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海》数字化的飞跃:云平台建设的探索、实践与思考
2024-04-20童力军
童力军
摘要:回顾《辞海》数字出版云平台建设历程,总结项目建设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不足,对平台未来的发展提出设想。文章阐述了《辞海》数字出版云平台的建设背景和过程,包括方案编制和立项、项目建设、试运行和正式上线等;总结取得的建设成果:多维立体的《辞海》网络版、系统集成的《辞海》知识服务平台、稳定顺畅的《辞海》运维安防系统;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入库条目数量不足和用户群体单一,知识呈现方式相对简单和更新速度滞后,学科框架和知识结构有待完善,软件系统的操作性、兼容性、拓展性有待提升,缺乏适应大型数字辞书编纂要求的组织管理体系;提出优化设想:增加入库条目数量和扩大用户范围,丰富知识呈现方式和及时更新知识,优化学科框架和知识结构,持续升级技术和服务,建立适应数字时代要求的组织管理体系等。
关键词:《辞海》;《辞海》数字出版云平台;《辞海》网络版;数字化;辞书;知识服务
DOI:10.19619/j.issn.1007-1938.2024.00.009
作者單位:上海辞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5年4月《辞海》(第七版)编纂出版工作启动之时,数字化的浪潮已经席卷出版业,传统出版从出版流程到产品形态乃至销售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尤其是2012年3月,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Encyclopedia Britannica, Inc.)宣布停止出版纸质印刷版,今后只保留网络版业务,[1]更是对辞海人产生了巨大震撼。为此,辞海人再次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积极迎接挑战,于2016年启动了“面向知识服务的《辞海》数字出版云平台”(简称“《辞海》数字出版云平台”)项目建设。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世纪出版集团”)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四年多的努力,《辞海》网络版于2020年12月试运行,并于2021年5月27日正式上线,2022年9月发布了《辞海》网络版2.0版,初步实现《辞海》内容编纂、管理、发布、运营等全流程的网络化和数字化。《辞海》因而成为我国第一部走向互联网的大型综合性辞书,这是对传统辞书的一次深刻变革,辞海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原本厚重的纸质辞书转化为便捷的网络平台,实现了内容的及时更新、与读者的互动交流和出版的跨界融合;这也是《辞海》历史的崭新篇章,它不仅仅是一次技术的革新,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旨在回顾《辞海》数字出版云平台立项与建设历程,总结项目建设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不足,并对平台未来的发展作一些初步的设想。
一、《辞海》数字出版云平台立项与建设历程
《辞海》数字出版云平台的建设可追溯至2013年,当时世纪出版集团决定启动《辞海》(第七版)的数字化工作,目的是满足用户在互联网上方便、快捷获取权威知识的客观需求,打造《辞海》品牌在网络空间的影响力。项目历经方案编制、立项、技术开发、内容生产、系统架构设计、试运行和正式上线等诸多阶段,2022年9月《辞海》网络版2.0发布,标志着《辞海》数字出版云平台建设基本完成。
1.方案编制和立项
2013年10月21日,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召开了辞海编纂处专题会议,在听取辞海编纂处主任工作汇报后,决定成立《辞海》(第七版)数字化工作小组,要求围绕《辞海》(第七版)的数字化产品形态、编纂平台和语料库建设等方面进行调研,并形成工作方案。此后,工作小组的成员在北京和上海进行了一系列调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辞海〉(第七版)数字化方案》(草稿)。
2014年7月3 日,《辞海》主编会议在锦江饭店小礼堂召开。针对《辞海》数字化问题,主编陈至立专门指出:“我们必须未雨绸缪,要对世界上辞书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我们在出第七版纸质版的同时,必须组织一支力量,来考虑向电子版过渡问题,否则往后再考虑这个问题就来不及了。向电子版过渡在编纂过程中有很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必须要有技术平台支撑,要培训人才、培养人才,等等。”[2]会上各位副主编对《辞海》(第七版)编纂方案、编纂手册、数字化方案等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会后,根据主编们的意见和建议,上海辞书出版社有限公司(简称“辞书社”)与上海逸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形成了《面向知识服务的〈辞海〉数字出版平台项目可行性报告》。报告从项目立项依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资金测算与筹措、年度实施计划,以及项目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
