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业务再造理论为基础的院内急救护理流程在急腹症患者中的应用
2024-04-17吴小品邹丽君陈倩
吴小品,邹丽君,陈倩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急诊医学科,河南 郑州 450052)
急腹症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急发腹痛,该病类型多、起病急骤、变化多、进展快、病情复杂[1]。而急腹症为急诊科常见误诊疾病类型,若无法及时治疗极易出现疼痛加剧或其他并发症,影响预后[2]。因此快速、准确诊断为急诊治疗的关键,也是判断治疗是否恰当的重要因素,临床中应尽可能保障急腹症急诊分诊评估工作的准确性,改善急救效率,进而改善患者预后[3]。目前国内外脑卒中、心肌梗死等疾病均已经形成了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和标准救治时间,而急腹症的院内急救环节尚未形成标准化流程和标准时间[4]。因此本研究中对急腹症院内急救流程进行再造,构建专职护士引导的以业务再造理论为基础的院内急救护理流程干预模式,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以期能为今后临床干预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前瞻性分析法,将2021年6月至2022年 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0例急腹症患者纳入对照组,将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0例急腹症患者纳入观察组。对照组中男、女为26、34例,年龄为19~74(43.71±5.96)岁,妇科、外科、内科为14、20、26例。观察组中男、女为29、31例,年龄为18~75(44.08±5.43)岁,妇科、外科、内科为16、21、23例。比较上述各项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02112002)。
1.2 纳入标准
(1)急发性腹痛入院;(2)年龄超过18周岁;(3)入院时意识清晰可进行交流;(4)已经签署本研究知情书。
1.3 排除标准
(1)全身免疫性疾病急性进展;(2)急性器官功能衰竭;(3)沟通能力障碍;(4)合并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而无法完成本研究。
1.4 干预方法
1.4.1对照组
常规急救护理干预。患者入院后由预检护士进行病情评估和分诊,依据患者情况通知相应诊室医生接诊,将患者移送入抢救室,通知家属办理入院手续,完成入院查体开具医嘱,抢救室护士遵医嘱完成抢救工作,并遵医嘱进行超声或CT检查,完成检查后送回急诊病房,等待治疗。
1.4.2观察组
构建并给予以业务再造理论为基础的院内急救护理干预。(1)构建。①现状调查。组建研究小组,成员包括1名医疗分管院长,1名护理部主任,1名急诊科护士长,1名急诊科组织医生,1名信息科部门管理者,5名急诊科护士。组内成员采用现场追踪法进行现状调查,通过循证方法行文献研究,对国内外急腹症患者院内救治现状进行回顾,总结急腹症院内救治的标准流程。②流程再造。医务科组建急腹症救治快速反应小组和质量改进小组,成员由急诊科、影像科、检验科、总务科等人员组成。通过现状调查,对目前急腹症急救流程现存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采用目的抽样法,选择院内救治团队中医疗、护理、影像科、检验科、信息科和后勤科的一线工作人员,通过半结构式访谈了解一线人员对急腹症院内急救现状的建议。③访谈主题。a.结合自身在急腹症院内急救链上所处的位置,谈谈现存急救流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b.急腹症院内急救过程中护士工作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c.专职护士监管急腹症团队成员就位率是否有效可行;d.急腹症院内急救中专职护士的角色是什么?应具备什么能力?研究小组进行20例再造流程预试验,发现干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院内专家会议不断修订和改进,确定再造急救急腹症院内急救护理流程终稿,上报医务科审批。(3)质量控制。研究开始前各成员已经完成急腹症院内急救相关知识和技能学习,并全员通过考核。(4)实施干预。①预检台护士接诊到自行或120入院急腹症患者后,采集生命体征,呼叫急诊医生,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并提前呼叫影像科人员。②快速反应小组成员3 min内抵达预检台,由专职护士指导工勤人员协助家属完成挂号等手续。为患者佩戴腕带,并将信息录入电脑。③专职护士督促诊室医生10 min内开具检查申请单,开放静脉通路,抽取静脉血并经绿色通道送至检验科。若患者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高热、感染、休克等并发症则立即启动急腹症规范化救治流程,配合医生完成救治。专职护士做好时间节点管理,并完善问诊结果和时间管理表。④准备好急救箱和转运床,协助急诊医生和工勤人员将患者转运至影像科,并在转运途中对家属进行简单的健康教育,普及相关知识,提高家属配合度,促进其快速决策。⑤协同转运患者与手术室或病房护士交接。
1.5 观察指标
