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照护人员分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024-04-20张露心傅卓凡张涛梅文稀李惠玲
张露心,傅卓凡,张涛梅,文稀,李惠玲
(苏州大学 苏州医学院护理学院,江苏 苏州215006)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1]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达到2.64亿,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数量已达到4000万[2]。面对人口老龄化和失能困境,2016年我国在15个城市开展了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解决了失能老人长期护理保障问题[3]。长期照护人员是指独立于医生、护士等医疗群体,在长期护理机构或居家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非侵入性的医疗护理、康复辅助、心理支持或社会陪伴等服务的人员。作为失能老人照护力量的核心群体,长期照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决定了照护质量的高低[4]。目前,我国长期照护人员队伍存在学历偏低、角色定位模糊和流动性较大的问题,亟待建立一支专业性强、稳定性高的长期照护队伍[5]。有研究[6]发现,对护士群体施行层级划分不仅明晰了职业发展路径,拓宽了职业发展空间,而且降低了离职率,有效稳定了队伍建设。借鉴日本介护人才培养制度[7],对介护人员进行层级管理培训,将长期照护人员划分为照护员、照护师和照护督导3个级别。因此,本研究旨在构建适用于我国的长期照护人员分级评价指标体系,为长期照护人员的准入、等级认定、考核与培训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成立研究小组 本研究小组成员共8名,包括长期照护领域专家2名、老年护理领域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4名。小组成员主要负责查阅文献、半结构访谈、初步构建评价指标、制定并发放专家函询问卷、数据整理和分析等任务。
1.2 拟定评价指标初稿
1.2.1 文献回顾 通过文献研究,采用胜任力模型[8]作为构建长期照护人员分级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依据,胜任力可分为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5个层级,知识和技能是表层的、可见的,而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是较为隐蔽、深层次的核心部分,据此确定了一级评价指标的维度方向。同时,以长期照护、照护人员、分级管理、胜任力、评价指标、long-term care、caregivers、graded management、competency、evaluation index为关键词,梳理与本研究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结合国家颁发的政策性文件,例如“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评估标准(试行)、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版)、养老护理员培训大纲等,从中归纳、提炼出与长期照护人员分级评价指标相关的要素。
1.2.2 半结构访谈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老年护理、护理管理或长护险领域的16名专家开展半结构式访谈。根据研究目的,经文献研究、头脑风暴与小组讨论确定访谈提纲,内容如下:(1)您对本地区长期照护人员队伍现状有何看法?(如层级设置、职业能力及资格认证)(2)您认为目前从事长期照护工作的人员管理模式存在哪些问题?(3)您认为长期照护的照护员、照护师、照护督导分别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具备怎样的角色特征?(4)您认为长期照护人员的分级评价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考虑?应包括哪些内容?
根据访谈结果,界定了照护员、照护师、照护督导的初始概念,进一步确定、完善评价指标的维度和条目池,初步拟定长期照护人员分级评价指标体系:(1)照护员包括5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72个三级指标;(2)照护师包括5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57个三级指标;(3)照护督导包括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51个三级指标。
1.3 基于德尔菲法论证指标体系
1.3.1 拟定函询问卷 基于拟定的长期照护人员分级评价指标体系初稿,编制专家函询问卷,内容共包括4个部分:(1)填表说明:介绍研究背景、目的、意义以及填写问卷注意事项;(2)问卷主体:包括照护员、照护师、照护督导的初始定义和长期照护人员分级评价指标,请专家对重要性进行评分并给出修改意见。(3)专家信息表:包含年龄、性别、职称、职务、研究领域、地区、学历、工作年限等基本信息和专家对函询内容的熟悉程度与判断依据。
1.3.2 遴选函询专家 专家函询应该从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各个学科分支中遴选有一定经验的专家,规模通常以15~50人为宜[9]。专家遴选标准:(1)在老年护理相关领域工作10年及以上或担任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服务机构的管理者5年及以上;(2)熟悉指标体系构建原则;(3)自愿参与本研究。
1.3.3 实施专家函询 本研究共进行了2轮专家函询,主要通过邮件、微信等方式与咨询专家建立联系、发放并回收问卷。为避免记忆效应,2轮专家函询的间隔时间至少为20 d。
1.3.4 指标筛选标准 以重要性评分均数>3.50,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0.25,满分比>20%为选入标准,结合专家意见,并综合小组讨论结果对各级评价指标进行增加、删减、修改与完善。
2 结果
2.1 函询专家基本情况 共邀请22名专家,分别来自华东、华北、东北、华南、西南等地区。专家平均年龄(54.18±9.10)岁;工作年限:10~19年有3名(13.64%),20~29年有4名(18.18%),30~39年有7名(31.82%),≥40年有8名(36.36%);学历:博士9名(40.91%),硕士6名(31.82%),本科6名(27.27%);职称:正高15名(68.18%),副高1名(4.55%),中级6名(27.27%);研究领域:老年护理13名(59.10%),长期护理保险管理4名(18.18%),护理管理5名(22.72%)。
