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生稻一代二化螟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分析

2024-04-19杨学文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7期
关键词:气候条件绿色防控再生稻

摘要 为探究再生稻头茬一代二化螟重发原因,从而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控制其为害,实现再生稻头茬高产稳产,采取田间系统调查和面上普查方法,结合4年黑光灯和性诱剂诱集情况、田间调查历史数据及气象资料等对再生稻一代二化螟重发原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重发原因是越冬代残虫量高,田间累计卵块密度大;再生稻种植面积小,易造成集中为害,头茬分蘖期与一代二化螟发生期吻合程度高;4月至6月初温度适宜,卵孵化高峰期无较强降水,对初孵蚁螟冲刷作用减弱;再生稻主栽品种不抗(耐)二化螟,以及二化螟抗药性上升。基于以上原因,建议采取翻耕灌深水灭蛹,健康栽培,建立有利于水稻生长而不利于二化螟为害的稻田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杀虫灯、二化螟性诱剂和香根草等生态诱杀作用;种植显花植物,保护稻螟赤眼蜂等天敌,提高二化螟卵块的自然寄生率,降低孵化率;科学合理开展药剂防治等绿色防控措施来综合防治一代二化螟,实现控害保产、减药增效的目标。

关键词 一代二化螟;再生稻;气候条件;防控措施;农作物害虫;绿色防控

中图分类号 S435.1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4)07-0086-04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为一种农作物害虫[1],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其中一代二化螟主要为害再生稻头茬和一季稻秧田。再生稻栽插一次收获两季,节约了翻耕栽插等劳动力成本。自示范推广以来,再生稻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其一代二化螟为害呈加重趋势,对再生稻安全生产构成一定威胁。因此,分析一代二化螟重发原因,采取针对性的绿色防控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对稳定再生稻产量,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尤显重要。

李小卫[2]基于3年的再生稻二化螟防控示范实践,研究分析了再生稻二化螟的发生特点,结果表明,水稻机械收割留茬高、油菜小麦轻简化栽培以及冬季气温偏高等是该地区二化螟发生较重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采取田间系统调查和面上普查方法,结合4年的黑光燈和性诱剂诱集情况、田间调查历史数据以及气象资料等对再生稻一代二化螟重发原因进行综合分析,明确再生稻头茬一代二化螟的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并提出绿色防控措施,为再生稻田一代二化螟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采取田间系统调查和面上普查方法,并在田间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统计设置在调查区的黑光灯、二化螟信息素诱捕器诱集的二化螟成虫情况,结合历史调查数据、耕作制度及气象资料等进行综合分析。

1.2 调查方法

系统调查,从再生稻田间初见二化螟卵块开始,确定3块系统调查田,每块调查面积66.7 m2,每7 d调查1次,每次调查记录66.7 m2的卵块数量,折算成1 hm2卵块密度,每次调查后将已查见的卵块摘除,并带出田外集中处理。

面上普查,在一代二化螟卵孵化高峰期、盛末期以及为害稳定期开展面上调查,主要在再生稻集中种植区开展,调查记录诱集虫量、卵块密度、为害情况以及一代残虫数量。对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进行综合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再生稻二化螟发生特点

二化螟越冬幼虫基数及其越冬后的存活率会直接影响次年虫口数量与虫害发生程度[3],2023年4月20—26日剥查,冬后残虫量平均18 756头/hm2、最高140 750头/hm2,平均残虫量是2022年大发生同期(2 576头/hm2)的7.3倍,是2020—2022年3年同期均值(4 292头/hm2)的4.4倍。2023年灯下见蛾早,诱蛾量大。从表1可以看出,2023年3月29日黑光灯下初见二化螟成虫,始见期较早,从初见蛾日至6月10日单个黑光灯累计诱蛾9 062头,是2022年大发生同期的4.3倍,是2020—2022年3年同期均值的5.9倍。2023年越冬代发蛾明显出现2个高峰,第一峰出现较早,峰日(5月4日)诱蛾307头,比2020年第一峰日(5月13日)早9 d,峰日诱蛾量是2020年第一峰诱蛾量(100头)的3.07倍;比2021年第一峰日迟1 d,而2021年第一峰诱蛾量是4年中最少的一年,仅有37头。第二峰为主峰,主峰日偏迟。2023年一代二化螟灯下第二峰日为5月27日,峰日诱蛾888头,主峰日分别比2022、2021和2020年推迟9、13和3 d;诱蛾量是2020—2023年4年中最多的一年。灯下一峰早,二峰迟,发蛾盛期长达23 d,总诱蛾量大,这表明再生稻田一代二化螟发生期较长,为害程度较重。

