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绪智力理论在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应用

2024-04-20彭宏炜章林

基础教育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情绪智力爱国主义中学生

彭宏炜 章林

【摘 要】爱国主义是一种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在新时代对中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更为迫切。基于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对情绪智力进行开发和运用,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应对途径。情绪智力是一个人能够识别、运用、理解、调控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的一种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知”是“情”的基础,“情”是“知”的动力,通过对情绪智力的培育,可以实现“情”“知”的协调发展,进而促使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发挥真正的实效。

【关键词】情绪智力 情绪智力理论 爱国主义 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4)01-71-05

从新时代中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内容上看,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同样包含着对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方面的教学要求,但其本质又决定着其具有较强的阶级性和时代性。在现实的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所涉及的内容较为抽象,教师多以教材为中心进行理论说教,而缺乏对情绪、态度、价值观本应该有的关注。这便使得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爱国主义精神教育而缺乏自身学习的内驱力,这让本应充满思辨与活力的课堂陷入僵化,进而导致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效果不佳。然而,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有多种,本研究将以情绪智力理论作为切入点尝试着解决中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情绪智力及其理论的内涵

当前教育工作者十分注重与教育现实相结合,并由此衍生了很多具有本土特色的情绪理论,而情绪智力理论则是其中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情绪智力有不同的界定,沙洛维和梅耶尔将“情绪智力”定义为:个人能够成功地控制自己情绪的一种人格特质,它是与传统认知能力相对应的一种智力因素,是一个人对情绪進行多种有效加工的能力。[1]其既包含情绪感知与体验,又包含对不同层次的情绪进行有效调控的能力。在相关的论述当中,沙洛维和梅耶尔提出的情绪智力理论在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在此基础上,人们一般认为在沙洛维和梅耶尔所提出的理论中,情绪智力有下面四种形式:一是准确识别情绪的能力,既包括识别自己情绪的能力,也包括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二是运用情绪从而促进思维的能力,是指个体的情绪会促进自我认知的能力,包括情绪对问题解决、决策行为和思维方式等的能力。三是情绪理解能力,是指个体识别和理解各种情感的能力,即通过一定的方法对自身情感进行管理,从而推动情感发展的能力。四是调节情绪的能力,即个体可以根据信息判断和感知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并可以调整自己和他人的情绪。[2]这四种能力实际上是相互联系的。四者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即利用情绪的力量提高个体的自我意识。换言之,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合理挖掘与运用情绪智力来唤醒个体学习的内驱力,从而达成教育的最高境界——自我教育。

不仅西方学者认为情绪智力可以正向作用于个体学习,中国古代学者也始终关注“情绪”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郭店竹简《性自命出》曾言:“凡人虽有性,心无定志,待物而后作,待悦而后行,待习而后定。喜怒哀悲之气,性也。及其见于外,则物取之也。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始者近情,终者近义。知情者能出之,知义者能入之。好恶,性也。所好所恶,物也。善不善,性也。所善所不善,势也。”[3]由此可见,先人一直将“情”置于社会重要位置。若将“天”“命”“性”“情”“道”整体看待,在此逻辑结构中,“情”是其理论结构链条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4]儒家思想之中“道”与“情”的内在关联也就是今人所研究“知”与“情”的关系。学生将爱国主义情绪内化为自身的情绪,其前提和依据在于“知”的层次。然而,实践充分证明,“情”的层面同样很重要,合理培养学生的情绪智力,能让学生正确认识和调节自身的各种情绪,并使其能够自觉地行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师生缺乏对情绪智力因素的关注,则学生在面对抽象乏味理论性知识时,便不懂得采用恰当的方式去处理,其学习的热情也会因此大大减少。在中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中,有研究发现,合理运用“知”与“情”,能够帮助教师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儒家“道始于性命”之论断给中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以极大启示。经过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无论是在理论的引介上还是在实践的应用上,都获得了很大的进步。情绪智力理论对人类智力理论的维度进行了拓展。它融合了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又克服了传统智力理论的不足,它顺应了现代教育发展的潮流并为新的研究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现代科学与实际事例均表明,情绪在人的认知、行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

