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移云物”下应用型本科审计人才培养探析
2024-04-22刘斯博
刘斯博
摘 要:目前,“大智移云物”等数智化技术已综合运用在社会各行业,促使行业领域发生了全新的发展与变革,为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提供了机遇的同时也发起了挑战。文章以“大智移云物”为视角,通过明确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加深产教融合、加强师资建设等路径,积极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人才培养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大智移云物;审计人才培养;应用型本科;新文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4-0005-04
随着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以下简称 “大智移云物”)等高新技术手段竞相发展并与各领域的深度融合,我国社会经济进入了以“人工智能、量子技术、万物互联”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大智移云物”的发展为审计方法、内容和模式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契机,政府审计已率先进入了审计智能化、平台化、数字化、全样本和全过程的“智慧”审计阶段,为整个审计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传统的审计人才培养存在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体系不完善、产教融合度不高、师资能力不足、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1],因而难以培养出符合新时代新行业需求的兼具专业知识和新技术应用的复合型应用型审计人才。本文基于“大智移云物”视角,并以“新文科”建设提出的文理交叉、跨学科重组的培养人才新思路为思想指导[2],围绕本科院校培养审计专业人才时面临的困境进行探析,提出“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重塑课程体系”“加深产教融合”等有效措施,以期为高校探寻审计人才培养改革之路提供启发与指导。
一、“大智移云物”视角下审计人才培养改革的现实意义
(一)“大智移云物”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中的广泛应用,行业越来越需要“数智+审计”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审计人才不仅是提升各大会计师事务所竞争力的关键,更是推进“科技强审”建设的强大助力。“大智移云物”对人才供给要素产生了深刻影响,全行业的产业变革直接造成了审计人才需求与供给失衡的状态。以Python为例,Python最初仅作为一门编程语言,但由于其可扩展性强、简洁等特性,现Python已被广泛应用在财会审计行业进行数据分析、文本处理[3]。Python在审计中的广泛应用加快了审计行业从部分审计向全面审计转变的步伐,传统审计正在被颠覆,审计行业对兼具Python和审计的复合型人才的渴求日益加剧,社会逐渐出现了新型复合型审计人才难求和传统审计人才求职无门的极端现象。应用型本科院校能否积极响应“数智化”时代的变革[4],及时适时地对审计人才培养进行改革,培养出能熟练运用新型技术的复合型应用型审计专业人才,是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能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二)建设高质量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基本要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即以培养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院校。推动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党和国家又一重大战略部署,是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在“大智移云物”视角下,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时代发展后的行业需求严重不符,如何及时调整现有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每个处在转型期高校都要面对的难题与挑战。
(三)解决学生就业难的有效路径
2021年全国累计注销的各类市场主体较上年增加29.7%,达到1 323.8万户[5],2022年4月全国失业率创历史新高升至6.1%,5月到8月失业率虽有所好转,但仍处在5%到6%之间[6],202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共约为874 万人,2021年约909万人,2022年约1 076万人[7]。一边是就业岗位锐减,一边是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递增,人才供需失衡致使一系列就业问题出现,例如专业岗位要求升高、应聘竞争压力增大、应届生就业难度陡增等,人才供需不平衡、岗位与人才不适配、应届生就业难等社会矛盾已凸显。新时代向应用型本科审计人才培养发起了新的挑战,高校要对审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及时创新和改革,提高学生对R语言、Power BI、Python等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与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潜能,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使其成为企业渴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审计专业人才,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二、“大智移云物”視角下应用型本科审计人才培养的发展困境
