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脚印
2024-04-17朱海明
朱海明
20世纪80年代,有一首叫《脚印》的歌,里面有一句歌词:“朋友啊想想看,道路该怎样走?洁白如雪的大地上,该怎样留下,留下脚印一串串?”我听着歌,托着下巴想了又想,我这个当年的新一辈,该留下什么样的脚印呢?
我记得高中语文课本上的《劝学篇》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句子,老师也常讲“滴水穿石,秘密在于持之以恒”的道理,更记住了雷锋“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工作态度和学习上的“钉子精神”。我常想,一个人如果做一样没一样,做这样想那样,还能成什么事呢?
那时,我在江苏省黄埭中学读高复班。每逢周六回家,娘都会为我准备一饭盒带去学校的咸菜和每周蒸饭用的六分钱。每天一分的蒸饭钱,我在口袋里都捏出了汗,望着街上一分钱一杯的酸梅汤,只能低着头快步走过。但和着《脚印》的歌声,在金钩映月的美丽校园中读着书时,我的内心是那样的富足。
当然,还有另一种力量像鞭子一样抽打着我。那就是十岁那年,我为了凑够八毛七分钱买一本长篇小说《连心锁》,到邻村河边每个垃圾堆里捡破布条、废瓶子的情形。当时,破布头三分钱一斤,废铁六分钱一斤,废黄铜一元五毛一斤,废紫铜两元一斤。每条河边都倒着很多垃圾,沿着河岸捡垃圾,一不小心踩到疏松的煤灰堆,就会跌到河里。但为了买书,我把捡垃圾当成攀登人生的阶梯。终于,积少成多,我拥有了《连心锁》《难忘的战斗》等四本图书。
在我的心里,永远占据一个位置的书是《中学生作文讲评》。这本由上海教育出版社1973年出版的课外书,是我读五年级时的语文老师推荐我们买的。书里汇集了上海中学生的优秀作文及讲评,价格为一毛三分钱,这在当时是个不小的数目,但平时连买酱油都抠得很的娘,很爽气地把一毛三分钱放到我手心里。
从此,我拥有了第一本作文辅导书。这本书伴随着奶奶织布的身影,伴随着鸡鸣和油灯,更伴随着雨的淅沥、雪的曼妙,一直定格在我的记忆里。
我父母一直巴望着子女能成才,每当讲起孩子读书的事,娘总会坚定、郑重地强调:“我一定要让大儿子读到高中毕业的!”她的自信和豪迈深深地鼓舞了我,我学习更加认真了。
1978年,我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后来进了村办农机厂。有一天,听人说了一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便一心想买一本《唐诗三百首》。每逢星期天,城里总有人到村上来钓鱼,与他们混熟后,我便委托其中一位高高瘦瘦的师傅帮我在城里书店看一下书的价格。一个星期后,师傅又来钓鱼了,他告诉我需要一元二毛钱。这笔钱对我来说是个大难题,我问他能不能用家里的鸡蛋、菜油还有大米折价给他,让他给我买。我的小算盘算得蛮精,每样拿一点,父母很难发现。就这样,再下一个星期天,渴望已久的《唐诗三百首》终于来到了我的怀里。
1981年10月,我报名参加了一年一度的征兵。十八岁时,我参军来到福建宁德三都海军部队,从新兵连分到老连队后,有一位写小说的老兵叫刘西林,看到我喜欢写写弄弄,特地选了几本书送给我,其中就有一本《中学生作文讲评》。这让我眼睛一亮,这曾是我人生阅读史上的第一本辅导书啊!至今,刘西林送我的这本书还静静地躺在我的书柜里。
在老连队,刘西林写小说出了名,但从来没有发表过,他为自己取了“鲁顺”的笔名,每当战友们在信件中发现有“鲁顺”的退稿信时,便会对刘西林哄笑一番。我知道文学创作的道路不好走,但刘西林是那样痴迷。领导也很支持他,专门腾出了一间仓库供他晚上写作。
入伍半年多的我,把部队的先进事迹写成报道投稿后获得发表,文章印成了铅字,顿时轰动了连队,领导也很高兴。战友们把我与刘西林相比,赞誉我,贬低刘西林。其实大家有所不知,我和刘西林走的完全是两条路。文学需要的功力,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沾沾自喜的我遇上刘西林,连先前新兵尊敬老兵的起码神情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也全然忘记了他当初赠书给我的热情,对他一副不屑一顾、满不在乎的样子。有一次晚上,我站一点钟左右的岗。不远的山坡下,仓库的灯光微亮着,我带着嘲弄的心思背着上了刺刀的半自动步枪轻手轻脚地透过窗玻璃窥着,只见刘西林正皱着眉奋笔疾书呢。我用小树条几次三番在窗户上戏弄一下后赶快躲掉,气得刘西林几次气呼呼开门出来,却找不见人影,而我却在小树林中捂住快要笑开的嘴巴。
久别军营凭梦到,瞥见此书愧意生。现在想来,真为自己当初做人的不成熟、不地道内疚啊!
1983年,部队新闻学习班的老前辈刘宝善老师在首期支队新闻学习班倡导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学、多读、多写、多走、多问、多思”的训诫让我明了,做人要知寻常、懂规矩、有敬畏。我既没有书香门第的熏陶和传承,也没有经历过名师的辅导和指点,仅靠一份热爱,成为部队新闻报道骨干,五次荣立三等功,被选送到北京《人民海军》报实习,还被作为福建基地当年唯一的骨干选送东海舰队破格提干班。
后来,我转业到苏州广播电视总台,虽然岗位多次变动,但读书始终是我工作生活的一部分,规定自己每天花三个半小时阅读,最大限度弥补和增容读书时间。11部著作由此写成,存留在心间的是那永远光明澄澈的读书心。
“静轩寻书追古贤,莽野觅路溯物源”,读书还让我爱上收藏、走上了收藏之路,苏州电视台、《苏州日报》等多家媒体对此进行过专题报道。所有这一切,都是书香墨润蕴含的结果。
朱海明:作家、收藏家,江苏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曾服役于海军东海舰队,五次荣立三等功。轉业后供职于苏州广播电视总台。先后出版《我也是海》《苏州,你走远了吗》《为奋斗而歌》《在江南》《书影苏州》《典籍苏州海明藏本》《风情民国老期刊》等作品。
编辑 木木 6913729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