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延绥镇清平堡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

2024-04-17冯悦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4期
关键词:区域发展长城保护

冯悦

摘 要:长城营堡是长城军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保护长城文化的完整性与真实性有着重要作用。清平堡是明长城延绥镇三十六营堡之一,其考古发掘成果是近年来长城考古重要收获。考古发现为研究明代军事防御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随着清平堡遗址考古进程的逐步推进,新发现、新成果不断涌现,关于清平堡遗址保护与利用问题亟需解决。文章在介绍清平堡遗址的基本概况、分析遗址的价值及保护与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研究探讨清平堡遗址保护与利用工作,为长城营堡的保护利用提供思路、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清平堡遗址;长城;保护;利用;区域发展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4.013

0 前言

明清时期,在中国北方形成了由长城、烽隧、营堡构成的军事防御体系。榆林地区的明长城属于明代九边重镇之一的延绥镇。延绥镇共有三十六座长城营堡,承载着民族文化交流、文化融合的历史脉络,成为展现历史变迁与文化交融的重要载体。但是由于年代久远,且长期遭受自然环境侵蚀和人为破坏,营堡保存现状堪忧。同时,大多数营堡位于经济落后的乡村地区,营堡的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矛盾,在遗产保护与利用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

清平堡作为明长城延绥镇三十六营堡之一,2020年开始的考古发掘,使得清平堡遗址获得了新的关注,为研究明代军事防御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2022年被公布为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文章在对遗址概况进行介绍及对遗址价值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遗址现存的保护与利用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保护与利用策略。

1 清平堡遗址概况

1.1 遗址概况

清平堡是明长城延绥镇三十六营堡之一,为延绥中路营堡最西者,位于靖边县高家沟镇南门沟村西的山塬上。北距威武堡20千米,西距龙州堡和长城“大边”10.5千米。明成化四年(1468),巡抚王锐筑清平堡。堡城建在山原上,周围临沟,堡城城墙为夯土筑成。《延绥镇志》记载:“城周围三里八十四步,樓铺一十三座。”隆庆六年(1572)加高城垣二丈七尺,万历六年(1578)砖砌城垣。堡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南各开一门,堡城南北长约600米,东西宽约300米,城周大约1793米,占地面积约180000平方米。

清康熙帝平定准噶尔后逐渐荒废,风沙堆压,形制格局保存相对完好。现存城墙高7~10米不等,夯土层厚7~12厘米,大部分城垣多被黄沙淹没,存西墙南段、南墙西段和两个墩台遗迹。清平堡是历史上重要的军事要塞,它的营建历程、居民活动、商贸互市,表现了塞北居民的戍边文化以及长城南北之间的社会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

1.2 考古发掘

2020年4月末,靖边县杨桥畔村村民在清平堡内挖沙取土时,在两条取土沟内发现有砖墙、泥塑造像、铁香炉、青花瓷片、砖瓦等遗迹遗物。2020年5月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展开对清平堡的考古发掘工作,如图1所示。

目前已经在清平堡城垣内发现有大量建筑遗迹。包括城隍庙建筑、中心楼、民居院落、城防设施等。清平堡内整体布局结构初步明晰,展示了明代长城军事营堡的历史文化信息,如图2~图4所示。

1.3 价值综述

清平堡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是长城军事系统的重要载体和实物见证。考古发掘展示了清平堡的布局与构筑方式,宗教建筑与民居院落展示了一定时期的历史文化,城墙与瓮城遗址展示出防御功能方面的历史信息①。城隍庙的考古发掘,是长城营堡社会文化重要实物资料,出土的鎏金铜器等文物被博物馆收藏。通过这些遗迹遗物反映出清平堡内的宗教信仰、戍边生活、生产方式等,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历史证据,也是研究陕北地区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

清平堡遗址作为长城考古代表性文化遗产之一,是长城文化展现的重要考古补充。作为明长城延绥镇三十六营堡之一,它的考古发现,丰富了延绥镇三十六营堡的历史文化信息,不仅有助于增强各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文化自觉性与中华民族凝聚力,更能够丰富长城文化精神内涵,让更多的人了解长城文化,体会长城文化精神。同时清平堡遗址也是靖边县对外宣传的文化名片,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2 清平堡遗址保护利用现状

