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双精准”育人机制与路径研究

2024-04-22蔡立锋董其炜宗冬芳

关键词:职业院校

蔡立锋 董其炜 宗冬芳

摘    要:建设校企命运共同体是职业教育“双精准”育人的重要平台,也是国家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路径。职业教育校企命运共同体具有共生度、融合度和适应度三个内涵表征维度,也涉及职业院校、企业、教师、学生、政府与行业组织等六个主要利益相关者。职业院校可围绕搭建产教融合工作组织架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实训基地建设工作机制、产教融合发展保障机制、共同体质量评价机制等五个维度,与企共建“双精准”育人机制,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文章以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为例,构建“产、学、赛、用、服”的“双精准”育人路径,以期实现“双精准”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技能型社会;职业院校;校企命运共同体;双精准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4-0059-05

2022年4月,我国将建设技能型社会正式写入法律[1]。技能型社会可视为国家以技能为重,社会以拥有技能为荣的新型社会形态[2]。职业院校通过与企业共建命运共同体,可实现“双精准”培育技术技能人才,进而满足技能型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在“质”与“量”上的需求。所谓“双精准”育人,是指职业教育“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3]。美国经济学家费里曼将任何能影响平台目标实现或自身利益受平台影响的群体称为该平台的利益相关者[4]。利益相关者理论探讨各平台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平衡发展,对职业院校构建基于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双精准”育人机制与路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双精准”育人视域下职业教育校企命运

共同体的内涵分析

组织生态学理论主要基于生态学观点,从共生度、融合度和适应度三个维度研究某一平台组织内各个“种群”的发展及其与环境转变的相互关系[5]。校企命运共同体可视为依托“双精准”育人模式,由职业院校、企业、教师、学生、政府与行业组织等利益主体在情感、文化和责任上多维度互融互通形成具有“种群”特征的创新平台组织。在国家升级产教融合助推技能型社会发展过程中,诸如国家政策宏观调控、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人力资源市场动态需求等外部环境导向将促使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各个利益“种群”适时调整各自“双精准”育人角色与方式。因此,可从共生度、融合度和适应度三个维度来表征职业教育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共生度反映校企命運共同体“种群”通过“双精准”育人生成及分配共生互惠能量的融洽度,是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主要体现在,在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的管理与指引下,职业院校与企业达成深入合作的共识,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拓宽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共同发展渠道,实现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同步的战略目标。融合度反映校企命运共同体“种群”“双精准”育人的深广度,主要体现在依托校企合作,实现学校专业结构优化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对标职业资格标准、学校教育教学过程模拟企业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过程以及更深层次的产业、人才、政策与资金“四链”融合。适应度反映校企命运共同体“种群”“双精准”育人的成效度,是校企命运共同体利益“种群”调整共生关系的风向标,主要体现在各利益相关者对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和认可度。

二、“双精准”育人视域下职业教育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利益诉求

校企命运共同体是在“双精准”育人模式下,多元主体基于利益纽带交织而成的利益相关者组织[6]。职业教育领域的利益相关者通常可分为确定型、预期型、潜在型三种类型[7]。结合职业教育校企命运共同体各相关主体的利益需求,笔者认为,职业院校与企业是决定校企命运共同体“双精准”育人推动技能型社会发展深度与广度的确定型利益相关者;教师与学生是直接影响校企命运共同体“双精准”育人推动技能型社会发展效果的预期型利益相关者;政府与行业组织是间接影响校企命运共同体“双精准”育人推动技能型社会发展效果的潜在型利益相关者。

(一)校企命运共同体确定型利益相关者的诉求

职业院校作为校企命运共同体的主办方,其利益诉求主要在于通过与企业合作,增强学校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指导师资力量,培养更贴合技能型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同时在合作企业为学生寻求更有吸引力的实习与就业岗位,提高学生对职业院校的认同感以及社会对职业院校的认可度,提升职业院校办学的知名度。

企业也是校企命运共同体的主办方,利益诉求主要集中在能从职业院校学生中遴选企业后续发展所需的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并借助职业院校的理论培训师资与培训场地优势,开展企业员工继续教育培训,优化人才储备结构,同时在与学校合作中提高学生对企业的认知度,增强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吸引力,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

