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红色文化资源可视化与活化路径
2024-04-22王雨婷杨予曦苏田甜
王雨婷 杨予曦 苏田甜
为进一步提升长沙市红色文旅影响力,促进长沙市红色文化资源可视化与活化,2023年5月,由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编剧盛和煜担任总编审,长沙广播电视集团和长沙城市发展集团联合策划出品,结合长沙市红色文化特色及市内国家5A级景区橘子洲历史文化底蕴,打造国内首个红色多维沉浸式互动剧《恰同学少年》。该互动剧以长沙红色文化资源为依托,通过场景打造、科技加持、互动参与等方式成功创新红色文化资源活化路径。
创作依托长沙红色资源
长沙红色文化资源独特而丰富。在中国红色历史中,长沙是一个无比耀眼的光点,众多红色事迹在此涌现,众多志士也由此踏上了红色革命的艰难历程。红色是长沙最耀眼的底色,长沙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其中红色人物有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等,红色地点也有许多,湖南各地都留下了不少有纪念意义的旧址,比如他们学习、生活过的故居,战斗过的地方,还有一些重要的会议地点和决策地点,这些都是优秀的红色文化资源,有待发掘和传承。
互动剧《恰同学少年》选取长沙最具代表性的红色资源,如红色历史伟人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诗篇《沁园春·长沙》、标志性建筑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等,对这些红色历史记忆进行检索梳理,在正确解读史实的基础上重新架构出鲜活丰富的人物、建筑和历史场景,将1913至1918年间的峥嵘革命岁月进行重现。
时代价值
疫情后演出市场回暖,景区文旅创新模式。2022年底,全国娱乐性营业场所有序放开,公众出行更加自由,报复性文旅演出消费趋势明显。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及文旅部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超过2020年、2021年和2022年达到了315亿元,甚至比疫情前2019年同期增长84.2%,足以说明疫情后文旅演出受众消费能力反弹,在此背景下适时创新景区演出项目有助于借势推动文化资源活化,提高受众认知度。
2023年5月19日开始,《恰同学少年》青春剧场在橘子洲进行常驻演出,借助社交媒体、票务平台等媒介对演出的宣传,本地和外地游客都纷纷走进《恰同学少年》互动剧场,在文旅线下实地体验中感受长沙红色文化资源魅力。
长沙橘子洲地标吸睛,演出景区互促共发展。2023年12月2日,第六届中国城市建设峰会暨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正式发布了“2023中国城市宜居指数分析报告”,长沙市位居全国前二十。而据美团、大众点评数据,2023年五一假期前三天门票订单量峰值较今年春节增长78%,长线出行的住宿订单量较2019年增长超40%,其中长沙上榜全国十大热门旅游城市。长沙作为网红城市被大众熟知,岳麓山、橘子洲等历史文化景区也颇受文旅消费者喜爱,根据微信平台发布的大数据显示,长沙橘子洲成功进入2023年中秋国庆假期全国TOP5热门景区。
互动剧《恰同学少年》成为小红书、大众点评等平台用户推荐的橘子洲必去场地之一。《恰同学少年》故事背景选地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吸引许多省内大学生和年轻群体,同时橘子洲景点的知名度也让外地游客自觉选择体验互动剧剧场,在景区和剧场的沉浸感中感受长沙红色文化。
新文化政策背景加持,助力长沙红色资源活化。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长沙市红色文化资源属于优秀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可视化和活化创造的新时代文化形态是巩固主体性的重要支撑。在新时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红色文化资源传承与活化是必然的趋势。《恰同学少年》紧扣新时代文化政策,推出红色文化资源活化精品,促进大众文化主体性巩固。
《恰同学少年》互动剧对长沙红色文化资源可视化与活化的创新探索
资源活化,历史集体记忆与现代演出视觉转译。集体记忆这一概念由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在《记忆的社会性结构》一文中首次提出,并将其定义为“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保证集体记忆传承的条件是社会交往及群体意识需要提取该记忆的延续性”。阿尔弗雷德·格罗塞认为集体记忆对于确立民族身份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起源的追溯离不开刻写生命历程的记忆,“记忆”言说着“我是谁”“我们是谁”,记忆冠以我们身份属性。互动劇《恰同学少年》提取长沙红色文化集体记忆,如建筑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词作《沁园春·长沙》、历史名人毛泽东、历史记忆“第二十一条”等,这些集体记忆属于全体中华民族,属于生活于新时代的每一位中华儿女,对于激活确立中华民族身份有重要意义,对于观看演出的受众来说,集体记忆的可视化与活化能够激发内心民族身份认同,从而更好地产生对长沙红色文化资源及景区文化转译工作的认同。