2.1 遗址本体破坏

清平堡遗址处在毛乌素沙漠范围内,营堡基本被流沙掩盖,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行为的影响,导致遗址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①植被破坏。由于清平堡遗址长久被掩埋,遗址所在区密布灌木、乔木类植物等植被根系较深,这对城墙遗址造成结构性破坏②。

②风化侵蚀。清平堡城墙遗址外包砖早已脱落,内部为黄土夯筑而成。由于清平堡位于毛乌素沙漠区,暴露的垣体长年遭受夹沙风的风蚀,导致遗址墙体脱落、剥离,影响遗址的稳定性③。

③人为影响。附近居民取走城墙材料用于在别处建桥,在遗址区内挖沙取土和丢弃垃圾,以及放养牲畜。这些行为对遗址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同时,静态的长城遗址保护模式阻碍了清平堡遗址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村民利益受损,遗址保护意识比较淡薄。

2.2 对清平堡遗址进行初步保护

2020年,靖边县政府配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发掘工作,投入专项资金,在清平堡遗址内修建考古保护大棚,在遗址周围安装围栏网,这对保护遗址与文物安全起到了一定作用;聘请杨桥畔村3名村民负责对清平堡遗址开展安全保护与巡查工作。

2.3 对清平堡遗址发掘工作进行宣传

自清平堡遗址考古发掘以来,中央和地区多家单位前往实地采访。如2021年《探索·发现》节目组对清平堡遗址进行拍摄,并制作成纪录片向大众宣传科普;陕西电视台制作《长城边塞》纪录片向大家展示清平堡遗址考古发掘成果。这些宣传为促进遗址的保护与利用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增强了公众的保护意识。

靖边县有关部门虽然对清平堡遗址开展了一些保护与利用工作,但总体上还停留在初始阶段。由于清平堡遗址处于考古发掘期,许多相关的保护与利用工作还来不及开展。目前存在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有:遗址的本体破坏;未制订遗址的保护和利用规划;遗址保护重视不够;缺乏遗址文化展示;等。

3 遗址保护与利用策略

结合清平堡实际情况,可采取如下措施加强对营堡的保护与利用。

3.1 用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工作

为了更好地对清平堡遗址进行保护与利用,应编制清平堡遗址保护专项规划。在规划中确定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近中远期目标和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等④。明确清平堡遗址保护利用与管理的具体措施,推进有关清平堡遗址的“多规合一”,将遗址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城乡建设、区域协同发展等规划相衔接,协调遗址整体空间中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⑤,对遗址及其整体环境实施保护和管理,实现对遗址空间资源的协调管理。

3.2 堅持遗址的原真性保护

针对遗址破坏问题,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下,尽量减少对遗址本体的干预,坚持遗址原真性保护,保持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①针对遗址残存城墙的植被破坏,应清除根系较深植物,保护城墙夯土。根系较浅的草本植物对遗址有保护作用,不仅营造出一个绿色屏障,还增加了城墙遗址的观赏性,因此可保留草本植物⑥。

②针对遗址风化侵蚀,应做好遗址的日常保养,确保残存墙体处在稳定状态。

③针对人为破坏,应编制保护专项规划和建立相关规章制度,禁止在遗址保护区及建设控制地带进行挖沙取土、家畜放养等活动。

④针对遗址考古发掘区,考古发掘工作要坚持科学、规范、精细化的发掘理念,严格遵守《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工作人员尽可能地减少对文物的处理工序,保护文物的原始状态⑦。遗址考古发掘区可以建立保护大棚来保护遗迹遗物。同时,遗址区的安全保障也十分重要,应该加强监管,确保遗迹遗物的安全。

