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关系研究

2024-04-20刘欣彭均国

基础教育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

刘欣 彭均国

【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课堂教学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实际效能。目前课堂教学关系仍存在多媒体资源使用缺乏适恰性、教师教学话语的准确性不足、课堂教学关系不平衡等问题。课堂教学关系与交往行为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可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通过重塑价值理性回归教育本真、强化师资队伍的价值引领、回归生活世界构建活动型课程、立足主体间性构建良好课堂教学关系等多重途径建构理想的课堂教学关系。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 课堂教学关系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4)01-57-04

课堂教学关系是教学中最重要的关系,教学关系的好坏影响着教学效果与进程。从种属关系来看,课堂教学关系是交往行为的范畴之一;从活动行为特征来看,二者共同具备目的指向性、结构性和行为规范性。一方面,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是最高级的行为模式,它涵盖了认知、协调和表达等功能,交往双方通过运用理性思维和决策指导交往行为,从而实现交往理性。同时,交往理性应当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言语的可领会性、命题的真实性、行为规范的正确性以及主观的真诚性,二是理想的话语情境,即一种排除强制行为从而使得交往各方能够平等、自由地进行言说的情境。另一方面,课堂教学关系是师生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双向互动关系,良好的课堂教学关系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专注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吸收。因此,借助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有益成分来分析、研判、改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关系便是一种有价值的尝试。

一、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关系的问题解读

(一)多媒体资源使用缺乏适恰性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指出,技术媒介的使用应当保持合理性,在公共参与者享有平等互惠的原则下,实现彼此在工具使用基础上的平等交流。一些学校将多媒体资源的使用量纳入教学考核,导致教师过多依赖多媒体工具,反而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部分教师为完成教学指标,提前制作完美的教学课件,在讲课时一味地播放课件和视频,忽视了学生的参与互动。即使师生双方依托课堂达成一致的学习结果,但其本质是在多媒体工具使用下的工具理性的一致。社会交往理论对此做出了严厉批判:多媒体教学资源作为教学的辅助性工具,反倒主导教学过程的开展,支配着课堂教学,忽视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理性,不利于思想政治课程育人目标的实现。

(二)教师教学话语的准确性不足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认为,要想实现交往行为的顺利进行必须满足言语者话语的可领会性,对客观事实陈述的真实性等要求。高中思想政治首先要讲“政治性”,要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理论的最新内容。这就要求教学内容不断创新,适应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提出的新问题,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然而部分教师为省时省力,认为制作好课件就能够一劳永逸,往往出现教学案例与教学内容匹配度不高。教师用陈旧的案例授课,不符合对当下客观事实的真实性表达,教学话语陈述与客观存在不相符,从而导致学生产生割裂感,难以理解相关教学内容。

(三)课堂教学关系的不平衡性

哈贝马斯指出:“理想的话语环境应当理解为脱离了经验、不受行为制约的交往形式……能够保证参与者、话题和意见绝不受到限制,除了更有说服力的论证不存在任何强制。”[1]在以往教学中,教师处于信息的绝对领导地位。教师拥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经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深入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相比之下,学生通常处于知识的接受和学习阶段。部分教师往往认为自己处于教学过程的绝对领导地位,把学生看作完成教学目的的对象,教师与学生虽然共处于统一教学话语情境中,但是双方关系不平衡使学生感受到压迫感。学生在这样的观念下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削弱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关系问题归因

(一)教学手段过度工具化异化教学关系

第一,课堂教学过多依赖现代教学工具。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工具理性”倾向:不是将教学看作师生交流互动的交往过程,而是为了提高“升学率”所进行的多媒体教学活动。部分教师过多依赖多媒体教学方式,将教学工具看作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的手段,无论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否适合每一节课,最终忽视了学生的情感诉求和表达需求。这就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得抽象化,教师无法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

第二,传统教学方式应用式微。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强调交流过程的对话与互动。然而在现代教学中,随着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发展,部分教师更加倾向于使用多媒体,以及线上教学平台进行授课。课堂教学愈来愈呈现技术化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如讲授法、讨论法的应用逐渐边缘化。这导致师生之间的沟通互动减少,课堂教学变成单向度的知识传输活动,降低了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第三,课堂教学关系异化表征。哈贝马斯强调在教学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理应是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困惑,并提供适当的个别辅导和指导。然而,在多媒体工具的应用过程中,教学关系易于异化。教学关系异化,即教学工具或技术成为教学的主导,忽视了教学目的和学生的需求,整个教学环节围绕着工具效用展开。教师注意力集中在课件播放和工具操作,师生联系的纽带由对话交流演变为观看幻灯片,课堂教学成为工具支配的抽象的交流,缺失了教学情感与价值。

