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忆老家的柴火灶

2024-04-20胡阿荣

青年文学家 2024年4期
关键词:夕阳西下灶台炊烟

胡阿荣

夕阳西下,晚霞烂漫,袅袅炊烟从寺平古村绿树围裹的老屋升腾起,宁静、纯洁、轻盈、缥缈。这样的画面,几十年来,我一直没有淡忘,如刀镌斧凿一样镌刻在脑海中。这画面,我永远不能忘记,也不愿忘记。

还有老家的柴灶台,那清晰而模糊的模样,如烟弥漫,温暖萦绕在我的心头。那红红的灶火,那袅袅的炊烟,就在这一瞬间,觉得自己就像一个离家久远的孩子,满含着辛酸和委屈,蓦然找到了那条回家的路。

我家住寺平老家的上车门,房子是立本堂的侧屋,面宽三间,南北贯通,两端各有双扇大门,中间隔有一个矩形的小天井。记忆中,全家七口人的饭菜茶水,就是在天井横头,用三块重二十四斤砖围成的地炉上烧煮的。

我上小学时,我爹就请来泥工,在亲朋好友的帮忙下,从其顺堂前的小土坡下挖来黄泥,建了两间茅草屋,我们汤溪人叫茅铺,用作厨房。厨房在我们汤溪叫镬前,里面必有灶台,土话叫镬头。当年我家人口多,在厨房有一大一小两个柴灶,大柴灶是我爹自己打的泥砖,请泥匠垒造而成。

大柴灶为两口大镬的双眼灶,一口叫两尺六,另一口更大的叫三尺两,主要用来煮猪食,在过年过节做豆腐时,也用来煮豆浆。小柴灶相比就简单多了,为了节省柴火,娘平时就用小灶台上的小铁镬炒菜。一间厨房,三只铁锅端坐在灶台上,日映朝霞,夜煮星辰。

每当夕阳西下,房前屋后升腾着一缕缕青烟,整个村落被包裹在烟雾之中。

娘常说:“男人看锄头,女人看镬头。”她很看重并不阔绰的灶间厨房,在靠墙的灶边放置一只储满水的水缸,在上面放置一块木板,在木板上可以切菜。把厨房中的镬头、水缸、碗隔橱和钵头架四大件摆放得井然有序。三尺灶台是我娘一生都离不开的舞台,在袅袅炊烟和氤氲热气中,養大一个又一个孩子。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柴灶台不灭的烟火点亮了一家人心中的期待与渴望。娘总是把被烟熏火燎染成了黑黝黝的炊具拾掇得干干净净,木纹清晰锃亮。小时候,总是在娘用竹笊篱捞饭的声中醒来,还未睁开惺忪的睡眼,先闻到了厨房里飘出的番薯粥的香味。傍晚,晚霞燃烧西边的天际,炊烟升起,夕阳的余晖里轻烟若雾,随风飘拂,宛若对晚归家人温暖的召唤。

农忙时,全家大小都去田畈干活儿,娘就开始做灰塘菜,是用菜坛里备着的干萝卜丝(片)、咸菜等,浸泡一下,装入陶制的小钵头里,再放一点儿肉,把钵头加上陶盖后,埋入炭灰中,再撒上谷壳,慢慢把菜烩熟。中饭时,全家人劳作归来,就不用再炒菜了,端上灰塘菜就可配饭,正如汤溪民谚所说“饭钵里,菜坛里”,灰塘菜香味扑鼻,口味极佳。

在农村长大的人,都熟悉那农家稻草苫的泥坯屋,更熟悉那每天升起来的缕缕炊烟。灶台既是文明的象征,也是一个家族和一个家庭无形的凝聚力量,千百年来承载了人们太多的期盼与寄托。它不但在一席一宴中蕴藏着一方水土,更在一滋一味中融溢着万般情怀。而我们所追求的幸福,就是能在镬孔里烧着稻草或木柴,袅袅升腾的炊烟,永远是游子梦里的向往,永远是家人的召唤。这就是人间的烟火,民间的温度,心中的牵挂。

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柴灶台虽然已与我们渐行渐远,但草屋、柴灶、水桶担钩、木勺、花边大饭碗、葫芦瓢等,这些极具画面感的生活场景和用具,每每忆起,心中便五味杂陈。还有汤溪老家的土菜和点心,更是根植在心底。

一口柴灶,曾燃起农家红火的日子;而今,却燃起了我们炽热的乡愁,永不熄灭!

猜你喜欢

夕阳西下灶台炊烟
时光的灶台
梦里炊烟
母亲的灶台
睡在炊烟里的等待
出走的炊烟
老灶台
心静听炊烟
老灶台
夕阳西下图
那朵我不知名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