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学者《楚辞》校勘研究

2024-04-20黄灵庚李凤立

名作欣赏 2024年4期
关键词:校勘楚辞

黄灵庚 李凤立

关键词:《楚辞》 校勘 当代学者 出土文献

自西汉淮南王刘安为《离骚》作传,《楚辞》研究代不乏人。其中,文字的校订是《楚辞》研究的基础。对《楚辞》文献的校勘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刘向校勘宫廷藏书,搜集屈原等人作品,经校勘整理,勒定为屈原赋25 篇。此后,東汉王逸《楚辞章句》、隋释道骞《楚辞音》、唐《文选》五臣注、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明汪瑗《楚辞集解》、清戴震《屈原赋注》、刘师培《楚辞考异》、民国闻一多《楚辞校补》等,搜罗了《楚辞》异文,并对部分异文进行了辨证。前人的校勘实践为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遗留了许多问题,前修未密,后出转精,当代《楚辞》研究学者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一方面,继承了清代朴学的实证风格,实事求是,无证不信;另一方面,有自己的时代特色,《楚辞》中屈、宋的辞赋为战国时期的作品,因为古今文字的转换而导致部分文本失真,今幸有《郭店楚墓竹简》《新蔡葛陵楚墓竹简》等战国、西汉时期的简帛文献陆续出现,才有了可以与《楚辞》相对照的文字材料,当代学者注重出土新材料,结合文字、音韵、训诂、史学、考古学等多种学科来考察《楚辞》文献。

姜亮夫《屈原赋校注》

姜亮夫(1902—1995),云南省昭通市人,一代国学宗师。入学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学者,在《楚辞》学、敦煌学、语言学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成就。当时局势紧张,恩师王国维的绝然沉湖,让姜氏开始研究《楚辞》,《楚辞学论文集·序》:“余以静安先生蹈昆明湖之痛而读屈赋,因有成书。”先后出版《屈原赋校注》(以下简称《校注》)、《屈原赋今译》《楚辞通故》《楚辞学论文集》《楚辞书目五种》《楚辞今绎讲录》等研究专著。姜氏的校勘成就主要体现在《校注》这部校勘注释类著作,该书成书于20 世纪30年代,80年代又有重订本,以明翻宋刻本洪兴祖《楚辞补注》为底本,以敦煌写本隋释智鶱《楚辞音》、明成化本朱熹《楚辞集注》、明正德黄省曾校高第刊王逸《楚辞章句》等十余种古本为参校本,并结合传世文献以及出土文献等多种材料对屈原的25 篇作品进行文字校勘,正文下先小字审音读、校文字,再大字注释。

《校注》的一大特点是广列异文,如《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校注》列异文:“罗振玉影日本唐写本《文选集注》残卷、《文选》六臣本、古逸本、端平本朱子《集注》、钱杲之《离骚集传》、明朱燮元重刊宋本《楚辞》、大小雅本、闻一多《校补》引正德王鏊刊本,余下并有‘於字。”可使学者免于检索之劳。姜氏按语对大部分异文进行分析判断,如《九歌·东皇太一》:“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校注》:“《蜀都赋》《东征赋》《谢灵运九日从宋公诗》《卢子谅赠刘琨诗》李善注并引《九歌》‘吉日兮良辰。寅按:《九歌》十一首,首句皆用韵,无例外。良与皇韵,则作‘辰良者是也,倒句叶韵,古诗多有。”根据韵文进行判断,其说是也,屈赋中还有其他倒句叶韵的例子,比如《九章·惜往日》:“君无度而弗察兮,使芳草为薮幽。”“薮幽”与“芳草”对应,当为“幽薮”,与下文“使贞臣为无由”的“由”字押韵而倒句。又如,《离骚》:“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浞,《校注》:“六臣本任角切,洪、朱皆食角切,钱音仕角切。寅按:任字误。浞无日纽音也。且古声纽无以‘任为切者,当为‘仕之误。”其说是也。士角、仕角、食角音同,化、仕形近而讹。姜氏还指出了异文中的联绵字、古今字、假借字、六朝俗字等。如《九歌·湘君》:“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眇”,《补注》《集注》引一本作“妙”,《校注》:“要眇叠韵联绵字,字无定形。”《离骚》:“何所独无芳草,爾何怀乎故宇。”“爾”,洪兴祖《补注》引一本作“尔”,《校注》:“此训爾汝之爾,作爾是也。六朝以来俗借尔为之,尔者,必然之词,经传多借尔为之。”