(二)教學话语有效性不足导致教学内容可信度不足

哈贝马斯强调交往行为理论中的命题真实性,即沟通的内容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交往内容能够引起听者的兴趣和参与。教师要使学生接受所传授的理论知识,教学必须满足所使用话语的可理解性、与书本知识联系的正确性、与社会世界联系的规范的正当性以及师生主体间对话的真诚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工作任务发展变化较快,思政课教学内容要跟上时代,只有不断备课、常讲常新才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2]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创新优化课堂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常常固定不变,缺乏创新,导致难以适应社会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缺少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无法与学生生活实际建立联系,进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教学实效性的提高。此外,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缺少对学生的正确认识,往往采用学理性较强的教学话语,忽略了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性格特征,使得教学用语无法满足可理解性要求。

(三)教学去生活化导致教学缺乏实践性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指出所有交往行为都必须依靠生活世界背景,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得以进行。高中思想政治应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课堂,然而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存在偏重理论知识讲授,忽视课程实践性的问题。一方面,选取的教学案例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对于这些情景案例,学生无法实现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连接,无法用理论对社会事件进行解读与分析,影响其将知识内化于心。另一方面,缺少实践活动的开展。哈贝马斯认为理论与实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理论是对实践经验在理论层面的凝练与概括,同时需要进一步将理论应用到实践活动中进行检验。然而部分教师对实践教学活动不够重视,使得学生无法在实践交往活动中检验所学知识,导致其难以实现知识外化于行。

(四)从属性身份认知观念导致教学关系的不平衡性

在课堂教学中,存在部分教师对于规则的制定存在刚性较强而柔性不足的现象,导致师生关系存在不平衡性。第一,教学规则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教学规则的刚性要求是教学中必须遵守的规定,如课堂规则、考试规定等;柔性是指教学规则不应死板,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使教学规则更好适应教学实际。通常教学规则的制定,由教师一人“拍板”决定。一定的刚性规则有利于课堂管理提高学习效果,但部分实际课堂规则刚性有余,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限制了学生的自由表达,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导致教学关系处于不平衡状态。教学规则作为教师和学生在交往中的约束,应该是师生在沟通过程中产生的,或在交往行为发生之前预先制定的,但无论如何都必须排除权威干预。“共识必须得到接受者的有效认可”[3],才能成为管理课堂秩序的良好规章。

第二,课堂教学身份的非对称性。教师与学生由于其在教育教学领域所处地位的性质,决定了双方之间存在着知识储备的不对等性。教师在课堂上有更高的权威和控制课堂的权利。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基本情况,制订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整个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相对低和知识储备相对少,往往处于知识接受学习层面。部分教师基于此种优势,将学生看作教学信息的被动接受者、教学过程的被动参与者,教师与学生形成一种“主客体”的非对等关系,并非与其建立起“我者”与“他者”的平等互动关系。

三、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关系的优化策略

课堂教学关系的优化涉及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共同参与,通过重塑价值理性回归教育本真、强化师资队伍的价值引领、回归生活世界构建活动型课程、立足主体间性构建良好课堂教学关系等多重途径提升双方的整体意识,从而建构更理想的课堂教学关系。

(一)重塑价值理性回归教育本真

高中思想政治要回归立德树人的价值要求,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

第一,重塑价值理性,合理使用教学工具。“教育的一切主要问题不再是技术的通达与运用,而是更加注重人性整合和责任伦理。”[4]这就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要坚持立德树人的价值理性。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辅助教学,将丰富的德育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识记教学内容,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展示“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校园先进学生等具体事例,通过视频、音频、图像、文字等,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案例的背景和细节。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促进理论与实际相互印证,真正学懂弄通理论知识。

第二,合理制订教学目标。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价值观念的课程,课程教学目标要避免陷入工具理性主义。教师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制订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的教学目的。目标的制订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目标不可过高,也不能太低;目标制订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具有综合性,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只有将学生培养作為课程主线任务,才能有效避免教学目标的工具理性倾向。

