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文化建设探究

2024-04-18朱一新骆倩倩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4年1期
关键词:仪器用户服务

吴 甲, 朱一新, 骆倩倩

(南通大学a.国有资产管理处;b.特种医学研究院,江苏南通 226019)

0 引 言

近年来,我国在大型科研仪器上的投入逐步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原值50 万元以上的科研仪器大约有13 万台[1]。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优化配置创新资源”,而推动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正是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的应有之举,是落实国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随着2015 年1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 号),我国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工作进入全面统筹、整体布局的新阶段[2]。高校作为仪器管理主要单位之一,在实施开放共享过程中,聚焦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开放共享平台建设、共享评价指标设立[3-5],但不容忽视的是,高校不仅要承担仪器开放共享的重任,还要兼负仪器共享文化建设和传播的责任。

高校仪器共享文化,是在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实施过程中,凝聚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价值观念以及广大师生所认同的共享理念、认识和行为。周济院士指出:让创新文化成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引擎,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共享文化对仪器开放共享事业的促进作用。严格意义上来讲,仪器共享文化也是仪器共享管理体系建设范畴,是仪器共享的灵魂和指向,引导着仪器共享建设的方向和方式,进而影响仪器共享的效果。研究仪器开放共享文化,旨在引起高校对仪器共享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凝聚起师生、全社会对于仪器共享的广泛共识,通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扫除仪器共享潜在黏滞因素,激发仪器共享参与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共享效用的最大化。

当前对于仪器开放共享文化的系统研究并不多,汪丽等[6]从实验室文化角度探索实验室开放和大型贵重仪器管理模式,李宜祥等[7]通过共享氛围营造探讨对仪器管理者的教育引导,尹伟等[8]从实践角度总结了浙江大学医学院公共技术平台文化建设之道。本文试图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探讨仪器共享文化建设的通用方案,论证共享文化建设参与各方应当承担的相应责任,以期为高校仪器共享文化建设提供路径参考。

1 深刻理解仪器共享文化建设重要意义

1.1 增强理念认同提升使命意识

当前,按照仪器开放共享政策要求,仪器管理主体单位都已加入开放共享平台,对外提供仪器共享和分析测试服务,基本实现了应开尽开、应享尽享。不过,从实现“要我做”到“我要做”“做得好”角度,师生如果只是按照仪器管理基本要求开展共享工作,没有充分认识到仪器开放共享的重大意义,就无法从根本上释放仪器开放共享参与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通过仪器开放共享的文化建设,提升仪器开放共享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获得参与各方的认同感,将仪器开放共享价值观深入人心,让更多用户参与仪器共享、享受共享成果,甚至将潜在的新仪器购买者,转化为共享仪器的用户。

1.2 凝练共享优势塑造品牌特色

高校仪器购置经费来源种类繁多,仪器后期的分布和管理不尽相同,如果缺乏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将处于单打独斗、一盘散沙的状态,导致仪器共享管理手段、技术能力、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因此,高校要根据仪器特征、集群分布、学科方向、服务内容等要素,改变大型仪器设备松散的管理模式,通过仪器开放共享文化建设着力打造规范化仪器共享服务标准和流程,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智能终端统筹管理仪器资源,在总结共享管理经验、凝练服务特色基础上,努力形成资源共享、特色互补的整体优势,进而提高仪器开放共享服务质量,提升学校的信誉和形象。

1.3 增强沟通交流推进互动共赢

仪器开放共享政策实施以来,以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例,仪器年平均对外服务机时从2015 年不足50 h提高到2021 年231 h[9]。在开放机时数逐渐提高的同时,应当注意的是,伴随着仪器共享服务量的增多,用户和服务方之间的意见诉求陆续反馈到管理方,用户反映仪器预约不便利、使用费用高、测试效果不佳、服务不到位等问题,服务方反映用户不遵守预约规定、自主操作不规范、样品不合要求、测试费用欠缴等情况。通过仪器开放共享文化建设,可以增进用户和服务方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有效预见和收集共享过程中双方的诉求,通过系列举措化解对立和冲突,建立共情和理解,发挥仪器共享文化“润滑剂”作用,从而为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工作顺畅实施提供坚实的保障。

