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音乐与信息技术学科的融合

2024-04-22吴可菲

家长·中 2024年3期
关键词:学唱赏析信息技术

吴可菲

伴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渗透逐渐深入,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改革音乐教学方式成为迫在眉睫的需求。信息技术将图片、动画、音效、文字等多媒体信息真正融合为一体,提升了学生的歌唱能力和欣赏能力,赋予了学生多样化的音乐学习体验。图片与视频的结合让音乐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更富冲击力,能在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有助于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音乐课堂。不仅如此,信息技术的运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发展需求,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搜集音乐素材、讲解乐理知识,使音乐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基于此,本文提出趣味导入音乐教学内容、微课辅助学生自主探究、将音视频工具融入音乐课堂等策略,以期为信息技术与初中音乐学科的融合提供参考。

一、推动信息技术与初中音乐学科融合的必要性

(一)增强音乐学习兴趣

初中音乐教学在培养学生感知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实践运用和审美情趣教育的比重,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信息技术与初中音乐学科的深度融合带给学生多样化的音乐学习体验,激发了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同时,互联网资源走进音乐课堂,丰富了音乐教学内容,对学生健康审美观念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满足了学生对未知的探索热情,为学生今后积极主动参与音乐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学生的音乐基础较弱,而乐理知识较为抽象、理解难度较大、自主学习难度较大,自学质量无法保证。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传授乐理知识、讲述乐器演奏技巧,带领学生赏析、学唱歌曲,学生时常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质量难以保证。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融合,促使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设计特色教学课件,帮助学生学习乐理知识,感受音乐节奏和意境的变化,让抽象的音乐理论具象化,提高了音乐教学的有效性,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素养,为高质量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打造智慧音乐课堂

新时期,音乐教学工作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音乐素养。音乐课堂的信息化发展推动了多种信息技术的整合,如PPT制作课件明确教学目标、微课辅助预习和听赏音乐、教学视频的引入丰富音乐学习体验、音乐自编辑软件的引入为学生提供实践编创音乐的平台等,多项信息技术成果相互融合共同构建了音乐智慧课堂,实现了对课内外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音乐知识,并在实践中巩固所学,教师借希沃白板线上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提供针对性指导,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智慧音乐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音乐学科的融合策略

(一)导入方式趣味化,激发参与热情

要打造高效率、高质量的音乐课堂,关键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初中生天性活泼,喜爱探索未知,天然喜爱各类娱乐活动,为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热情,教师可以将趣味元素融入音乐学科之中,发挥信息技术在信息展示上的优越性,依托视频、图片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创设教学情境,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中,通过感受、理解等方式学习乐理知识、练习音乐技能,激发学生的艺术探究兴趣,助力学生成长。

以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简谱)第五单元《军民大生产》教学为例,本节课主要教学目标为学唱歌曲《军民大生产》,认识劳动号子的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精神。《军民大生产》描绘了军民共同开荒生产的场景,表现了开荒、纺线、习武、战斗、生活等多项贴近劳动人民生活的劳动内容,富有劳动特色的衬词进一步渲染了歌曲热烈、欢腾的气氛。教师结合歌曲特点,创设角色扮演式教学情境,由学生扮演参加劳动生产的劳动人民,在模拟劳动实践中齐声高唱劳动号子,感受劳动号子带来的乐趣和乐观情绪,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其音乐素养。

首先,教师可以在导入做好铺垫:“许多歌曲来源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为方便协作、振奋精神,集体劳动中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民歌体裁——劳动号子。”随着介绍的话语落下,教师在多媒体屏幕中播放劳动人民在从事土木工程时喊号子的场景,用真实的情境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使其感受到号子声的独特韻律。教师提出问题:“劳动号子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这种歌曲会出现在集体劳动之中?有什么作用?”用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让看与思结合起来,自主探究音乐知识。