(一)目标不明确
“新文科”建设提倡的跨学科融合、“大智移云物”等带来的全新产业变革,都为处在转型迷茫期的高校带来无限的挑战与可能。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虽已发现审计人才培养目标应由培养传统单一型审计人才向新型复合型审计人才转变,但行动严重滞后,在“思想巨人”阶段原地踏步。部分高校虽以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为目标,但仍以应试教育为主,以“考证”为培养方向,并未从根本上调整课程设置、考核方式、授课模式等,难以寻求到实现既定目标的有效途径,这类制定目标的方式被称为“口号式”;部分应用型高校虽效仿南京审计大学等标杆院校开设了“数智+审计”“Python+审计”“大数据+审计”等融合型课程,但更多的仅是
“大智移云物”和“审计”的名称上的耦合,理论基础与专业技能技术在授课安排上难以寻求到平衡点,“大智移云物”与审计无法做到真正的融会贯通,仍是“两张皮”,这类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被称为“照搬式”。这些应用型本科院校仅是在“追潮”而非“造浪”,通过“口号式”或者“照搬式”制定的审计人才培养目标,不论是否提及向复合型审计人才转变,都无法被真正认定为明确可行的培养目标。审计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已成为应用型高校在审计人才培养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课程体系不完善
“大智移云物”背景下,传统审计思维已经无法满足新经济模式的发展与需求,行业对审计人才的智能思维能力和信息化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现行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课程体系显然难以满足行业需求。第一,由于审计属于财会类专业的必修课程,是财会类人才不可或缺的基础技能,故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设置课程时,审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更多地偏向理论,仍以传统审计为主,未能引入Python财务数据分析+审计、大数据审计等符合新时代发展与需求的有关课程。第二,虽有“新文科”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思想指引,但仍难以打破“审计是文科”的固有思维。尽快打破文理界限,真正实现文理交融,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具备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经济、计算机的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应用型高校必须解决的难题[8]。第三,课程安排与衔接不合理。审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学生在学习审计前,需要具备“会计学”“财务管理”“税法”“计算机”等专业基础,合理安排授课先后顺序,把控好深度与广度,才能实现审计知识的内化和应用。但部分高校课程安排混乱,忽略先后深浅等逻辑顺序,甚至存在给没有会计基础的学生先开设审计课程的现象,实操课程方面仍以“陈年旧事”为审计案例,脱离行业现状,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知识点晦涩难懂、脱离实际,严重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三)产教融合不深入
审计是对实践性有较高要求的学科,“职业判断”“职业怀疑”等高素质审计人员必备的专业素养绝非单纯来源于感性判定或卓越天赋,而更多是来自于岁月和实践的积累,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模式时,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还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审视现行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有的院校受 “考证热”等现象的影响,认为考取注册会计师证书是教学的重点,知识点更偏重于注册会计师考试中所涉及的重点难点,脱离了产业实际需求,忽略了学生步入行业时所需的审计技能的培养,极少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产教融合薄弱。有的院校虽然已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将学生送到企业实习或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平台,但在实际执行时往往会出现学生只关注能否获得实习学分顺利拿到学位证书而忽略在实习过程中对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部分企业则因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免费劳动力而配合学生“舞弊”,诸如此类现实问题直接导致校企“貌合神离”“渐行渐远”,合作无法深入,实习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无法培养出与“大智移云物”新时代相适配的应用型复合型审计人才。
(四)师资能力不适配