2 把握遵循仪器共享文化建设基本原则

2.1 约束性与激励性相协调

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是国家重要决策部署,必须坚持政策底线、明确开放共享要求,做仪器开放共享的坚定支持者和践行者,在加强对开放共享工作情况监督和检查的同时,要通过政策宣传和解读,让师生认识到开放共享不是一种可选择行为,而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要通过仪器开放共享文化建设,将开放共享要求宣贯到位,发挥文化教育、引导、熏陶的作用,创设鼓励多元化共享、支持多渠道创新的宽松环境,将外压式强制共享转变为自发式驱动共享,激发仪器管理主体主动开放共享的热情与活力,让仪器开放共享在目标层面凝聚成共识、在执行层面汇聚成合力。

2.2 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国发〔2014〕70 号文明确提出仪器开放共享要进行分类管理,对于不同类型的科研设施与仪器,采取不同的开放方式,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支撑措施及评价办法。对于高校来讲,开放共享仪器分布在分析测试中心、重点实验室以及部门课题组中,因此,必须承认仪器开放共享各学院主体的特殊性、差异性和独特性,在实施文化建设普遍性主导和规范性引领基础上,依据其仪器存量特征和属性、共享管理模式及服务对象群,凝练其特有的文化精髓,坚持“一院一策、一机一法”,开展不拘一格的特色文化建设,激励学院展现其共享仪器独特魅力,带动开放共享参与各方形成紧密契合的良性互动。

2.3 外在性与内在性相统一

必须认识到仪器共享文化建设过程中,精神文化建设是内在和核心,而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是外在的表现。大型仪器共享文化建设,根本在于仪器共享精神、理念和价值观的建立与培养,要深刻理解国家实施仪器开放共享政策出发点,依托于校园文化建设仪器开放共享文化,将仪器共享理念贯穿于高校发展科学、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三大职能之中。在此基础上,利用好共享文化标志形象、政策导向、宣传引导等外在建设工具和传播载体,多层面、常态化开展仪器共享文化建设活动。如果只注重外在建设,忽视仪器开放共享精神和价值观的培养和建立,则会引起本末倒置,不能发挥仪器共享文化建设的实效。

3 系统推进仪器共享文化建设措施

3.1 树立和宣传仪器开放共享理念

(1)开放共享助推仪器挖潜增效实现。从经济学角度讲,仪器共享是一种经济行为,是闲置仪器资源使用价值在成员之间的再分配[10]。与一般市场化运营的共享经济区别在于,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仪器设备资源是国家所有,开放共享不以营利为目的,目标是实现仪器资源在生命周期内使用价值最大化。对于高校来说,仪器设备购置经费基本来自政府拨款和各类专项资金的投入,规模方面,全国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5 年每年都以大约10%的速度增长,2021 年生均教学科研实习仪器设备达到17 091.23 元[11]。根据产权理论解释,高校仪器占有权和使用权是在国家委托中实现[12],如果在仪器生命周期内未充分发挥效益,则是对国家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要通过大力宣传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重要意义,让师生们深刻理解仪器共享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厚植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更加科学合理地规划经费使用,减少国家经费在仪器资源上的重复投入、堆叠和浪费,提高现有仪器使用频率和单台产出,同时,在后疫情时代,宣传仪器共享还可以为社会用户特别是企业科技创新排忧纾困,促进研发进程、降低研发成本,助力于经济快速发展。

(2)开放共享促进仪器互助共赢达成。从社会学角度讲,仪器共享行为是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模式,是在仪器资源有限的现实环境下,实现集体利益最大化的最优质路径。要重塑师生对于仪器开放共享的认知:仪器开放共享服务提供者,亦存在使用其他共享仪器需求,成为受益于开放共享服务的用户;仪器共享实施过程,不仅是满足测试服务需求的过程,也是提供者不断提升知识储备和技术能力的过程;浸润在仪器共享氛围中的用户,通过共享仪器促进了科研进步和创新能力提升,也会成为仪器共享文化的坚定支持者和传播者。此外,仪器开放共享理念的宣传也可以与学校的校风校训、校园文化紧密结合,我校始终秉承将张謇先生“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理念融入大学教育和实践当中,而仪器开放共享的理念与张謇先生创办南通大学的理念高度契合,基于两种相辅相成理念的宣传对于建立仪器开放共享认同感起到了极好的效果。

