养论层面内涵。“慎独”本体论层面的“诚”从“心”出发说明人内在的真实,“慎独”之“慎”所反映的“诚”则需要我们落实到现实人的践行当中去理解。其中,“正心诚意”是慎独的首要内容。“意”作为“诚”的对象,在这里不是一种主观的臆断,也非一种简单的意志,被赋予了道德意志的涵义。“择善固执”是“慎独”修养的更高要求。它是对“善”高度自律的道德持守,更是一种持续的行为,贯穿于人完整的道德生活中,“慎独”在修养论层面的实质,不单指个体的人格境界或道德追求,还有一种超越的涵义。在“正心诚意”“择善固执”的过程中,“慎独”具备了即体即用的特点,赋予了人之发展的无限可能性,使人在一种永不餍足中实现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获得了无尽的满足感。个人只有坚决贯彻落实才能,逐渐达到“慎独”的境界。“慎独”在修养论层面的实质,不单指个体的人格境界或道德追求,还有着一种超越的涵义。

个人品德及其特点

个人品德的概念虽然存在于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中,但二者并非完全重合,正确认识个人品德需要我们从其含义及特点着手。

个人品德与个人道德相互混淆,实质上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亦有区别。一方面,个人道德产生于社会道德中;另一方面,个人道德是对社会道德的内化,同时个人道德在一定程度上会反哺社会道德,这也是为何个人道德的提高始终是社会整体道德提高的基础。

个人品德在个人心理、人格、个性发展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个人在道德生活中的一种稳定境界。但个人道德与个人品德并不是一个概念,个人品德是个人道德的进一步发展,是个人道德的高级形态,其是在个人道德的塑造下,形成的稳定心理品质。同时,个人品德的养成不是抽象的过程,而是切实立足于个体的需要。如果只停留其中任何一方面的需要,都无法真正反映人的需要。个人品德对人的精神需要和生命需要进行调和,使二者共存于个人品德的培养过程中。

《说文解字》中将“品”理解为众多的意思,再后来引申为品格、品质。同时,将“德”认为是一种攀登上升的过程,是一种不断运动的动态过程。静态的个人品德可以看作品格、品质、德性,具有相对稳定性,动态的个人品德,是指其具有能够随着个人生活的推进而不断发展的特质,具有超越性。

个人品德的超越性是立足于现实社会的。历代学者虽然对于善有着许多不同的分类,但他们认为道德生活中所追寻的“善”,其实是实体所具备的性质,即善事物所具备的“善”的性质。个人品德则将道德中的“善品质”在个人内在品质层面进行体现,使个人在培养个人品德的过程中,完成对现实道德生活的超越,即道德本质“善”的回归。并且在现实生活中追求将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个人对这个世界形成感性与理性的认识。个人品德的形成是要个人在“善”的指导下,在不断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稳定的品德。在对“善”的追求过程中,或者是教育的作用、或是个体自觉地参与道德生活、或是在道德冲突中进行道德选择,无论出于何种角度解释,个人品德的形成都不能脱离现实社会。

个人品德的相对稳定性。历史上对个人品德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人作为感性与理性并存的生物,面对丰富多彩的个人生活,需要在道德生活中进行不断判断与选择,进而形成个人人格中稳定的道德品质。另一方面,现实的道德情境对个人品德的培养亦是积极与消极成分并存的,最终通过作用于个人内部,从而对个人品德的培养产生作用,影响个人的道德生活。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的认识的不断深入,就会导致对个人品德认识的转变。

“慎独”之于个人品德培养的可能路径

“慎独”与个人品德既有内容上的区别又存在实践路径上的联系。正是由于二者这种关系的存在,“慎独”之于个人品德的培养才具有借鉴意义。

“慎独”之于人品德培养的理论路径。培养是在特定的目的下,对个人不断进行教育和训练,使其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从理论层面看,“慎独”之于个人品德的培养,可以从“慎独”与个人品德在目标和手段的关系上进行讨论。

