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的悲剧感与荒诞效果

2024-04-22陈郡竹

三角洲 2024年9期
关键词:诸神苏格拉底冲突

陈郡竹

阿里斯托芬的《云》一向被大家认为是喜剧,本文从两个维度,即悲剧角度和喜剧角度来进行探究,运用戏剧本质论、黑格尔戏剧论来探究其中的悲剧性,突破传统认知。此外运用荒诞派尤奈斯库的理论来探究其中的间离效果。

阿里斯托芬是古希腊早期喜剧代表作家,有“喜剧之父”之称。《云》中一改苏格拉底正义、智慧、理性的形象,塑造了一个传播“诡辩术”“信仰云神”的思想家形象,最后落得被烧死的结局。

《云》的悲剧感

《云》中的对重要人物苏格拉底的塑造,其中他对神的召唤占据了重要篇幅。回顾苏格拉底召唤云神出现这一严肃重大的举动“肃静,老头儿,静听这些祈祷!无边的空气,我的主啊!”(《云》)尽管从现在的角度,我们未免认为这一行为有些滑稽可笑,但回到当时的古希腊时期,人们对于神是充满着敬畏的态度,古希腊人一举一动都经过神的指示,因此苏格拉底对神的呼唤不可谓不严肃而庄重,正是在进行重要严肃的事情,这样来看,《云》符合戏剧本质论中“悲剧所模仿的言行常是重要人物所进行的重要严肃的事情”的观点。

此外,斐狄庇得斯却殴打了自己的父亲,并运用诡辩术说明自己行为的合理性,甚至还延伸到殴打母亲也是合理的。这时,斯瑞西阿得斯意识到诡辩术的可怕,感受到苏格拉底教育的恶果,如果说他能够接受儿子殴打父亲,却也绝无法接受儿子殴打母亲,因为如果殴打母亲是合法的,那么,与母亲乱伦为什么就不合法呢?从这一角度,乱伦也是合理的,而乱伦摧毁了一直以来对斯瑞西阿得斯来说最宝贵的“父子关系”,侵犯了斯瑞西阿得斯的家庭观念,当城邦的权威——法律被挑战,斯瑞西阿得斯发现家庭也失去了保护伞,固然他本人对财产的占有欲强烈且品行不端,然而,这些是比不上家庭在他心中的重要性,因此,最后斯瑞西阿得斯对儿子说:“如果你做出了这种事,可没有什么东西会阻挡你和你的苏格拉底以及他的歪曲的逻辑落到罪人坑里去。”这表明他此时对于诡辩术由喜转恶的态度。之后,斯瑞西阿得斯去质问云神,云神的回答让他醒悟与懊悔不及,“我们每一次看见一个想做坏事的人,总是这样对待他,直到我们把他毁了,叫他知道敬畏神明!”巨大的痛苦与无力笼罩着斯瑞西阿得斯,他不敢也没有意识去埋怨云神,只能说一切都是咎由自取,因为自己心怀不轨,亵渎了神!从这里体现出了斯瑞西阿得斯对自己亵渎神的错误的醒悟,承受了巨大的痛苦,符合“悲剧表现人对自己重大错误的醒悟,以及因之而经受的巨大痛苦”(《戏剧本质论》),进一步显示出《云》所蕴含的悲剧因素。