2015年4月25日,在《辞海》(第七版)编纂出版工作启动大会上,陈至立主编正式宣布在2019年推出《辞海》(第七版)纸质版和适用于各种阅读终端的网络版,并确定把“网络版的一般内容作公益性阅读使用,让尽可能多的读者可以接触、使用这部大型权威工具书,以充分体现《辞海》的影响力和公益性”。[3]5月22日,陈至立主编亲自带队赴上海图书馆调研《不列颠百科全书》的数字化情况。
2016年3月26日,在《辞海》主编会议上,与会的副主编对《辞海》数字化方案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完善意见。陈至立主编总结发言,指出《辞海》“推出网络版是战略性的、全局性的,也是必然的,具有紧迫性”,提出“首先,要加强理论研究,研究网络版的定位是什么,性质是什么。其次,要研究如何从纸质版向网络版过渡,纸质版到网络版中间分几步走”,并建议世纪出版集团和辞书社进行专题调研。[4]会后,在集团的领导下,辞书社开展广泛调研和深入论证,先后走访了多家出版企业、软件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面向知识服务的〈辞海〉数字出版云平台》项目方案,并上报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申请2016年中央文化产业专项资金资助。
8月5 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简称“广电总局”)规划发展司组织专家对《辞海》数字出版云平台项目进行论证,辞书社派专人赴京进行了答辩。结合专家评审,广电总局认为:第一,《辞海》数字出版云平台项目符合时代发展需要,有利于国家基础文化资源建设,有利于提高《辞海》的内容质量和服务能力,有利于在信息化时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国家理应重点支持;第二,鉴于中央文化产业资金不支持项目运营费用,建议优化项目申请的经费预算;第三,项目建设资金应坚持分担原则,由企业、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共同分担,请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和世纪出版集团与上海市财政、宣传等部门沟通,争取尽快落实地方财政支持的额度,并上报广电总局。8月30日,调整预算后的《辞海》数字出版云平台项目申报书提交广电总局。11月23日,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和世纪出版集团等单位联合召开了“《辞海》数字出版云平台项目推进会”,协商地方财政资金支持事宜。12月7 日,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正式向广电总局提交《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关于〈辞海〉数字出版云平台项目地方财政支持事项的报告》。12月16日,广电总局致电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中宣部领导、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领导已同意《辞海》数字出版云平台项目中央与地方财政1∶1配套支持方案。”至此,《辞海》数字出版云平台项目正式获得了中央和上海市地方财政的支持,为下一步的平台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项目建设
为便于《辞海》(第七版)编纂出版过程中对历版《辞海》,尤其是第六版《辞海》数据的查核,辞书社于2015年6月启动“《辞海》历版数据库”建设工作,于2016年7月启动“《辞海》协同编纂系统”建设工作。
2017年7月,辞书社按照陈至立主编指示,组团赴美国考察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圣智(Cengage)、爱思唯尔(Elsevier )、约翰·威利父子出版公司(John Wiley & Son, Inc.)等国际出版机构数字出版的情况;8月,又主办了“数字出版与知识服务——2017世纪中国论坛”,邀请十多位海内外专家共同探讨工具书数字化的发展路径。
2017年8月22日,陈至立主编莅临辞书社调研,就《辭海》(第七版)编纂工作,特别是数字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快网络版的建设工作。11月24日,世纪出版集团召开了《辞海》网络版专题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辞海》网络版建设的目标、主要内容和实施方案,并同意辞书社为加快《辞海》网络版建设而在薪酬体系方面进行改革,即采取一社两制,数字出版中心人员实行市场化的薪酬体系,其他部门实行原考核方案;从现有人员中分拆一部分专职负责网络版建设工作,同时面向社会招聘部分编辑、技术和营销人员。
