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精神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探究

2024-04-20刘根

文教资料 2024年1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劳动教育大学生

刘根

摘 要:体育无国界、精神有力量。作为人类社会的两个基本面向,体育与劳动存在着天然的契合关系。体育所追求的健康幸福、拼搏进取、遵规守信、团结协作的精神力量是人类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教育引导价值、文化交流价值、社会发展价值有助于丰富大学生劳动育人的内涵,创新劳动教育模式。涵育人本精神,树立崇高劳动观念;发扬团队精神,提升合作劳动能力;崇尚英雄主义精神,厚植劳动奋斗情怀;坚持公平竞争精神,培育诚信创新劳动品质,以劳育人、以文化人,借助体育精神的力量,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发展。

关键词:体育精神;大学生;劳动教育;体育与劳动

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实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注重在学科专业中渗透劳动教育,兼容并蓄普遍存在的以体育人价值,用体育精神赋能大学生劳动教育,为大学生劳动教育开辟一条新路径。“研究体育、智育、情感教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时,应看到它们的统一性和相互依赖性。体育是使人的精神生活充实和文化知识丰富的起码条件。同时,体育也使人的其他一切方面变得高尚。”[1]

一、體育精神的意蕴与价值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进伟大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奥林匹克精神超越国界,在全世界深入人心。”[2]

从来没有一种文化现象能够像体育一样,将不同国籍、民族、信仰的人紧密团结在以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代表的活动周围,这既是体育的魅力,也是精神的力量。

(一)体育精神的意蕴

体育,以身体运动为基础手段,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是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和缓解疾病的困扰,促进提升人的身体健康,还能够调适和保持心理健康,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体育精神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是通过体育运动而形成并集中体现出人类的力量、智慧与进取心理等最积极意义的总和,是体育运动的最高级产物。[3]

体育精神是体育活动的精神支柱,是体育文化的重要构成,主要由人本精神、英雄主义精神、公平竞争精神、团队精神所组成[4],其内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健康幸福”的人本精神。体育的“体”字就是以人为本,“互相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是奥林匹克主义的核心内容。重视人的权力与发展,尊重、理解、友爱、乐观、开朗、自信等是体育运动闪现的光辉气息。倡导运动家风范,光明磊落、公正大度、友好愉快地参与竞争与比赛,坦然接受成功与失败,构建身心协调、人格健全、自尊自信的时代新人,正是体育以人为本精神的最好诠释。二是“拼搏进取”的英雄主义精神。“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的格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运动员不断进取、超越自我。“体育精神的核心是超越”[5],无论是场上还是场下,运动员不断突破自我,挑战极限,刚毅执着,勇往直前,这充分展现了人类上进、无畏和探索的品格与英雄主义气概。三是“遵规守信”的公平竞争精神。体育的本质是竞争,竞技运动的展现尤为明显与残酷,公平竞争是其基本原则。体育是公平竞争的楷模,是公平竞争的典范之举。[6]体育场是竞技场,比赛全程暴露于阳光和观众视野下,在清晰明确的规则面前,运动员应凭借良好的心态与技能战胜对手,这事关国家及个人荣誉,也是个人尊严与让对手信服的最好回馈。四是“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团队精神之于团体运动项目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也就是说,个人项目与教练团队、后勤保障团队、国家服务团队等之间密不可分。在现代体育专业化、精细化、科学化发展趋势下,协作互助、各尽其能、共为一体才能共创双赢局面。体育以共同的胜利目标凝聚彼此的情感认同,逆化现代人的自我中心主义。