(二)校企命运共同体预期型利益相关者的诉求

教师是校企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成员,其利益诉求在于通过传授学生必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凸显教书育人的社会核心价值,并通过校企合作,入企业顶岗锻炼,参与企业一线生产经营管理,参与科技项目研发与技术成果转化、推广,提升自身专业实践能力,获取广阔的职业发展晋升空间。

学生是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服务对象及参与者,希望掌握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与职业核心能力,特别是希望得到企业能工巧匠、技能大师等一线生产实践的指导,学习企业的新工艺、新流程和新技术,并希望校企命运共同体提供更多的顶岗实习机会,获取驻企工作经验与社会服务能力,以便今后择业、就业甚至创业。

(三)校企命运共同体潜在型利益相关者的诉求

政府是校企命运共同体的管理者与引导者,希望通过多元化的方式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其根本诉求是开拓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通道,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路径,扶植职业院校塑造适应技能型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缓解当前企业“用工荒”问题,促进社会区域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行业组织是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桥梁与纽带,协调指导职业院校与企业兴办校企命运共同体过程中的合作行为,不仅期盼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更贴合人力资源市场动态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也期盼校企合作提供多样化的优质职业教育与职工培训课程,体现其指导职业院校和企业“双精准”育人的存在价值。

三、“双精准”视域下基于校企命运共同体的“五维”育人机制

建设校企命运共同体以形成互利共赢的“双精准”育人机制,一是需要校企搭建产教融合工作组织,夯实产教融合发展基础;二是需要校企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三是需要校企共建凸显“资源共建、技术先进、模式示范”特征的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四是需要校企基于组织保障、制度保障、资金保障与激励保障等维度,优化产教融合发展保障机制;五是需要校企共施“四结合”的共同体质量评价机制。

(一)建立产教融合工作组织架构

一是学校可与合作企业成立产教融合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校长与企业总经理任组长,学校分管校企合作的副校长与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任副组长,专业系部、招生就业处、教务科研处等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企业校企合作部经理为成员。产教融合工作领导小组主要履行对产教融合管理中心进行监督与管理的职责,在政府与行业协会的支持与指导下,深入贯彻国家產教融合政策,协商制定产教融合合作章程,确定学年或学期指标及安排阶段任务,制定产教融合项目保障、评价与激励制度。

二是学校可与合作企业成立产教融合管理中心,可分产教融合项目管理部门、执行部门和协作部门三大分支。首先,由学校教务科研处、招生就业处和企业人力资源部三个部门组成产教融合项目管理部门,负责制定产教融合管理制度及落实产教融合项目实施的具体细则。其次,由学校专业系部与企业校企合作部组成产教融合项目执行部门,负责产教融合“双精准”育人项目的具体实施。最后,由学校财务处、组织人事处、后勤资产处、党政办公室等行政管理部门以及企业财务部组成产教融合项目协作部门,负责做好产教融合“双精准”育人项目所需的人、财、物的保障。

三是学校可与合作企业成立产教融合项目部,由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组成,是产教融合“双精准”育人的实施主体。产教融合项目部是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校企落实共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人才培训基地、共培产教融合师资、共创科学研究项目、共担技术创新开发、共推科技成果转化、共办职业技能大赛等“双精准”育人环节。

(二)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

建设校企命运共同体需要校企共同制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工作计划,明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工作目标,主要围绕共定人才培养方案、共构专业课程体系、共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共评人才培养质量等维度,强化“双精准”育人。

一是校企共定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多跨协同”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校企命运共同体,构建由多个行政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协调联动的“学校技能递进培

养、企业顶岗综合提升”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重在培养拥有毕业证书、学历证书与技能等级资格证等多本证书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是校企共构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精准对接。依托校企命运共同体,职业院校从合作企业获取刚需的行业岗位知识点,并将其纳入教育教学内容,融入日常专业课程体系,增设企业生产与社会实践课程,为学生迈入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夯实基础。

三是校企共同组织教学,构建“工学交替、课岗证融通”的教学模式。校企共同制定教学与实习管理制度,采用“学习—实践—学习”的循环方式,通过学校与企业场所切换,学习“课程—证书—岗位”相关知识与技能,确保企业全程参与命运共同体“双精准”育人过程。

四是校企共同管理与评价,完成学生知识与技能考核。依托校企命运共同体,学校与合作企业互派人员,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共同实施评价考核管理,实现“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学业考试与生产考核”双结合,确保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可信度与有效度。