2.2 田间卵块密度

由表2可以看出,从5月4日田间初见卵块时开始,定田定点调查二化螟卵块数量,计算卵块密度,每次调查记录卵块数量后,将卵块摘除并带出田外集中处理,每7 d调查1次,至6月1日累计卵量达5 093.0块/hm2,是大发生卵量指标(4 500块/hm2)的1.13倍。

2.3 耕作制度、品种和水肥对二化螟发生的影响

耕作制度对二化螟的种群数量影响较大,一般单、双混栽稻区发生较重。研究区水稻种植面积约5.2万hm2,2023年再生稻种植面积约0.1万hm2,田面积小,易造成集中为害。一代二化螟发生期,再生稻头茬正值分蘖期至孕穗期,属易感虫生育期,有利于二化螟钻蛀为害。不同水稻品种二化螟为害差异明显。研究区再生稻品种主要有晶两优534、隆两优534、南晶香占、丰两优香1号和两优301等,属高杆大穗优质稻,利于二化螟钻蛀取食为害。无芒品种以及叶片较短、茎腔较小、茎秆光滑和维管束排列密集的水稻品种受二化螟的危害较小[4]。水稻生产上,通常氮肥施用量偏多,导致水稻叶色浓绿,植株趋嫩,长势偏好,易吸引二化螟产卵,增加了二化螟为害风险。烤田期间,田间无水,也利于二化螟转株为害。

2.4 气候条件对二化螟发生的影响

冬季气温高有利于二化螟幼虫顺利越冬,幼虫死亡率低[5],2022年冬季总体干旱少雨,气温正常,有一次过程性冻害,对二化螟越冬存活率有一定的影响,经冬后系统调查,二化螟越冬死亡率为5.3%~10.8%,最高14.3%,平均8.95%,是2020—2022年3年同期最低的一年。一代二化螟的发生程度与4月下旬至5月上旬的降水总量呈负相关[6]。根据当地气象数据,2023年4月10日至5月31日,其中雨日13 d,分别是4月15日、4月23—24日、5月3—4日、5月17—18日、5月22—24日和5月27—29日,日均降水量在10 mm以上的雨日5 d,分别是4月24日(20 mm)、5月4日(40 mm)、5月18日(20 mm)、5月22日(27 mm)和5月27日(26 mm),总降水量为178.5 mm。2023年一代二化螟卵孵化盛期为5月12日至6月1日,卵孵化第一高峰期5月19—21日,第二峰5月30日至6月1日,避开了较强降水日,降水对二化螟初孵蚁螟的冲刷作用较弱。

2.5 抗药性对二化螟发生的影响

杨眉等[7]研究认为,获得农药登记许可证的防治二化螟的杀虫剂中,部分药剂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二化螟对双酰胺类的氯虫苯甲酰胺、大环内酯类的阿维菌素和甲氨基类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抗药性水平较高。调研发现部分地区二化螟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持续上升,呈现扩散蔓延态势[8],田间表现为同等剂量下的防效较初期使用有所下降。