(二)体育精神的价值

体育是贯穿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活动,强健的体魄与理性的精神融合是人类体育的终极追求目标。作为体育精髓与本质力量展现的体育精神,具有多维价值功能,为教育引导、文化交流、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首先,在教育引导方面,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断下降,生活习惯日益呈现慵懒化,体育精神的教育引导价值亟须彰显。体育精神作为一种体育伦理概念,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张扬生命活力的乐观态度与求真求美的价值取向,其本身具有深厚的人文属性与现实感召力。其次,就文化交流而言,体育精神不仅贯穿于各文明发展的诸多维度,更在不同的国家、民族、大洲之间起到了连接、贯通、流动的黏合作用。奥林匹克运动会、国际足联世界杯、世界田径锦标赛等重大体育赛事既是展示国家形象的良好平台,更是人们彼此了解与熟悉的重要窗口。具有去政治化特点的体育话题,衍生性极强,是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同频共振的磁石。体育本身具有纯粹、通俗、通用、易于传播的特点,跨越文化与种族将彼此以体育精神为纽带串联起来,凝聚成全人类广泛认同的奥林匹克精神,并且体育本身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与整合能力。最后,在社会发展方面,体育精神具有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稳定的价值功能。由于体育运动员与体育项目的宽广性而体现的体育精神嵌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社会的影响深远。体育俱乐部、体育场馆、体育器材、体育服装等体育产业也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对全民健身与体育强国建设具有强劲的拉动作用。践行体育精神,提升生活品质,物质基础是保障。此外,体育本身是战争的仪式化,是在一定规则框架下发泄破坏性与攻击性的渠道,有利于减少社会暴力与越轨行为,调适社会心态与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体育精神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可行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7]遵循教育规律,学科交叉融合,探索体育精神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内在联系,合规律性与目的性。

(一)体育与劳动的天然契合

“劳动和体育是人类感性存在的两个基本面向”[8],二者从诞生到演进均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体育源于劳动。“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9],生产劳动对体育的诞生与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不断总结与提炼,分化发展出与身体技能提高相适应的动作与形态,并训练加以强化。劳动过程中推、打、跳跃、奔跑、攀爬、投掷等形态逐步演变为原始体育运动的姿势。劳动间隙,人们利用劳动工具开展舞蹈、游戏活动,在愉悦身心的同时强健体魄、锻炼身体。石磙、长矛、风箱、羊皮筏子等劳动工具逐步演变为杠铃、标枪、拉力器、皮划艇等体育器具。由此可见,体育运动与生产劳动存在着天然耦合性。其次,二者皆以“身体活动”为手段和存在方式。体育与劳动相互渗透,互为补充,无论是对劳动动作的模仿,还是劳动之余借用体育形式抒发情感、增进交流、提升技能,都是以身体活动为实践特征。没有身体活动,没有体力的付出,体育便不称其为体育,劳动也将无法实施。随着时代发展,劳动转型导致人工智能的崛起和体力劳动比重的下降,当代社会崇文有余、崇武不足,忽视了以身体活动为逻辑起点才能创造和彰显人的本质力量,而体育与劳动的天然契合,为体育精神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提供了契机与指向。

(二)体育与劳动的方法协同

体育教育与劳动教育作为新时代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育人理念与方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互为呼应,相得益彰。

首先,二者均以“做中学”方法为核心。重复、调整、再重复,无论是体能的获得,还是体育基本技能与专项技能的训练,都离不开大量的时间与能量的累积,从感知认识阶段、巩固熟练阶段到自动化阶段是学习体育动作、掌握体育项目技能的必经过程。人体是身体活动的发出者,同时也是身体活动的作用对象,体育运动是主客体统一,自我认识、自我实施、自我完善的实践活动。只有参与体育过程,才能培育能力,习得精神,真正促进身心的发展。同时,劳动教育也具有显著的实践性特点,不是机械地讲劳动、背劳动、画劳动,“身体力行地做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根本途径”[10],是最为适切的教育方法。在做中学,有利于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起来,在劳动改造中进行经验重组获得创新意识。

其次,二者均以“生活化”教育为手段和导向。体育不仅是运动,更是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理念。“体育教育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最佳形式是体育生活化,体育激活人们积极参与生活中多种体力活动的动机,使其生活充满活力。”[11]劳动教育促使学生面对真实的生活,注重生活能力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培育学生自立自强的意识。生产劳动、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的体验无一能离开家庭、学校、社区、企业。身体体验刺激情感体验,情感体验调整认知体验,真实的生活情境是学生建构知识技能和做出改变的无形学校。