(三)建立实训基地建设工作机制

建设校企命运共同体需要校企双方共同打造教学、科研、生产三种功能兼有的校内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即在合作企业建设集学生生产实训、顶岗实习与入企就业一体化的校外实训基地,在学校建设集企业生产、学生实训与员工培训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基地。

一是实训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具有共建性,即通过校企共建、政府支持与行业指导推进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在总体设计上应注重其功能性,不仅能承担学生的职业技能实训任务,还要能承担合作企业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任务。特别是校企要共同在实训基地打造专业训练实战场景,由企业委派技术人员及时向学生讲授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经营模式、规章制度和发展规划,实现学生所学技术技能与企业实际用人需求相匹配。

二是实训基地在技术要求上具有先进性,须聚焦行业最新技术,联合企业建设集资源共享、实践教学、技能大赛、社会培训、企业生产、技术服务和创新创业于一体的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由企业提供内部业务标准化配套设施,建立与典型工作任务相匹配的一体化学习工作站,为学生实训实战提供模拟企业生产与社会实践的教学场地,采用车间设在实训基地、课堂设在车间的工厂化实训模式,让学生掌握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工艺流程和应用本领。

三是实训基地在构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上凸显示范性,总结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和科学方法,提炼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的经验和做法,为实训基地后续建设规范化、系统化奠定基础。

(四)建立产教融合发展保障机制

校企命运共同体发展不仅需要管理制度保障,而且需要人力、时间、资金及各类资源等保障支持。激励是促使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兴办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催化剂,是促进校企长期深度合作的内在动力,因此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应共建产教融合激励发展机制。

一是组织保障。以学校教学系部为主体,进一步明确各教学系部在产教融合发展规划与建设中的责任,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充分调动教学系部依托产教融合项目与企业合作开展人才培养、教学研究、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等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完善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制度,加强其对校企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指导。

二是制度保障。校企必须加强产教融合政策研究,深入学习国家出台的相关法规、政策等文件精神,明确产教融合政策执行的边界。在合法合规的政策框架下,构建产教融合合作新模式,制定并不断完善有利于校企命运共同体发展的保障制度。尤其是完善与校企命运共同体建设专业相关的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校企深化合作等制度,从制度上保障校企命运共同体建设专业的发展。

三是资金保障。多方式多渠道筹措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经费,以重大项目为载体,进一步争取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同时加强与相关行业的其他单位合作共建,最大范围地争取相关教育经费、基本科研经费、基本设备经费,以及其他专项经费等社会资源,确保满足校企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资金需求。

四是激励保障。按照校企命运共同体建设计划要求,明确校企各相关部门在校企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分工,将产教融合项目完成情况作为相关部门和个人考核的重要指标,定期检查、通报产教融合项目的完成情况,对于优秀的校企部门、职工、教师、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发校企各利益主体在开展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践锻炼、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等工作的积极性。

(五)建立共同体质量评价机制

校企命运共同体建设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重点,以工学结合为途径,以培育契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目标,因此,其质量评价应遵循以下思路。一是目标导向,逆向设计,正向实施;二是多元主体参与过程评价及绩效评价;三是评价内容综合化、形式多样化、过程全面化。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绩效评价与过程建设相结合。校企命运共同体是多方参与、合作面广的育人平台,其质量评价应遵循以评促建、激励为主、惩戒为辅、校企共生、结果导向的原则。校企命运共同体建设是创新实践、再创新再实践的升级过程,需要通过鼓励、激励和科学评价,不断总结、完善运行与管理机制来促进共同体建设和发展。

第二,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校企命运共同体是职业教育“双精准”育人的平台和载体,其运行效果是衡量校企命运共同体建设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应兼顾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以校、企、生三方全生命周期的共同成长为最终目标。依托共同体深化产教融合是周期性的,是需要校企双方长期磨合以及教育资源的持续投入,因此,强化过程监督管理尤为重要。

第三,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校企命运共同体质量评价是围绕共同体管理、“双精准”育人、师资建设、社会服务等维度作出的全面综合评价。基于质量评价的构建思路,本着合作共赢的原则,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指标,采用定量评价为主;以管理创新为主的评价指标,采用定性评价为主。通过科学合理地建立定性和定量评价指标,促进校企命运共同体建设目标的达成。

