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状况研究

2024-04-19郑明俊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社会融入

摘 要: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跟随子女一起前往城市定居的农村老年人即随迁老人的人口规模持续扩大,但该群体也遇到了全新的社会融入难题。应用叙事分析法,构建文化生活—社会生活—心理融入的三维分析模型,对农村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状况予以深度解析。研究发现,目前随迁老人普遍存在社会文化的融合难、社会交往的参与难、心理融入的归属难等痛点,亟须提高社区的精准服务水平、发挥家庭的情感支撑功能和调动老年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助推这一难题的解决。

关键词:农村随迁老人;社会融入;叙事分析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我国出现了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的热潮。部分农村老年人出于家庭陪伴、照顾晚辈、就医养老的需求,也和子女一同迁入城市。这部分户籍在原居住地、跟随家人迁移到异乡生活1个月以上、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人群体被称为随迁老人(陈诚,2023),也有学者称其为“老漂族”(杨菊华,2023)。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约有1 800万随迁老人,占总流动人口的7.2%,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未来随迁老人的人口规模将进一步扩大。随迁老人社会融入是一个新角色适应并且融入新社会环境的动态过程,也是随迁老人必然经历的阶段。随迁老人从注重人情与血缘的农村转移到现代化的陌生城市中,不仅要适应新的生活方式,还要完成自身的再社会化。大城市中的种种情境与随迁老人之前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语言习惯等存在明显差异,与年轻的流动人口群体相比,随迁老人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较为不足,使得融入过程稍显艰难,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从叙事分析这一质性研究方法出发,与多位随迁老人进行叙事导向性访谈获取叙事材料,借助拉波夫模式对收集到的叙事材料进行建构,借鉴学者们的研究思路,從文化生活融入、社会生活融入、心理融入3个维度分析随迁老人在社会融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基于社区、家庭和老年人个人3个层面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

一、理论回顾

(一)叙事分析

叙事分析是对叙事者故事诠释的再诠释的过程,侧重于从多方面对叙事材料进行解构和分析,是一种运用和分析叙事资料的研究。叙事分析对于受访者所讲述的故事进行结构和内容上的分析,其目的不是像定量研究那样寻求一个可以通过反复实验获得的可以验证的结论,而是借助访谈者个人的经验以及感知,对其讲述的故事进行经验性的诠释,以获得对人的本质性认识。叙事分析在老年人行为研究方面具有一定优势,通过叙事分析可以较好地反映出老年人的心理活动和真实感受,有学者通过叙事分析研究一对老年夫妇退休后的日常活动与移动性变化特征(谷志莲、柴彦威,2016)。

叙事分析作为质性研究的重要方法有其固定范式,莱斯曼提出的“研究过程中表征的等级”模式将叙事分析划分为3个步骤:讲述、转录和分析。依照莱斯曼的理论模式展开研究:在“讲述”阶段,采取叙事导向性访谈的方式与随迁老人进行交流,通过引导式提问让老年人讲述进入随迁地之后发生的和社会融入相关的故事;在“转录”过程中,使用拉波夫的构架进行叙述的组织化,根据拉波夫的观点建构的故事,都有一套通用的原理并且每项条文都有一个功能,叙事材料中的故事可以转化为“摘要、指向、进展、评价、结局和回应”6个要点,根据叙述者的叙述思维差异,每一段叙事材料中可能包括这6个要素的一部分,组织化的结构可以更好地呈现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的行为过程;最后是分析阶段,借助相关学者的研究和转录后的叙事材料,从不同维度剖析随迁老人社会融入中的问题。

(二)农村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的分析模型

由于随迁老人在流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较低,目前学者们更多把目光聚焦在青壮年流动人口层面,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相关的文献整体较少。已有文献中,学者们主要关注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的身心健康、社会适应情况、影响因素等,研究视角集中于体育参与、社会支持和社会工作等方面。李敏芳(2020)从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的心理状况与特点出发,总结出随迁老人在社会交往、角色转变中易产生孤独感、失落感和自卑感等负面情绪。翟振武(2023)认为家庭融入是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的关键,家庭融入的冲突表现在家庭生活模式、“多元权力中心”、家庭角色转变等方面。何佳琪(2023)采用回归分析的方式对854名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困境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发现户籍性质、有无配偶、随迁时间、生活质量、与子女沟通频率等因素影响了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高振峰(2019)指出体育是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构建随迁老人体育参与的社会融入机制,有助于增进群体认同,增加交流频次,拓展社会交际网络。

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状况的分析维度是开展研究的关键,基于研究内容的特点和理论选择上的差异,学者们构建了不同的分析框架。靳小怡(2019)借助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理论,从社会适应、身份认同和心理接纳3个层次构建影响随迁老人社会融入因素的理论分析模型。杨克(2023)使用三级编码的方式,从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出发,探究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困境。综合来看,学者们在选取随迁老人社会融入分析维度时有一定共性,本文在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随迁老人的人群特质以及叙事分析的理论内涵,从文化生活融入、社会生活融入和心理融入3个方面综合分析随迁老人在社会融入中存在的问题(如图1所示)。

图1 农村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状况分析模型

(三)调研开展情况

本文选取上海市徐汇区K街道作为调研地点,于2023年12月上旬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调研活动。K街道是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街道,街道内有多家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吸引了周围的随迁老人聚集。采取目的性抽样的方式选取数名随迁老人进行叙事导向性访谈,并借助录音设备记录访谈内容,方便后续转录和分析。