(三)体育素养与劳动素养的精神融通

素养是一个人在某个方面的修习涵养。教育部颁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劳动教育的总目标即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12]大学生劳动教育不是为了劳动而劳动,不以直接生产为目的,而是注重劳动与学科专业的结合,围绕创新创业,提升大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合法劳动意识。尽管科技发展与劳动的转型,人们已基本摆脱纯粹依赖于身体劳作实现物质财富创造的状况,但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劳动意志与信念却是个人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内生力。同样,体育的目的指向个人或群体的体育素养,习得运动技能,养成健康行为的同时,涵育高尚的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品格。

从精神维度探析,体育素养与劳动素养存在着诸多融通之处。体育展现并反映“人的优美”和“人的价值”,体育的人本精神以人的美和尊严为导向,通过体育运动帮助个体更加乐观友爱,更加自信。劳动教育以树立正确劳动观念为基本目标,引导学生感悟劳动创造人、创造价值、创造美好生活的人文底蕴,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热爱劳动并参与劳动才能实现人的价值。从人文精神来看,二者互为照应。

此外,体育拼搏进取、永不言弃的英雄主义精神与劳动教育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互为融通;体育遵规守信、求实探索的公平竞争精神与劳动教育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导向不谋而合;体育团结协作、信任宽容的团队精神与劳动教育团队合作能力提升、奉献与责任意识培养有效衔接,其统一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可见,体育与劳动在教育形态上的精神塑造方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熔铸。

三、体育精神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

“教育里没有体育,教育就不完全。”[13] “体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有助于磨炼学生意志,培养公平竞争和团队合作精神。”[14]动则体悟,静则心悟,用体育精神的力量教育人、鼓舞人、塑造人,有助于大学生劳动教育落实落细。

(一)涵育人本精神,树立崇高劳动观念

体育的纯粹、通俗、通用等特点来自其蕴藏的丰富人本主义理念,重视人的基本权力、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平等、博爱、团结等人文思想跨文化与种族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符号,使得体育运动具有了独特的美与崇高。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和國际足联世界杯是全人类体育赛事的狂欢,大家摆脱误解与仇恨,暂停对抗与冲突,共享运动的美好与人性的本真。大学生劳动教育,贵在文化熏陶、价值观认同与体育人本精神培育,为我们提供了指引。

首先,融入体育仪式教育,感知劳动的崇高与光荣。体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仪式文化,是体育信念与情感的直观反映,是标志性的体育文化符号,容易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与思想认同。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可借鉴体育赛事开幕式、闭幕式、主题曲、奏国歌升国旗、火炬传递与点火、握手鞠躬、宣誓、庆祝动作、赛后采访等仪式,将其简化为劳动课程前、中、后的相关仪式,艰辛的劳动化身为体育的光环,使学生在劳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感受到外在的聚焦与关注,增强劳动教育的趣味性与感染力。延续劳动的悠久历史,展现劳动的神圣与光荣,仪式教育具有强大的视觉与心灵冲击实效。

其次,拟化劳动竞技对手,教育尊重劳动与劳动人民。健康第一,友谊第二,比赛第三,体育赛场既是胜负场也是学习场。纯粹的自我中心难以赢得比赛,唯有尊重规则、尊重裁判、尊重对手、尊重观众才能真正感受到体育的魅力和生命的脉动。尊重劳动和劳动者绝非口头虚言的教导,更应外化于学生具体的生活行为。拟化劳动任务为自我较量的竞技对手,以时间、场域、考核为裁判,真情实感地与自我比拼,更能收获自我价值与对劳动以及劳动人民的敬仰之情。

再次,积极倡导运动员风范,直面就业中的机遇与挑战。胜不骄、败不馁,胜之光明磊落,败不自怨他怨,用荣辱不惊的心态与大度的襟怀坦然面对比赛中的一切不确定性因素。对于大学生而言,专业劳动最终均落脚于就业与择业,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与深造压力,培育其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的运动员风范,既是体育精神的直接启迪,也是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

