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流交融: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阐释

2024-04-20智虹霓李月华赵小燕王雪琮怡斯琴巴特尔麻天智

鹿城学刊 2024年1期

智虹霓 李月华 赵小燕 王雪琮怡 斯琴巴特尔 麻天智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进行思辨性分析。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员,是中国本土化体育符号的象征;其具有的娱乐功能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相遇的概率;对它的起源进行分析,从源头说明其是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的合适载体,具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属性。对它具有的价值进行分析,说明其具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性,可以担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

关键词:交流交融;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Communication and Blending:A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on Consolidating the Sense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through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Zhi Hongni Li Yuehua Zhao Xiaoyan Wang Xue Congyi Siqinbaater Ma Tianzhi

(School of P.E.,Baotou Teachers College,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aotou,Inner Mongolia 014030 )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 analysis,this paper critically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logic of consolidating the sense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through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is a part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 symbol of Chinese local sports.Its entertainment function increases the chances of meeting between people.The carrier properties of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are determined by its origin in respect of consolidating the sense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The analysis of its value shows the necessity of having the sense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and the mission of the times of consolidating the sense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Key words:communication and blending;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consolidating the sense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1]。关于民族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4年9月28日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出了我国民族工作的重点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在十九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最初期的“牢固树立”到“积极培养”,再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这是一个意义深远的升华过程。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開发的,中华民族的未来也要靠五十六个民族共同来开创。”[4]文化交流是各族人民产生共情、形成共识的纽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利土壤。本文以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切入点,研究各族人民以其为载体进行交流交往,从而可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植丰厚的文化土壤。对此理论逻辑进行研究对于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建立文化自信都具有深远意义,还可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对体育学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研究进程还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能够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文献回顾与概念解析

(一)文献回顾

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从2014年起步,至今为止已有10年的研究历程,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众多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选择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研究成果逐年增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然成为各个领域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来自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较多,但来自体育学学科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本研究以体育学学科为出发点,以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切入点,试图阐释以其为载体在各族人民之间进行交流交融,产生共情、形成共识,从而能够起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用的内在逻辑。

目前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成果主要聚焦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实践与路径研究,另一个是理论关联研究。

实践与路径研究主要有耿献伟(2022)进行了藏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例体现,白晋湘(2022)提出了从广泛交往、全面交流到深度交融依次递进和不断深化的三重路径,倪依克等(2022)提出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维路径;张金桥等(2022)阐述了新疆民族传统体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话语体系和实践路径。

理论关联研究主要有彭响等(2020)提出民族传统体育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功能奠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提供了物质条件、指引了价值取向、提供了制度保障,从而使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可能。刘建苹(2022)分别从政治层面、经济层面、文化层面、社会层面四个方面分析了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耿献伟(2022),用事例来说明藏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基础。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是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交融的视角出发,试图从四个方面分析其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一方面分析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身份,可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植丰厚土壤;另一方面分析其具有的娱乐功能,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交往提供了相遇的概率;第三是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起源进行分析,说明其自古以来就是人们交流、交往的重要载体,它之所以能够诞生并长期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就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有密切交流、交往需求的基础之上,能够完成拉进人与人之间密切关系,不断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使命,而被人们长期认可与接纳。它是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流载体,其促进人与人之间交流、交往的载体地位是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凸显的;第四是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分析,说明其能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以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所能担当的时代使命。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于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之中,[5]立足五千多年来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大家庭,56个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其本质上就是一个共同体的名称,而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更加强化了这一概念。有学者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由三个要素构成,即中国认知体验、中国价值信念、中国行为意愿,[6]其核心内容则是实现“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7]

各族人民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觉认同、对国家和民族的共同利益进行维护,并自觉归属于中华民族这一大家庭中,[8]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根本。其中,增强民族自信,坚定文化自信,从文化认同这个根脉入手,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根基。