2.6 防控措施对二化螟发生的影响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贯彻“公共植保、绿色植保和智慧植保”理念,全面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确保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优先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措施来防治病虫害[9]。压低虫口基数,减轻下一代的防控压力,开展统防统治,实现控害保产、减药增效目标。绿色防控技术在一代二化螟防治上的运用,包括选用抗(耐)虫品种,实施健康栽培,培育壮苗,建立有利于水稻生长而不利于二化螟为害的稻田生态系统;采用理化、生态调控措施,充分发挥杀虫灯、性诱剂诱杀二化螟成虫的作用;种植显花植物,保护稻螟赤眼蜂等天敌,提高二化螟卵块的寄生率、降低卵孵化率;科学合理开展药剂防治。

2.6.1 翻耕灌水灭蛹  再生稻一般于4月底至5月初机插到大田,此时越冬代螟虫开始羽化。2023年4月20日剥查田间残留稻桩,记录二化螟残虫数并分龄(级),总活虫91头,其中4龄幼虫、5龄幼虫、6龄幼虫、1级蛹、2级蛹、3级蛹、4级蛹、5级蛹、6级蛹和蛹壳数量分别为33、25、26、1、1、1、1、1、0和2头,占比分别为36.26%、27.47%、28.57%、1.10%、1.10%、1.10%、1.10%、1.10%、0和2.20%,化蛹率为7.69%。4月26日再次剥查,总活虫数42头,其中4龄幼虫、5龄幼虫、6龄幼虫、1级蛹、2级蛹、3级蛹、4级蛹、5级蛹、6级蛹和蛹壳数量分别为8、6、10、2、2、4、4、3、2和1头,占比分别为19.05%、14.29%、23.81%、4.76%、4.76%、9.52%、9.52%、7.14%、4.76%和2.38%,化蛹率上升至42.86%。由此可见,于4月15日开始翻耕灌深水并保持7 d以上,可有效破坏越冬代二化螟化蛹环境,有效降低虫口基数。刘志峰等[10]研究发现,在二化螟化蛹始盛期翻耕灌水并保持10 d较未耕沤地块的虫量减少39.4%,在化蛹高峰期翻耕灌水并保持10 d则虫量减少46.4%,说明翻耕灌深水灭蛹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明显。

2.6.2 生态调控和理化诱控  种植香根草诱集二化螟产卵,可有效减轻对水稻的为害。郑许松等[11]调查发现,香根草种植区的稻茬越冬二化螟幼虫平均密度为13.8头/100丛,对照区为85.4头/100丛,香根草种植区虫口减退率达83.8%。性诱剂诱杀二化螟雄蛾,阻止越冬代雌雄虫交配,可减少稻田有效落卵量,从而达到控制或减轻二化螟为害的目的。采用持效期3个月以上的挥散芯(诱芯)和干式飞蛾诱捕器,于越冬代发蛾始见期开始,每666.7 m2放置1套,田间均匀放置,高度以诱捕器底端距地面50~80 cm为宜,并随植株生长调整高度。2023年越冬代灯下3月29日见蛾,截至6月14日,研究区再生稻区10个性诱剂诱捕器的诱蛾量累计分别为110、101、72、213、175、109、48、175、160和44头,平均120.7头,有效地减少了成虫数量。合理设置杀虫灯,建议每2.0~3.3 hm2设置1台,对二化螟成虫诱杀效果较好。许艳云等[12]研究表明,分别使用灯光诱杀、性诱剂诱杀,对二化螟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44.45%和41.65%;如果采取灯光+性诱剂诱杀,效果更好,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可达66.7%。灯光诱杀和性诱剂诱杀的总体诱杀效果优于单一的防效。田间调查发现,分别在距离同一杀虫灯10、20、50和70 cm的地方设置二化螟性诱捕器,诱蛾量分别为35、51、64和112头,由此可知,灯光对一定范围内的性诱剂诱杀效果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有杀虫灯的区域设置性诱捕器时,应保持直线距离杀虫灯50 m以上,从而充分发挥杀虫灯、性诱剂各自的诱杀作用。