12月,辞书社正式启动《辞海》数字出版云平台的资源管理和内容发布系统、用户端(即《辞海》网络版)的建设工作。
2018年年初,辞书社开始自建技术团队,启动《辞海》网络版原型设计工作,先后比对了十几家国内外数字化辞典、互联网百科等网站的界面设计和功能设置,形成了《辞海》(第七版)网络版的框架结构和界面设计,并在4月召开《辞海》网络版原型设计专家研讨会进行论证,最终于5月25日提交《辞海》主编会议审议通过。
《辞海》网络版于2018年6月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建设团队严格遵照设计方案的要求,同步开展了内容建设、软件开发和系统架构选择等工作。
在内容建设方面,根据《辞海》内容的特点,并结合网络版界面设计要求,分为语词、百科和各类专题等三个方面二十多个子项目进行。语词特有内容包括单字基本信息、笔顺动态演示、源流和书法、精简释义;百科特有内容包括同名条目分拆、定性语、属性、图片资源、音频资源、视频资源、三维立体模型、知识图谱;语词与百科共有内容包括词目注音、词目配音、词目标签;专题内容包括万国志、地方志、人物志、每日推荐、历史上的今天、纪年换算等。2019年7 月初步完成内容的生产工作;2020年8月完成新增内容的审核工作。
在软件开发方面,2018年9月,完成 PC 版产品端开发;2019年3月,完成移动端(iOS 、Android )开发;2019年6月,完成各终端的优化工作。
在系统架构方面,2018年9月,进行系统架构设计,确定了混合云方案;2019年5月,完成公有云系统的部署;7月,完成私有云系统的部署;经过6个月反复测试、持续优化,完成代码安全扫描、压力测试、计算资源优化配置、安全模块优化配置等工作,整个系统于2019年年底部署完毕。
3.试运行和正式上线
2020年8月,《辞海》网络版完成了三轮500多项测试;之后,陆续招募了1300多位热心读者进行测试,并对测试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优化完善;12月18日,于《辞海》(第七版)出版座谈会召开之际上线试运行;2021年5月27日正式上线发布;2022年9 月28日《辞海》网络版2.0发布。
二、《辞海》数字出版云平台建设的成果
《辞海》数字出版云平台建设成果,主要包括用户访问端的《辞海》网络版和为网络版提供各种服务的《辞海》知识服务平台,以及为这两者提供底层支撑的《辞海》运维安防系统。
1.多维立体的《辞海》网络版
《辞海》网络版,包括网页版、App 版、微信版,覆盖 PC、移动设备等各类终端设备,满足用户随时随地、随手可查的需求,使《辞海》从一部综合性工具书,升级为一个综合性知识检索平台。《辞海》网络版的设计思路以《辞海》(第七版)纸质版的内容为基础,充实必要的多媒体内容,为读者呈现一个结构化的系统、权威的知识体系。
(1)新增注音、笔顺、源流、书法
《辞海》网络版为所有词目增加了拼音标注和读音,方便用户了解字词准确读音,前者由鲁东大学副校长亢世勇教授团队负责,后者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著名主播海霞领衔的团队负责。涉及所有学科领域的十几万词目的注音工作,在大型辞典尚属首次,难度很大。为了确保注音准确,辞书社于2018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辞海》注音工作会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新华社译名室、民政部地名研究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鲁东大学文学院、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辞书社等机构的20多位专家参与研讨。《辞海》网络版为8105个通用规范汉字提供了标准的书写动态笔顺,便于用户查看常用汉字的规范书写顺序。
汉字源流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刘志基教授团队负责,收录7000余个汉字的约30000个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等古文字字形,展示了汉字的早期形态和历史演变轨迹。汉字书法由时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陈振濂教授团队负责,收录了自秦迄今的近千位书法名家的16万余幅篆、隶、楷、草、行等五种书体的字形,既展现了汉字形态之美,也满足了用户查看同一汉字不同书体、书风的需要。
(2)添加关联条目,构建知识导图
《辞海》网络版为所有的百科添加了推荐阅读,部分添加了延伸阅读,建立关联,并形成可视化知识导图,使条目间关系清晰可见,便于用户系统了解相关知识。如【鲁迅】,在推荐阅读条目栏添加了鲁迅纪念地、家庭、作品、主编刊物等条目,而延伸阅读条目栏则添加了鲁迅参加的文学运动、组织,以及与鲁迅关系密切的同时代人物等条目。用户通过浏览这些关联条目,能对鲁迅的生平有更丰富、立体的了解。
(3)融合多媒体资源,呈现立体百科
