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梁家河到中国农村建设

2024-04-22杨蕙而

三角洲 2024年8期
关键词:河村梁家乡亲们

杨蕙而

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著的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书,以梁家河村的发展为个案,通过实地调研走访,结合当地档案馆等材料,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从一名普通知青成长为带领梁家河进步发展的大队书记的全过程。《梁家河》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于1993年、2015年回到梁家河时的场景;第二部分详细阐述了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成长经历;第三部分讲述了在习近平的影响下梁家河的乡亲们在各自领域中的发展;第四部分则展现了当今梁家河百姓的幸福生活。不同于以往以国家为主体的宏观党史论述,《梁家河》以梁家河村的历史发展为中心,展现了梁家河在习近平总书记插队时期的真实情况以及后续发展,是反映党领导乡村建设的经典著作,是党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有力证明,也是我国农村发展的缩影。

初来梁家河:困惑与成长

梁家河村位于陕西省延安市,解放前作为中國革命的指导中心,延安市为我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梁家河地处黄土高原,自然资源匮乏,生活条件艰苦,作为发展西北的知青,初来梁家河的习近平一开始很难适应这样的艰苦生活。城市与农村、平原与山区、繁华与贫困、开放与封闭、东部与西部,这些不同概念在青年习近平的脑海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为他第一年的插队生活带来了一层阴影。敦厚淳朴梁家河村民的无私帮助与关心不断影响着习近平,从一开始的难以适应,甚至当起了“逃兵”,到后来能吃苦、好读书的“好后生”,习近平在这里得到了成长。

建设梁家河:学习与奉献

梁家河乡亲们的宽容和无私奉献给习近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曾经无私地帮助过我,保护过我,特别是以他们敦厚朴实的品质影响着我,熏陶着我的心灵”。在一批踏实勤劳、实事求是领导干部和群众的支持鼓励下,青年习近平很快适应了农村生活,并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决心,梁家河“大学”为他提供了良好的人生教育平台。

在梁家河插队的过程中,习近平注重自身修养的提升,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扎根群众,团结群众,为后来的领导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习近平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只要有时间,他便书不离手,读书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也让他对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从古典诗词,到外国文学,从哲学思想,到自然科学,在梁家河时期饱览群书,读书已经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逐渐适应了梁家河的艰苦生活后,习近平的态度也从被动转变为主动,反思了从前的“逃兵”行为,正视逃避问题这一错误观念,开始团结群众,真正融入乡村生活。“能团结人”的团结观也成为习近平后来特色的领导风格。

担任村干部期间,习近平的领导才能逐渐显露。在借调至赵家河期间,治理神车沟需要打坝,在准备打坝的过程中却遇到了许多阻力,部分村民害怕洪水会让费力建成的坝毁掉而拒绝开工。面对争议,习近平为了粮食增产,毅然决定打坝,他的果断也为赵家河增加了近百亩高产地。而在梁家河,习近平做的最多的工作也是打坝,他组建基建队,不分昼夜亲力亲为,打夯、搬石头等重活他都会抢着干,打坝、修梯田也使梁家河粮食增产了七倍,截至目前,这块坝依旧是梁家河质量最好、最平整的土地,它是习近平为梁家河人民留下的一笔丰厚财富。习近平雷厉风行、敢为人先的领导风格也深深影响着梁家河的百姓。

梁家河的发展与习近平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精神密切相关。村民生火做饭为了方便,砍伐大量树木,年轻的习近平决定学习四川的沼气技术,在得到批准后远赴四川学习,而沼气这一新鲜事物却受到了许多村民的质疑。面对乡亲的质疑与不信任,他并未放在心上,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运用在沼气池的建设中。问题接踵而至,而实干就是解决问题的最好答案,在克服重重困难后,成功建成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也方便了村民的生活。在沼气池的建设过程中,他创新性地利用陕北特色的土地资源建成了土石结合池,将沼气池制作地成本降低了四分之一,乡亲们也更加肯定他的功劳。此外,习近平建立铁业社降低了梁家河村民去外地购买农具、维修农具的成本;不挣一分利润的代销店方便了村民购买日用品的需要,办缝纫社、磨坊和菜园等设施进一步提高了梁家河百姓的生活质量。这些“新鲜玩意”解放了人力,节约了时间,降低了成本,村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生产工具投入粮食生产中,在那个粮食匮乏的年代,这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副业在当时的体制环境下需要冒一定风险,习近平的担当和敢作敢当为梁家河人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正如习近平的入党介绍人梁玉明所言:“近平敢担当,能做事,心里装着老百姓,又有一股闯劲,他克服困难,最终把一件件事情都办成了。”除了注重乡亲们的生活质量,习近平也注重乡亲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提高,办起了扫盲班,组织大家学习,在扫盲班的影响下,梁家河的百姓也开始爱上了看书。

习近平不服输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早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便表现出来。为了更好地为百姓造福,习近平看中了能力强的“随娃”石春阳,希望他担任生产队长,随娃因为过去的矛盾不愿出头,习近平不怕麻烦,多次劝说,终于答应做生产队长。习近平在入团和入党的过程中经历坎坷,而他坚持8次提交入团申请书、10次提交入党申请书的行为,既体现了他坚持不懈的顽强意志,也反映出当时勇于担当的公社干部以及党组织负责人对他的鼓励支持和帮助。在群众眼中,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就是党的化身,而习近平在梁家河期间注重提升自身能力,团结群众,带领群众发展村庄建设,以实际行动为梁家河百姓展现了党和国家的良好形象。