二、情绪智力理论对中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必要性及意义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在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所要实现的学生的价值认同,并不只是理性的认同,也不只是利益的认同,更重要的是情绪的认同。中学师生对于情绪认同及情绪智力重视不足,导致教师和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特定的问题。

(一)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中学生在接受爱国主义精神教育过程中缺乏积极性

当前,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多种实现形式,例如开展专题班会宣传历史名人、领袖人物的事迹以及祭拜烈士、参观革命遗址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做是十分必要的。但如果只向学生传授过去某一时期所形成的“爱国观”,并不一定能使新时代的中学生在心理上形成共鸣,不一定能够调动学生接受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积极性。如果学生所接受的是一成不变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之崛起”之类的话语(这种话语在一些学生看来空洞而且枯燥),那么它既不能教会学生如何爱国,也不能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真实目标,而且还会使学生在心里产生厌烦的情绪。王阳明就曾对他的学生说:“你们拿一个圣人去与人讲学,人见圣人来,都怕走了,如何讲得行!”[6]在此时,就需要利用情绪智力理论,正所谓“知”是“情”的基础,“情”是“知”的动力,“知”和“情”的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行之有效。合理地运用该理论有利于消除学生枯燥乏味的感受。

2.中学教师在爱国主义精神教育过程中缺乏调动学生情绪的方法和手段

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是以学生自身心理发展规律为基础的知、情、意、信、行相统一的行动过程。然而一些爱国主义教育主要依赖于教师“知”的灌输,忽略了“情”的开发与利用。事实上与爱国主义知识教育一样,情绪智力教育同样也是中学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情绪是人的精神构成要素之一,它对人的认识活动起着保持或消解的作用。而情绪作为情绪的因素之一,不仅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思想沟通,而且能够引发双方的情绪反响和共鸣,让双方都被感染,从而产生共情。部分学生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存在态度淡漠、抗拒等現象并非偶然。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迈入中学阶段,在学习上有一定的压力,若自身拥有的知识储备不能有效地应对过高的学习压力,一旦储备出现枯竭,那么学生在接受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便会出现负面的学习情绪。另一方面是教师多以教材为中心进行理论说教,而缺乏对情绪、态度、价值观本应该有的关注。这便使得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爱国主义精神教育而缺乏自身学习的内驱力,这让本应充满思辨与活力的课堂陷入僵化,进而导致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效果不佳。

以上现象在不同程度上揭示出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不足及其原因,给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要实现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情”“知”的协调发展,将情绪智力理论运用于中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无疑是一种极为有效的途径。

(二)情绪智力理论在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高尔曼认为,情绪智力可以分为自我意识、自我调节、动机、移情、社交技巧等。[7]马克思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由此可知意识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个体的认识方式及行为方式。从高尔曼到马克思,他们对情绪(意识)的理解是一脉相承的。本文得到结论:合理运用情绪智力是可以在个人的学习与生活中发挥积极正向作用。因此,在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借鉴情绪智力理论,在当前实现中学生个体身心的和谐发展,坚定其爱国主义信仰等方面十分必要且作用重大。下文将重点论述情绪智力理论在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

1.有助于中学生将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于心

部分中学生认为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内容比较抽象和枯燥,且被“唯分数论”所影响,只关心哪些内容容易得分,或者将考试的重点当成学习的重中之重。在这样的环境下,爱国主义教育将会变成一种形式,学生很难将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于心。

