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危的女儿 无助的母亲
2024-04-18范志伟
范志伟
2号抢救病床的女患者今年38岁。
她是被急救车送来的,来时戴着呼吸面罩,意识已经模糊。随救护车一起来的是她母亲。老人家刚见到我就讲了患者的病情:“医生,我女儿在5天前开始发热,晚上经常咳嗽,到了今儿早一直叫不醒她。还有,她在10年前得了糖尿病。”
这位母亲满头白发,背有些弯,讲话速度缓慢但流利,听起来不像是第一次向医生描述患者病情。
患者当时体温38℃,末梢血糖也已高达31mmol/L,我在听诊后发现其双肺存在明显的细湿啰音。最令人担心的是,她仅有78%的指脉氧和78/45mmHg的血壓。几个简单的数字却意味着患者有生命危险。
我想确认患者是否还有其他重要的家人,比如父亲、丈夫、兄弟等,向患者母亲问:“其他家属呢?就只有您一个人吗?”
“家里就我们俩了,她爸爸走了好几年了。”可能是我的问题触及了这位母亲与患者相依为命几十年的辛酸,老人家一边讲话一边落下眼泪。
带着老人家的嘱托,我立即返回抢救室。患者在此时突发心跳呼吸骤停,我立即进行插管、胸外按压,也在心里对她说:“来点反应吧,哪怕是室颤也好,为了你妈妈,给点反应吧!”
原来,患者在20多年前被发现患有精神分裂,10年前又确诊了2型糖尿病,需要长期口服治疗药物。高中毕业后,患者受病情影响长期在家,最近几年更是足不出户。
虽然患者得的不是不治之症,但有严重的肺部感染和呼吸衰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肾功能不全等症状,这些都是不能忽视的问题。我告诉患者母亲:“她现在的情况很不好,您要做好心理准备。”对方连连点头:“我知道,我知道……您要尽量为她做治疗呀。”
回到抢救室后,我为患者做了完善检查和抢救治疗,幸好她的生命体征稳定下来,神志也恢复了。但这只是暂时的。因为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这些病症并不能在短时间内纠正。
见患者情况有所好转,我又出来和她母亲介绍后续治疗问题。结果,就在我离开急诊抢救室的几分钟时间里,这位患者用仅有的气力拒绝配合就医,不肯让护工阿姨测血糖,还要撤掉胸前用来监测生命体征的电极片。护工阿姨见状,只好向我求助。
我刚靠近抢救床,患者就说:“医生,我不想再治了,让我回家吧!”看来,她想放弃治疗。但她目前的状况无法支撑到回家,好不容易气喘吁吁地讲完一句话,经皮指脉氧饱和度也从94%下降到了85%。
为了安慰她的情绪,我劝道:“你的病不是绝症,只要好好配合治疗,过几天就能回家。你母亲还在病房外等着呢,她那么不容易,你也要为她的身体想想呀。”听我提起母亲,患者激动的情绪平复了一些。
见她有配合的想法,我又再次找到患者母亲,拿出病危通知单,为其介绍患者的情况,请其签字。老人家一边哆嗦地签字,一边对我说:“我知道这次不是简单的感冒发热,我早就感觉到了。”的确,让一位年迈的母亲接受孩子随时会失去生命的事实,过于残忍。
“目前来看,她的肺部感染太严重,呼吸衰竭,气上不来,痰也吸不出来,需要做气管插管,上呼吸机治疗。不然的话,病情会复发且加重,甚至连心跳呼吸都没有了。”我努力用通俗易懂的话为她解释,避免刺激她的情绪,又要让她接受现实情况。
老人也很清楚,自己的选择何其重要,对我说:“救吧,她太痛苦了。不救吧,我太痛苦了……”
她的那句话,让我一时之间无法回答。无论抢救与否,对她们母女来说都是痛苦的。但我作为一名医生,必须要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
我说:“如果只是为了维持心跳和呼吸,不治也罢。她现在的情况万分危重,但也不是一点希望都没有,更没有到脱机拔管、气管切开的地步。我觉得该插管还是要插管。”毕竟患者还很年轻,又是老人唯一在世的亲人,在我能力范围之内,总该是要去拼一把。
老人家把病危通知书递给我后说:“小伙子,交给你了!”我知道她交给我的不仅是一份病危通知书,更是对女儿的希望。
带着老人家的嘱托,我立即返回抢救室。患者在此时突发心跳呼吸骤停,我立即进行插管、胸外按压,也在心里对她说:“来点反应吧,哪怕是室颤也好,为了你妈妈,给点反应吧!”
在心肺复苏6分钟后,患者终于恢复自主呼吸和心率。我连忙安排护士送患者去重症监护病房,那位母亲也去缴费了,很快消失在人群中。
一个月后,一位老人到急诊室找我。
起初,我没有认出来,直到对方先开口说话:“谢谢你当时抢救了我女儿,现在她出院了,一切都还好。”我才想起来,是那位年轻糖尿病患者的母亲。原来,老人家是特地到急诊室向我表达谢意的。
得知患者出院回家的消息,我也很开心,自己的工作再一次挽回了一位患者的生命,也延续了一个家庭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