《辞海》网络版融合了大量图片、音频、视频、三维立体模型等多媒体资源,使用户可以形象直观地了解相应知识。在纸质版原有的18000张图片的基础上,网络版新增近万张图片;添加音频600多条,近2000分钟,主要为音乐类、国家类等条目;添加视频1200多条,近5000分钟,主要为生命科学类、地理类等条目;添加三维立体模型200多个,主要为生物、建筑、天文等学科条目。
(4)建立知识专题,提升学习质效
《辞海》网络版不仅可供检索,还汇聚各类条目,构建多个可以阅读的知识专题,如“历史上的今天”,按时间顺序介绍古今中外当日出生或去世的人物和发生的事件;“万国志”,以国旗作为首页并按大洲和国名音序来介绍当今世界上190多个国家的基本情况;“地方志”,按华北地区、华东地区、中南地区等七大区域来介绍全国细分至县一级的3000多个行政区划的基本情况;“人物志”,分学科、国家、生卒年等维度介绍《辞海》收录的13000多位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这些专题帮助用户系统了解相关知识,从而使用户对网络版的使用方式从被动的知识查检提升为主动的知识学习。
(5)赋能线上知识检索,扩大内容传播力
《辞海》网络版是一个付费产品,这是保持网络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网络版的定价,个人用户每年98元;机构用户根据服务用户规模的差异,每年3万至10万元不等;同时为体现公益性,个人未付费注册用户不仅每天可以免费查检3次,而且还可以通过“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的强国辞典,免费查检《辞海》的全部内容。此外,《辞海》网络版还通过“聚典数据开放平台”输出权威、优质内容,与微信读书、掌閱、澎湃新闻、360搜索、中国搜索等展开合作,以多路径、多场景的方式进入互联网主阵地,为线上的知识检索、教育学习等赋能。截至2024年1 月底,已有500多万用户进行了4.2亿次的知识查检服务,购买、试用《辞海》网络版的机构用户超过500家,从而进一步扩大了《辞海》的传播力、影响力和辐射面。
2.系统集成的《辞海》知识服务平台
《辞海》知识服务平台为《辞海》网络版各种功能的实现提供了技术保障和支撑,主要由数据标准与加工系统、网络协同编纂系统、资源管理发布系统、运维支持系统、智能标注推荐系统等五个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通过底层数据仓库和接口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互联互通。
(1)数据标准与加工系统
数据标准与加工系统目前已建立元数据标准、XML 标准、九大类别标引标准、学科体系标准等,为《辞海》网络版建设提供规则和指南,保障其规范性、通用性和拓展性。
(2)网络协同编纂系统
网络协同编纂系统为《辞海》网络版提供涵盖编纂、编辑、审核等所有编辑出版流程的完整解决方案,支持社内外人员在线协同工作,能够有效提高内容质量和生产效率。
该系统实现了数学公式和化学分子式编辑、编辑留痕与批注、版本比对、任务管理与统计、条目和释文统计、条目名和全文检索、索引制作、添加词目拼音等功能,并提供一系列的辅助编纂功能,如参见条目检查、成套条目检查、明暗交叉条目检查、历史纪年检查、名词术语检查、古今地名检查、机构名称检查、翻译名称检查、通用规范字检查、拼音检查等各种专项检查功能。
(3)资源管理发布系统
资源管理发布系统除了具有一般内容管理系统的通用功能(各种数字资源的采集、存储、检索、分析、发布等全流程管理)外,还根据工具书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发了词条管理、多媒体素材管理、专题库管理等功能,并可对不同类型的多媒体素材进行重组,生成适用于不同用户终端、不同内容专题的数字产品,以实现个性化定制与专属服务。
(4)运维支持系统
运维支持系统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体系,它涵盖了多个核心模块,以确保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和高效管理。该系统主要由八个模块组成,分别是用户管理、机构管理、运营管理、商品管理、订单管理、卡券管理、数据分析和内容分析。此外,该系统应用了跨平台度量分析和可视化工具构建态势感知动态大屏,能不间断地实时分析整个系统的运行情况,为网络版运营和迭代提供重要依据。
(5)智能标注推荐系统
智能标注推荐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辞海》的百科条目按术语、人物、地理、组织机构、事件、作品、生物、建筑物、器物等九大类别进行详细标引,形成“实体—属性—对象”三元组形式的知识,建立起《辞海》百科条目间关联关系,形成知识导图,方便用户进行知识发现和探索,提高用户查检效率,激发用户使用和探索的兴趣。
3.稳定顺畅的《辞海》运维安防系统
《辞海》数字出版云平台为混合云架构,采用虚拟化、负载均衡、非结构化文件存储等技术,主备系统可实现1分钟切换,在响应时间低于5毫秒的要求下,可同时满足5000名用户并发访问。用户访问运行在公有云,底层数据存储于私有云,这一安排从架构层面保证了安全运行与快速响应之间的平衡。平台对输出到用户端的数据进行了动态加密,防止数据被抓取;对恶意特征和行为进行识别、分析、预警,防止数据在传输和显示过程中被篡改或窃取,实现自动化安全运营闭环管理。平台整体安全水平通过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标准,具有比较完善的灾备、防攻击、防篡改设计,保证了整个平台的物理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5]