美中不足的是《校注》大量异文材料承袭前人,出现了一些人云亦云的错误,如,《离骚》“纫秋兰以为佩”,“佩”,刘师培《楚辞考异》引《太平御览》卷六九三作“珮”,《校注》亦同此说,但察《太平御览》当为卷六九二。《离骚》“怨灵修之浩荡兮”,刘师培《楚辞考异》引《艺文类聚》卷三0以“灵”作“零”,《校注》亦同此说,但察《艺文类聚》引此句为“怨灵循之浩荡”,不作“零”。

汤炳正《楚辞新探》

汤炳正(1910—1998),师从章太炎先生,研治文字、声韵学,并受命担任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预备班”的声韵学、文字学主讲,有深厚的小学功底。抗日战争时期,“家乡沦陷,逃亡西南的年代。这也许是我的悲愤之情与屈子的思想产生了共鸣”,汤氏开始了《楚辞》的研究之路。任中国屈原学会第一任会长,是著名的《楚辞》学专家,先后出版了《楚辞》研究专著《屈赋新探》《楚辞类稿》《渊研楼屈学存稿》《楚辞今注》(《离骚》《九歌》两章为汤氏点校),另有一部散文集《剑南忆旧》也有研治《楚辞》的相关文章。《楚辞今注》以金陵书局翻印汲古阁本洪兴祖《楚辞补注》为底本,参校《四部丛刊》影印明覆宋本,凡有异文,在注释中标明并进行判断。其余著作为论文集,有部分内容涉及校勘。汤氏精通小学,又善于运用地下出土文物,采用二重证据法,结合文字、音韵、训诂、史学、考古学等多种学科来考察《楚辞》文献。

《渔父》“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尘埃乎”之“尘埃”,《史记·屈原列传》作“温蠖”,汤氏始据《韩诗外传》认为“温蠖”即“混污”,为同音假借;“尘埃”与“混污”为意义相近的异文。后引出土于1984 年江陵张家山汉简《引书》以“尺蠖”为“尺污”,是汉世“污”“蠖”相通之证。使其结论坚确不易。

《离骚》“苏粪壤以充帏兮”,历来对“苏”字的解释训释不当,汤氏据阜阳汉简中借“苏”为“御”,《诗·女曰鸡鸣》“琴瑟在御”,汉简作“瑟在苏”,从音韵上来说,“御”“苏”皆在鱼部,“御”从“卸”得声,与“苏”同在“心纽”,阜阳汉简以“苏”代“御”为同音之故,汉代已成习俗。今本《离骚》“苏粪壤”的“苏”字当为“御”字的异文。御,进也。“苏糞壤”,即“御糞壤”“进糞壤”,与《九章·涉江》“腥操并御”之义相近。

朱季海《楚辞解故》

朱学浩(1916—2011),字季海,自幼在父亲引导下背诵诗文,熟谙四书五经,后拜入章太炎先生门下。1944 年,朱氏开始研究《楚辞》,作《楚辞解故》,日本的侵略让朱氏与当年的屈原同频共振,其《后记》有言:“予治《楚辞》,岁在甲申,时倭祸方亟,实有哀郢之志。”也希望能够借此号召激励拥有同样家国情感的仁人志士,叙言写道:“使九畹愈滋,百亩弥望,则必有与我同好者矣。”《楚辞解故》是一部考据学专著,体例特殊,不录全文,以句为例,先列原文,再列王逸《楚辞章句》、洪兴祖《楚辞补注》,“根据荆楚、淮楚之间的方言、风土、习俗等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从校勘、训诂、谣俗、名物、音韵五个方面,做了比较全面的探索”。该书未单独出校勘记,在按语中列出异文并进行考证。

