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主题纪录片的内容主题与创新表达

2024-04-22张可欣武新宏

传媒 2024年6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张可欣 武新宏

摘要:乡村是具有独特价值与功能的地域综合体,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振兴主题纪录片拓展了国产纪录片重建乡村文化自信、呼唤民族集体记忆的实施路径。本文以乡村振兴主题纪录片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独特的内容主题和创新表达,解析乡村振兴主题纪录片所肩负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 主题纪录片 创新表达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论述了推进乡村振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全面部署了当前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抓紧落实的各项主要任务,为各行各业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并做出贡献,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和基本遵循。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中国乡村振兴主题纪录片佳作频出,比如,《不负青春不负村》(2018)、《做客中国 遇见美好生活》(2019)、《中国扶贫故事》(2020)、《摆脱贫困》《无穷之路》、《柴米油盐之上》(2021)、《村庄十年》(2022)、《于青山绿水间》(2023)、《我和我的故乡》(2023)等优秀作品。这些纪录片聚焦乡村脱贫攻坚、农村产业建设、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等内容,用纪实影像生动展现中国普通百姓回归家乡、建设家乡的感人故事,立体呈现中国乡村翻天覆地变化的过程以及中国乡村之美、家园之美,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决策的推进落实。

一、乡村振兴主题纪录片的内容主题

乡村振兴主题纪录片虽围绕乡村的生态景观、生活状况、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大众文化进行多元化呈现,但在核心内容方面仍有着相对聚焦的主题,即彰显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治国理念、展现乡村游子与故乡的双向奔赴、呈现新时代乡村物质条件改善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步发展。

1.从城市到乡村:彰显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治国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有自己的独特性,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国现代化道路上,一个不能少。乡村振兴主题纪录片在内容上积极呼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有意识助力国家政策的宣传和实践过程的推进,展现人民至上、秉持中国式现代化理念的新时代政府形象。比如2021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制作的8集纪录片《摆脱贫困》,用详实数据、真实画面、生动故事,讲述中国政府践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的庄严承诺和国际减贫的责任担当,全面介绍中国政府脱贫攻坚的世界背景和国内现实需求。作品用珍贵同期声,展示2015年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确定2030年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贫困的目标,201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面实现脱贫,比联合国2030年减贫目标整整提前十年,让世界看到中国执政党消除贫困的魄力和决心。作品详细解释中国政府的扶贫政策和推进计划,采访生态扶贫专家,探访易地搬迁推进者,跟拍定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家,展现中国政府人民至上、全国一盘棋的执政理念,彰显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优越性,塑造不畏艰难、人民至上、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时代中国政府形象。

2.从离乡到回乡:展现新时代中国普通人游子与故乡的双向奔赴。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发展不平衡,也存在城乡差距。一些贫困地区的人们出于发展需求选择背井离乡,奔赴异地求发展。而“打工潮”带来的是乡村空心化、老龄化,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现实问题。游子忍受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与孤独,家乡亲人则忍受生活无助的困境与痛苦,双向背离。为了摆脱这些现实困境,国家适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在国家政策倡导下,游子们看到家乡的发展机遇,听到故乡亲人的深情呼唤,纷纷选择回归家乡,用学到的本领建设家乡。实现故乡亲情与游子抱负的双向奔赴。比如,2023年8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制作的5集纪录片《我和我的故乡》,选择五位回乡建设美丽乡村的年轻人,展现他们选择回乡的原因和建设家乡的过程。这些年轻人都有在大城市生活打拼的經历,见识广、眼界宽、本领强,都有一技之长,有的还在城市有自己不错的事业成就。更主要的是他们有情义、有担当,愿意回到家乡、守在家人身旁,愿意为家乡建设付出自己的力量。第5集里的徐岩,从国外获得机械工程学硕士学位,曾经在经济较发达的江南城市创业,开办自己的建筑设计公司并取得很好的业绩。但当听到家乡老屋年久失修,独居的祖母年迈需要照顾时,便和妻子一道回到家乡石塘村。在自家宅基地上翻建起一栋三层小楼,中西合璧的设计以及依山傍水的独特环境,很快成为乡村的一道靓丽风景,赢得乡亲们的称赞,也吸引邻村人前来取经参观。徐岩用学到的建筑设计知识和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对村里的老屋进行整体改造,在保留建筑原有古朴风格基础上,更新基础设施,让老屋焕发新的生机与光彩。被选为村支书后,为老年人开办集体食堂,沉寂的乡村重新有了欢声笑语,老人们脸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作品用纪实影像塑造出视野开阔、有情有义、勇于创新的新时代中国年轻人形象。

