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泛联想 多解探究
——对一道“华数之星”试题的解法探究及思考

2024-04-18陆祥雪

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过点线段结论

陆祥雪

(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

解题的核心是把待解决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尤其是解决类似问题的经验联系起来,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解题思路的探寻有三个基本环节:一是观察,即审题,解决任何问题都离不开已知的条件与事实;二是联想,包括激活与重组,创新、创造离不开继承,任何问题的解决都要建立在相关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三是预见,包括猜想与转化.联想指由眼前所感知的信息,激活大脑中存储的相关信息,创造性地提出新的信息组合的思想活动过程.联想既是重组信息、用好信息的关键,也是形成直觉、产生预见的关键,这表明了联想在化归中的作用.而解题的实质就是一个不断化归的过程.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形成广泛的联想,可以得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文以某次“华数之星”青少年数学大会数学水平测试中的一道四级试题为例,从待求结论、已知条件、图形特征等方面入手进行广泛联想,形成多种解法,以充分体现联想思维在数学解题中的重要作用.

一、题目呈现

题目如图1,在△ABC中,∠A=60°,∠ABC=80°,点I为△ABC的内心,连接BI,CI.求证:CI=AB.

图1

由已知,可得下列结论:①∠ACB=40°;②∠ABI=∠CBI= 40°;③∠ACI= ∠BCI= 20°;④∠BIC= 120°.(以上结论在下面的证明中可以直接应用.)

二、广泛联想

联想1: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关系.

题目给出的条件都是关于角的,但结论是要证明边相等.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将条件与结论联系起来,于是思考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首选方案.在初中所学的知识范围内,学生容易想到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关系.运用差异分析法,发现需要作垂线来构造直角三角形.于是得到解法1.

解法1:如图2,过点B作BF⊥AC于点F,过点C作CE⊥BI,交BI的延长线于点E.

图2

在Rt△ABF中,

因为∠CIE=∠IBC+∠ICB,所以∠CIE=60°.

在Rt△ICE中,

因为在Rt△BCF中,BF=BCsin∠FCB=BCsin 40°,

在Rt△BCE中,CE=BCsin∠EBC=BCsin 40°,

所以BF=CE.

所以AB=CI.

事实上,若运用高中阶段的正弦定理解此题,会更加便捷,但是此知识不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的范围内,故在此不作介绍,读者可自行尝试.

初中阶段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比较多,常用的有三角形全等、等角对等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圆中两条弧与弦之间的关系等.

联想2:构造全等三角形.

若想通过三角形全等证明CI=AB,则需要寻找分别包含CI和AB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图中现有的△ICB和△ABC并不全等,故可以考虑构造分别含有CI,AB的全等三角形.以当前已知的△ICB或△ABC为基础进行构造是考虑之一,相当于将其中一个三角形剪贴到另一个三角形的位置,剪贴时将相等的边重合或相等的角重合,这样考虑构造的方向比较明确.具体而言,要证IC=AB,可以考虑以IC为一边构造三角形与△ABC全等.

分别将点A与点I、点B与点C对应,在IC上方构造三角形与△ABC全等,可得解法2.

解法2:如图3,过点C作BA的平行线,交BI的延长线于点D,可得∠D= ∠ACB,∠DIC= ∠A,CD=CB.即可得△IDC≌△ACB.所以IC=AB.

图3

分别将点A与点I、点B与点C对应,在IC下方构造三角形与△ABC全等(实际上是将图3中的△ICD沿IC翻折而成),可得解法3.

解法3:如图4,以BC为边在BC下方作等边三角形BCD,连接ID,可得B,D,C,I四点共圆.所以∠DIC= ∠DBC= ∠A= 60°.因为∠DCI= ∠ABC= 80°,CD=BC,所以△IDC≌△ACB.所以CI=AB.

图4

分别将点A与点C、点B与点I对应,在IC下方构造三角形与△ABC全等,可得解法4.

解法4:如图5,分别过点C和点I作直线IB,AB的平行线,交于点D,ID与BC交于点M,可得∠DIC=∠ABC,∠DCI= ∠A,ID=BC.所以△IDC≌△BCA.所以IC=AB.

图5

同理,可以以AB为边构造三角形与△IBC全等.

分别将点A与点I、点B与点C对应,在AB左侧构造三角形与△IBC全等,可得解法5.

解法5:如图6,以点B为顶点在△ABC外作∠ABD=20°,交CA的延长线于点D,可得∠BCI=∠ABD,∠IBC=∠D,BC=BD.所以△ICB≌△ABD.所以IC=AB.

图6

分别将点A与点I、点B与点C对应,在AB的右侧构造三角形与△IBC全等,可得解法6.

解法6:如图7,作∠ABI的平分线交△ABC的外接圆于点D,连接CD,AD,可证得△BCD是等边三角形.所以BC=BD.又因为∠IBC= ∠ADB,∠ICB=∠ABD,所以△ICB≌△ABD.所以IC=AB.

图7

根据∠A=60°,∠BIC=120°,联想到∠BIC的外角与∠A相等,考虑到要证明IC=AB,故作垂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可得解法7.

解法7:如图8,过点B作BF⊥AC于点F,过点C作CE⊥BI,交BI的延长线于点E,可以证得△CBE≌△BCF.所以CE=BF.因为∠CIE= ∠A= 60°,所以△ICE≌△ABF.所以IC=AB.

图8

联想3:利用60°角构造等边三角形,转化线段证明全等.