2.6.3 科学开展药剂防治  在水稻栽插前3~5 d施药,带药下田。于卵孵化高峰期开展第一次药剂防治,选用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和短稳杆菌等生物或植物源药剂;在枯鞘丛率达8%~10%或枯鞘株率达3%,即低龄幼虫高峰期选用甲氧虫酰肼、阿维·氯苯酰、四唑虫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环境友好型化学农药,开展第二次防治。注意从施药时起田间保持浅深水层5~7 d。经田间调查,两次防治保苗效果、杀虫效果分别可达80.91%和78.79%,有效地壓低了残虫基数,减轻了下一代次的防控压力(表3)。

3 结论与讨论

二化螟越冬残虫基数大、越冬后的存活率高,是一代二化螟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和李小卫[2]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同时,一代二化螟发生期间,再生稻头茬正值分蘖期至孕穗期,属易感虫生育期;一代卵孵化高峰日避开了较强降水日,降水对二化螟初孵蚁螟的冲刷作用减弱;二化螟对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的抗药性呈上升趋势,田间表现为同等剂量下防效较初期使用有所下降等,是造成一代二化螟在再生稻头茬上重发的原因。

郑许松等[11]利用香根草防治二化螟,减少了化学杀虫剂的使用,实现水稻二化螟的可持续治理。一代二化螟发生期长、发生程度重,仅依赖化学防治难以达到控害保产的目标,应采取选用抗(耐)虫品种、实施健康栽培,建立有利于水稻生长而不利于二化螟为害的稻田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杀虫灯、性诱剂诱杀二化螟成虫的作用;种植显花植物,保护稻螟赤眼蜂等天敌,提高二化螟卵块的寄生率,降低卵卵孵化率;科学合理开展药剂防治等多种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适期开展化学防治是控制二化螟为害的重要手段之一,筛选和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对环境友好的化学药剂尤为重要,为避免长期单一使用某一类药剂,延缓抗药性产生,应轮换使用不同杀虫机理的药剂。此外,开展化学防治时,田间保持5 cm 左右的浅水层,能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本研究采取田间系统调查和面上普查方法,结合黑光灯和性诱剂诱集情况、田间调查历史数据以及气象资料等对再生稻一代二化螟重发原因进行综合分析,明确了再生稻头茬一代二化螟的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基于此,提出绿色防控措施,为再生稻田一代二化螟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农业农村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 第333号[J].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报,2020(10):116.

[2] 李小卫. 郎溪县再生稻二化螟发生危害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21(18):128-129,132.

[3] 郑宛莹. 水稻二化螟的危害特点及其防治措施[J]. 江西农业,2020(10):33,35.

[4] 薛春梅,王朝敏.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J]. 现代农业科技,2021(8):86-87.

[5] 罗伟,段修荣,钟莉,等. 自贡市水稻二化螟发生气象等级预报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2020,59(9):20-23.

[6] 李文辉,甘甜,艾琪,等.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与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及防治综述[J]. 乡村科技,2023,14(19):102-105.

[7] 杨眉,褚晋,田春晖,等. 二化螟抗药性研究进展[J]. 江苏农业科学,2023,51(20):15-20.

[8] 任宗杰,郭永旺,秦萌,等.2022年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评估与治理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23,43(3):62-71.

[9] 杨普云,赵中华.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指南[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1.

[10] 刘志峰,廖晓军,龙洪圣,等. 稻田耕沤对早稻一代二化螟防控效果[J]. 生物灾害科学,2021,44(1):37-40.

[11] 郑许松,鲁艳辉,钟列权,等. 浙江省水稻二化螟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实践[J]. 中国植保导刊,2017,37(11):42-45,74.

[12] 许艳云,张舒,郭茂胜,等. 水稻病虫诱杀技术的示范应用[J]. 湖北植保,2017(3):24-25.

(责编:何 艳)

作者简介 杨学文(1971—),男,安徽合肥人,高級农艺师,从事植物保护工作。

猜你喜欢

气候条件绿色防控再生稻
“稻+再生稻+马铃薯”种植模式适用栽培技术
再生稻促芽追肥机研制
粮食 超级稻再生稻平均亩产创世界纪录
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探究
湖北省再生稻面积达140万亩
浅谈气象与农业生产及自然灾害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