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清明
2024-04-20马庆民
文/马庆民
《红楼梦》中有许多关于节日的描写,如春节、元宵、中秋、端午等,作为传统节日的清明,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不过,《红楼梦》中的清明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折射出不同的人生命运。
一
在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宁府内梅花盛开,贾珍之妻尤氏就请贾母、宝玉等人去赏花,于是大家在会芳园游玩……忽一时宝玉倦怠,欲睡中觉。于是,秦可卿把宝玉带到自己的卧室休息。
宝玉刚合上眼便惚惚睡去,接着便随秦可卿至一所“太虚幻境”。在警幻仙姑的指引下,宝玉看到了“金陵十二钗”。其中关于探春的画面是“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判词为:“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这是《红楼梦》首次提及清明,从画面和判词来看,茫茫大海、断了线的风筝、江边泣涕……似乎只是在烘托清明的感伤。然而,通读全书就会发现,和清明最有联系的就是探春。在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因元妃省亲回宫后,差人给娘家人送来灯谜,猜中有奖,贾母也助兴地在贾府制作围屏灯,令众姊妹制作谜面,赏灯猜谜娱乐。
探春给出的谜面是:“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恋别离。”这是书中第二次出现“清明”,答案也是“风筝”。仔细思考就会明白,作者再次以“清明”和“风筝”照应探春的灯谜,其寓意与太虚幻境出现的画面、判词紧紧相扣,也为探春的命运埋下伏笔。
在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作者虽没有直接点出是清明当天,仅说的是“时值暮春之际”,但联系后文的景致描写与由“一个大蝴蝶风筝挂在竹梢上”而引起的贾宝玉、林黛玉、李纨等人在山坡上放风筝的情节,可以得知,此时确是清明时节。
当时探春放的风筝是软翅大凤凰。贾琏的小厮兴儿曾经说过:探春是“老鸹窠里出凤凰”。凤凰在古代可是女子身份尊贵的象征,而此处探春放凤凰也暗示着她日后将成为王妃。
清明是哀伤的日子,风筝是漂浮不定的东西,作者多次将清明和风筝与探春联系在一起,就是暗喻隐含着探春注定要远离故土飞向未知远方的命运。
后来果真如此。探春不得不依从父亲贾政“政治联姻”的安排,远嫁海南镇海统制周家,应验了图画中的女子“掩面泣涕之状”,而离开那天正是清明时节。
所以,《红楼梦》中一再提及“清明”与“风筝”,并不是全部为了体现这个节日的重要习俗和它的文化内涵,更多的是在暗示人物结局。
二
同样与命运有关的清明,作者在宝玉身上用了更多的笔墨。
在第五十八回“杏子阴假凤泣虚凰,茜纱窗真情揆痴理”中:“可巧这日乃是清明之日,贾琏已备下年例祭祀,带领贾环、贾琮、贾兰人去往铁槛寺祭柩烧纸。宁府贾蓉也同族中几人各办祭祀前往……”由此可见,祭祖扫墓是清明最重要的活动,作为百年豪门的贾府更是如此。
宝玉因病未愈,故不曾同去,又因饭后发倦,便在袭人“天气甚好,你且出去逛逛”的建议下,拄了一支杖,趿着鞋,从沁芳桥一带堤上走来。只见柳垂金线,桃吐丹霞,山石之后,一株大杏树,花已全落,叶稠阴翠,上面已结了许多豆子般大小的小杏。宝玉不禁发出“绿叶成荫子满枝”的感叹。
正胡思间,忽见一股火光从山石那边发出。宝玉吃了一惊,跑过去看,只见藕官满面泪痕,蹲在那里,手里拿着火,守着些纸钱灰作悲。而那婆子却恶恨恨地要拉着藕官到奶奶厅上去。
藕官在院子里烧纸,明显违背了贾府的规矩,但宝玉怎么可能允许婆子欺负女孩子。他果断出手,为藕官解围,说:“他并没烧纸钱,原是林妹妹叫他来烧那烂字纸的。”
婆子好不容易逮到一个打击藕官的机会,怎肯罢休,便弯腰向纸灰中拣那不曾化尽的遗纸,拣了两点在手内,说道:“有据有证在这里。”说着拉了袖子,拽着藕官就要走。
于是,宝玉接着编了一个诗意的谎言:“我昨夜作了一个梦,梦见杏花神和我要一挂白纸钱,不可叫本房人烧,要一个生人替我烧了,我的病就好得快……”
婆子听了,丢下纸钱,陪笑说:“我看错了。”藕官烧纸的事也就不了了之。
之后宝玉问藕官给谁烧纸钱,藕官含泪说:“你回去悄悄问芳官就知道了。”说毕便离去。
这里表面上看是在表现藕官的重情重义,折射宝玉善良、关爱他人的性格,但紧接着在怡红院中,芳官给宝玉讲述了二人的痴情故事后,便发现这里的清明远不止这么简单。
原来唱小生的藕官与扮演旦角的药官在戏里常做夫妻,虽说是假的,但二人日久生情,假戏真做,你恩我爱。后来药官死了,藕官哭得死去活来,至今不忘,每到清明便烧纸。后来补了蕊官,芳官等人见她像对待药官那般温柔体贴,就说她喜新厌旧。
但藕官说:“这又有个大道理。比如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因此,药官死后,藕官真正地记在心上,并勇敢地进入新的感情以及生活,将每段感情珍而重之,而不是拘泥于外在的形式,并说这是对死者的尊重,也是对生命的珍爱。
藕官、药官与蕊官的生死情缘,虽只是假戏,却情深意重。可见,作者这样写,想表达真情是可以通过时间来积累的,这也是为了诠释“二玉”的青梅竹马。
作者借助“假凤”与“虚凰”这样刻骨铭心却不必以死来证明的真情,帮助我们很好地领略“痴理”是什么意思。当然,“痴理”是作者独创之词,尤其用在爱情的范畴里,更是令人拍案叫绝。
聪慧的宝玉自然明白死守并不等于真情,因为真情可以放在心里,然后好好活着。他说:“以后纸钱不用烧了,只要心诚意洁,便是佛也都可来享。”这就是宝玉之前所说的“两尽其道”。同样的道理,在恋爱和婚姻不能两全其美的时候,也可以“两尽其道”——对爱情忠贞,对家族尽孝。两者之间不是冲突对立的,而这就是“痴理”的意义所在。
可见作者为了让宝玉成长,才刻意穿插藕官清明烧纸的故事,趁这个吊祭死者的节日,带给宝玉重大的思想革新,或者说是爱情观、婚姻观的重要启蒙。《红楼梦》中的清明,不是单纯的节日,虽然有习俗、有传承,但也有诗意、有成长……还有作者为推动故事发展以及人物命运与人生走向埋下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