三、《辞海》数字出版云平台建设的不足之处
历版《辞海》由于受到读者定位、规模容量等因素的制约,在收录条目、内容的组织和呈现等方面始终存在难以跨越的障碍。《辞海》网络版虽然作了诸多创新探索和有机延伸拓展,但由于主体内容来自第七版纸质版,故整体仍显单薄;同时,在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平台建设、运营服务、产品系列化开发和组织管理等方面均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1.入库条目数量不足,用户群体单一
《辞海》网络版是以《辞海》(第七版)内容为基础建设的。《辞海》(第七版)总条目13万条,其中,收录汉字约1.5万个(不含3000多个繁异体),语词2.2万条,百科近10万条。作为纸质版辞典,其条目数量称得上庞大,但如果分别从汉语语词和百科的收录数量看,与我国代表性语文词典、专科词典相比,则明显不足,如《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收录7.3万条,《中国历史大辞典》收录6.7万条,《中医大辞典》(第2版)收录3.85万条;与互联网上的网络词典、网络百科动辄几百万甚至千万条目相比,更是有着数量级的差距。因而《辞海》网络版作为数字产品,与广大用户对各类知识一站式解决的实际查询需求差距显著。
《辞海》自第一版起,即确定了服务于“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一般读者”的编纂定位,收词立目、释义内容、行文风格、附件编制等也都是围绕这一定位展开的,由此形成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这一特色同时也带来用户群体单一的问题,即只能面向普通用户,不能适应少年儿童或专业用户的需求。因为少年儿童用户需要的是更加生动、易懂、有趣的知识呈现方式,而专业用户则需要深入、全面、最新的专业知识。《辞海》在这些方面的不足,限制了其用户基础的扩展和深化。
2.知识呈现方式相对简单,更新速度滞后
《辞海》作为一部历史悠久的大型综合性词典,其内容的编纂与呈现历来注重准确性、权威性、简明性。如第七版字词条目平均为100字/条,百科条目平均为140字/条。通过较少的文字准确反映知识的核心、必要内容,这有利于读者对条目关键信息的了解和把握,但简明的表述客观上对知识内容的有效性和丰富度等会形成一定的限制,尤其是在一些需要详细解释和背景知识支持的专业条目上,单一的文字呈现形式往往难以充分展现其复杂性和丰富性。尽管《辞海》已经采用了数字化出版平台,但在多媒体内容的融合、互动性功能的开发等方面还不够充分,因而整体内容显得较平面和单一,知识呈现的多样性和吸引力还不够。
《辞海》纸质版传统上每十年修订一次,编纂历时较长。这样的更新周期使得《辞海》在某种程度上难以反映国内外形势的重大变化、社会文化日新月异的面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等,一定程度上“出版即滞后”。尽管《辞海》网络版已采用协同编纂平台,但网络版的内容更新机制还较为传统,缺乏灵活、持续的内容更新策略。这种机制在数字化时代显得较为落后,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知识更新需求,且更新滞后还影响了《辞海》的权威性,可能导致用户转向更新更快的信息渠道,从而影响《辞海》的市场地位。
3.学科框架和知识结构有待优化完善
《辞海》作为一部涵盖所有学科领域知识的大型综合性辞典,在各个学科知识条目的收录上虽然力求全面、系统和平衡,但因历史原因,读者查检需求最为突出的字词知识部分,除了收词量不足之外,还存在语词收录偏重古代汉语,对用户日常使用频率更高的现代汉语收录严重不足等问题。而在百科知识方面,由于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和学科领域的持续细分,导致某些新兴领域和前沿科技覆盖不足,无法满足专业用户的深度查检需求,其学科内部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学科之间的平衡性和协调性均有待优化。
《辞海》网络版的字词类条目,增加了朗读、字形结构分析、字源流变、汉字书法等内容,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没有对同义、近义、反义、异形等重要的语言现象和语言运用进行揭示,相关条目间关系等也还有待构建完善。在百科知识方面,《辞海》网络版探索通过学科浏览、知识专题、推荐和延伸阅读、知识导图等在知识结构化、功能化开发方面进行了开拓,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整体上,知识挖掘—重构的学理性、系统性、有效性、实用性以及功能开发的合理性、操作性等还需完善。
4.软件系统的操作性、兼容性、拓展性须提升
随着《辞海》数字出版云平台的不断发展和用户需求的日益增长,软件系统的性能成为支撑平台稳定运行和持续发展的关键。然而,目前平台在软件系统的操作性、兼容性和拓展性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1)操作性问题