第四,自主評价与多元评价相结合。校企命运共同体主要由校企双方共同建设,实际的参与方还涉及政府机构、行业组织等主体。由于利益诉求方的多元化,在评价方式上,应充分考虑各方主体的利益诉求,力求评价的公平与合理,采用职业院校自评,与政府、行业和企业等多方专家共评相结合,从而推动校企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发展。

四、构建以“产、学、赛、用、服”为育人路径的校企命运共同体

为了培养技能扎实兼具城市轨道交通特色的“上标准岗、说标准话、干标准活”的高技能人才,依托浙江省“五个一批”城市轨道交通产教融合工程项目和省一流技师学院轨道交通运维与装备制造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浙江交通技师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对接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与浙江省金华市轨道交通集团运营有限公司构建“产、学、赛、用、服”五位一体的“双精准”育人路径。一是对接城市轨道交通运维产业链,与企业协同共育高技能人才,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对接教育链,与企业共建“引培并举”“双向流通”等师资培养机制,打造高水平师资,创新“双主体、全过程”的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对接人才链,与企在基地共创、文化共融、研训共享等方面深度融合,深化命运共同体建设,助力师生双成长;四是对接创新链,以企业技术革新、专业技能竞赛为抓手,将教学活动、企业实践、市场需求与创新创业相连接,构建从学习知识走向创造价值的孵化机制。

(一)双元发力,双轨协同,四链融合,创新人才双向培养

浙江交通技师学院对接城市轨道交通类企业运维链,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与浙江省金华市轨道交通集团运营有限公司达成基于“八个共同”的人才培养协议,校企双元发力,实现人才共培。以企业岗位技能为核心,构建对接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机械检修、电气检修、车辆运用与维护等工作岗位综合职业能力的“四融合、四阶段”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提质培优。

一是双元,浙江交通技师学院和浙江省金华市轨道交通集团运营有限公司作为育人的双主体,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二是双轨,根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实际需求,“学生走出去到企业学习实践”与“将企业真实项目引进校内”双轨运行。浙江交通技师学院根据企业需求构筑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机械检修工、电气检修工、车辆钳工的真实工作环境,将合作企业城市轨道车辆检修与维护岗位工作以项目方式引进学校,企业工程师同时以兼职教师(师傅)身份引进学校,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校内通过基于真实项目轮岗训练、定岗训练、综合训练等实践活动融通专业技能和岗位技能。作为辅助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到浙江省金华市轨道交通集团运营有限公司车辆段进一步巩固专项技能与综合能力,最终以员工身份入企工作。三是双向,通过学生与学徒“双重身份”,铺设学生从学生、能执行任务的学徒、能创新应用的学徒到准员工、员工的成长轨道。同时,为实现赛证融通,搭建学生专业技能提升路径,形成“技能竞赛”→“企业职业标准证书”→“岗位技能等级证书”的进阶过程,促进学生专业技能不断提升,实现人才双向成长。

(二)思政引领,四融深化,四阶递进,促进学生四能提升

浙江交通技师学院充分发挥“大国工匠”课程、浙江省金华市铁路文化馆以及浙江省金华市轨道交通集团运营有限公司塘雅车辆段等“课—馆—场”资源的作用,融合“詹天佑精神”等铁路文化内涵,构建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职业素养培育体系,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全面发展。“岗、课、赛、创”融通合一,校企共同设计“四阶段”技能提升的培养方式,促进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双创能力”四能提升。