其次,教师从歌词讲解入手,配合图片创设角色扮演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歌词:“歌词内容展示了哪些劳动场景?这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呢?”深化学生对歌曲情感内涵的理解。为解决问题,教师组织学生一同扮演歌曲中的劳动者,亲身参与其中,体会劳动号子的特点以及歌声中蕴含的情感。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军民大生产》音频,展示农民上山砍伐树木、开垦荒地的图片,自己扮演领头人说明劳动任务:“乡亲们,要开荒,先伐木,都来搭把手,咱们一块,把木头运出去~喽”。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扮演自己的角色,模拟肩扛重物时的动作,发力向前迈进,教师跟随音乐起头领唱:“都精神着,喊号子喽,开梢林呀~”,学生接下句“嗬嗨”。一唱一和,在模拟情境中学唱音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使学生跟随歌曲腔调不断调整动作,感受劳动号子在协调动作、统一发力、鼓舞干劲方面的促进作用,深化学生对劳动孩子歌曲体裁的理解,培养学生不畏艰苦、乐观积极的精神。

(二)微课辅助探究,深化音乐理解

音乐以独特的节奏、旋律向听众传递情感,缺乏情感的音乐仅仅是空壳。为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歌曲情感内涵,教师有必要在音乐教学中引入歌曲赏析活动,帮助学生准确分析歌曲情感内涵,推动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传统音乐教学主要通过讲解音乐旋律、节奏特征的方式阐述音乐情感,学习理解难度较大、赏析教学效果有限。为拓展音乐赏析角度,深化学生对音乐思想情感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入信息技术,通过介绍创作背景和音乐创作者生活经历的方式,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内涵和韵味,深化学生对音乐情感的理解。

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收的学习内容相对固定,为保证音乐赏析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将微课引入音乐教学之中,课前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布置预习任务,明确欣赏的音乐曲目,针对性播放微课,以短视频形式介绍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歌曲创作的心路历程以及创作者的生平经历,结合现实生活经历分析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内涵,并从网络环境中收集资料,将自己对音乐的体会制作成由图片、视频、文字共同构成的课件。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依托课件分享增强听赏体验,完成音乐情感的输入与输出,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

以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上册(简谱)第五单元《这一封信来得巧》教学为例,为让学生理解京剧内容和文化内涵,在学习中领悟京剧的节奏和韵味,使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浸润身心,教师可根据京剧艺术特点开设赏析环节,帮助学生了解京剧特征。京剧内容取材于真实历史,故事性较强。若对特定历史背景缺少了解,则难以唱词中内蕴的情感,为此教师可以借微课分三阶段开展音乐赏析活动。

首先,借助微课普及《定军山》背后的历史故事。《定军山》取材于《三国演义》,故事整体篇幅较长,涉及人物较多,教师可以在微课中加入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并在片段中插入文字介绍,以视频与文字的融合介绍《定军山》历史背景,以及《这封书信来得巧》的前因后果。教师在微课最后布置问题:“为什么老将黄忠要立军令状呢?如果你是黄忠,此时你的内心是什么感受?”借微课打破时间、空间限制,与学生跨时间互动,深化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的理解。

其次,从互联网中收集《这封书信来得巧》视频资源,然后提问:“各位艺术名家在视频中展现了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形象?你从哪些方面体会到这种特点?”在看的同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视频内容,把握视频特征。学生在预习环节自主播放微课视频,赏析京剧艺术的同时对比分析各位名家的唱腔特点,如语气、停顿等,体会西皮流水的节拍特点和老生行当的唱腔韵味、思考动作与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

最后,教师在预习环节借微课普及基础京剧艺术知识,从《这封书信来得巧》入手,以画圈配合文字说明的方式介绍人物扮相,结合配乐介绍京剧表演中常见的锣鼓钹等乐器。在微课中加入旦角京剧唱段《荀文若说苑》,邓沐玮的《陈州放粮》,姜亦珊的《望江亭》选段,引导学生自主对比分析京剧中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的声音差异。微课最后布置任务,要求学生重新观看《这封书信来得巧》视频选段,击掌拍打节奏,多角度体会京剧的独特韵味,深化学生对京剧艺术的理解,为课上的音乐赏析和互动奠定基础。