心系梁家河:不舍与关心

1975年10月,要去北京清华大学读书的习近平不得不离开待了七年的梁家河村,离开的那天,看到全村人拿着红枣、小米等东西站在门口送别,他第一次当众流泪。离开梁家河后,习近平一直关心这里的发展,并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延安,2008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提道:“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很多事都历历在目,现在有很多思维行动都和那时候有关联。”足见习近平总书记对梁家河人民的深厚感情。即便是离开梁家河当了干部,他也从未忘本,他对待梁家河老朋友也十分热情,在梁家河插队时期的好友武晖说:“村里的老乡有困难找他,他都会帮助,只要写信他就回复。”书中处处都表现了习近平与梁家河人民的血肉联系,体现了总书记对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习近平做人处事的态度和品质深深影响着梁家河百姓。习近平担任大队书记期间,公道的处事方式得到了乡亲们的一致好评,也让后来的梁家河书记石春阳印象深刻。石春阳作为村书记,习近平叮嘱他:“要当好一个村的领导,必须一碗水端平。群众最讲究的就是‘公道二字,最信服的就是公正的人。”石春阳将习主席的话牢记在心,时常为百姓考虑,积极发展果园、旅游业,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而与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期间朝夕相处的伙伴们,也各自在自己的领域作出了贡献。“铁锁”武晖被调至禹居中学当校长,面对破败不堪的学校和拖沓的教学环境,他深受习近平在梁家河期间处事方式的影響,做行动上的巨人,自己带头执行严格的纪律,很快便使得禹居中学在全县中学名列前茅;“能人”刘永耀很少有能让他佩服的人,而习近平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让他彻底折服,在担任教师期间,他深受习近平做事方法的影响,不蛮干,而是想办法巧干,发现了不少解决教学问题的技巧,甚至申请了国家专利,为学生有效学习提供了极大便利……

此外,梁家河村百姓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村民们也由原来的窑洞搬至楼房居住。村民刘瑞莲农闲时间和丈夫去县城打零工挣钱,而子女们也各自有了自己的事业,自1990年以后再也没有为吃穿用度发愁;村民梁世雄通过发展养殖业带领乡亲们致富,并利用现代化设备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生产水平;村民张卫庞在插队知青王燕生的帮助下将苹果卖到了外国,与此同时为提高苹果质量,将科技运用到苹果的种植过程中,在自己致富后建立苹果合作社,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也为村民的医疗支出提供了资金支持,村民刘金莲感叹时代的进步,让曾经小病靠扛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梁家河的影响与发展

《梁家河》一书采用了朴实的文字真实记载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知青生活,该书不仅记录了梁家河村的发展,更是我国农村建设发展的缩影。

研读《梁家河》有助于我们了解党建设农村发展的过程,也有助于我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起源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梁家河》以叙事的方式记录了习近平深入群众一线,艰苦奋斗,建设农村的日子。在梁家河的七年时光中,乡亲们的淳朴和善良让习近平很快适应了知青生活,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中练就了坚韧不拔、踏实肯干的精神。梁家河不但是青年习近平锻炼个人意志的开端,也是他思想升华的起点,通过不断学习,扎根群众,习近平逐渐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梁家河》真实刻画了习近平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热爱读书、团结群众、办事公道、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生动描绘出一个“脑中有思想,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的优秀共产党员形象,对当代青年和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完善自我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重视农村的建设与发展问题,当前我国经历新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机遇,新时代对农村建设有了新的目标和要求。《梁家河》一书真实记录了梁家河村自习近平插队以来的建设和发展,通过对梁家河村的描述,将中国农村社会发展进步的缩影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从建沼气池和打坝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科技进步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性,也看到了党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精神;从习近平团结群众、扎根群众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人的情怀;从青年习近平离开梁家河时乡亲们送别时的场景,我们看到了党与人民群众鱼水情深的动人场景;从习近平离开后仍心系梁家河,时刻关心梁家河发展中,我们看到了党和国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担当和责任感;从书中描写梁家河村如今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我们看到了农民脚踏实地,用双手创造美满生活的努力。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新时代充满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梁家河》用最朴实的文字刻画描绘了党在农村发展和进步的历程,意义深远。“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实事求是和群众观就是习近平在梁家河学到的大学问,在梁家河七年的知青生活中,增进了习近平与人民群众间的感情,也奠定了习近平以民为本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扎根人民群众,时刻保持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感,用实际行动诠释党和国家对人民的深切关怀。小小的梁家河,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它既是我国农村发展的缩影,也是当今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写照,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起点。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河村梁家乡亲们
“团长”何八斤让乡亲们便利购物
西曲河村:盘活一座山 带富一方人
为乡亲们奔小康当好“领头雁”
A new diagnosis strategy under the PMC model and applications①
乡亲们叫我“卖光光”书记
梁家河岁月
梁家河
亲亲的梁家河
百姓事,记在笔头刻在心头——记水磨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燕振昌
让乡亲们“零门槛”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