(三)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传统”中的“传”表示传递与传播,具有时间上的历史性和延续性,是指那些过去有的,现在仍然发挥作用[9]、仍然具有生命意义的东西。“统”表示总括、统率、连续关系,指空间上的拓展性、权威性、系统性,是将其作为当下生活的指导,没有统一就无法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10]“传统”是指从历史上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尚、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它通常作为历史文化遗产被继承下来,其中最稳定的因素被固定化,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例如民族传统、文化传统等。[11]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带有历史记忆并在现代还具有生命意义,对现代社会行为还具有无形控制作用的民族传统文化形态。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文化,它不仅反映一个民族历史积淀的文化心态,也是该民族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10]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可以促进我们的文化自觉,有助于我们认识民族文化,继承民族传统文化,把握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体育之根,既是中华民族共有的优秀文化,又是各民族特有的文化,可以反映出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价值取向,是我国的一种原生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族际互动与交融的重要桥梁,理应肩负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强化文化自信与认同,增强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这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特殊的意义。

三、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辩证的关系,它们存在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统一体中,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交流交融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在这一铸牢的过程中,又是发展、强化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过程。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交流交融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

范可在其文章中提到:如何进一步凝聚共同体内部社会团结的问题,建设道德共同体应该是一个方向。[12]针对他所提出的道德共同体,有所启发: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传播体育精神过程中,自带规则感,道德感,从体育的功能出发进行思考,体育具有教育功能,教育功能除了传授体育运动技术以外,还教育人遵守规则,学会尊重对手,学会营造参与人群的临时共同体,而这个临时共同体,又会由于共同的興趣爱好,而让参与者长期走到一起,而形成稳定的长期的兴趣共同体,让参与其中的人共同遵守一个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从这一点考虑,可以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共同体建立逻辑关系的突破口,从而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可能。

建设共同体,纽带和认同是核心,纽带是把人们拉到一起产生共情、产生认同的道路,认同是形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道路有高速路、省道和乡间小道的区别,速度自是大相径庭,在现代社会形成共同体进程中,不同的社会元素,也会有高速路、省道和乡间小路的区别,哪些元素是高速路,哪些元素是省道,而哪些元素又是乡间小道,其对建设共同体的作用自是不同。

本文探讨的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否能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者认为是可以的并且还是高速路,理由有以下四点。

(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身份

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之魂,文化是人与人互动的方式,可以为“铸牢”提供养分,从文化自信的角度,现代的中国人不能忘掉根本,所以,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赋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身份,注定其可以成为建设共同体的高速路。

(二)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娱乐功能助力共同体的形成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的娱乐功能使得人与人之间更容易交流、交往,提供了人与人之间相遇的概率,而人与人之间相遇对于互相理解与认同又是基础条件,继而使得对于同一理念、同一事物、同一环境等的认同成为了可能,她是建设共同体非常理想的纽带。

(三)起源决定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属性

其起源是伴随着人类的生产、生存、繁衍等活动而出现和发展起来的,是人类进化和发展过程中最原始的需求,现代人对其原始形态进行创新与发展,但始终不能使其彻底脱离人类发展。

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起源可以看出,它贴近生活并渗透到人类发展的方方面面,是各民族生存、生活、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元素。选择它作为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是非常合适的,在各族人民频繁交往、交流过程中产生群体共情,强化共同认知,使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了可能。例如,藏族村落举行“抱石头”、锅庄舞等传统体育活动,从而召集族内成员及各族群众共同参加,为政策的宣讲聚集人气,使得藏族传统体育成为政策宣讲的载体。[13]

美国社会学乔治·霍曼斯认为:“人们参与共同的活动越多,彼此间的情感就会更强烈。”[14]

一直以来,群际接触(Intergroup Contact)被认为是心理学中促进群际关系的最有效策略之一。[15]