3.3 推动开展清平堡考古发掘工作

清平堡遗址被黄沙掩埋多年。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开展,清平堡重见天日,逐渐进入公众视野。清平堡作为明代延绥镇长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碰撞交融,是展现长城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因此开展清平堡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开展考古发掘工作,有助于更加深入了解明代营堡的构筑格局,对于了解清平堡历史文化、长城文化以及各民族交流融合意义重大。同时对研究延绥镇其他营堡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如在清平堡城隍庙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泥塑造像的衣貌形制,具有蒙古民族的风格,可以看出明清时期长城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状况。这些历史文化信息都是通过考古发掘获得的,所以推进清平堡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有利于加强清平堡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有助于增强靖边文化实力,为靖边县建设成文化强县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3.4 合理推进遗址的展示利用

3.4.1 考古发掘区展示

对于考古发掘区的展示,要以尊重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为前提。清平堡遗址目前的主要发掘区为城隍庙、中心楼、民居建筑及南门瓮城。在对遗址进行充分保护的前提下,可以设置考古互动体验区,展现清平堡遗址考古发掘成果。通过专业工作人员讲解,游客参与感得到满足的同时,还可以更好地了解考古工作以及遗迹遗物传达的历史文化信息。同时以多媒体展示为辅助,便于人们了解遗址空间格局,以及营堡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3.4.2 营堡城墙遗址展示

作为军镇营堡遗址,城墙是遗址重要的组成部分。清平堡大部分城墙遗址已无地上遗存,仅存部分夯土城墙,墙体在外观上呈现连续性缺失、墙体外包砖消失的特点。对于城墙遗址的活化利用,可采用露天原状方式进行展示,展示城墙现存状态,可以让人们更好地感受遗址的历史变化。在不破坏遗址的前提下,通过铺设碎石、设立围栏、展示牌等方式展示出城墙范围与营堡布局结构⑧。

3.5 将清平堡遗址保护利用与长城文化结合

清平堡作为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部分,应与长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有助于更完整地展现长城精神,促进清平堡的保护与发展。2020年,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文物局将靖边县龙州堡至镇靖堡明长城风景道、镇靖堡至龙州堡长城保护修缮项目列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国家层面重点项目。清平堡遗址的考古发掘,丰富了长城考古资料,为研究延绥镇营堡的历史、文化、布局等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有利于进一步整合长城沿线文化遗产资源,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深入挖掘、提炼清平堡遗址所展现的长城文化特色与精神内涵,有助于把清平堡遗址与长城文化更好地结合起来,将遗址建设成为以长城主题观光、体验、休闲、研学为核心的长城沿线文化旅游品牌,向人民群众分享更多的文物保护成果及传承、弘扬长城精神。

4 结语

明长城延绥镇三十六营堡存在诸多方面的特殊性,现存状况复杂,甚至许多营堡早已荒废,一些营堡的相关保护利用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文章以清平堡遗址为例,在遗址概况分析、价值阐释、考古发掘、现存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遗址保护与利用策略,为明长城延绥镇其他营堡的保护与利用工作提供思路与方法。由于清平堡遗址还处在考古发掘阶段,对其保护与利用方面有所制约,还需要持续进行研究探索。

注释

①李柯.榆林明长城波罗堡保护区划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②宋晋.史前石城遗址保护与利用策略研究:以内蒙古赤峰市三座店遗址为例[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3(1):62-70.

③樊东,黄光琦,杨海龙.预防性保护理念下的土遗址保护:以统万城遗址为例[J].中国文化遗产,2020(3):54-57.

④卢杰英.隆安娅怀洞遗址保护与利用探讨[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1(4):13-18.

⑤卢彦静,姚颖祺.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华建设,2023(5):79-80.

⑥王菲,孙满利,徐路,等.植物对土遗址的保护作用初探:以内蒙古东部地区土遗址为例[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3(1):6-14.

⑦李晓菲.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理念与现状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3(2):248-250.

⑧雍梦莹,白丹.夯土城墙遗址展示方法探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4):104-105.

猜你喜欢

区域发展长城保护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下)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上)
守护长城
沁源县区域发展方向研究
跳绳运动区域性发展策略研究
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问题研究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