(二)强化师资队伍的价值引领

良好的课程教学关系,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要定期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同时提升教师认识学生的能力。“价值引领是思想政治课的本质功能,是决定思政课能否成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主要因素。”[5]高中思想政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定期组织教育培训,提升教师政治素质。教师的职业属性要求其需要不断地学习。思想政治教师需要定期进行政治学习,及时掌握学科前沿动态,了解最新时政资讯,才能把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起来。因此,教师有必要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师通过定期参加教育培训,能够不断更新自我知识储备,提高课堂与社会实际的契合度,使教学符合社会规范的正确性要求。课堂教学引入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提出的新问题,通过对新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不断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认识。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认知能力,选取能够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针对性教学,力争做到教学“为了一切学生”。

(三)回归生活世界构建活动型课程

高中思想政治作为活动性课程,要注重选取具有生活性的教学案例,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内化与应用。

第一,注重教学案例的生活性。课堂教学活动不仅涉及“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而且还关涉生活世界。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不同于这三个世界,不是言语行为所依据的客观实在的总体,而是言语行为所依据的背景知识。高中思想政治教学除了要对思想政治书本知识进行讲解,还必须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相结合。教学应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背景材料,让学生感受到课本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吻合,从而提高其对理论知识的接受度。教师要对所选择的案例材料进行价值剖析,分析其中所蕴含的价值意义,找准理论教学的切入点,提高案例使用的有效性。教师教学话语要与学生发展阶段相符合,采用高中生能够理解的话语进行授课,提高教学话语的可接受性。

第二,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哈贝马斯认为理论保持其生命力的条件在于关注现实,通过实践活动推动社会进步发展。高中思想政治课堂通过进行案例分析与组织实地考察、社区服务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参与实践。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问题,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进行印证,帮助学生实现“信”到“行”的轉化。

(四)立足主体间性构建良好课堂教学关系

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活动,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搭建平等互动平台,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关系。

第一,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活动是师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共同展开的交往活动,在开始就取决于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否在主体间性层面上对他们与世界的关联共同作出有效的评价”[6]。因此师生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针对彼此之间的互动进行评估,从而调整课堂教学不改善与他人和环境的关系。教学不是单向度的知识灌输活动,而是师生双方就共同的教学目的展开教学互动的过程。教师应以信任和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看作教学互动过程的合作者,从而建立起平等互动的关系。

第二,搭建平等互动平台。师生教学互动要营造一个理想的话语平台,使用积极、尊重的话语,尽可能排除绝对权威和垂直的教师角色,与学生在教学环节中平等互动。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线上平台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围绕共同的教学目的,通过对同一问题的讨论实现师生之间思想的碰撞。对讨论中遇到的矛盾问题,教师作为参与者要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合作解决问题,并促进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

第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借助搭建的互动平台,实现与学生主体间的共享。共享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借助语言、符号等媒介,实现主体经验与知识的交流过程,通过互动达成共识,最终实现双方的有效沟通。共享观念强调教学中教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并通过良好的话语情境,实现师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同时要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观念,通过课前的预习及课堂上认真听讲与教师积极互动,自觉将学科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认知体系,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将内化的认知转化为指导实践的方法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师生交往的理想样态应该是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平等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有通过“民主、合理和公正的话语规则和程序的制定”[7],才能更好保证师生之间的平等权利。平等师生关系的建构,有利于教学活动中的师生良好互动,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虽然纯粹平等的人际关系在社会交往中较难实现,但是交往行为理论仍能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良好教学关系的构建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章国锋.关于一个公正世界的“乌托邦”构想:解读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153.

[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新长征(党建版),2021(3):7.

[3]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化[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74.

[4]何晨玥,邬亚新.交往行为理论视域下导生关系机理、困境与改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41(4):98.

[5]张翰.高中思政课价值引领:现状、原则和实践[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1(3):24.

[6]同[3]106.

[7]同[1].

猜你喜欢

高中思想政治
倡导教学方法多样化 防止教学模式形式化
高中思想政治课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研究
浅论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认识与探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高中思想政治有效教学导入策略研究
论高中思想政治的有效复习教学策略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方法初探
优化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提问的实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