研究表明跨群体友谊以及建立友谊的机会也是影响群际接触的重要因素。[15]因此,不同群体成员之间进行交流从而创设建立友谊的机会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因其起源是与人类生存、生活的方方面面相伴相生,所以它为不同群体成员提供建立友谊的机会大大增加,从而成为非常合适的交流载体。积极的群际互动将更好地发挥促使群体间相互接纳的作用,[15]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起源于生产劳动与生存之需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萌发于远古时代,[10]起源于生产与生活,是应生存之需而产生的。生产劳动是生存的第一活动,[10]人类为了生存产生各种生产工具,进而使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在生产劳动中出现的各种身体活动行为,伴随着人们的生活而同时存在,是民族传统体育的雏形,在中华大地上生活、生长的各民族,用自己的勤劳与勇气,在天地间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民族传统,那么多日积月累的农耕劳作、休息时娱乐放松,培育出今天璀璨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16]这种由生存而产生的体育活动成为人与人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和载体。

例如生活在山林和草原的民族在狩猎和牧业生产中离不开奔跑、追逐、投擲、射击,甚至需要与野兽搏斗,因此产生了赛跑、射箭、赛马、摔跤等体育项目。[10]苗族的打草球、侗族的打手毽、瑶族的崔工舞等都是生产活动中逐渐形成并流传下来的。[10]在距今约10万年前的丁村人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少量石球,[10]这种石球最早是狩猎的工具,到了新石器晚期,西安半坡村人遗址中出现了为儿童陪葬的石球和陶球,[10]此时可能是作为了一种游戏玩耍的物品而大量的存在,成为球类运动最早的雏形,成人、儿童在球类游戏中互相交流、交往满足情感需求。

人们在劳动间隙还产生了放松游戏,例如壮族的打陀螺、广西龙胜瑶族中流行的“打泥脚”等,许多体育活动都成为人们充实、娱乐的主要方式,在这种娱乐游戏中增进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并达到认知上的共识。

2.起源于军事之需

在早期发展中为了民族生存,争斗与战争时常发生,因此,产生于生产劳动中的体育技能被用于战斗中,最早的弓箭既是狩猎的工具,也是作战的武器,[10]随着射杀技能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礼射、射柳等不同形式的射箭方法,逐渐演进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又例如壮族的“板鞋竞技”,原是壮族女总兵瓦氏夫人训练士兵的方法,[8]逐渐发展为成熟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流传至今。

3.起源于原始信仰之需

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落后,人们缺乏驾驭大自然的能力,个体对世界的无力感,促成了巫术的出现,巫术一度成为最盛行的信仰方式,几乎所有的巫术活动都采用过歌舞形式,为了在战斗中取胜,巫术逐渐升级为大型的武舞,[10]进而发展为大型的体育活动。例如,由萨满传授的“萨满舞”,现在已经成为欢聚时节的集体健身娱乐舞蹈。[10]

拔河也被认为与巫术有关,通过拔河力量感应农作物,使农作物借拔河之力茁壮成长,人们多在清明节举行拔河活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了场面壮观的拔河活动。又如,周密的《武林旧事》中记载了在南宋时期,都城临安(今杭州)盛行的一种“斗风筝”活动,每逢清明节,人们都会在西湖断桥一带举行大型的斗风筝活动。这种由宗教信仰的需要产生的民族体育活动,搭建起了人们交流、交往的平台,也使民族体育活动成为了促进交流的理想载体。

4. 起源于种族繁衍之需

在远古时期生活的人们,种族繁衍是仅次于觅食的第二件大事,但由于交通不发达,各民族之间鲜有交流,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民族体育活动搭建起了各族人民交流的桥梁,尤其是为男女求爱提供了平台,青年男女在体育活动中接触交流,选择自己的伴侣,[17]其中具有代表性并流传至今的体育活动有壮族的“抛绣球”、维吾尔族的“姑娘追”等。

(四)社会价值决定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

在新时代它所体现出的现代价值,决定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具有时代使命与担当。

1.文化价值

文化具有精神性、强烈的社会性和集合性的特征,它必须是与人类的精神活动有关的,是人与人在联系过程中、共同认识、共同生产、互相承认中产生的,是在一定范围内许多人共同的精神活动、精神行为,是有无数的个体组成的集合。