用户在使用《辞海》网络版时,常遇到界面不够友好、响应速度慢等问题,这些严重影响用户的使用满意度。特别是对于非专业的普通用户而言,复杂的操作流程可能会让他们感到困难,从而降低使用意愿。
(2)兼容性问题
随着各种设备和浏览器的不断更新迭代,用户使用的环境日趋多样化。《辞海》网络版需要确保在不同的操作系统、浏览器以及移动设备上都能提供稳定的服务。当前,《辞海》网络版在某些环境下存在的兼容性问题,影响了用户的访问和使用。
(3)拓展性限制
随着新功能和内容的不断加入,平台软件系统的拓展性成为了一个重要考量。系统需要有足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以适应未来技术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变化。当前,《辞海》数字出版云平台在系统底层架构方面存在的局限,可能会阻碍新功能的快速开发和迭代。
5.未能建立适应大型数字辞书编纂要求的组织管理体系
尽管辞书社近年结合《辞海》数字化的需要,对组织管理体系做了一些修改完善,但是还未建立完全适应大型数字辞书编纂要求的组织管理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组织架构陈旧
现有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流程主要是基于传统纸书出版模式设计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团队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在数字化时代,知识更新迅速,用户需求多变,需要更加灵活和开放的组织架构来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
(2)内容生產效率低
由于缺乏有效的协同工作机制和数字化工具,内容的生产和更新过程效率不高,难以满足用户对于即时知识获取的需求。
(3)技术开发与内容生产脱节
技术开发团队和内容生产团队之间存在沟通和协作的障碍,技术支持和内容更新无法有效对接,影响了整个平台的创新能力和服务质量。
(4)缺乏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要各类人才的支持,包括技术开发、内容编辑、市场营销等。现有的人才培养机制未能充分适应这种需求,导致人才结构单一,缺乏多元化人才。
四、《辞海》数字出版云平台建设的优化设想
针对《辞海》数字出版云平台建设中的不足之处,未来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优化完善。
1.增加入库条目数量,扩大用户范围
为了有效地增加入库条目数量并扩大用户范围,可采取如下措施。
(1)丰富拓展条目内容
对《辞海》现有条目进行全面梳理和评估,根据学科领域、用户需求和查检频率等因素,将条目分为核心知识条目、常用知识条目和拓展知识条目三类。首先,对每个学科的核心知识条目进行全面更新和扩充,确保能够涵盖最新的科学发现、历史事件、文化成就等,争取做到没有重要遗漏。例如,对于历史学科,不仅要补充最新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有关条目需要补充新发掘的考古资料和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其次,基于用户反馈和查检数据分析,定期更新和优化常用知识条目,提高其准确性和可读性。对于查检率高的条目,增加图表、视频等多媒体内容,提升内容的呈现效果。最后,对于拓展知识条目,通过与专业出版社合作,引进权威的专科词典来丰富拓展其内容,并鼓励用户参与编纂,经专家审核后再收录,以确保内容的权威性。
(2)扩大用户范围和应用场景
通过定向的市场营销活动,如与学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合作举办知识讲座、研讨会等,提高“辞海”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尤其是年轻人频繁使用的平台,如“小红书”等,发布有趣的知识内容和使用技巧,吸引年轻用户的关注和参与。通过开发针对不同用户的特色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如开发针对学生市场的《辞海》学生版,针对专业人士的《辞海》专业版,针对海外人士的《辞海》外文版,等等,努力使《辞海》从一本书发展为以“辞海”品牌为统领的产品矩阵,让“辞海”服务于更为广大的人群,对接更为丰富的应用场景,更好地发挥“知识宝库”的作用。
2.丰富知识呈现方式,及时更新知识
为改善知识呈现的单一性和加快知识更新速度,可采取如下措施。
(1)丰富知识呈现形式
结合现代技术,如 AR/VR、互动图表、视频讲解等多媒体元素,来丰富知识的呈现方式。例如,对于历史事件,可通过时间线的互动图表来呈现;对于历史上著名战役,可通过三维地图来展现地貌状况对战役的影响;对于科学概念,可通过动画视频进行解释。
(2)加快知识更新机制
建立更加灵活的内容更新机制,比如设立“最新发展”板块,针对科技、文化等领域的重大进展进行快速更新。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自动追踪和收录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缩短知识更新周期。同时,加强与专家学者的合作,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3)引入用户参与的编辑机制