3.从物质到精神:呈现物质条件改善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发展的新时代乡村形象。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乡村振兴主题纪录片作品,用生动故事,展现农村生活物质条件改善之后,改进教育设施、丰富文化生活、完善医疗条件、美化乡村环境等,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比如,2021年香港无线电视台制作的12集纪录片《无穷之路》,展现悬崖村危险藤梯变成坚固钢梯,搬进城市后又有了漂亮楼梯。城市新房里沙发、彩电、互联网一应俱全。扶贫干部教村民学说普通话,学用互联网,提高文化水平,传承传统文化,加强医疗保障,曾经的破败村落,变成宜居宜游、令人称羡的美丽乡村。2023年8月27至8月31日,每晚19点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播出的5集纪录片《我和我的故乡》,第3集里被称为彩绘艺术魔法大师的刘小备,18岁到城市打工,学习彩绘艺术,练就一手过硬本领,获得小“神笔马良”的赞誉。但是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母亲的亲情召唤,使他毅然回乡创业,用自己的彩绘技艺,在家乡年久失修的老屋上泼墨挥毫,让旧屋披上五彩衣裳,让耳熟能详的中国传统神话嫦娥奔月、牛郎织女、哪吒闹海等,呈现在乡民自家老屋上,也让世界动画灌篮高手、米老鼠与唐老鸭等新奇形象,在墙上与乡亲们抬眼相见。在改善居住环境、美化乡村面貌的同时,也让艺术之美融入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之中,陶冶人们的心灵世界。作品呈现出物质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美丽乡村形象。

二、乡村振兴主题纪录片的创新表达

乡村振兴主题纪录片表现的是转型中的乡村,不同于传统的乡村主题作品,如何用创新的表达手段表现全新乡村形象显得尤为重要。沉浸的叙述视角、细致入微的传播策略、立体的传播渠道大幅提升了乡村振兴主题纪录片的真实性和观赏性,潜移默化地增强了观众的认同感与参与度,完成了影片的价值建构。

1.叙述视角:主持人沉浸式体验打造“理解式对话”。叙述视角是叙述者对所叙人物、事件进行观察与讲述的方位与角度,良好的叙事视角有助于推动叙事的展开并提升受众体验。近年来的乡村振兴主题纪录片都十分重视借助主持人的沉浸式体验叙事视角来打造“理解式对话”的传播效果。在探讨如何通过叙事视角来打造“理解式对话”的过程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案例是2019年五洲传播中心、优酷网和国家地理频道联合出品的纪录片《做客中国 遇见美好生活》,采用主持人体验生活的方式沉浸现场,用真实镜头记录主持人聂云、自由潜水冠军基米·维尔纳、世界公民克里斯·巴辛内利,在中国美丽乡村做客当地家庭、体验当地人生活和劳作的故事。作品打破全知全能视角的单向度讲述,在情景体验的双向交流中,消解陌生感,构建理解信任,营造主持人与被采访者、叙述者与观众之间立体多维的理解场域,实现信息传达的有效性和高吸引力。主持人克里斯·巴辛内利,在中国苗寨实地走访并与村里石远莲一家共同生活。在产业扶贫种植基地牛角山茶园,同老百姓一起采茶;在苗寨旅游景点接待游客,打苗鼓、唱拦门歌、递拦门酒、参与苗族哭嫁,了解苗族传统银饰加工销售;共同做饭、共同就餐,近距离感受中国普通人生活的改变,发现平常生活中的点滴美好,用真實的影像记录当地人的幸福生活,深度观察“乡村振兴”之下的中国社会,向海外观众呈现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崭新成果。沉浸式体验、互动式交流,营造理解式对话,激发受众认可式观看,有助于作品精神内涵的有效传播。

2.叙事策略:注重过程呈现和展示对比来增强说服力。纪录片是发现的艺术,是在过程展示中用细节营造真实的艺术。通过过程呈现和展示对比等叙事策略来增强说服力,不仅在理论上得到认可,还在乡村振兴主题纪录片实践中有着广泛的案例支撑。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2020年四集纪录片《苗寨八年》,围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融水苗族系列坡会之一的“十一坡”的举办,真实记录了从2013年至2020年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元宝山一带的山乡变化,反映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对于一个村庄的塑造,通过鲜活、生动、曲折、感人的故事,反映了八年来苗族人在生产、生活、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变化。纪录片用影像讲述乡村振兴与非遗保护传承互促共赢的过程,在线性的时空叙事中,缀以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细节,立体呈现脱贫攻坚的艰难历程和辉煌成果,具有事实无可争辩的说服力。2013年,村民们还是走路下山来观看山坡会,2014年,村里修通了自驾车观看山坡会的村道,新建了停车场、斗马场、芦笙坪、观景台。这不仅吸引了外出打工的人回村,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到镇上来,山坡会每一年都比前一年热闹多了,美丽的梯田,自然的山水,元宝村用乡村旅游的品牌呈现苗族文化。以变化过程的事实呈现,验证国家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达到内涵价值的有效传播,增强可信力和说服力。