《云》最后情节的突转更增添了悲剧性色彩,结尾斯瑞西阿得斯在反省到自己的错误之后,内心的痛苦无处宣泄,在云神的指引下,它将矛头指向了苏格拉底,认为造成儿子改变的根源就是苏格拉底错误的教育。然而站在客观理智的角度,这一切真的是因为苏格拉底吗?苏格拉底并没有直接教授他人诡辩术,他将究竟学习正直的逻辑还是歪曲的逻辑的选择交给了求学者,他让斐狄庇得斯自己站在那两种逻辑面前去学习、去选择。而对于斯瑞西阿得斯,也没有强行让他学习诡辩术,在斯瑞西阿得斯前来求学的时候,就询问他的需求,是在根据斯瑞西阿得斯的请求后,教授他相应的学习内容。尽管苏格拉底有些倨傲,但是对他人也是尊重的,在苏格拉底看来,斯瑞西阿得斯不过是朝生暮死之辈,但是苏格拉底仍然愿意自降身份,向斯瑞西阿得斯解释自己的一些行为。而且对斯瑞西阿得斯没有要价,几乎愿意免费教授,足以见苏格拉底对于斯瑞西阿得斯是有恩情的!而苏格拉底之死与云神也有着密切联系。苏格拉底本人是云神最忠实的信徒,从苏格拉底首先虔诚地召唤云神,想让斯瑞西阿得斯目睹云神,以增加云神在城邦的影响力可以看出。然而云神却有着自己的算计,“在苏格拉底把新的云神引入城邦后,她们看见在这桩事例的进展方式中,他变得支持不住或缺乏防卫能力,于是抛弃了苏格拉底。”也就是在看到苏格拉底失去价值后,云神果断抛弃了他。而苏格拉底的另一个徒弟斐狄庇得斯在知道自己的父亲要杀死苏格拉底之后,他也选择了袖手旁观,默许了父亲的做法。在阿里斯托芬的《云》中,苏格拉底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人物,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到大地上,拯救人类,而苏格拉底为了拯救智者运动冲击下的雅典公民道德,用思想问答术教育人们通过理性思考做正确的事。可以说苏格拉底本意上没有伤害任何人的想法,反而乐于去帮助别人达成所愿,但是却被别人误会或者遭到抛弃,最终被自己的学生斯瑞西阿得斯放火烧死。这样的情节是严肃沉重的,无辜的苏格拉底被火烧死,因此符合戏剧本质论关于“悲剧的情节庄严肃穆,其结局常与死亡有一定的联系”的观点。此外,“苏格拉底达到了常人难以达到的自制,尤其是在金钱方面,他对于获利没有丝毫的兴趣。”而他之所以能达到高度的自律,我们可以反推是因为苏格拉底有着自己坚定的信仰,达到了较高的精神境界,从某种意义上,即达到精神上生命的成熟。然而“苏格拉底的生活方式既得不到诸神的支持也得不到演说家和戏剧诗人的支持,更得不到大众的支持。因此,在阿里斯托芬看来,苏格拉底的生活方式挡不住外来的冲击。”这也体现了“悲剧着力描写生命成熟却终归腐朽,达到充实却终遭毁灭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过程”的观点。

冲突是戏剧的中心,从黑格尔的戏剧理论来看,《云》中的冲突是悲剧性的冲突。“悲剧性冲突的特征可以用这样三句话来概括:双方都有理由;双方都有罪过;最后归于和解。”《云》中有三个主要人物,斯瑞西阿得斯为了躲避债款,来向苏格拉底求学,云神则是想要得到雅典城的崇拜,苏格拉底追求研究诸多自然现象以及宣扬他否认诸神的存在和神圣的家庭关系的观念。他们的目的各异、方向不一,他们之间的关系也由起初的和谐转化为对立、排斥。比如,苏格拉底是云神的崇拜者,这也是苏格拉底和云神关系融洽的基础,但是苏格拉底也否认城邦诸神的权威,否认宙斯。而云神们声称是万神之源奥克阿诺斯的女儿,她们希望加入诸神的行列,这与苏格拉底相抵触。因而一开始,云神就宣称,她们要与苏格拉底玩一场即便邪恶然而正义的游戏:为了教他敬畏诸神。因此,冲突的根源早已经种下。此外,斯瑞西阿得斯想向苏格拉底学习诡辩术,而苏格拉底也愿意收他为学生,这时候二人的关系是和谐的。剧中的苏格拉底代表抛弃了感性的理性,他完全不关心城邦或家庭,他只关心天上的事情,而斯瑞西阿得斯是一个作为拥有完整人类情感的角色,十分关注家庭,在他心里亲情的重要性大于财产,这暗含了感性与理性的冲突。因而当斯瑞西阿得斯的儿子斐狄庇得斯在学习了诡辩术可能对家庭关系造成威胁后,苏格拉底与斯瑞西阿得斯的关系变成了对立面,二人间的冲突越来越凸显。他们坚持着各自的“普遍伦理力量的一面”并且都想把对方否定掉和破坏掉。他们各自的片面性和由此产生的毁损另一方面的意欲、行动,是道理变成了罪过,是正义变成了不正义。既然有冲突,就需要和解。黑格尔认为,和解的基本途径不是冲突的双方谁屈从于谁,而是大家一起服从普遍伦理的力量。而《云》中“普遍伦理力量”就是对诸神的敬畏,苏格拉底代表亵渎诸神的一方,以死亡结局,斯瑞西阿得斯也从僭越法律、否定诸神回归到虔诚和正义、关注诸神。而云神信奉諸神,甚至是希望加入诸神的行列,三者的冲突得到了和解。