然而,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有多种,情绪智力理论的合理运用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处于相同环境下的人们往往会有不同的心境和情志,这是由心智的差异所致。在“知”的层次上,学生可以熟练地辨别不同的价值准则,形成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认知、运用、理解、调节等方面的认识,但是并不能形成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认知与实践。在“情”的层次上,学生有着丰富的情绪经验,能够对不同的情绪进行正确的理解与调控,并能对爱国主义的选择与实践产生共鸣。因此,合理运用情绪智力理论能有效帮助中学生将爱国主义热情真正内化于心。总而言之,一个人对祖国的感情,不是凭空而来的,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逐渐积累的。至于怎样去做,则是细节的问题,最后还是要回归到培养和实践的问题上来,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不断积累。在“情”层面,通过运用各种教育手段,让学生有条理地感受和唤醒自身的情绪经验,让他们能够敏锐地观察、感受、体验、触摸现实中的情绪世界,不断培育学生正面的、持久的精神状态。与此同时,让学生在体验中不断提升情绪智力,自觉将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于心。

2.有利于中学生正确抒发爱国主义情绪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强调:“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中学生由于心智尚未成熟,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更多是诉诸感性而缺少理性,因此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引导,他们就会被误导,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在持续推进社会化进程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在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要对社会转型中产生的问题和冲突作出正确的判断,要以国家的大局和长期的利益为出发点,做出正确的、理性的爱国行动。因此,情绪智力的运用就显得十分重要。正确合理地运用情绪培养学生的情绪智力有利于学生合理表达他们的爱国主义情绪。

三、利用情绪智力理论推进中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四重维度

新时代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可以概括为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法治意识与每一个学生的具体实际之间的矛盾。以情绪智力理论推进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因此,本文从情绪智力理论视角审视爱国主义教育,思考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学生情绪智力中识别、运用、理解和调节情绪的能力,提升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一)运用情绪智力中的识别情绪的能力

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由人们对事件的解释、评价和态度所致,即人对事情的看法和态度决定了人的情绪和行为。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具有较高情绪识别能力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并循序渐进地实践。这类学生善于自我反思并对自我形象、自我行为方式有着正确的理解。他们能够及时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并能够明确自己所承受的情绪压力,快速准确地把握在特定情境下的情绪状态及其成因,对可能产生的情绪压力进行判断,从而以正确的理念引导学习行为。由此看来,识别情绪的能力对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深刻掌握情绪智力中运用情绪的能力

中学阶段是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其内在情绪的激发与内化不仅是一种必然,更应是一种自觉。从爱国主义教育的动机上看,必然性与自愿性表现了双重维度。必然性是指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主动学习与体验,能初步了解并认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由此可知,必然性说明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自愿性则是指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能够激发学生对国家的热爱的情绪,并引起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实践,自愿性说明实际上怎么做。因此,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中学生可根据情绪信息中体验、领悟到的情绪状态,抓住情绪情感转换的关键节点,确定情绪情感转换的正确方向,正确地理解当前的情绪情感状态。一方面,这样能够有效地掌握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其朝着不良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将正面的因素激发出来,将注意力转移到积极的方面。充分发挥情绪对行为的导向作用,并试图寻找可以解决当前问题的情绪突破口,从而减轻自己的情绪压力,让自己的情绪状态朝着正面的方向转移。因此,运用情绪的能力在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有重要作用。

(三)积极利用情绪智力中理解情绪的能力

在不同情绪之间适时、适当地进行情绪转化有利于情绪的积极发展,而对情绪的领悟则是转化的切入点。高理解情绪的能力的学生大多能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保持开放的心态,并接纳各种情绪所带来的影响。此类学生还能针对不同的情绪状态,进行不同的信息连接,寻找情绪转化的路径,进而实现一种情绪与其他情绪的顺畅对接和转化。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培养过程中,对学生情绪理解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以情绪情感信息所传达的意义为基础,中学生对不同的情绪情感之间相互转化的可能性有了更深的了解,从

猜你喜欢

情绪智力爱国主义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情绪智力培养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分析
浅谈情绪智力理论对少数民族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论大学生情绪智力与沟通能力的培养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