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建立太学
2024-04-19纪习尚
文萃报·周五版 2024年10期
纪习尚
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建议汉武帝兴建太学,并以此作为教化天下、提高吏治水平的基础。他还在《天人三策》中提出,“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董仲舒的建议得到了汉武帝的赞同。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正式命丞相公孙弘等人,在长安兴建太学,延揽天下人才。
太学设立后,教师称博士,其主要职责是“掌教弟子”。太学主要教授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每一经都设有博士。
太学设立之初,招生人数很少,只有特别优秀的人才能入选。当时入太学的学生分为两类,一是“博士弟子”,只招收50人,由朝廷直接遴选;二是“如弟子”,由地方推荐、朝廷审核确定。
“博士弟子”的要求是“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标准看似简单,但这只是起步條件。没有两把刷子的考生,根本入不了朝廷大儒们的法眼。《汉书·儒林传》记载了一次面试过程:多位博士担任考官,两名学生提着衣襟走进考场,态度非常恭敬。博士们考了两项内容,一是经文背诵,二是议题论说。好在两人都提前做了充分的准备,题目回答得很顺利,两人也幸运地成为太学生。
“如弟子”由地方政府推荐,标准更高:“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这要求既要有较高的知识水平,还要有高尚的道德。选拔过程很严格,先由地方官挑选出候选考生,推荐给上级的“二千石”官员;“二千石”官员考察后,选出符合要求的考生并带到长安,由朝廷主管官员做最后的定夺。
当时由太常负责太学的选拔工作。因为名额少,事关重大,绝不允许掺杂私情,一旦发现徇私舞弊,处罚相当严格。就在太学开设的第一年,负责选拔的张当居就因为不按实情考选学生而被武帝治重罪,将他的侯国“山阳国”废除。(摘自《北京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