《离骚》“循绳墨而不颇”,“颇”,一本作“陂”,王逸引《周易·泰卦》“无平不颇”证“颇”为本字,洪兴祖引《周易·泰卦》“无平不陂”述“陂”为本字。而朱氏根据方言判断“陂”是楚语,《方言》第六:“陂(偏颇)、傜、衺也。陈楚荆扬曰陂。”《方言》中没有“颇”字,所以“陂”为本字。又引陆德明《周易音义·泰卦》:“不陂,彼伪反,徐:甫寄反,倾也。《注》同。又破河反,偏也。”朱氏据此推断:“陆氏虽出又音,而不破字,知所见诸本,亦皆作陂也。今《章句》引《易》亦作颇者,盖后人不晓陂字古音,读《离骚》不谐,遂变其旧文,并改王《注》也。”其說是也,“陂”为楚语,《离骚》此处当用“陂”字。

《招魂》“胹鳖炮羔”,“胹”字,洪兴祖《补注》引一作“臑”,《释文》一作“濡”。朱氏据唐写本《文选集注》残卷作“洏”,张铣注:“洏,煮。”未言别有异文,可知唐人所传《文选》诸本都写作“洏”,没有作“濡”的版本。朱氏接着从字义及音韵两方面进行分析,引《说文·水部》:“洏,淚也;一曰:煮熟也。从水,而声。”“煮熟”符合此处文义。《释文》作“濡”,应当是“洏”字的或体。从音韵上来说,大徐引《唐韵》:“洏,如之切。”洪氏所引《集韵》音“而”无误,从《释文》开始注音“而朱切”,音义全乖。此处应作“洏”字。@5 朱氏持之有据,此处当作“洏”,“胹”与“洏”同,“臑”“濡”,皆誤。

黄灵庚《楚辞》校勘

黄灵庚(1945—),治学有意接续乾嘉之风,坚持做传统的考据之学,着重于章句注解、审辨字形、考释字义。黄先生原以为《楚辞》异文的考索已极为完备,但在深入研究《楚辞》之后,发现前人学者遗漏了许多文献材料,甚至出现了以讹传讹的现象,便决心从头做起,搜集版本,广引各书,校勘《楚辞》文字,出版了《离骚校诂》《楚辞异文辨证》《楚辞集校》《楚辞章句疏证》《楚辞与简帛文献》《楚辞章句疏证(增订本)》《离骚校诂(增订本)》相关学术专著,并标点整理了《楚辞章句》《楚辞补注》《楚辞集注》等书。

黄灵庚校勘的一大特点是广集异文、版本齐全,最初撰写《离骚校诂》时,翻遍了唐、宋以前的文献170 多种,参征历代《楚辞》注本百余种,搜集了大量《离骚》异文,积累近万张卡片,异文7400 多条。从2009 年又开始着手编纂《楚辞文献丛刊》(全80 册),汇集了自东汉至晚清各个历史时期的《楚辞》注本、稿本、批注本等。该书是迄今规模最大的《楚辞》文献丛书,蒐辑基本齐全,版本精良,也为完善《楚辞》校勘提供了重要资料。