二、农村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现状

(一)文化生活融合难

随迁老人在文化融入方面面临的主要困难表现为语言沟通的不畅和价值观念的差异。语言交流不仅是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构成了老年人身份认同的重要依据。由于不同地区方言的差异,尤其是在迁入地上海,随迁老人在日常沟通中面临方言与普通话之间较大的语言跨度,导致交流障碍,易使老人感到封闭。此外,随迁老人普遍文化程度较低,难以适应和接纳新事物和新观念,进而影响他们的文化适应和融入过程。

(二)社会生活参与难

社会交往是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的基础,由于城乡生活差异较大,部分随迁老人难以适应,因而采取“零社交”的方式以自我保护。这种社会交往频率的降低,一方面导致其沟通能力减弱,另一方面也对其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对随迁老人而言,农村社会以血缘关系和邻里互动为社会交往的纽带;然而,在城市生活中,社区活动扮演着重要角色。随迁老人尚未在城市建立起新的朋友和邻里关系,导致其社会交往行为中断,参与城市社会生活变得比较困难。

(三)心理融入归属难

心理融入是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的归宿,只有对迁入地真正认同并建立起归属感,方能实现真正的社会融入。然而,随迁老人在心理融入方面面临多方面问题,表现为生活满意度不高、精神孤独感强烈以及对迁入地的归属感较弱。随迁老人来到城市后,他们的生活内容主要集中于子女的家庭生活,导致生活单调。这种单调生活不仅让他们在生活层面感到不满意,同时在精神层面也产生了强烈的孤独感。特别是对于那些因工作原因与配偶分居、丧偶或离异的老年人来说,由于缺乏同龄人的陪伴,他们的孤独和寂寞感更为突出。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社区建设,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首先,要加强社区的组织管理。社区要积极开展宣传,采取入户询问等方式与随迁老人建立情感联系,并鼓励他们多参与社区内组织的各种形式的活动。要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主要围绕提高工作人员与随迁老人沟通交流能力、组织活动开展能力等进行。建立随迁老人帮扶志愿者队伍,为其提供心理辅导、知识普及、健康咨询等各项便民服务。其次,社区要推动老年人文化建设,丰富随迁老人的精神生活。一方面,在基础设施方面为随迁老人提供支持,在社区建设老年人活动中心、休闲娱乐中心、健身中心等场所,为随迁老人提供活动场地,同时做好引导,将这一便民利民举措惠及社区随迁老人。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各类社区老年文化活动,如棋牌比赛、联谊会等,为其提供社会交往的机会。

(二)强化家庭联系,提升家庭情感支持质量

家庭在随迁老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家庭情感支持的缺位使其缺乏精神寄托。随迁老人出于家庭团聚、照顾孩子等需求前往异地居住,离开了熟悉的环境,更需要家庭在情感方面予以支撑。家人的陪伴和家庭的情感支撑可以增加他们的归属感和融入感,帮助他们释放精神压力。家人要给予老人充分的理解和包容,避免和他们发生矛盾,多花时间陪伴他们,帮助他们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三)发挥老人主观能动性,增强社会融入感

首先,老人应主动转变观念,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构建新的社会关系,主动融入当地社区,了解并适应当地的风俗习惯。其次,在新的生活环境中,老人需调整原有习惯,培养适应当下环境的行为习惯和兴趣爱好,以便于分散注意力,减轻孤独、寂寞和焦虑情绪。最后,老人应加强与家人之间的沟通,尤其是在可能产生矛盾的问题上,通过积极沟通解决矛盾。同时,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与志同道合者交流互动,以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实现更全面的社会融入。

四、结语

在农村随迁老人社会融入问题的探讨中,本文深入分析了文化生活融合、社会生活参与和心理融入归属等方面的问题。采用叙事分析方法,从农村老人的视角出发,聚焦他们的真实感受和经历,为研究提供了生动和较准确的描绘。对于问题的解决,明确了多方共同努力的必要性。社区、家庭以及老人个体都有责任积极发挥作用,共同倡导和创造一个温馨、包容、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以确保随迁老人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参考文献:

[1]李容芳.分割与融入:“老漂族”群体的社会行动逻辑[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2(1):72-79.

[2]陈诚.中国随迁老人的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2023,43(4):46-65.

[3]李敏芳.随迁老人城市融入的困境与破解方法[J].中国国情国力,2020(3):29-31.

[4]靳小怡,刘妍珺.农村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9(2):90-100.

[5]何佳琪,郝习君,陈长香.854名随迁老人社会融入困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23,30(9):1-6.

[6]高振峰,魏婉怡,朱邱晗.体育参与与农村随迁老人的城市融入:一项基于B市L社区的探索性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9,40(6):64-70.

[7]翟振武,冯阳.当今随迁老人家庭融入中的矛盾冲突及应对[J].中州学刊,2023(2):91-96.

[8]杨克,焦芸菲.责任的围城:随迁老人城市融入的系统性困境:以中等城市S市L社区为例[J].山东青年政治學院学报,2023,39(1):62-69.

[9]杨菊华,卢瑞鹏.“漂老”与“老漂”:国内老年流动人口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3(1):84-94.

[责任编辑:李伟杰]

作者简介:郑明俊(1996—),男,河南商丘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养老保障。

猜你喜欢

社会融入
我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视角和保障
双重二元机制下流动儿童社会融入困难探讨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问题研究
天津自贸区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思考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社会复合治理机制
微信对残疾青年社会融入作用的可行性研究
优势视角与孤残儿童社会融入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政策支持
新型城镇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对策思考
流动人口犯罪防控八大关键词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