(三)融入音视频工具,自主学唱歌曲

歌曲学唱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声音控制能力和音调控制能力的发展。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中,学唱歌曲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带领学生逐句练习唱歌,练习过程较为枯燥,且教师难以根据个体情况调整教学方式,学生的歌唱能力和音调控制能力难以提升。为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教师可以运用交互式网络技术,引导学生自主欣赏音乐、学唱乐曲,保证学习效果,促进学生成长。

网络交互式学习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教学论坛、博客交流、微信互动、建造电子学习室等多种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情况不断调整交互式学习方式,使歌曲学唱过程更加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唱歌曲的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唱向主动学唱转变,保证自主探究式音乐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以人音版九年级音乐上册(简谱)第五单元《前门情思大碗茶》教学为例,为让学生体验京韵大鼓的韵味,在演唱歌曲的同时注入情感,表达远方游子回归故里的爱乡之情,教师可以结合《前门情思大碗茶》艺术风格特点,分三阶段推进整个教学进程。第一阶段,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唱京韵大鼓的兴趣,吸引学生自发地跟随音频课件学唱歌曲。第二阶段,教师从歌词内容出发,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创设造具备视听影响力的意境,使学生在学唱歌曲的同时把握歌曲情感特征,糅合情感内涵学唱歌曲。第三阶段,教师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在小组内部组织歌唱比赛,用相关软件中的K歌功能为学生评分。这样,学、练、评结合,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学唱歌曲的热情,推动学生歌唱技能的发展。

学生对京韵大鼓艺术缺少了解,在学唱中难以把握装饰音、弱起、节奏切分处的特点。为避免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的同时突破学唱难点,激发学生学唱京韵大鼓艺术的兴趣,首先,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京韵大鼓经典选段《丑末寅初》《风雨归舟》和《黛玉归天》等,让学生进行群音赏析,感受京韵大鼓的独特唱法和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跟唱热情。教师可以从《前门情思大碗茶》音频文件中截取装饰音、弱起等词句的演唱段落,通过网络共享平台将歌曲重难点段落音频文件传递给学生,方便学生利用希沃白板自行听难点旋律,保证学唱质量。

其次,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前门情思大碗茶》动画:归乡的游子捧起手中的大碗茶,眼眶不由泛起泪花,回想起幼年时在前门玩耍时的场景。此时,教师暂停动画提问:“为什么动画主人公喝一碗茶却想起了过去呢?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是开心?是难过?”引导学生结合动画品味歌词意境,代入外出游学归乡游子的心境,再次分析歌曲中的情感变化特征,将情感注入声调之中,在学唱歌曲的同时体会京韵大鼓的到来的独特艺术效果。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歌唱比赛,并利用K歌软件为学生打分,增强学唱活动的趣味性。考虑到班级人数较多,为让每名学生都能参与演唱歌曲,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先在小组内部演唱歌曲,每人两次演唱机会,再根据得分高低决出胜者,各小组获胜者依次上台完整演唱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教师借助录音设备录制音频,在比赛结束后回放音频文件,根据学生情感饱满程度、字尾是否轻巧、气息是否充足、字头是否有力、戏韵是否出彩等打分评价,评选最终获胜者,最后由获胜的学生带领学生一同演唱《前门情思大碗茶》,为学唱教学活动拉下帷幕,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推动信息技术与初中音乐教学融合,对音乐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必须正视信息技术的教育价值与音乐教学的发展需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补完音乐教育缺陷,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热情,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式音乐课堂,吸引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学习乐理知识,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成长。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新课标下音乐与多学科融合教學策略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ZX22-557)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学唱赏析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二十八,把面发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新闻
探究高效“律动”,让孩子们快乐学唱
步辇图赏析
《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学设计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