当前社会已成为一个图像社会,视觉成为连接记忆、生产记忆、记录记忆的重要路径。视觉媒介能够将个体体悟、经验、记忆以图像仪式再现,打破时空的桎梏,将“想象的共同体”转化为“在场的共同体”。利用红色资源弘扬长沙红色文化,要整合红色文化资源,构建红色旅游品牌视觉形象,实现历史集体记忆和现代文化消费需求的相互受益。一直以来长沙广大文艺工作者利用文艺形式积极进行红色文化视觉化创作,演活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如在传承弘扬红色文化资源的要求下创作歌剧《半条红军被》、儿童剧《巨人计划之信仰》、电视剧《问苍茫》《大浪淘沙》、广播剧《一大代表毛泽东》、湘剧《国歌·时候》、花鼓戏《蔡和森求学记》等。互动剧《恰同学少年》通过场景构建、实景表演、舞台演出、数字特效等多元视觉呈现,成功将毛泽东、蔡和森等一代伟人励志求学经历视觉化呈现、仪式化表达,让现场观众从教科书沉重枯燥的历史记忆中走出来,穿越时空塑造“在场”的主体,在生动丰富的视觉化历史场景构建中感受红色文化资源赋予的民族身份感。
打破常规,探索互动戏剧仪式与文旅融合模式。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仪式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唤醒某些观念和情感,把个体归为群体”“正是在仪典中他们重新锻造了自己的精神本性”。美国社会学家柯林斯提出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互动或仪式是社会动力的来源,“这些互动和仪式能不断产生情感能量,并将这种情感与符号相联系,从而形成组织信仰、组织思想、组织道德规范,以及组织文化的基础”。互动戏剧不同于一般戏剧演出,创造出了一种仪式活动特有的形式与氛围,于受众产生了高于真实生活的艺术真实,可以引发受众对戏剧文化内涵的情感共鸣。在《恰同学少年》互动剧的观演中,观众将直接以“学生”的身份进入1913年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成为“戏中人”,与风华正茂的白衣学子成为同桌挚友,在蔡和森家做客品尝葛妈亲手做的家常菜,一起为签订《二十一条》愤恨难平,一起对着湘江朗诵《沁园春·长沙》。这一系列的戏剧互动让观众亲临仪式现场,产生对1913年—1918年那个年代革命先辈求学经历敬佩的情感能量,从而引发民族自豪感,每一个观众个体都能融入戏剧形成的大国民族身份中,这是《恰同学少年》在戏剧的互动和仪式感上做出的不同于传统观演模式创新。
背靠橘子洲文旅景点,《恰同学少年》更进一步做到了文旅和戏剧的融合。戏剧的功能是为文旅项目赋能,音乐剧《星际旅行》和沉浸式戏剧《威尼斯美人@摽有梅》的编剧张川说:“旅游的意义在于,在陌生的地方偶遇一个‘孪生的自己。而戏剧本身就是一个孪生的时空。”橘子洲景区为游客提供了优美的自然环境,词作《沁园春·长沙》、青年毛泽东雕塑、问天台等历史文化景点也包含其中,橘子洲可以作为互动剧《恰同学少年》的现实情感依据,不论游客在进入或走出演出场景都能够从橘子洲提供的环境中感受到景区浓浓的历史文化氛围,从而更好融入《恰同学少年》剧情中,对其表达的红色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科技赋能,声光电打造沉浸式场景化共情体验。科技时代,任何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都在不断尝试融入新形式的呈现方式,打破传统枯燥单一的表演效果,在遵循艺术传统内涵的同时更贴合观众需求。保罗·科雷亚2011年在尼斯国立剧院创作的马里沃古典戏剧《奴隶岛》就曾提供了“数字戏剧”的范例。该演出完全遵照了原著文本,但利用数字多媒体技术制作出一个虚拟环境——“岛屿”,混合了戏剧、视觉艺术、视频创作、图形和声效等艺术形式,导演运用数字视频来制造梦境般的感觉。
在《恰同学少年》“反对二十一条”的剧情场景中,剧场利用电子科技体现现代化光影效果搭配现场演员声情并茂、技能出众的表演,使观众沉浸于剧场打造的历史体验中。如在群众演讲环节中通过声光电的真实场景搭建,让观众自发围绕演员“毛泽东”聆听他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的救国主张;在反对《二十一条》环节中,通过半包围式的LED显示屏播放“签订《二十一条》”报纸的散落画面,以及大屏幕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文字呈现画面将观众的革命情绪推进到高潮;在演员“毛泽东”带领大家“跑起来”的环节,演员们出现在LED的山河画面中与科技呈现的场景中,此时屏幕里的画面与屏幕外的演员俨然融为一体。尤其是最后一幕演员“毛泽东”从幕后出现,配合屏幕湘江与旭日的画面吟诵《沁园春·长沙》,为观众带来绝佳的视觉效果,让观众沉浸于数字科技打造的红色文化场景中,就像《奴隶岛》创造的梦境一般,只身体验长沙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魅力。
红色文化具有渗透、创造功能。红色文化资源教育总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渗透到各种文化中,调节社会文化冲突,创造文化交流、文化融合的良好氛围,并自觉吸收各种文化中的合理、有益成分,促进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服务。《恰同学少年》互动剧紧紧依托长沙市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选取具有标志性和代表性意义的名人故事、文化遗址等进行创造性转化、活化,创造了现代演出视觉转译、互动戏剧文旅融合和沉浸式场景化体验等“戏剧+文旅”的创新发展模式,尤其在疫情后演出回暖、长沙橘子洲文旅热度高涨、新文化政策加持等背景下又得到多重效应叠加,是文旅演出的时代典型范例,不仅对互动戏剧内容创作与演绎提供灵感,还通过观众对《恰同学少年》戏剧的积极反馈,也为长沙市红色资源可视化与活化提供创新思路,是在新時代愈发重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背景下对文化资源发展的进一步推动。
作者简介:
王雨婷,2002出生,女,汉族,本科,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生,文化产业管理。本文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红色文化资源可视化与活化路径研究——以湖南省长沙市为例”(2023223)。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