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痛药物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效果与经济学评价
2024-04-17杨庆蕊刘曦王聪蒋攀峰张其川
杨庆蕊,刘曦,王聪,蒋攀峰,张其川
(新乡市中心医院 a.药学部;b.骨科二;c.骨科三,河南 新乡 453000)
膝关节置换术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终末期骨关节炎,其是通过切除患病膝关节表面软骨、半月板及前后交叉韧带后使用人工关节来替代,以达到解除膝关节疼痛、纠正关节畸形、改善其功能的目的[1]。但术后疼痛可能会使患者产生负面情绪,抗拒功能锻炼,影响膝关节功能恢复[2]。因此,术后如何减轻疼痛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氟比洛芬酯、帕瑞昔布、酮咯酸氨丁三醇为临床常用镇痛药物,它们的止痛效果和药物经济性无系统性研究结论。因此,本研究选取180例行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比较镇痛效果及医疗成本。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医院接受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术后接受氟比洛芬酯镇痛)、B组(术后接受帕瑞昔布镇痛)及C组(术后接受酮咯酸氨丁三醇镇痛),各60例。180例患者手术方式一致。纳入标准:初次单侧膝关节置换;认知功能正常,医嘱依从性良好;年龄<75岁;对本次所使用的药物无过敏和禁忌证。排除标准:患有影响药物使用的心脑血管疾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存在影响药物使用的消化道疾病;有精神疾患或者医嘱依从性差。
1.2 方法
A组术后接受氟比洛芬酯镇痛,剂量50 mg,每日2次,静脉注射,持续用药3 d后,每次口服塞来昔布200 mg。B组术后接受帕瑞昔布镇痛,剂量40 mg,静脉注射,3 d后改为口服塞来昔布每次200 mg,每日2次。C组术后接受酮咯酸氨丁三醇镇痛,年龄≥65岁者剂量为15 mg,每日2次,静脉注射;年龄<65岁者剂量为30 mg,每日2次,静脉注射;3 d后改为塞来昔布口服每次200 mg。
1.3 观察指标
(1)镇痛效果。满意:静息状态下基本无痛,不影响患者夜间睡眠。一般:活动时疼痛可耐受,不影响关节功能康复。不满意:未达到上述标准[3]。(2)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pain scale,VAS):于术后12 h(T1)、24 h(T2)、48 h(T3)、72 h(T4)采用VAS观察两组患者静息、咳嗽状态下的疼痛程度,该量表分值0~10分,得分越高表示疼痛越重[4]。(3)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术后首次下床时间、48 h内PCIA按压次数。(4)膝关节活动度:于术前(T0)、T1、T2、T3、T4、出院时(T5)时点采用关节角度尺测量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5]。(5)医疗成本:住院时间、住院费用、镇痛医疗成本。(6)不良反应:用药期间有无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瘙痒等。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基线资料
3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基线资料比较
2.2 镇痛效果
C组镇痛总满意度高于A组和B组(P<0.05)。见表2。
表2 3组镇痛效果比较[n(%)]
2.3 VAS评分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3组静息、咳嗽状态下VAS评分时间、组间及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1、T2、T3、T4时点,C组的静息、咳嗽状态下VAS评分分别低于A组和B组(P<0.05)。见表3。
表3 3组VAS评分比较分)
2.4 术后首次下床时间、48 h内PCIA按压次数
C组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48 h内PCIA按压次数均低于A组和B组(P<0.05)。见表4。
表4 3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48 h内PCIA 按压次数比较
2.5 膝关节活动度
3组膝关节活动度时间、组间及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0、T1、T2、T3、T4、T5时点,C组的膝关节活动度高于A组和B组(P<0.05)。见表5。
表5 3组膝关节活动度比较
2.6 医疗成本
C组的住院时间均短于A组和B组(P<0.05);B组和C组的住院费用、镇痛医疗成本均低于A组(P<0.05);B组的住院费用、镇痛医疗成本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3组医疗成本比较
2.7 不良反应
3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7。
表7 3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膝关节置换术后带来的剧烈疼痛会对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也可能增加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风险。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从2002年开始疼痛已被纳入第5大生命体征。而术后疼痛不仅会在短期内给患者带来巨大心理压力,如恐惧早期功能锻炼,造成早期功能训练障碍,远期则可能影响膝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及置换后人工关节的使用寿命。因此提高对术后疼痛的重视程度显得十分重要,也一直是临床医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氟比洛芬酯是一种非甾体类靶向镇痛药,因能减轻手术创伤所引起的痛觉过敏症状,且起效较快,持续时间较长而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术后镇痛中[6]。针对其药理作用分析,发现该药物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2表达来减少前列腺素合成而减轻疼痛。帕瑞昔布是一种选择性环氧化酶-2抑制剂,其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2生成而减少前列腺素释放,发挥镇痛、抗炎及抗风湿效果[7-8]。针对帕瑞昔布药理作用分析,发现因其具有高选择性,减少了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恶心、呕吐占比低于A组,进一步证实了上述说法的可靠性。酮咯酸氨丁三醇作用机制与上述两种镇痛药物较为相似,也是通过减少前列腺素合成,起到镇痛和提高患者痛阈的作用[9-10]。并因其镇痛效果显著、作用持久而广泛用于手术后镇痛,但也存在禁忌证,即患者近期出现消化性溃疡或胃肠道出血等情况需禁止使用,可能是因该药物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出血风险。另外也因其会增加出血风险,禁止术前预防性使用或术中使用[11-12]。
基于对上述3种镇痛药物的分析,本文发现酮咯酸氨丁三醇的镇痛效果更为理想。研究结果显示,C组T1、T2、T3、T4时点的静息、咳嗽状态下VAS评分均低于A组和B组,且镇痛总满意度高于A组和B组。针对其原因分析,可能与酮咯酸氨丁三醇能直接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内前列腺素合成有关,通过减少炎症介质释放来缓解患者疼痛程度[13-14]。加之酮咯酸氨丁三醇可选择性聚集在疼痛部位,通过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增强镇痛效果[15]。本研究还发现,C组术后膝关节活动度较A组和B组改善明显,且术后首次下床时间、48 h内PCIA按压次数均低于A组及B组,这可能与酮咯酸氨丁三醇镇痛作用更强有关,通过减轻疼痛带来的恐惧情绪,提高患者早期锻炼的积极性,并通过早期下床活动,改善膝关节活动度,且该药物安全性高,无严重不良反应[16-17]。而从药物经济学角度分析,发现B组的镇痛医疗成本及住院费用相对低于A组,但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本文更推荐术后镇痛采用酮咯酸氨丁三醇,能在控制医疗成本的前提下发挥显著镇痛效果,减轻患者痛苦。
4 结论
酮咯酸氨丁三醇镇痛用于膝关节置换术后有利于减轻患者疼痛和缩短首次下床时间,且能减少药物治疗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