教师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教师队伍水平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有直接的关系。审计学科对理论与实践的要求都较高,如今各大高校审计专业的教师,硕士或博士毕业即就业的不占少数,这类教师虽有深厚的学术理论基础,但大多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和技能,难以将实践知识传授给学生。部分高校虽开始借鉴高职类院校走“双师型”道路,大力招聘兼具学术与实践能力的教师,但由于“年龄限制”“学历门槛”等原因,导致学术能力与实务技能难以完美平衡。“新文科”多学科融合和“大智移云物”不断更迭,不仅要求教师具备坚实的学术背景、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更要具备数字智能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大智移云物”的发展对教师的教学手段也提出了挑战,虽然教师在日常授课中,不乏运用自媒体、实训平台甚至在课堂中引入了“慕课”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教学手段授课,但大多数仍是“填鸭式”教学。以审计实训课为例,现行教学手段仍是以“审计案例+教师讲授+学生线上模拟”的形式进行,学生只要把握教师讲授的规律和计算机系统的逻辑,即可顺利完成审计实训,加之教材时效滞后等原因导致引入的审计案例与时代发展不符,同时教师仍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所以难以培养出理实融合的应用型复合型审计人才。
三、“大智移云物”视角下应用型本科审计人才培养的优化对策
(一)坚守审计根本,明确培养目标
不同类型高校对数字智能化审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同,财经类学校(如南京审计大学)注重培养会审决策型人才,理工类学校(如重庆理工大学)注重培养财务开发型人才,而综合性大学(如中国人民大学等)则注重培养运营规划型人才[8]。区别“学术型”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根本在于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应用型高校以培养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应用型高校应根据新时代对审计人才的要求及未来就业的需求对审计人才培养进行改革。要求应用型高校将“大智移云物”、数智经济作为前提,将审计相关专业理论作为基础,将审计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作为底线,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下将“大智移云物”技术应用于审计的实际工作中,使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升华,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技术对审计效率与效果的提升,培养学生新型复合型审计思维[9],彻底摒弃教学仅困于教室的滞后思想。虽然,在应用型高校将
“大智移云物”等新技术与审计教学交叉融合时,培训和学习数智新技术是重中之重,但仍需坚守审计的根本,强调审计的经济监督、经济鉴证和经济评价的基本职能不变,变的是技术的“形”,不变的是审计的“魂”,注重把控“大智移云物”等新技术新方法与审计的平衡,不可过度强调技术方法而忽略审计根本。实现“大智移云物”与“审计”的完美契合,培养出兼具审计理论、专业实践、团队协作和职业素养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创新教学思维,完善课程体系
应用型高校应围绕审计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顺势进行及时调整。合理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将审计与大数据(Python、R语言和PowerPoint等)、财务数据分析、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专业深度融合,整合为特色拓展课程,打破文理界限,实现“新文科”下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经相关专家研讨和评定后,分析出所有相关课程的内在逻辑、重要和相关程度,结合学校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将相关课程按逻辑顺序及重要相关程度分布到各学期,实现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辅助学生拓展到更深的层次。通过引入OBE、PDSIPE等教学理念和方法,借助新技术实践平台,创新教师的教学思维,培养学生课堂主人翁的意识,注重授课内容安排,自浅入深地引导和启发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自然衔接,正视在授课过程中学生的畏难情绪,鼓励和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以大数据审计课程为例,审计学原理是专业理论基础,数据分析与处理是基础技术支撑,需要通过Python、R语言和Power BI等計算机专业知识对多源大规模的数据进行分类、抓取、比对和可视化分析。在大数据审计课程体系构建时,需要注意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相结合,课堂内对相关基础理论进行讲授,通过结合审计行业实务案例进行课内实践;课堂外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进入企业进行课程实践,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多学科交叉的全新知识领域,迎接“大智移云物”新时代发起的挑战[8]。
(三)深化校企合作,加深产教融合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致力于搭建专业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大智移云物”下新时代新行业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设计和构建审计专业实践平台时可参考以下五个不同版块,分别为“基础理论”版块——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夯实学生基础;“思政教育”版块——思想政治教育、审计职业道德和行业法律责任,教育学生守好底线;“技能培训”版块——必备审计、财务、智数等专业技能培训,帮助学生成长成为拥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课程实践”版块——带领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实战演练,积累行业经验;“审计实训”版块——建立审计实务资源库,提升学生理实结合能力。