第一,对个人品德的培育,需要遵循一定的目标,而“慎独”恰好为个人品德的培养提供了目标。一方面,“慎独”为个人品德培养所提供的目标是道德的“善”,个人品德的内容是个人在长期道德生活中所形成的稳定品质,其本身是对道德本体“善”的特殊体现。将“慎独”作为个人品德的培育目标,不仅与个人品德的本质相符,将“慎独”融入个人品德的培养过程,可以让个人在道德目标内容之外获得一个更高的价值追寻。另一方面将“慎独”作为个人品德的培养目标,是将道德“善”的本体论和“诚之”修养论的双重内涵融入个人品德的培养中,使之成为个人品德培养的重要部分,进而促进个人具体品德的生成。

第二,“慎独”作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既有本体论的内容,也包含现实的修养工夫。首先,“慎独”作为个人品德培养手段的起点,在于对“善”的澄清上。个人品德将“善”内化于心,在内化过程中培育个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其次,“慎独”作为培养个人品德的手段,主要以其修养的工夫为内容,这些工夫的内容与个人品德的培养手段要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唯有从源头上对“善”进行澄清,坚定对“善”的追求,才能让个人品德的培养走向正确的方向。最后,“慎独”作为个人品德的培养手段,以现实的道德实践为内容。“慎独”的“独”侧重“心”的内容,“慎”侧重于个人在这种道德澄清之下“身”的实践,在“身心一致”的践行中实现“慎独”的修养。换言之,个人在培养个人品德的过程中,要时刻遵守内心真实的道德准则,保持高度的道德自律,谨记个人的行为是出于道德自律,而不是外在的约束,这样可以进一步促进个人道德实践活动的开展,长此以往就可以培养出良好的个人品德。

“慎獨”之于个人品德培养的现实路径。“慎独”作为具体的内容,有极强的可实践性。个人品德之所以珍贵在于其成为个体的稳定品质。然而个人品德所囊括的内容过于庞博,让人认为是空中楼阁,讨论个人品德培养的可能性就要从个人道德实践的具体要求出发,由内在意识到外在行为,将“慎独”的思想真正落实到个人的生活实践中,使个人品德定在个人的道德生活中得以养成。

第一,“慎独”作为个人保持道德操守的方法,实现了个人品德的培养。在个人的现实生活中,“慎独”较之于个人品德,反映了不同层面的内容,它能让每个人根据自身的现实情况,追寻不同层次的目标境界。在“慎独”的实现中让个体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澄清,为个人品德的培养提供内在力量,使个人在培养个人品德时获得强大的内在驱动力。除此之外,“慎独”强调的是个体无论在何种情形下都能对内心以“诚”相待,要求在参与道德生活的过程中不能存在侥幸心理,要时刻以一种“君子慎其独”的思想进行自我约束。并且要认识到当个人将“慎独”作为自己的追寻目标时,必然要将“慎独”贯彻实施到自己的全部生活中,在这种持续的“慎独”中,使个人品德在“慎独”中得以生成。

第二,“慎独”通过涤荡现实社会的道德风气,营造个人品德培养的良好环境。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个人与社会是一种直接的交互行为,现实社会对个人品德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如将“慎独”作为一种社会正能量进行弘扬,让“慎独”思想的核心内容“诚”,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在对“诚”的追求中,人们能明辨社会中的“伪德”,进而涤荡社会的道德风气;将“慎独”思想落实到社会宣传教育活动中,能在社会中形成一种知“慎独”、行“慎独”的社会风尚。在将“慎独”思想融入社会各方面的过程,同时也为个人品德的培养提供了一个积极健康的社会道德环境,从而促进个人品德培养的实现。

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作为人们工作与生活的重要媒介,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但也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无序的特点,使个人原有的道德观念面临巨大冲击。网络道德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慎独”中的“莫见忽微,莫显乎隐”是现实的显隐处,要求我们在虚拟网络中不能因缺少他人的监督,便对道德进行漠视,相反越是无人之处,越要求我们保持一种道德操守。总而言之,“慎独”思想运用于虚拟的网络生活,不仅可以让我们保持一种高度的道德自律,并且在这种自律中,为个人品德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进一步促进了个人品德的培养。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慎独品德层面
江阴市三个层面构建一体化治理重大事故隐患机制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浅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慎独”的境界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从“慎独”看境界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