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品格与鲜明特质

2024-04-19郭广平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24年4期

摘 要:习近平文化思想回应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诉求,为民族文化复兴指明了方向,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为消除文明隔阂、化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提出有效路径,明确了推进世界文明发展之路,具有鲜明的世界性;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方向,强调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要,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在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理念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实现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创新发展,具有鲜明的继承性与创新性。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品格;鲜明特质

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是坚持“两个结合”的最新成果,具有鲜明的理论品格和特质。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民族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与世界文明发展的现实挑战,积极回应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诉求,为推进民族文化复兴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与目标。

(一)论述了文化兴盛与民族复兴的内在关系

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了文化兴盛对中华民族的意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文化自强与复兴。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文化强国是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强盛不仅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需要和重要任务之一。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運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民族复兴的高度指出文化繁荣兴盛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

(二)明确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时代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阐释了世界文明发展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以及将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内在要求,明确指出了新时代我国文化事业的方向与目标就是建设文化强国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三)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地位

新时代,随着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中国逐渐从对西方的崇拜中走了出来,能够以更加自信的心态、从容的态度与世界交往与对话,逐步在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与制度的自信,这种自信最终将整体提升为更高层面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根据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需要,适时提出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这一时代要求,并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文化思想实质上将文化复兴作为民族复兴的鲜明标识,把文化强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为推进民族文化复兴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与目标,提出了内在要求,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厚植文化底蕴,这一文化思想成为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文化选择的现实形态和具体表达。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放眼全球、坚持胸怀天下,立足文明与现代化的关系,面对现实中的文明隔阂、文明冲突等现实问题,超越文明优越论,致力于人类文明共同发展,提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念,以世界眼光回答了“不同文明如何相处”“人类文明往何处去”的时代之问。回应了世界文明发展中的问题,明确了推进世界文明发展之路。

(一)指出了文明与现代化的内在关系

现代化的国家必然包括反映时代精神的文明形态,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不仅是一个物质文明不断提升的进程,也是一个精神文明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二者都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充分展现。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现代化不仅要实现物质富足,还要实现精神富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二者犹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必须并驾齐驱、比翼双飞。

(二)阐释了文明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他指出,世界文明是由不同的文明类型组成,文明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强调全球各民族的不同文明应该平等交流。并主张不同类型的文明应该加强交流互鉴,在多元互动中共同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贡献。

(三)强调了消除文明隔阂、化解文明冲突、超越文明优越论的有效路径

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习近平总书记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进行深入的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文明视野下所谓“文明冲突论”的政治经济根源,并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贯穿于世界文明发展的思想中,坚持全球应该通过共同努力不断消除不同文明之间的隔阂,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与措施化解文明冲突,超越文明优越论,倡导共同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

(一)始终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的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这是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命运的关键所在。新时代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要不断完善保证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机制,搭建多种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创造的平台与载体。谈及文艺创作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

(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曾经强调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一直都是我们党的重要任务。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提出,我们坚持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是面向人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同志也指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明需要的同时,不能放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时代,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要依然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在2014年10月15日《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人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必须抓好经济社会建设,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将满足人民群众精神与文化的需要作为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三)不断激发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鼓励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创新创造,要将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力紧密联系在一起。要在文化领域充分实现人民群众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过程的统一,让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本质力量,并用人民群众创造的文化成果不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及中华传统美德时指出,要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与中华文化的主体。

四、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继承性

(一)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

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马克思指出包括文化成果在内的一切人类成果,都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创造的,都是人类本质力量的体现。同时马克思强调,任何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必然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同时,思想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必然对其产生的经济基础发生相应的反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高度,从文化复兴对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意义以及坚定文化自信等层面,继承发展了马克思关于思想文化的本质与作用的思想。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地位,继承了马克思关于思想文化领域的领导权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全球各民族要在文明互鉴中推动人类文明共同发展,继承了马克思关于文化交往互鉴的思想。

(二)继承了中国共产党优秀文化理念

党的百年奋斗史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始终是重要内容。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不同时期形成的文化发展理念,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所继承。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要构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又指出要坚持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人民主体性,即文化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针;要把握好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即要落实好“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并提出文化发展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发展的先进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提出“和谐文化观”的理念,将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了党的文化理念的立场、观点、方法,与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关于文化建设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国共产党文化理念的新时代体现。

(三)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习近平文化思想将传统文化视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视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充分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性格的培育、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社会和谐等诸多方面的价值,充分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诸如,吸收了传统文化中人民与政权二者的辩证关系,充分吸纳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及“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等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坚持塑造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文化,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精神,以平衡、和谐、协调理念,为和谐社会文化提供滋养。以传统文化中“胸怀天下”“协和万邦”的恢宏气度,坚持在文化发展中“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不断吸纳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社会主义实践内在要求相结合,重塑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德伦理体系。

五、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创新性

(一)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他指出,缺乏先进文化的引领,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支撑,民族兴盛是不可能实现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将文化繁荣兴盛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文化自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文化、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关系,并强调我们要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

(二)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强调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是落实新时代党的全面领导的内在要求,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当年东欧与苏联共产党、工人党失去政权,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执政党放松了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权,致使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泛滥,侵蚀了党员和广大群众的思想,最终导致思想的混乱。因此,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与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这些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规律的科学把握。

(三)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的高度指出,推进民族复兴必然需要推进文化的强盛,必然需要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将人民信仰与国家、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指出必须进一步在意识形态领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在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中必须精心培育、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在社会文化思想领域建立自己的价值标准与评价体系;必须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过程中,着力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不断提升中华民族文化影响力与国家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3,35.

[2]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001).

[3]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002).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9.

[5]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1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191.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52.

[7]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36.

[责任编辑:朱松琳]

作者简介:郭广平(1979—),男,河南淇县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历史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