四融,一是企业真实岗位任务与专业课程学习交叉融合,培养学生对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检修与维护岗位的整体认知能力和通用技术技能,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浙江交通技师学院与浙江省金华市轨道交通集团运营有限公司共同签订企业课程开发协议,使企业技术人员加入课程体系开发的团队,校企共同确定岗位技能,包括专业基础技能和专业核心技能。学校将职业能力融入课程标准,构建模块化课程,并与企业共同实施课程评价,根据评估效果动态更新课程模块。二是职业能力与课程体系相融合,对接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机械检修工、电气检修工、车辆钳工的岗位技能和职业特质,剖析岗位作业项目、作业内容,深入分析归纳课程的互通性、互融性及差异性,优化“两主线、三层次”课程体系,即浙江交通技师学院和浙江省金华市轨道交通集团运营有限公司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特质培养”两主线贯穿整个课程体系,通过逐层递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安全意识及心理抗压能力,为轨道交通行车安全提供人才素质保障。根据轨道交通专业特点,学生在校内通过城市轨道车辆检修仿真实训系统,结合“AR+VR”等实训设备,先掌握城市轨道车辆结构认知、电气设备结构认知、车辆检修规程与工艺、车辆相关技术及操作等专业知识,再在轨道车辆实物设备上进行检修与维护,最后在浙江省金华市轨道交通集团运营有限公司塘雅车辆段上实车考核,形成“仿真学、实物做、真车考”三层次课程体系。三是世界技能大賽标准与专业课程相融合,提升学生标准化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类检修与维护操作水平。四是创新创业能力养成与专业教学递进相融合,促进专业技能与“双创”能力培养并驾齐驱、不断深化,提升学生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检修与维护工作中的技术技能创新应用能力。

四阶,浙江交通技师学院与浙江省金华市轨道交通集团运营有限公司共同设计“四阶段”技能提升的培养方式。第一阶段主要通过与课程结合的项目化学习,培养学生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检修与维护岗位基本技术技能。第二阶段依托合作企业,通过基于实际项目的轮岗及定岗实训,培养学生具备常见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各系统和设备检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维护、常见故障处理、车辆操作运行等专业技能。第三阶段依托浙江省金华市轨道交通集团运营有限公司技能大师工作室,进行跟岗实践,夯实学生城市轨道车辆检修与维护技术技能。第四阶段依托浙江省金华市轨道交通集团运营有限公司基地条件与学校教育资源,增强学生城市轨道交通检修与维护新技术的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最终,将精技准员工输送到浙江省金华市轨道交通集团运营有限公司进行实习就业。

(三)一核三段,校企共培,双师齐飞,搭建教师成长路径

一核,是指浙江交通技师学院与浙江省金华市轨道交通集团运营有限公司共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双师型”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围绕“师德师风、教师资格、职业资格、教学经历、企业实践经历、理论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等评价指标,提炼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双师型”教师核心数据,形成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教师个体画像。三段,是指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分别按照“教师→技师→导师”和“技师→教师→导师”三段递进的路径提升综合职业素养。

浙江交通技师学院通过制定《校企共建基地人员互兼互聘管理办法》与《关于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建立“双薪双向互聘”“共育共管”的教师队伍成长机制。以企业工作站为载体,浙江交通技师学院与浙江省金华市轨道交通集团运营有限公司组建“双师型”教师学习共同体,学校教师驻企实践表现由浙江省金华市轨道交通集团运营有限公司给予评价,其结果列入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教师工作业绩综合评价范畴。浙江交通技师学院还定期策划轨道交通类企业导师理论培训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帮助轨道交通类企业导师掌握更多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教学指导必备技能。同时,浙江省金华市轨道交通集团运营有限公司开展学校教师实践能力培训,提升学校教师的专业岗位实践水平。

五、结语

校企命运共同体既是职业院校深度产教融合的有效载体,也是企业深度参与“双精准”育人的重要标志,更是政、校、企、生实现多方互惠共赢的育人平台。本研究旨在抛砖引玉,引发学者关注职业教育基于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双精准”育人机制与路径,探索出更多可行性实施方案,推进职业院校与企业依托校企命运共同体加强“双精准”育人,为国家建设技能型社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EB/OL].

(2022-04-20)[2023-05-11].http://www.npc.gov.cn/npc/

c2/c30834/202204/t20220420_317575.html.

[2]  伍俊晖,黄小东,蔡丽.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校企协同

育人机制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15).

[3]  郑勇文.基于“三螺旋”理论的高职“双精准”人才培养策

略研究[J].江苏商论,2023(6).

[4]  池春阳.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高职教育产教融合长效机制

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33).

[5]  彭璧玉.组织生态学理论述评[J].经济学家,2006(5).

[6]  高树平,刘阳.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利

益机制分析及其建构[J].教育与职业,2020(13).

[7]  逯铮.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必然选择

与发展路径[J].成人教育,2019(5).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中高职英语课程衔接的路径探索——以X职业院校为例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外聘教师管理探究
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探索
职业院校学生阅读能力调查
职业院校项目课程的功能与实践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