3.2 重视和涵养仪器共享队伍素质

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高质量实施,离不开高素质人才队伍的支撑。仪器开放共享活动本质上是服务输出,其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决定着仪器对外共享效益达成与否。2022 年科技部发布《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实施细则》(国科办基〔2022〕93 号),明确将“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情况”“对外服务成效及用户评价”等纳入考核实施细则指标范畴。研究表明,部分高校对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尚不够重视,技术人员缺乏认同感和获得感,实验技术队伍共享服务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高[13],从而影响并制约了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14]。因此,校方不仅要科学设置开放共享技术人员岗位,还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现有技术队伍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进行培养和提升。

(1)培养强烈责任心。要通过宣传引导技术人员认同仪器共享文化和价值观,以此衍生强烈的责任感和认真的态度,耐心解答共享用户提出的预约流程、实验方案、费用构成等各方面问题;同时,要注意到开放共享工作需要整体协作,要培养技术人员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良好的服务态度,具备集体荣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2)增强管理意识。技术人员要了解学校和学院开放共享制度、开放共享平台规定和信息化系统使用方法,研究和发布本共享机组具体管理细则,如明确机组开放时间、服务内容、收费标准、样品要求等事项,制定实验室准入要求、共享机组管理办法、操作规程及培训制度。

(3)掌握过硬技术。要求技术人员精通名下管理仪器,熟知仪器基本参数、运行原理和使用方法等知识,能够定期提供技能培训服务;掌握分析测试方法,保证测试效率和准确性;要了解仪器日常维护保养和维修诊断技能,能解决仪器常规问题,缩短仪器宕机时长。

(4)培养创新思维。鼓励技术人员与时俱进学习新技能,不断提升仪器管理和维修维护经验,敢于对仪器开放共享模式进行探索和创新,例如:利用用户门禁和监控系统探索全时开放[15]、依据培训成效对仪器用户分级、为仪器开放共享活动组织出谋划策、钻研仪器研制和功能开发、开展测试新技术新方法研究等。

3.3 发挥和汇聚仪器共享政策合力

仪器开放共享工作统筹实施,离不开政策出台形成重视共享、肯定共享的导向引领,要从各管理要素形成对共享行为的正反馈机制,从而最大限度提升仪器共享的效果。在高校,仪器开放共享不只是一个部门的职责,而是需要统筹多职能部门协同发力,保证仪器共享政策的全覆盖,同时,也要协调好仪器共享中的供给和需求、新购与闲置、自用与开放之间的关系,通过明确约束和激励机制保证政策的精准性(见图1),只有兼顾共享政策的广度、精度和力度,才能形成仪器共享政策的合力。

(1)仪器共享管理。学校仪器管理部门要加强共享仪器集中化管理,建立校级公共服务平台,如分析测试中心、科研条件平台、学科检测中心等,鼓励学院建立院级分平台,仪器管理部门要建设标准化共享流程、规范化平台规则、精细化考核指标;日常管理中,要将共享要求贯彻到仪器管理全生命周期中,既要通过诸如仪器统筹购置论证、考核调控措施加强仪器共享监督[16],也要通过共享仪器维修资助、成本补偿等政策保障仪器共享正常支出。

(2)完善管理体系。学校发展规划部门要将仪器共享管理纳入学院目标管理体系,制定与学院属性相适应的分类考核指标,通过将仪器购置、维护及奖励等资助力度与学院管理考核效益挂钩,提升学院对仪器开放共享的重视和投入程度;按照“学校搭台、学院唱戏”的方针,学校负责平台搭建和政策调控,学院负责仪器共享的规范执行和出彩出新,充分调动学院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创造性。

(3)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要通过学校人事、财务管理部门政策促进共享工作人员内生动力形成,主要包括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相对应的机制为利益刺激机制和精神激励机制,利益刺激方式包括构建与共享成效相匹配的薪酬待遇体系、分类制定不同岗位的职称晋升要求[17],精神激励方式包括从敬业、技能、满意度等多角度评选优秀共享工作人员,保证一定份额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机会,鼓励项目、论文、专利等成果署名和致谢等。在压力机制方面,要通过岗位职责、目标责任、技能比拼、绩效考核等方式,使共享工作人员在危机和挑战中产生拼搏向前的力量。

(4)提供优质服务。对于校内用户,学校科研项目管理部门要将优先利用现有校内仪器申报的计划,作为获得学校拟推荐项目的重要标准之一,同时,加大仪器共享测试基金政策惠及范围,培养校内用户使用共享仪器的意识和习惯;对于校外用户,校内各学院要主动申请成为政府科技创新券服务机构,打通使用省、市科技创新券的校内外渠道,助力企业研发创新,促进科技资源对外开放共享。我校针对附属医院用户出台专属优惠开放政策,促进了学校与医学教育基地的教学科研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双提升。