文化还具有传递性特征,包括纵向传递和横向传递,纵向传递是指代代相传,横向传递是指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传递,也就是通过文化的传递,达到各民族的交流、互鉴、互融,达成对某一事物的共同认知。例如,北魏时期的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统一着汉服、说汉语、改汉姓、鲜汉通婚,在这样的规矩下,胡人、汉人在不知不觉中互相学习、认同,使得胡人与汉人渐渐融合为一体,形成互认互通的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包容了众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它身上折射出文化的特征,聚焦着中华民族的性格,在中华大地上各民族之间进行广泛的流传与交流,使其成为了各族人民交流交往的使者,促成对同一事物的共同认知,形成了独特的中华体育文化,同时也使其成为了特殊的中华文化符号,在新时代正确认识其文化价值,有利于建立文化自信、促成“五个认同”,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祖国统一(见图1),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具有的文化价值,使其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

图1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逻辑

2.社会价值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折射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背景,展现着56个民族的民族文化、精神特质,承载着从多元走向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通过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交流,促进各民族交流交融,传递着团结的力量,使其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纽带,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进中华民族凝聚力,从而凸显出其促进中华民族团结的社会价值。

我国已经形成制度化的全国性体育赛事——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建立起了一个凝聚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也是民族团结的盛会、群众体育的盛会、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例如,在全国民运会民族健身操项目规定套路的创编中,将维吾尔族的绕脸、景颇族的甩银袍、蒙古族的硬肩柔臂、佤族的双膝弹动等20多个少数民族的动作元素汇编成套,以“家”命名每套民族健身操的名称,凝集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将中华民族56个民族比喻成一个大家庭。练习者和观赏者在参与的过程中领略我国各民族文化特色,欣赏美的同时,认同56个民族一家亲。[18]

龙是中国古人将蛇、鳄、鱼、鲵、猪、鹿、熊、牛、马等动物,和雷电、云、虹、龙卷风等天象经过多元容合而创造的,漫长时间的创造、演进和升华,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和情感纽带。[19]舞龙这项运动,由多人共同完成,这反映出了中华民族“多与一”的相互统一,以及“团结就是力量”的精神内涵,这恰恰是反映了共同体的精神内涵,正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要的团结奋斗之精神指引,这项运动恰恰体现了在新时代增强民族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价值。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坚信,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可以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合适载体和纽带,因纽带而产生共情,纽带促使认同成为可能,共情和认同两大要素又促使共同体成为可能,以其为载体,在各族人民交流、交往过程中,促进各族人民交流交融,形成对“中华民族”的心理认同,对“共同体”的认同,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是這样一根纽带,为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奉献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智慧与行动,能够承担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与担当。所以,作者认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能力,能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植丰厚土壤。

参考文献:

[1]徐瑶.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进步重要论述综述[EB/OL]._共产党员网.[2021-08-25].https://www.12371.cn.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4).

[3]费孝通.费孝通全集:第13卷[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9:147.

[4]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进步重要论述综述[EB/OL].滚动新闻中国政府网.[2021-08-25].http://www.gov.cn.

[5]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2).

[6]青觉,徐欣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内涵、要素分析与实践逻辑[J].民族研究,2018(6):1-14,123.

[7]陈瑛,郎维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五个认同”关系再探析[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22-28.

[8]严庆.政治认同视角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14-21.

[9]《复旦学报》编辑部.断裂与继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80.

[10]戴国斌.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11]传统的解释及意思-汉语词典.[EB/OL].汉文学网.https://hwxnet.com.

[12]范可.略论民族共同体的发展方向——兼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4(1):12-25.

[13]耿献伟,牛欢.藏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归因考释[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2,45(9):79-87.

[14]弗雷德·鲁森斯.组织行为学(第九版)[M].王垒,译.北京:群众邮电出版社,2003:331-332.

[15]李森森,龙长权,陈庆飞,等.群际接触理论——一种改善群际关系的理论[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5).

[16]夏一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与功能浅谈[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5,29(6):106-108.

[17]许莉,韦经富,安彦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缘起与价值功能的时代演进[J].体育文化导刊,2017(10):44.

[18]韦晓康,代嘉.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符号[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2,45(9):71.

[19]庞进.龙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诠释[J].东方收藏,2012(4):10.

(责任编辑 郭晓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