鼓励用户参与内容的更新和校正,通过社群的力量促进知识的快速更新和丰富。设置合理的激励和审核机制,在保证内容质量的同时,提高更新效率。
3.优化学科框架和知识结构
在《辞海》数字出版云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学科框架与知识结构是非常关键的环节,针对目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可采取如下措施。
(1)优化学科框架,增强跨学科整合能力
根据学科发展的最新趋势,对《辞海》的学科框架进行调整和优化,增加新兴领域的覆盖,强化学科间的连接和整合,构建更为开放和灵活的学科体系。
(2)深化知识结构,提升用户体验
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对《辞海》的知识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结构化处理,开发更丰富的功能性应用,如智能检索、知识问答,同时根据用户兴趣爱好和查检记录等进行个性化的知识推荐,或根据用户设置推送个性化的系统知识,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3)建立动态更新和扩展机制
探索与国内外相关学术机构和专家学者进行更广泛的合作机制,建立知识内容动态更新和扩展的长效机制,确保《辞海》能够及时反映最新的学术成果和知识进展。
4.持续升级技术和服务
对现有的《辞海》数字出版云平台的软件系统进行全面评估,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技术架构的重构和优化,采用更现代、更灵活的技术方案,以提升系统的操作性、兼容性和拓展性。
(1)优化代码和服务器配置
通过优化后端代码和数据库查询,减少页面加载时间;同时,根据用户访问量调整服务器配置和资源,以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
(2)采用响应式设计和模块化开发
采用响应式设计,确保网络版界面能够在不同大小的屏幕,诸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 PC 机上自动调整,从而提供更好的用户使用体验。同时,采用模块化的开发方式,使系统更易维护和升级。每个模块负责平台的一个特定功能,这样在添加新功能或进行升级时,可以减少对整体系统的影响。
(3)定期测试兼容性和更新系统
定期进行兼容性测试,确保平台能够在各种浏览器和设备上正常运行。同时,关注技术发展趋势,定期更新系统,以适应新技术。
(4)建立有效的用户反馈渠道
设立方便用户使用的反馈机制,收集用户的使用体验和建议,定期分析反馈数据,及时对软件系统进行调整和优化。
与此同时,还要引入最新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提高知识的自动化和个性化水平。通过聚合更多的优质资源、融合更多的数字场景、整合更多的产业链相关方,不斷创新产品形态和服务模式。
5.建立适应数字时代要求的组织管理体系
在充分吸收传承历版《辞海》编纂出版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原则和成功经验的同时,在队伍组织、内容生产、技术开发、运行维护、产品服务等方面,结合现实和发展的需要,逐步建立起适应数字时代要求的高效灵活的组织管理体系。
(1)优化人员组织结构
推行项目化管理,建立跨部门的项目团队,加强不同专业背景人员的协作,提升团队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
(2)引入现代化生产工具
采用先进的内容管理和协同工作平台,优化内容生产和审核流程,提高内容更新的效率。
(3)加强技术与内容的协同
建立技术与内容生产的紧密联系机制,确保技术开发紧贴内容需求,快速响应内容更新和平台优化的需求。
五、结语
未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大辞海》出版暨《辞海》面世80周年的贺信中“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改革创新,打造传世精品”的谆谆嘱托,秉承“开放、创新、包容”的态度,通过内容的不断更新和完善,确保其内容保持权威性和准确性,同时不断优化用户体验,提供更智能和个性化的知识检索服务,并通过技术的持续更新和升级,确保其能够跟上新的信息技术发展需求,为知识传播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支持,从而把《辞海》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内容、技术、服务先进,有广泛传播力、影响力的系列数字产品。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传统辞典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辞海》系列数字产品将在全面反映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系统展现中华文明丰硕成就上作出更大的贡献,并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康慨.讣闻:纸版《不列颠百科全书》(1768—2012)[N].中华读书报,2012-03-28(17).