“大智移云物”下审计人才培养应转变过去仅与单一企业开展教育教学合作的传统思维,通过在校外与多企业达成战略一致实现实践多元化,聘请行业专家做学生的企业导师,带领学生深入企业,邀请企业共建“课程实践”版块和“审计实训”版块,加深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线上平台线下企业一站式立体教学体系的搭建。在校内通过构建审计实务资源库作为“审计实训”版块的落脚点,跨学院建立学校共享大数据中心,引进例如福斯特、用友等行业认知度较高的专业软件,为学生提供跨专业跨行业的仿真实训平台,实现审计数智化和平台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全国大学生三创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创业创新大赛”“福斯特杯审计大赛”等高质量高层次的专业赛事,积累比赛和实践经验,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奋发图强和团队协作的能力。通过加深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校内校外共同搭建专业实践平台,实现应用型本科审计人才培养的创新与改革,培育出适应“大智移云物”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审计人才。
(四)提高教学手段,加强师资建设
“大智移云物”视角下新型审计需要审计方法与数智技术的深度融合,但目前具有行业实践经验或跨学科背景的教师人数还无法满足应用型本科团队的现实需求。因此,一方面,在积极引进富有行业实践经验“双师”的同时,现有教师要加强跨学科的学习,努力提升自己在法学、社会学、经济学、金融学、大数据分析技术等方向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与企业深度合作,鼓励教师带队,将教师和学生一同送入企业,积累行业实践经验。院校应为校内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与提升提供条件,授课不再拘泥于课堂和校内,例如通过深入企业实践的校内教师可以兑换相应的课时量,有带队企业实践经历的教师才具有评优资格等方式将校内教师培养成“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建设由校内教师与行业教师组成的“双教师”队伍,完善相关的选聘、培训、晋升和激励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选聘行业教师时,应从“职业道德”“专业水平”和“执业经验”三个维度进行考量。鉴于行业教师一般都具有丰富的管理和行业实践经验,其对审计案例、专业知识运用等方面的讲解往往比校内教师更有针对性,更加深入,因而行业教师可主要负责对学生实习活动的指导、实训课程的讲解和校内教师实践能力的培训。此外,不论校内教师还是行业教师,在课堂上都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将实训项目改成设计型、研讨型、开放型综合实训,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或小组的形式结合行业最新案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项目任务,并引导学生做好项目后期的反馈与总结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主动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随着“大智移云物”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各行业中被广泛应用,审计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审计从业要求被重塑,行业对复合型审计人才的渴求日益增强。本文以“大智移云物”发展为切入点,通过打破传统审计人才培养的固有思维,实现文理跨学科融合,将数智化新技术与审计学深度结合,改革审计人才培养目标,重塑审计学课程体系等措施,帮助应用型本科院校突破在“大智移云物”时代审计人才培养的困境,以期培养出大批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高素质审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毅,李卓卓.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J].中国大学教
学,2019(6).
[2] 吴其阳,陈骏.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新
探索[J].财会月刊,2022(2).
[3] 林鹏,孟砚怡.Python数据分析技术在审计实践中的应
用[J].审计月刊,2021(11).
[4] 唐大鹏,王伯伦,刘翌晨.“数智”时代会计教育重构:供需
矛盾与要素创新[J].会计研究,2020(12).
[5]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突破1.5亿户!市场主体稳定
发展 夯实经济行稳致远的基石——从市场主体变化看
中国经济发展潜力之二[EB/OL].(2022-01-30)[2023-
02-01].https://www.samr.gov.cn/xw/mtjj/art/2023/art_
4cbb3923ed02476ab01ba792ecc8ba7b.html.
[6] 国家统计局.王萍萍:三季度就业形势总体稳定[EB/OL].
(2022-10-24)[2023-02-01].http://www.stats.gov.cn/
xxgk/jd/sjjd2020/202210/t20221024_1889601.html.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届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
1076万人[EB/OL].(2021-12-29)[2023-02-01].http://
www.moe.gov.cn/fbh/live/2021/53931/mtbd/202112/
t20211229_591244.html.
[8] 彭沖,沈凡凡.“新文科”下大数据审计课程教学体系建
设的思考[J].商业会计,2022(5).
[9] 杨道广,陈波,陈汉文.智慧审计研究:理论前沿、实务进
展与基本结论[J].财会月刊,20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