3.4 创设和营造仪器共享氛围环境

环境和氛围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落脚点,重视仪器开放共享“硬件”“软件”建设,助力仪器机组人员强化共享理念、保持健康身心、增强团队凝聚力、提升工作效率,引导仪器用户全面了解共享、规范使用共享、主动参与共享,形成仪器开放共享供需双方良性互动的浓厚氛围。

(1)推进标准化“硬件”平台建设。①共享服务场所方面,学校应当科学合理布局仪器管理场所,根据开放共享需要,设置实验室、接样室、培训室、休息角、公告栏等功能区域,注意楼宇、楼层、房间等区域标识牌和引导牌安装和摆放,既为仪器机组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也为测试用户提供优质的体验。②信息化服务平台方面,学校应当按照共享理念建立一站式仪器共享网络服务平台(见图2),平台目的是为了提高共享需求识别和共享服务匹配的效率,实现仪器“一对多”的服务,学校应当本着“扩大共享效应发挥技术支撑”的思想,建立仪器预约测试、活动培训、在线课程、维护维修、购置论证、互动交流一站式平台,实现大型仪器共享服务“一网打尽”,在此基础上根据用户至上的原则,要建立移动端应用程序,方便用户随时获取日程、流程、余额等关键信息,每次测试完成后,用户可以在线打分和评论,便于机组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服务;物联网硬件配套方面,要为纳入共享平台仪器配置互动门禁系统、仪器电源控制系统和实验室安全监控系统等一系列设施,保证开放共享过程自动、安全、可控。③仪器共享传播媒介平台方面,学校应加大宣传仪器共享服务流程以及供需双方应尽责任,不仅通过手册、网站、展板等传统渠道发布,也要利用微信、微博、直播等自媒体平台宣传,通过新老媒体融合引导用户了解共享、参与共享、促进共享,要公布大型仪器共享服务电话和微信公众号,便于用户即时反馈仪器共享意见建议和问题诉求。

图2 基于共享理念的信息化平台功能架构

(2)完善多样化“软件”载体建设。①品牌形象树立方面,学校要讲好仪器共享故事,了解、挖掘和宣传大型仪器共享服务产生的成效,推广仪器开放共享优秀示范单位经验做法,分享高端技术人才成长历程,形成学校仪器共享服务领头示范效应,同时,学校可以提炼和设计本校的仪器共享LOGO和IP形象,利用品牌魅力和传播优势,提升共享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仪器供需双方带来更好的体验。②特色活动开展方面,学校要针对不同对象开展形式多样的仪器共享活动,如为新教师开展仪器共享政策宣传、平台使用培训和开放日参观等引导式活动,为实验技术人员开展仪器维护、测试技术、数据分析等技术能力提升讲座,为研究生开展仪器操作技能大赛、仪器共享主题视频征集等鼓励开放和创新的赛事活动,定期召开仪器共享交流座谈会,收集供需双方关注的普遍性问题,出台共享规则加以引导和规范,要用好特殊仪器开展特色活动,例如我校拥有国内非部队高校唯一的饱和潜水系统,在此基础上不仅开展了海事打捞方面项目合作,还举办了小小潜水员夏令营、市民科普宣传日等互动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科普宣传效果。③服务团队打造方面,要组建各学科领域同类别仪器校级团队,如校级光学平台团队可将光学仪器机组囊括其中,团队拥有共同的技术话语且服务对象基本一致,不仅有助于统筹同类资源、形成集聚优势,还可以利用机组之间联动效应开展专题技术研讨、经验分享沙龙、检测资质认证,共同提升仪器共享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

4 结 语

大型仪器共享文化建设在意识建立、品牌塑造、互动沟通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有效提升仪器共享软硬件环境、涵养技术人员素质能力、提高共享服务用户满意度。因此,高校应重视大型仪器共享文化建设,充分发挥这只“看不见的手”在推进仪器共享共用方面的作用。本文虽然研究的是高校的仪器共享文化建设,但相关意义、原则和举措应该也适用于其他仪器管理主体单位。仪器共享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根源挖掘、从形态塑造、从长远实施,从而为仪器共享工作稳健实施提供意识保障和动力源泉。

猜你喜欢

仪器用户服务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我国古代的天文仪器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