3.传播渠道:立体化、国际化与多屏联动。为适应新的信息传播环境,乡村振兴主题纪录片在传播渠道方面与时俱进,具有多媒体联动、立体化传播的特点,这对于扩大观众范围、提升观众参与度以及增强信息传播效果至关重要。《摆脱贫困》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总台用44种语言及融媒体编译播发《摆脱贫困》相关报道,通过脸书、优兔、推特等海外社交媒体广泛传播。《摆脱贫困》为香港无线电视制作出品,在香港翡翠台率先播出,并在埋堆堆APP同步播出,随后在内地知名新媒体网站推出。制作之初充分考虑适合各种语言用户,由团队原班人马制作出粤语、英语和普通话三种版本,充分满足香港、内地和国外广大用户需求。通过向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和加拿大付费电视台分销内容,触及全球华人社区。其新媒体服务TVB Anywhere,以及TVB在YouTube等社交媒体平台的账户,吸引超过2400万用户。《柴米油盐之上》与国外视频网站合作,全方位、全时段推送,发掘更多新鲜热门话题。通过美国Discovery探索频道、英国Sky电视台、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互联网协作平台进行口碑营销,增进外国受众了解中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小康社会做出的巨大努力,深受海外网民的喜爱,达到较好传播效果。

三、乡村振兴主题纪录片的社会意义

在数字化生存环境下,媒介传播渠道与传受方式发生诸多变化,但传播内容的价值性与可信度依然是高质量传播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取材于乡村真实生活和具有“非虚构”本质属性的乡村振兴主题纪录片有着丰富的社会意义。

1.重建乡村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的名句“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说明了精神层面的文化对于扶贫的意义。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文化曾淡出主流文化价值观的视线,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人们再度关注到乡村文化并积极推进乡村文化自信建设。1932年,英国纪录片大师约翰·格里尔逊发表论文《纪录片的第一原则》指出,纪录片是“对事实新闻素材进行创造性处理”的影片,而“对自然素材的使用,是至关重要的标准。”讲好每一个真实鲜活的农村故事,表现农村人当下的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即是对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激励,也能勾起那些早已远离家乡的人的自豪与思乡之情。因此,乡村振兴主题纪录片在数字化生存时代对于重建乡村文化自信能够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乡村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是农耕文明的“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由此可以看出乡村文化自信在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乡村振兴主题纪录片多样多元的创作手法,对历史和现实乡村的数字化呈现,都牢牢坚守“非虚构”属性与“真实”底线,能够肩负起重建乡村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

2.促进非遗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延续历史遗产、增强文化自信和激发民族精神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2023年4月以乡村振兴、非遗保护为主题的纪录片《大歌》在北京首映,影片采取了双线叙事的方式,在讲述流传两千五百年的侗族大歌在现代化大潮中传承发扬面临困境的同时,展现了贵州深山里的侗族寨子踏上振兴之路的历程。导演焦波用一年的时间驻村拍摄,见证村民克服困难找到发展之路。与此同时,黄岗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传承人吴成龙,面临着七八十岁以上的老歌师逐渐离世,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侗族大歌无人传承的窘境,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乡的发展,为童谣的传承和保护贡献一份力量。两个故事遥相呼应,生动地记录了村庄在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取得的成就。纪录电影《天工苏作》选取了宋锦、灯彩、苏绣、缂丝等九门非遗技术,以十二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视角,向观众进行介绍。当观众观看纪录片时,不仅会沉浸在美轮美奂的感官洗礼中,还能够通过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获得对历史和当下的启迪。同样,四集纪录片《苗寨八年》以纪实手法,将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元宝山一帶的苗寨作为记录对象,以“赶坡”“返乡”“脱贫”“追梦”四个主题,分四集呈现自2013年至2020年的8年间元宝村一带的山乡巨变。形成了新时代民族村寨乡村振兴与非遗传承互促共赢的中国经验表达。乡村振兴主题纪录片可以更好地帮助更多人认识到乡村振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加强和改善乡村建设。

四、结语

中国乡村振兴主题纪录片,坚守“非虚构”真实本质,用真实影像呈现共同富裕道路上一个不能少的中国式现代化治国理念,生动展现“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中国农村物质条件改善与精神文明建设共同发展的巨大变化。无论是内容的创新表达还是独特的社会意义,乡村振兴主题纪录片都以其真实的拍摄场景、独有的历史语境,在中国纪录片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国主流纪录片创作与批评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1AC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伍晓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2]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修订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编辑:杨石华】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