(二)发扬团队精神,提升合作劳动能力

团队精神是指,“一个团队为了实现目标,在运行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有的群体意识和行为风貌的总和”[15]。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指出:“要挖掘体育运动项目特色、组织文化和团队精神,讲好运动员为主体的运动项目文化故事。”[16]体育团队精神是团队各成员在目标导向、意志品质、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整合,是团队士气与凝聚力、作风与纪律性的综合展现,在竞技体育,尤其是球类集体项目方面表现最为明显。在劳动教育方面,也十分注重完成一定任务所需要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在劳动中同台分组比拼,同专业大学生捆绑式实习实训。对于相对有挑战性的劳动任务,需要团队建立协同意识,既需要主力队员的重点突破,又离不开辅助队员的支撑作用。对于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大学生切身相关的重点创新项目,可设立捆绑式交流互助机制,既分工协作,又统一探讨。教师应积极引导团队与团队之间互相比拼展示,从而激发各团队的士气与凝聚力。

二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与发展差异性,提升劳动任务操作能力。以相互尊重为理念前提,团结协作,既强调恪守规范,又鼓励成员张扬个性、卓尔不群。团队是由不同出身、知识、技能、风格等独特个体所构成,信任包容、集思广益、各尽所能、奇才奇用、最佳组合才能实现最大效能。不以短、平、快劳动任务的完成为唯一指标,而是在劳动过程集中指挥又有的放矢,如此有利于激发学生个体或团体的潜能,使学生学会与不同风格特质的人合作共事。

三是须服从团队共同利益目标,凝聚大学生协作互助内力。团队精神最早来源于军队,以共同取胜为目标。因此,全队必须保证集体高于个人、战术高于技术,坚持目标集体主义理念。劳动教育过程中的教育主体、客体、环体等均服从于教学大纲,以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为核心旨向,教师发挥教育主导作用,学生是任务实施的主体,目标明确才能行有实效。正如中国女排教练郎平所说:“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所谓团队合作,就是赢球是大家的,输球也是大家的。”[17]既尊重个性,又凝聚力量,劳动合作能力提升才能行稳致远。

(三)崇尚英雄主义精神,厚植劳动奋斗情怀

体育运动是一项关乎人激情与勇气的事业,体育是战争的仪式化。在和平年代,奋勇杀敌、不屈不挠、绝地反击等英雄主义特征转化为训练、竞赛中力量与谋略的博弈,突破自我、挑战征服、不怕牺牲既是军人也是体育人的身心特质。人的身体和思想遵循“用进废退”原理,科技的便利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致使部分大学生奋斗意志薄弱,“佛系”“躺平”思想逐渐蔓延,热爱劳动、参与劳动、辛勤劳动的基本劳动精神面临基因突变风险。因此,体育英雄主义精神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不失为一个切实可行的突破口。

首先,选择与同辈对手进行比拼,激发劳动挑战欲望。对手既是自己求胜成功的拦路虎,同时也是激发自我潜能的力量倍增器。大学生劳动教育过程中可引导大学生选择同辈为劳动任务比拼对手,同性别比拼或异性比较,提升劳动效率与尊严意识,使之不敢懈怠,不愿懈怠。

其次,直面劳动过程中的伤痛,锤炼坚韧意志品质。“00后”大学生成长的时代环境较为宽松,物质条件优渥,近些年体现出心理韧性不足、抗挫折能力弱等趋向,而体育式劳动教育是难得的磨炼机会。体育不仅是为了保持身材的健美,更是一次人格意志重塑的契机。劳动教育过程中也应适当直面风雨,坚韧果敢,才能让学生真正得到身体锻炼和意志磨炼。当然,与之配套的劳动保健知识、应急处置预案等必不可少。劳动教育不是逢场作戏,不是为了教育而教育,而是在生产劳动、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中迎难而上,获得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就是苦干实干、坚韧不拔,保持知重负重、直面挑战的昂扬斗志,百折不挠克服困难、战胜风险,为了胜利勇往直前。[18]

