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神经网络的隧道沉降预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2024-04-18张小龙张鸿乾周双喜
丁 杨, 韩 震, 张小龙, 张鸿乾, 周双喜, 饶 军
(1.浙大城市学院土木工程系,杭州 310015;2.南京地铁运营有限责任公司,南京 210012;3.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杭州 310058;4.广州航海学院土木与工程管理学院,广州 510725;5.华东交通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南昌 330013)
0 引 言
2021 年2 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交通强国,是中国的发展愿景[1]。由于地质、施工操作等不确定性问题,地铁施工过程中会出现不可预见的问题,造成严重事故,损失大量的人力和财力[2]。因此,需要对地铁施工期周围临近高层建筑实施监测和预测,并布置相应的控制方法,避免事故的发生。
机器学习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数据预测领域,以实现施工的智能化。这种应用也正好符合现代土木工程教学任务的转型趋势。传统土木工程教学通常要求学生去工地现场学习,由于教学时间、人员安全、场地限制等因素的影响,这种教学方式很难全面覆盖所有学生。为解决这一问题,传统土木工程教学开始采用虚拟仿真和人工智能方法的结合,也就是智能建造教学,在各个高校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逆向传播(Back Propagatin,BP)神经网络被广泛用于预测领域,莫曼等[3]使用BP神经网络方法对软土地基的沉降预测值合理,其精度优于一维固结理论方法。由于BP 神经网络的结构特点,导致目前未能对其输入节点、隐含层节点及隐含层层数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基于此,本文以南京地铁为例,建立基于BP 神经网络的沉降预测模型,分析各层节点和层数对预测性能的影响。
1 工程概况及数据分析
地铁7 号线中胜站规模为270 m × 21.9 m ×21.06 m(长×宽×深),10 号线中胜站沿河西大街南侧东西向布置,如图1 所示。
图1 车站平面图
地铁7 号线下穿地铁10 号线是一个复杂的施工过程,为实时监测地铁7 号线施工对地铁10 号线的影响,布置4 个监测测点M1~M4,如图2 所示。此外,J12~J19监测点是地铁10 号线施工时的监测点。
图2 监测点
将得到的4 个监测点的沉降数据绘制成如图3 所示。由图可见,各监测点的数据变化均为先隆起,而后逐渐沉降,符合理论变化趋势。
图3 各监测点沉降数据变化
2 仿真结果与讨论
2.1 BP神经网络介绍
BP 神经网络主要包含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4-6]。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主要可分为:单输入-单隐含层-单输出、多输入-单隐含层-单输出、单输入-多隐含层-单输出和多输入-多隐含层-单输出,如图4所示[7-9]。图中:wij为输入层至隐含层之间的权重;pjl为隐含层之间的权重;qlk为隐含层至输出层之间的权重。
图4 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2.2 评价指标
本文采用均方根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RMSE)为性能评价指标[10-15]
式中:yip为预测值;yit为真实值;n为预测数量。
2.3 单隐含层BP神经网络的地表沉降预测
将隐含层节点设置为变量,分析不同输入数量(1,2,8,10)与隐含层节点之间的相关关系,如图5 所示。由图5 可见,当输入数量为1 时,对4 个监测点(M1~M4)来说,隐含层节点在1 ~6 之间最佳;当输入数量为10 时,对监测点M1和M4来说,隐含层节点在10 ~20 之间最佳,而对监测点M2和M3来说,输入数量为10 时,BP预测性能鲁棒性非常差。
图5 不同输入数量-隐含层节点相关关系
2.4 双隐含层BP神经网络的地表沉降预测
将隐含层节点设置为变量,分析当输入数量为1与隐含层节点之间的相关关系。当输入数量为1 时,对监测点M1来说,第1 层隐含层节点在1 ~5 之间且第2 层隐含层节点在1 ~5 之间为最佳;对监测点M2来说,第1 层隐含层节点在5 ~10 之间且第2 层隐含层节点在1 ~5 之间为最佳;对监测点M3来说,第1 层隐含层节点在1 ~10 之间且第2 层隐含层节点在5 ~10 之间为最佳;对监测点M4来说,第1 层隐含层节点在1 ~5 之间且第2 层隐含层节点在1 ~5 之间为最佳。
当输入数量为5 时,对监测点M1来说,第1 层隐含层节点在1 ~10 之间且第2 层隐含层节点在1 ~4之间为最佳;对监测点M2来说,第1 层隐含层节点在1 ~8 之间且第2 层隐含层节点在1 ~5 之间为最佳;对监测点M3来说,第1 层隐含层节点在1 ~5 之间且第2 层隐含层节点在1 ~5 之间为最佳;对监测点M4来说,第1 层隐含层节点在1 ~3 之间且第2 层隐含层节点在1 ~3 之间为最佳。
当输入数量为8 时,对监测点M1来说,第1 层隐含层节点在1 ~3 之间且第2 层隐含层节点在1 ~3 之间为最佳;对监测点M2来说,第1 层隐含层节点在1 ~5 之间且第2 层隐含层节点在1 ~5 之间为最佳;对监测点M3来说,第1 层隐含层节点在1 ~3 之间且第2 层隐含层节点在1 ~3 之间为最佳;对监测点M4来说,第1 层隐含层节点在1 ~3 之间且第2 层隐含层节点在1 ~3 之间为最佳。综合计算结果,建议当输入量为8,第1 层隐含层节点在1 ~3 之间且第2 层隐含层节点在1 ~3 之间为最佳。
由图6(a)可见,当输入数量为10 时,对监测点M1来说,第1 层隐含层节点在1 ~3 之间且第2 层隐含层节点在1 ~3 之间为最佳;对监测点M2来说,第1层隐含层节点在1 ~5 之间且第2 层隐含层节点在1~5 之间为最佳,如图6(b)所示;对监测点M3来说,第1 层隐含层节点在1 ~6 之间且第2 层隐含层节点在1 ~3 之间为最佳;对监测点M4来说,第1 层隐含层节点在1 ~3 之间且第2 层隐含层节点在1 ~3 之间为最佳。综合计算结果,当输入量为10 时,所建立的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性能较差。
图6 输入数量为10时的监测点计算结果
3 结 语
本文以某地铁沉降数据为基础,构建了多层BP神经网络模型,实现了沉降预测效果。在构建地铁沉降预测模型过程中,得到了以下结论:
(1)单隐含层BP 神经网络:建议输入量为1,且隐含层数量在1 ~6 之间构建单隐含层BP 神经网络;输入数量为5 时,隐含层节点在4 ~20 之间最佳;输入数量为8 时,隐含层节点在10 ~20 之间最佳;不建议输入数量为10。
(2)双隐含层BP神经网络:建议输入量为1 时,第1 层隐含层节点在1 ~5 之间且第2 层隐含层节点在1 ~5 之间为最佳;输入量为5,第1 层隐含层节点在1 ~3 之间且第2 层隐含层节点在1 ~3 之间为最佳;当输入量为8,第1 层隐含层节点在1 ~3 之间且第2 层隐含层节点在1 ~3 之间为最佳;当输入量为10,所建立的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性能较差,不建议输入数量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