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实践路径

2024-04-22赵晨曦王宇宸

三角洲 2024年9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育人德育

赵晨曦 王宇宸

“行德则兴,倍德则崩”,高校德育工作关乎着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关系着国家的兴旺和社会的进步。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和精神食粮,与大学生德育具有较强的内在契合性。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可以助力高校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全面提升人才培育质量,唤醒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而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为国家与社会培育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内涵与价值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在因素

首先,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开展德育工作的资源支撑。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综合体现着健康、积极的中国文化的精神方向,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道德理念、责任意识等,可以为高校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丰富的素材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根基,进而从思想、理念、行动等各方面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其次,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基础保障。优秀传统文化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属性,对高校开展德育工作具有文化导向作用,以优秀的基因和精神资源使高校德育工作冠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底色”,保证了高校德育工作健康良性地发展,使大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中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最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德育工作具有较强的内在契合性。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工作均属于道德文化范畴,两者的核心导向均以“德”为基准,因此,依托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工作相辅相成、互为佐证,两者的融合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价值逻辑

首先,有助于唤醒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在高校德育工作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因子,开展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可以使大学生全面而深刻地了解、掌握中華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灿烂历史,强化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本土文化的认同,进而使其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其次,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有助于德育工作文化育人效能的发挥,使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人文性得以大幅提升,使大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与浸润中得到有效的思想引导与灵魂塑造,在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同时,对其思维方式、人格品质、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大有裨益。最后,有利于加强思想引领和价值观教育。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有利于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抵御不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的侵袭,使大学生在多元文化交互冲突的当下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同时自觉肩负起传承优秀传统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重要任务。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现实阻碍

一、育人模式的创新性有待深化

目前,针对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工作的融合,高校普遍不能以创新发展的态度和思维创新育人模式。部分高校依旧以特定的理论课程和大面积灌输的方式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虽然在施教过程中能够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素材,但德育教育模式的陈旧化和单一化制约着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效能的有效发挥。同时,对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工作,大部分高校仍然沿用传统的育人理念和施教手段,不能对新媒体技术进行全面运用,导致可利用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较为缺乏,同时也使得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工作中的融入较为机械、刻意、缺乏创新性,难以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受教育积极性和主体能动性。

二、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有待提升

就目前来看,高校在依托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将古典文献、国学著作、经典诗词等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德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德育教育内容的涵盖面。然而,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且兼具综合性与多元化,仅仅依靠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化形式难以有效提升德育工作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也使得大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不能从多个维度和多个层面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不利于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强化。同时,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工作的融合,高校与德育工作者缺乏创新性应用思维,没有结合大学生的思想诉求、审美倾向与兴趣方向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改良设计,进而以创造性的内容形式融入德育工作,因此使得德育教育的内容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施教手段的多元化有待加强

高校在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实施德育工作的过程中依旧以显性教育为主,当面宣讲、口头教育等形式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然而忽视了文化的渗透性作用,不利于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学习和全面内化,使得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文化底蕴较为薄弱。同时,在高校德育工作过程中,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普遍缺乏新媒体技术、数字技术等信息化、智能化方式的支撑,因而难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使得大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和感悟始终停留在表面,浅尝辄止的方式难以达到高校德育工作的预期目标。

四、队伍建设的人文性有待强化

依托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德育工作,有赖于高校组建一支兼具德育施教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教师队伍。然而,部分高校的德育工作者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具备完善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体系,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解读能力和应用素养,自身缺乏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必然导致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难以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效能。同时,各专业教师虽然明确了自身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职责与任务,然而未能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课程专业知识,不能将专业课程教学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有力载体,在专业教学中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实施德育教育就更加无从谈起。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实践路径

一、深化育人模式的创新,构建数字化育人模式

针对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工作的全面融合,高校与德育工作者需要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为指导,创新德育工作的育人模式。首先,将德育教育融入各专业学科教学中,使各专业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专业知识技能教学的有效素材和有力载体,进而不失时机地开展德育教育。其次,高校需要增设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结合大学生学习与成长的不同阶段使其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针对性学习,使大学生在文化浸润与熏陶中自觉提升思想水平与道德素养。最后,需要将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融入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各方各面,使之成为大学生思想与行为的核心引导,以此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渠道基础。除此之外,高校需要依托新媒体平台建立线上德育教育平台,构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共享数据库,打通线上师生互动渠道,使德育工作者可以借助新媒体的数字资源和技术功能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德育的有效融合。

二、提升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增强德育工作吸引力

在高校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德育工作者需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以多维立体的方式融入德育教育,除了充分利用以文字形态为载体的文化表达形式外,还需要将民乐、戏剧、国画、汉服、剪纸等各种形态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育内容,以此使大学生在丰富的传统文化素材中感受中华民族的深厚内涵,进而自觉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并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融合,高校与德育工作者需要紧跟时代发展形势,结合大学生的关注焦点与兴趣方向,将国际时事、热门事件、民生问题等素材融入德育教育,并以传统文化的视角对其进行解读和研究,从而以贴近现实和“接地气”的方式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效能,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培育的有效性。

三、加强施教手段的多元化,全面实施隐性教育方式

针对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融合,高校与德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创新施教手段,强调隐性教育方式的运用。对此,高校与德育工作者需要强化协同配合,以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社团组织等为载体,创设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组织学生参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同时鼓励学生组建古琴社团、书法社团、京剧社团等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团体,以此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文化涵养与文艺气质,为其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夯实基础。同时,德育工作者需要充分借助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據分析等数字技术,为学生创设优秀传统文化的沉浸式情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以“德”为核心导向,对大学生实施有效的思想引导和灵魂塑造。

四、强化队伍建设的人文性,有效践行立德树人理念

高校需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工作的融合为导向,打造一支兼具传统文化素养和德育指导能力的优秀教师队伍。对此,高校需要组织并鼓励德育工作者及各专业学科教师积极参与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座谈会、专题会及名家讲座,要求全体教师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在日常工作中以身作则,充分彰显自身的文化底蕴和涵养,并可以以创造性的方式依托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全面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引领功能和道德塑造功能。同时,高校需要要求教师全面践行“立德树人”理念,以“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方式开展师生沟通,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依托思想沟通、心理疏导、情感互动等方式,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助力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全面提升,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元素,在高校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效能,明确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德育融合的价值意义,针对两者融合发展面对的现实困境落实有效的解决措施与优化对策,全面处理好优秀传统文化“守”和“变”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守正创新的态度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使高校德育工作符合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诉求,促使大学生将自身价值与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紧密联系起来,并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作者简介:

赵晨曦,男,山西大同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王宇宸,女,江苏泰州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党建、伦理学。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育人德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高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