《云》的荒诞效果

当我们观看喜剧的时候,将思索着的头脑的置身事外、进行自高而下的观照,我们总会像上帝一样,笑话戏剧里的人物有多么愚蠢。“喜剧诗人往往超出现实的矛盾之上,偏重理智的角度来反观社会矛盾,敏锐地感悟到现实事物在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矛盾对比中的不协调性……喜剧诗人不仅以理性的幽默控制着自己的感情投入,也時时牵制着观众的感情投入。”《云》亦是如此,其中的幽默艺术总会让我们跳出剧情与之保持距离,因而会产生“间离效果”。所谓“间离效果”,布莱希特在《戏剧小工具篇》中指出:为了产生间离效果,演员必须把他学到的能使观众对她塑造的形象产生感情一致的东西都放弃掉。如果不打算让他的观众迷醉……为的是使观众的感情不是完全彻底地成为角色的感情。观众必须有充分的主动自由。我们从此刻可以看出《云》因其本身拥有的喜剧因素,使得在达到“感情效果让位于理性效果”方面有先天性的优势。此外,《云》中苏格拉底形象的塑造也极大增强了这种间离效果,“表演中追求间离效果的另一种方式就是要把常见现象演得奇特,让熟识的事物变得陌生,以使观众在惊奇中加深理解”,苏格拉底是现实中存在的思想家、哲学家,《云》中却加入了诡辩家的性格和科学家的头脑,这是一种反常的设置,使观众不习惯原来习惯的东西,于是在大吃一惊之中看清了以往熟视无睹的本质。由此带来的陌生化可以克服人们见解上的惰性和惯性,从而萌发出改革的勇气。这也正与阿里斯托芬创作的目的相一致,批判社会上流行的诡辩术,改变社会当时的风气,恢复马拉松时代的光荣传统。

而构成间离效果的反常化设置,即戏剧中存在了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联系到荒诞派尤奈斯库关于“超现实的真实”的理论内容。“意义之虚无正是荒诞的本质,因为‘在这样一个现在看起来是幻觉和虚假的世界里,存在的事实使我们惊讶,那里,一切人类的行为都表明荒谬,一切历史都表明绝对无用,一切现实和一切语言都似乎失去彼此之间的联系,解体了,崩溃了。”在《云》中,苏格拉底形象就是虚假的设置,而因为在当时的古希腊的的确确存在着哲学家苏格拉底这样一个人物,这样的设置强化戏剧的虚构性,苏格拉底测量跳蚤所跳的距离相当于它的脚长的多少倍、研究长脚蚊的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等行为显得更加荒谬,这与真实的苏格拉底解体了,而与诡辩家相联系起来,表现了“隐藏在日常意义世界背后的真实”,而这也就是戏剧所要表达的真正对象。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诸神苏格拉底冲突
诸神的黄昏:震惊市场的八天 精读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苏格拉底的信仰
苏格拉底
哈萨克族神话故事中的诸神浅析
“诸神”欢聚
“诸神”的黄昏与“华人之光”
像苏格拉底一样拒绝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