(1)急救质量: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急诊科观察时间(急诊室内留观时间)、分诊时间(收集、分析资料并登记入册时间)、接诊-确诊时间(对应科室接诊并确诊的时间)、接诊-治疗时间(确诊后至开始治疗时间),计算分诊失误率(分诊错误例数/总分诊例数×100%)和抢救成功率(7 d内痊愈例数/总分诊例数×100%)。(2)并发症: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高热、感染、休克的发生率。(3)疼痛评分:于患者抢救成功病情稳定后,使用视觉模拟疼痛(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5]评估,以数字0~10分别表示“无痛”~“无法忍受的疼痛”,患者依据自身感受选取相应数字表示疼痛程度,数字越大提示疼痛感越强。(4)负性情绪:于患者抢救成功病情稳定后,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6]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7]评估,各量表均包含20个条目,使用4级评分评估,将最终总分乘以1.25转换为标准百分制,评分越高提示负性情绪越重。(5)满意率:于患者抢救成功病情稳定后使用医院自制满意率调查表评估,内容包括抢救效率、救护技术、抢救效果、服务意识、沟通协调,总分100分,分数≥85分为满意,分数≥60分且<85分为一般,分数<60分为不满意。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软件包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组间比较为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为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急救质量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急诊科观察时间、分诊时间、接诊-确诊时间、接诊-治疗时间均缩短(P<0.05),观察组患者的分诊失误率降低(P<0.05),抢救成功率升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急救质量比较
2.2 并发症情况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高热、感染、休克的总发生率降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n(%)]
2.3 疼痛和负性情绪评分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VAS、SAS、SDS评分均降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疼痛和负性情绪评分比较分)
2.4 满意率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率升高(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满意率比较[n(%)]
3 讨论
急腹症作为常见急性综合征,涉及外科、内科、儿科、妇科等多个科室,涵盖多种疾病,患者入院后若无法及时、准确进行病情诊断,极易出现病情恶化,延误治疗时机[8]。而急诊科作为医院内相对特殊部门,工作强度相对较高,且压力大,患者轮转较快,加之急腹症患者数量也相对较多,为急诊科急腹症护理工作带来巨大挑战[9]。目前临床中将“一站式”护理救治模式用于支气管扩张、大咯血等疾病治疗中,并在急诊科、影像科等科室之间开启绿色通道,缩短了患者的急救时间[10]。但不同部门护士之间有不同急救分工和工作职责,不明确的分工极易出现流程延误,影响救治效果[11]。本研究中对急腹症患者院内救治流程再造,构建了由急救专职护士引导的急腹症院内急救护理流程,并在专职护士的引导下,对预转和转运两个重要环节进行有效干预,改善了院内救治成员的就位率,改善了急救效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急诊科观察时间、分诊时间、接诊-确诊时间、接诊-治疗时间均缩短,观察组患者的分诊失误率降低,抢救成功率升高,观察组患者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高热、感染、休克的总发生率降低。急腹症患者的救治涉及多个学科,患者的救治过程需要经专科评估、影像检查、转运治疗等多个环节,为了避免各个环节消耗过多时间,提高院内救治效率,对急救护士的就位率和配合度提出了较高要求[12]。既往有研究指出,组建急救抢救质量监控管理小组能够确保持续质量改进,同时以医疗分管领导牵头,将急诊科、影像科、护理部、检验科、信息科等多学科联系一起,形成团队协作,并由护理部和医务科进行督导,对临床干预流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会议讨论,确保了急腹症患者急救流程中的无缝衔接,提升了急救效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13-14]。考虑急腹症患者起病急骤,护士早期发现、及时报告、规范处理,尽早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因此护士的快速评估作用不可替代,而传统急救流程中护士的责任分工尚不明确,常导致救治延迟[15-16]。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干预中设置专职护士,专职护士为流程第一反应人,通过诊室医生到场诊断促使了预诊实施,由急腹症专职护士呼叫工勤人员协助挂号,节约了家属排队挂号时间,缩短了医生接诊后开具医嘱时间和治疗时间[17]。同时考虑影像学检查为急腹症患者快速诊断的有效参考指标,观察组患者干预中由专职护士通过提前预警影像科,开启救治绿色通道,确保患者到达影像科后立即进行检查,并在转运期间对患者家属进行简单健康教育,避免了决策延迟,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及家属的负性情绪[18],因此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VAS、SAS、SDS评分均降低,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率升高。
4 结论
急腹症患者经以业务再造理论为基础的院内急救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急救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疼痛和负性情绪,提高患者满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