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贫爱富式调研要“治根”
2024-04-19
今年以来,全国多地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布置安排,不少地方为针对性解决企业困难开展走访调研。有的地方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受到广泛好评。与此同时,有企業反映,一些政府部门调研过于频繁,干扰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为何会“过于频繁”调研同一企业?从企业的反馈中,不难找到答案:一些政府部门调研时热衷于走“经典线路”,看“大项目”“明星项目”“明星企业”,导致“明星企业”成为政府部门的“调研样板间”和“走访打卡点”,而一些存在真问题、真需求、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小型企业可能无人问津。
嫌贫爱富式调研,首先是态度问题。企业反映,部分政府部门、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时不讲方式方法,提前不做功课,到企业后,对行业、产业不了解,提不出具体问题,最爱说的话是“我今天来学习学习”。上级“不会”调研,不解决实际问题,这让企业倍感失望的同时也逐渐产生消极应付心态,调研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到头部企业参观学习不是不可以,可是要提前准备充分;在调研环节,要善于抓住典型,“既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做得差的地方去,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调查研究”。选好了“麻雀”,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
其次是担当意愿和能力问题。毋庸讳言,在调查研究中,只看“盆景”不看“森林”、只看“前庭”不看“后院”,缺乏典型价值、意义不大是真的,能“省事”也是真的——看到了“森林”“后院”里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要不要解决、谁来解决、如何解决等都是问题。
说白了,有人需要借着“调研样板间”揣着明白装糊涂,需要通过嫌贫爱富式调研躲事儿。根治之法,恐怕还是要回到让党员干部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的激励和保护机制建设上。
(综合《南方日报》《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