2.2 专家积极性、权威性、协调性 2轮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95.45%,说明专家对本研究的积极性较高;2轮函询专家的权威系数(Cr)为0.863、0.862,说明专家的权威性较高;2轮函询变异系数(CV)为0~0.29、0~0.11;2轮函询Kendall’sW为0.064、0.171(均P<0.001)。
2.3 专家意见及采纳情况 第1轮函询专家对不同级别照护人员的概念界定提出了3条意见,第2轮函询专家均对概念界定内容表示赞同。概念界定与岗位职责见表1。
表1 不同分级的长期照护人员的概念界定与岗位职责
针对评价指标,2轮函询分别提出了80条、8条意见,2轮函询后专家意见趋于一致。专家意见及修改情况如下:(1)部分指标表述模糊或表述存在交叉。如“临终关怀”改为“安宁疗护技能”,考虑该指标描述模糊,不够具体化;二级指标“生活照护知识”与“基础照护知识”合并为“基础照护知识”,专家认为指标范围存在交叉。(2)部分一级指标或二级指标下的内容需要继续补充、缺乏全面性。如在一级指标“实践技能”下增加“心理照护技能”和“运用信息化智能技术的操作能力”。(3)部分指标内容超出评价指标范畴。三级指标“能够与老年人家属进行沟通,促进家庭和谐”,专家认为照护人员应避免涉及或者介入照护对象的家庭关系,将“促进家庭和谐”予以删除,修改为“能够与老年人家属进行沟通,促使家属了解老年人的情况”。最终构建的长期照护人员分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1)照护员评价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85个三级指标;(2)照护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73个三级指标;(3)照护督导评价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59个三级指标。现仅呈现照护员评价指标与权重,详见表2。
表2 照护员评价指标与权重
3 讨论
3.1 长期照护人员分级评级指标体系的意义 我国面临长期照护队伍“质”与“量”的不足还难以匹配“井喷式”增长的人口数量与照护需求的现状[6,10]。目前,从事长期照护的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学历较低的现象[5-6],难以满足高质量、高层次的服务与需求。研究[11]也发现,现阶段从事长期照护的人员大多面临着肮脏、个人素养、职业道德与社会地位的污名。此外,职业资格证书的取消与技能认定缺乏统一化、标准化模式等原因,造成该职业前景不明朗、流动性增高,后备力量不足,长期可持续发展备受阻碍[12]。《“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13]指出,应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等的工资分配机制,鼓励进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因此,构建长期照护人员分级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助于专业分级指导赋能,提高专业照护能力,树立职业形象,消弭职业污名,而且可以为照护人员的分级培训和考核提供参考依据,形成职业化的发展模式,吸引源源不断的后生力量加入,以缓解照护队伍与服务需求间供需不足的矛盾。
3.2 长期照护人员分级评级指标体系的内容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照护员、照护师、照护督导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的权重均为理论知识(0.2599)、实践技能(0.2599)、综合能力(0.1382)、职业态度(0.2599)与个人特质(0.0820),即照护员、照护师、照护督导的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权重数值相等。由此可见,专家一致认为照护人员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职业态度最重要,这与目前培训现状一致,聚焦于加强照护人员的知识与技能[14],此外,汪亚琼等[15]也认为职业态度是养老护理员需要培训的重点内容。本结果显示,个人特质的权重最低,可能与专家认为个性特征后天难以培养有关,但作为深层次胜任特征,个人特质在工作中发挥的价值仍不容小觑。在照护员的二级指标中,基础照护技能(0.1300)、康复照护技能(0.1300)的重要性最高,说明照护员的工作以生活照料为主,这与杨丽等[16]的研究一致,鉴于老年人从急性病恢复的时间较长以及失能、残疾的老年人数量的增加,老年康复的急需性与必要性日益凸显[17],对照护员的康复照护技能亦提出了要求。在照护师的二级指标中,职业认知与职业道德的权重并列第一(0.1300),其次是急救基础技能(0.0743)。本研究发现,不论是照护员、照护师或照护督导,职业态度下设的指标内容都占有较大的比重,这说明照护人员在工作中最基本而且最重要的是拥有正确的职业态度,重视职业道德的建设,弘扬我国尊老、爱老、敬老的孝道文化,有利于提升照护人员自身以及社会对于照护工作的认可与尊重,拥有清晰的职业认知也有助于照护人员明确自身的职业角色以及应该履行的工作职责[17]。此外,鉴于老年人突发跌倒、心血管疾病等风险事件的概率较高,而目前对照护人员掌握急救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18],因此作为照护师,专家认为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尤为重要,以期积极实行院前急救,争夺黄金时间,提高突发意外老年人的存活率与降低伤残率。在照护督导的二级指标中,权重位居前列的除了康复活动效果测评(0.1733)和职业道德(0.7133),适老化知识(0.0433)、监督管理知识(0.0433)、风险应对知识(0.0433)的重要性也较高。这与当前倡导积极老龄化的背景契合,目前适老化改造是养老工作的重点内容[19],由于照护督导工作年限长、积累经验丰富,因此具备掌握适老化知识的基础;介护服务人才职业资格由低阶到高阶分别为介护初学者进修、介护实物者进修、介护福祉士和认定介护福祉士,日本对介护的最高阶人员规定了监督指导、团队建设、多方协调等管理能力[20],本研究在评价指标中也添加了督导管理内容,获得了专家们的认同;除此以外,访谈中多位专家提到,照护督导作为以管理能力为显著角色特征的人员,在面对跌倒、坠床等各种风险事件时,能够制定应急预案与处理时做到统筹安排是提升照护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未来照护工作中需要重视与加强的内容。
4 小结
本研究在文献研究、半结构访谈和德尔菲专家函询的基础上,形成长期照护人员分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1)照护员评价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85个三级指标;(2)照护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73个三级指标;(3)照护督导评价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59个三级指标。函询结果具有较好的科学性与可靠性,可为长期照护人员的准入、考核与培训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