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书如何“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
2024-04-17钱学森
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说,获得书本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的过程。我很认同他这个说法,现在我就来谈谈我是怎样体会这个学习过程的。
何谓“从薄到厚”?在开始学习一本书前,我们可能以为啃几个月就不难学会了。可一旦深入学习,就会发现问题很复杂,远不像原先估计的那么简单。越学下去,就觉得需要学的东西越多,真所谓“学然后知不足”。当然,这是好事情,表示这本书里的问题,已经在脑子里展开了,便于你一个一个地去解决。这样,一本书就好像“从薄到厚”了。
那么又怎样再“从厚到薄”呢?这就是要求能分清楚:什么是这本书里最基本的理论?什么是派生出来的理论?什么是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各个概念之间有什么关系?谁是主要的,谁又是次要的?每一个概念的来源是什么?它与事实的关系如何?什么时候这个概念能代表事实,因而是正确的;什么时候它又不能代表事实,从而明确一个概念的局限性。
能搞清楚这些问题,就不必要把书本里的大量内容和事实都记住,而只要提纲挈领地装到脑子里。为了要使书“从厚到薄”地掌握起来,首先当然是要对这门学科的基本内容掌握得非常熟练;其次就是要善于提纲挈领。需要知道在这门科学中,什么是可能做到的?什么又是不可能做到的?什么前提、什么方法就必定推出什么结果?等等。
曾经有一位老师使我很钦佩。有时我请他审阅论文,论文的内容他事先并未研究过,但老师把一篇论文拿来,先把第一页看一看,然后顺手很快一页一页随便翻过去,最后再把结论看一下,便能够立刻发表意见。我当时感到有点神秘,后来,自己也慢慢能这样做了以后,才知道这无非是因为彻底熟练地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结果。
看第一页,主要是了解这篇论文提出了什么问题,作者对这个问题看法如何,以及作者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等等。由于老师对这门学科彻底地掌握了,因此虽然他没有研究过这个具体问题,但是他一看到论文的作者用了什么方法,他就能大致估计这个方法对不对头,这种方法大致应导致什么样的结果。最后,再看看论文的结论,和他的估计相差远不远。如果相差很远,甚至结果相反,那么论文本身就很可能有问题。
说来容易做来难,有人说能不能写一本如何提纲挈领的书?这不可能。我可以向青年们指出努力的方向,但一切要靠自己去摸索,在长期学习中多向自己提问题,多分析多比较。只有先学习了许许多多的内容,又从中提炼出最基本的概念,并牢固地掌握它们以后,才能跳出大量具体、琐碎计算的圈子,站在更高的地方,来检查自己的科学工作有没有错误。
(摘自《钱学森讲谈录:哲学、科学、艺术(增订本)》,钱学森 著,九州出版社,2013年8月。原文標题为“第十四讲:用大脑思考,用双脚走路”,本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