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命教育的价值意蕴

2024-04-22宋增伟

科学导报 2024年19期
关键词:价值意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教育

宋增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教育;价值意蕴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生命潜能实现,而生命教育则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是“以生命为基点,回到生命之中,借助生命资源,唤醒、培养人们的生命意识、生命道德与生命智慧,引导人们追求生命价值,活出生命意义的活动。[1]”我国生命教育虽起步晚但获得较快发展。但是,生命教育产生于西方,我国生命教育的发展仅有20多年,仍存在诸多不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蕴含丰富的生命思想和生命智慧,将其融入生命教育有利于解决我国生命教育存在的系列问题,增强生命教育的实效性,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增强生命教育理论的本土化

生命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国,并在西方获得广泛发展,形成了建基于西方社会的生命教育理论和模式。我国生命教育诞生于1996年前后,主要是为了解决我国教育中生命“空场”现象以及越来越多的生命伤害问题。教育理应是生命在场的教育,唯有将教育回归生命,实行生命化的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中生命“空场”现象,基于此,生命教育在我国正式出场,并获得较快发展。但是,我国生命教育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体系尚未建构完善,其中在理论根基上多借鉴西方的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哲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等理论,使得我国生命教育理论本土化有所不足,制约着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生命教育。其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应是我国生命教育本土化的有效路径,然而我国生命教育对以安身立命之学与生存智慧之学著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挖掘、阐释与借鉴尚有欠缺,这显然不利于生命教育本土化的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儒家、道家、墨家等各家各派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生命思想和生命智慧,强调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正视生死、塑造价值,其思想精髓是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和生命安顿之处,我们理应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求和建构我国生命教育的理论根基。为此,只有根植于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汲取“母体”的生命营养,我国生命教育的根基才会更加坚实稳固,才能更加契合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情感需求,才能更好解决当前存在的生命困惑,最终形成与西方有别的中国本土特色的生命教育理论与模式。

  二、增强生命教育目标的层次化

生命教育的目标就是通过开展生命教育,培养人们正确的生命认知、积极的生命情感、顽强的生命意志和健康的生命行为,避免做出损害自己、他人和社会的事情,在自然生命保全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意义世界的建构,以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可见,生命教育目标具有鲜明的层次化特征,要求对人的生命整体进行全面关照,既帮助受教育者认识生命、珍爱生命,还要引导他们觉解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的价值。当然,人作为一种意义性存在、价值性实体,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应是生命教育的最高目标。但是,当前生命教育目标存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轻“意义与价值”的思考与引领的问题。例如,部分学校设定的生命教育目标多侧重传授生命知识与技能,如生理发育、心理发育等知识,以及地震逃生、灭火方法、预防交通事故等技巧,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引领则相对欠缺,使得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等意义情感层面的培育不足,会限制生命教育的实效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思想按照人的生命展开逻辑,蕴含生命本原、生命价值、生命过程、生命境界等于一体的完整生命体系,内含对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等人的三重生命形态的全面关照,为生命教育目标层次化的设定带来重要启示。首先要引导受教育者认识生命,激发对自我生命、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和敬畏,达成保全个体自然生命的目标;在此基础上,逐渐把生命教育目标提升到发展其社会性生命,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形成良好人际关系;最终目标是要引导受教育者体悟生命的意义,树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创造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命教育,增强了生命教育目标的层次化,既掌握生命的知识与技能,保全自然生命,又引导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寻,去探索“为何而生”,为生命找到存在发展的方向和支点,并促成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的和谐有序发展。

  三、增强生命教育内容的全面化

生命教育的内容是丰富而全面的,涉及生命的各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人的生命的全面關照。其实,生与死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与死构成完整的生命,所以各种生命教育内容都可归纳为关于“生”的教育和“死”的教育这两种形式。一方面引导受教育者认识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即做好“生”的教育。要认识到生命的唯一性、不可替代性、平等性,了解生命规律,以敬畏和尊重的态度平等看待一切生命;还要努力提升生命的地位、价值和质量,挖掘生命潜力、激扬生命活力、不断完善生命。另一方面引导受教育者正确认识死亡,即做好死亡教育。死亡教育强调“由死观生”,通过正确认识死亡,意识到生命的有限和宝贵,从而更加珍惜生命,努力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不仅是生命完整性以及生命教育内容全面化的要求,也是当前社会的迫切需要。然而,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谈及死亡是不吉利的,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例如,在学校生命教育中,多侧重于“生”的教育,也就是生存教育,传授各种生存知识和技能,而对于死亡教育则较为欠缺的,这无疑是生命教育内容上的缺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而独特的生死智慧,儒家“生死有命”“贵生重仁”、道家“生死自然”“贵身重生”等思想,都可以为增强生命教育内容的全面化提供智慧借鉴。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生命关怀倾向,以自然生命为本位,强调贵身重生,有助于当代人加强生命关怀,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养护生命。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生死智慧尤其是对待死亡,强调有生就有死,死是生命的自然现象,有助于当代人明晰生与死的关系,理性认识死亡,树立积极的生命态度和人生追求。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命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既知生、又知死,尤其是端正死亡认知,由死观生,积极塑造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使生命教育充分关照人的完整生命。

  四、增强生命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生命教育方法是教育者为了实现生命教育目标、传递生命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所采取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生命教育方法是否科学、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符合发展需要,关乎生命教育的实效性。生命教育方法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来思考,既遵从社会发展客观实际、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又遵从受教育者客观实际、满足受教育者发展需要,因此,采取综合化方法是生命教育方法的发展趋势。然而,在当前生命教育中,教育者多以结论的方式将生命知识直接传授给受教育者,以说服教育为主,缺少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无法及时了解受教育者的生命感悟状况。因此,这种“结论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很难获得预期效果,受教育者也不一定真正获得生命感悟,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此,生命教育方法必须与时俱进,采取多樣化、综合化的方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自我教育法、启发诱导法、直觉体悟法、实践体验法、情感陶冶法等多样的生命教育方法,可以帮助受教育者更好认识和体验生命。例如,在自我教育法上,如孔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孟子提出“存心、求放心”,在自我学习、自我反思、自我体悟中不断探索生命、了解生命、超越生命,实现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在直觉体悟法上,如老子的“观”和庄子的“坐忘”“心斋”“吾丧我”等,排除体内外的干扰因素,用心灵和思维,来认识和感悟生命,生成和领悟生命的意义。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命教育,可以增强生命教育方法的多样化,引导人们加强生命知识的学习、参加各种生命教育实践活动、感受生命教育情境的陶冶,体验生命的宝贵和崇高,激发生命情感与生命活力,自觉建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提升生命境界,享受生命美好。

参考文献:

[1]刘慧.让生命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全过程[N].人民政协报,2017-04-05(11).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老庄生命观及其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示研究”(JZ2021HGQA0233)、合肥工业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培育计划一般项目“新时代网络空间道德治理研究”(JS2020HGXJ0024)、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百年历程、经验及启示研究”(21YJC71005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价值意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教育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有效滋养生命的德育探究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读懂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