在要证明的相等线段所在的三角形不全等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先等量代换,再证明三角形全等.由60°角联想到等边三角形,从而转化线段.由∠A=60°及∠BIC的邻补角等于60°,可得解法8和解法9.

解法8(转化AB):如图9,在AC上截取AD=AB,连接BD,则△ABD是等边三角形.所以∠BIC=∠BDC=120°,∠ICB=∠DBC.又因为BC=CB,所以△ICB≌△DBC.所以IC=BD.所以IC=AB.

图9

解法9(转化IC):如图10,延长BI到点D,使ID=IC,连接CD,则可得△ICD是等边三角形.所以∠D=60°,∠BCD=80°.所以∠D=∠A,∠BCD=∠ABC.又因为BC=CB,所以△DBC≌△ACB.所以DC=AB.所以IC=AB.

图10

联想4:平移汇聚转化.

由于AB,IC,∠A,∠BIC的位置比较分散,联想到通过几何变换可以使分散的线段、角集中,故考虑利用平移将线段AB,IC汇聚到一起,可得解法10.

解法10:如图11,分别过点B,C作AC,AB的平行线交于点D,则四边形ABDC为平行四边形.在BD上截取BE=BI,连接CE.可证得△EBC≌△IBC.所以EC=IC,∠BEC= ∠BIC= 120°.所以∠DEC= 60°.又因为∠D=∠A=60°,所以△CDE是等边三角形.所以CD=EC=AB.所以IC=AB.

图11

上面的证法是联想角的轴对称性,也可以联想角平分线的性质.如图12,过点C分别作BD,BI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E,F,证明过程略.

图12

解法10 中,将∠A与∠BIC汇聚到一个四边形中后,因为∠BIC+∠D=180°,所以联想到B,D,C,I四点共圆,也可以证明.证明过程略.

联想5:圆中的等量关系.

我们知道在同圆或等圆中,弧、弦、圆周角、圆心角中的一组量相等,其余对应的量也相等.尽管看似转化跨度较大,但注意到∠IBC= ∠ACB,若作△ABC的外接圆,则可联想到“在同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弦相等”,所以不妨探索一下.

解法11:如图13,作△ABC的外接圆,延长BI交圆于点D,连接CD,可证得△CDI是等边三角形,得CD=IC.因为∠DBC=∠ACB=40°,所以CD=AB.所以IC=AB.

图13

上述5 种联想的方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条件、结论间的联想,如联想1和联想4都是为了充分沟通条件与结论;二是对解题方法的联想,如联想2中的全等三角形的构造是以一个三角形为基础,结合图形位置进行变换,联想3是先转化再证全等,联想5是由直线型问题转向曲线型问题,更能体现思维的广阔性.这些都体现了广泛联想的信息源.对不同信息源的联想,衍生出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三、几点思考

1.问题的本质

在讲授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我们知道“有两边及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在这两个三角形不全等的情况下,两个三角形中另一组相等的边所对的角互补.其逆命题是:(1)在两个三角形中,若有一组角相等,有一组边相等且其对角互补,则相等的角所对的边相等;(2)在两个三角形中,若有一组边及其对角相等,有一组边的对角互补,则互补的这对角所对的边相等.这两个命题均是真命题.如图14,我们将图1 分解,则可以看作是上述逆命题的具体化.这说明原题的很多解法是由两个三角形的特殊位置得来的.

图14

溯源问题,基于联想,是对类似问题的联想.对问题中图形的抽象,是抽象能力和空间观念的体现,是数学眼光的主要表现之一;探讨问题,是推理意识或推理能力的体现,是数学思维的主要表现之一;表达问题,归于常见模型,是模型观念的体现,是数学语言的主要表现之一.这些均是数学课程要培养的数学核心素养.

2.联想的实现

联想是以观察为基础,根据研究的对象或问题的特点,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想象的思维方法.联想是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想象,是由当前感知或思考的事物,想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此想起其他事物的心理活动.数学问题通常涉及数、式、图形等,解决数学问题需要以“四基”为工具.那么,如何实现广泛联想,以储备丰富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呢?掌握数与式的结构、基本图形的特征等是必要的前提.题目中要求证明线段相等,那么如何证明线段相等呢?由此展开联想,联想的网能张多大,取决于学生对证明线段相等方法的积累有多少.由60°角可以得到哪些结论?哪些图形与60°角相关?由两角互补又能想到什么?四点共圆呢?学生若能养成解决问题后反思的习惯,反思条件、解法、结论、解题过程等,则会增加对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从而在联想、发散、聚合的循环中不断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

3.多解的意义

解决问题从观察开始,由对问题中触发思维联想点的不同思考,就会产生不同的解法.一题多解,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还能更多、更广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能促进学生养成解题后进行反思回顾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能使学生的解题从表层走向深入,从零散走向系统,为解题教学提供新的角度.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提升高阶思维,对数学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理解数学本质,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教师要积极鼓励并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学生只有意识到了一道题是可以有多种解法的,就会自然而然地对一题多解产生兴趣,从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联想既是数学解题的一种习惯、一种策略、一种方法,也是有效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策略、一种载体、一种手段.数学解题教学应该通过加强联想教学,促进学生品性、心智、知识与技能的协调发展.广泛联想能促进一题多解,反过来,一题多解又能增加联想的思路.

猜你喜欢

过点线段结论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画出线段图来比较
立体几何中的一个有用结论
一个圆锥曲线性质的推广
怎样画线段图
我们一起数线段
数线段
结论
数学(二)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