再次,设置劳动奖牌榜,增强荣誉感与使命感。奖牌证书等是比赛结果的体现,是体育技能高低的物化形式,满足学生成就感的需要,具有强烈的动力刺激作用。设置劳动奖牌榜,有利于肯定个人或团体劳动的能力,也有助于实现马斯洛提出的发展性心理需要的二次强化作用,促使其持续上进,助产更强的劳动奋斗情怀。

(四)坚持公平竞争精神,培育诚信创新劳动品质

奥林匹克精神是“互相了解、友誼、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19]。公平竞争下,竞争是核心,公平是前提。遵守一切规则,反对违规,辅以现代高新技术裁决等,都是为了保证比太阳还要光辉的体育公平正义事业。能力有高低之分,规则适用性无半点差异,竞争是体育的生命力,是更快、更高、更强的行动宣言。有组织的竞赛制度能保证赛事顺利进行,明文规定的规则容不得半点虚假,体育赛场绝不是藏污纳垢之地。唯有公平竞赛,才能互相尊重,比赛结果才有意义,体育精神才值得弘扬。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对于大学生劳动教育具有直观的启发作用。

首先,劳动过程中强化规则意识,培养大学生合法劳动意识。对于投机取巧、弄虚作假、不劳而获的行为零容忍,教育过程评价突出规则框架下的实操表现,将劳动过程表现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挂钩,突出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

其次,建立劳动课成绩追回取消机制,坚守诚实劳动底线。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是新時代劳动教育的重大创新,完善的机制使得大学生劳动教育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过程评价后的结果评价是对学生劳动整体性的综合考核,是对劳动素养是否具备的综合把关。若有弄虚作假、作弊顶替、缺勤等行为,可取消其劳动课成绩,追回给予的奖励及荣誉,以示惩戒,坚守诚实劳动的底线。诚实劳动品质的培养绝不能仅依赖于口头教育,而应以制度实施回应可能出现的诚信危机因素。

再次,提升个体核心竞争力,鼓励大学生求实创新。大学生劳动教育区别于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关键在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具备一定劳动意识和能力后,将所学所知运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与学科专业相结合,进行创新性劳动,是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本质与生命力。

总之,公平竞争,归根结底在于在遵守法律法规、学术规范、道德习俗的前提下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崇尚科学,探索规律,向真理进军,不一味模仿,在学习借鉴他人丰富经验、技艺的基础上,尝试新方法、探索新技术,打破僵化思维方式,推陈出新,才能提高个体核心竞争力,才能助力大学生群体更高维度创新创业,最终实现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升华。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周蕖,等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247.

[2]习近平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N].人民日报,2024-08-17.

[3]李可兴,黄晓丽.高校体育精神的特质与培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9):1196-1197.

[4][5][6]黄莉.中华体育精神与体育强国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21:3,22,10.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

[8]胡光霞.生产劳动形态历史变迁与体育活动意义阐释[J].社会科学战线,2021(3):58-64.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1-202.

[10]曾天山,顾建军.劳动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221.

[11]秦立凯.新时代“劳动”与“体育”协同育人的逻辑及其价值——身体教育学的视角[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92-96.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5.

[13]舒刚民.大学体育“立德树人”的时代审视[J].体育学刊,2018(4):7-13.

[14]曾天山,顾建军.劳动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5.

[15]刘一民.论体育团队精神[J].体育科学,2003(3):58-63.

[16]体育强国建设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2.

[17]王军伟,张岚,余丁友.中国女排精神的内涵、价值及文化效力构建[J].体育学刊,2017(3):35-39.

[18]习近平.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2.

[19]任海.奥林匹克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36.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劳动教育大学生
加油,冲吧,体育精神!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只为娱乐,无关输赢——古人的体育精神
大学生之歌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体育精神的发展和重塑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