[2]陈至立.在《辞海》主编会议上的讲话[J].辞海通讯,2014,194(8):3-4.
[3]祝学军.《辞海》(第七版)编纂出版工作启动报告[J].辞海通讯,2015,198(5):12.
[4]陈至立.在《辞海》主编会议上的讲话[J].辞海通讯,2016,203(4):5.
[5]毛文涛.《辞海》(第七版)网络版工作汇报[J].辞海通讯,2021,225(9):8.
The Leap of Cihai in Digitalization: Explorations, Practices, andThoughts on Cloud Platform Construction
TONG Lijun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Cihai digital publishing cloud platform, summarizes the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project construction, and proposes idea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platform. It elaborates on the construction background and process of the Cihai digital publishing cloud platform, including the program formulation and approval, project construction, trial operation, and official launch; summarizes the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s: a multi-dimensional online version of Cihai, an integrated Cihai knowledge service platform, and a stable and smooth Cihai operation and security system; points out the shortcomings: an insufficient number of entries in the database and a single user group, the relatively simple knowledge presentation methods and lagging update speed, the academic framework and knowledge structure needing to be improved, the operability, compatibility, and expansibility of the software system needing to be enhanced, and the lack of an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system that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compiling large digital dictionaries; proposes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entries in the database and expanding the user range, enriching the methods of knowledge presentation and updating knowledge in a timely manner, optimizing the academic framework and knowledge structure, continuously upgrading technology and services, establishing an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system that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igital age, and so on.
Keywords: Cihai; Cihai digital publishing cloud platform; Cihai online edition; digitalization; dictionary; knowledge service
Author Affiliation: Shanghai Lexicographical Publishing House Co., Ltd.
引文格式:童力軍.《辞海》数字化的飞跃:云平台建设的探索、实践与思考[J].出版与印刷,2024(1):3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