在校勘《楚辞》文献时,黄灵庚罗列众本,比勘异同,字斟句酌,通过文字、音韵、训诂、文意、体例等各个方面,判断是非,校改前人讹误,尤见学术功底。如,根据音韵审辨韵文,王逸在注释《九章》《远游》等篇章时采用韵文,黄先生也注意辨别,如《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寥兮天高而气清”,王逸《章句》:“远客出去,之他方也。升高远望,视江河也。”“河”与“方”不押韵,“江河”当作“河江”。根据音韵审辨字音反切。如《天问》“冥昭瞢暗”,《补注》:“瞢,母豆切。”然而,“母豆”为切“冒”字音,非“瞢”字,据《广韵》改为“母登切”。根据语言的时代特征判断是非。如《九辩》“忼慨绝兮不得”,《章句》:“中情恚恨,心剥切也。”《慧琳音义》引《章句》作“切剥”。据《九怀·匡机》“余深愍兮惨怛”,《章句》“我内愤伤,心切剥也”,《九思·悯上》“思怫郁兮肝切剥”,《隶释》所引汉无名氏所作碑文均作“切剥”,内证与外证相结合,“切剥”为汉代习语,此处当作“切剥”。

黄灵庚还注意利用出土文献校订《楚辞》文献中的讹误,破解了许多疑难问题。如,《九章·惜诵》“又众兆之所雠”,同治本王逸注作“交怨曰雠”,明刻本多同,覆宋本、毛晋校刻本《楚辞补注》作“父怨”。黄灵庚考证指出:“雠”为“怨之当报者”,先秦时期父之怨必报,郭店楚简《六德篇》有“为父绝君,不为君绝父”之语。据此,“交怨”当作“父怨”。虽只更正一字,却破解了屈原咏叹伍子胥及《九章》的真伪问题。如,《九章·怀沙》“易初本迪兮”,“本迪”为何意,历来没有学者解释清楚,成为千古疑案。黄灵庚根据《郭店楚墓竹简》及《马王堆汉墓帛书》等出土文献,发现凡是背畔等字,都写作“伓”,或者省写作“不”,“本”与“不”形近而讹,“本迪”当作“伓迪”,也就是“背迪”,正与王逸《章句》“违离常道”的解释相符。又如,《九章·悲回风》“居戚戚而不可解”。“居”字,或以为乃“君”字、“思”字之讹,或解为平居。皆不可通。黄先生据《郭店楚墓竹简》中“处”皆作“尻”,且“居”古亦作“尻”,知居、处二字古书多相讹,此句当作“处戚戚而不解”。处,忧思也。与上句“愁郁郁之无快兮”之“愁”正相对。千古未决之讼,于此豁然开朗。

当代《楚辞》校勘,言必有据,反对一味求新,在没有确切的新材料之前,不无事生非,随意否定、改易传统结论,校勘精审谨严,结论客观。此外,学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不能人云亦云,《楚辞》文献研究难以突破,原因在于先秦两汉传世文献太少,反复为人所征引,很难再挖掘出新的东西,故而新时期的学者们,运用战国楚地出土简帛文献、秦汉简帛文献等新材料,校勘《楚辞》文献,多发前人之所未发,破解了《楚辞》中的诸多疑案。

作者: 黄灵庚, 浙江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专攻文字、音韵、训诂、文献学,重点为《楚辞》文献,同时参与浙江地方文献整理与研究。先后出版学术专著《离骚校诂》《楚辞异文辩证》《楚辞文献通考》《楚辞章句疏证》《楚辞集校》《楚辞与简帛文献》《训诂学与语文教学》《唐诗异文词义研究》等。主编《吕祖谦全书》《十七史详节》,主编《续修金华丛书》《衢州文献集成》《楚辞文献丛刊》(影印版)、《楚辞要籍丛刊》(整理版)。李凤立,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编辑:杜碧媛 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校勘楚辞
《楚辞·九章·惜往日》校读一则
屈原和楚辞
节奏观下《楚辞》的英译研究
秋夜读《楚辞》
赵壹《非草書》校勘研究
褚彦回作品辑佚
浅析中国音乐文献学校勘学、目录学的方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楚辞的接受
《文选平点》魏晋南北朝文论札记
《聊斋志异》与“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