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南民歌《走绛州》的音乐特征和演唱分析
2024-04-16马晓媛
马晓媛
摘 要:民歌是劳动人民辛苦耕作时根据生活所创作的歌曲,地域特色鲜明,曲调悠扬,通常是劳动人民用来表达情感、缓解疲惫的。山西晋南民歌是民歌中的一个分支,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走绛州》在山西晋南民歌中,属于“挑担号子”歌曲。以《走绛州》为例,对其创作背景、音乐特征、演唱技巧展开分析,以期促进我国民歌的发展。
关键词:山西晋南民歌;《走绛州》;音乐特征;演唱技巧
民歌是人们对自己生活场景的一种反映,也能够表达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我国民歌包含很多类型,由于每个地区的地貌环境、文化经济、风俗习惯、语言特点等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民歌呈现出了丰富多元的特点。《走绛州》又名《一根扁担》,主要在山西襄汾地带流传。歌曲共分为三段,唱词是上下结构,表现了脚户们在去往绛州的路途中乐观向上的精神,表达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一、山西晋南民歌的发展史与主要形式
山西晋南民歌,有着鲜明的晋南文化特色。晋南文化主要是“根祖文化”,也就是人类的“家谱”。山西晋南民歌历史悠久,最远可追溯到尧时期的《击壤歌》。《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的《唐风》《魏风》都是源自山西晋南。发展到宋朝,郭茂倩所编撰的《乐府诗集》中大多数是晋南地区的民歌与歌谣,比如较为经典的《并州歌》等。到了明朝,山西商业繁荣发展,当时的晋南地区属于河东,更是被视为商业中心。在该背景下,晋南民歌也获得了蓬勃发展,比如《茉莉花》《绣荷包》《粉红莲》《抱琵琶》等都创作于明清时期。山西晋南民歌主要分为三种形式,分别是山歌、小调、套曲,其中山歌又分为“山曲”与“开花调”[1]。“山曲”中的“河曲山曲”最为著名,在西山一带广为流传;“开花调”在太行山一带更加流行。晋南小调体裁丰富,较具代表性的有抒情歌曲、俚俗小曲、叙事歌曲、娱乐歌曲、讽刺歌曲等。这些小调结构规整协调,通常是二句式或四句式。晋南套曲一般指晉南民歌中具有较强叙事性且篇幅较大的歌曲,以歌颂历史人物、讲述历史传奇故事为主。当前流传的套曲曲调基本改编自明清时的俗曲与小调,结构严谨,规律性强。山西晋南地区的人说话经常用叠字,比如手叫“手手”,碗叫“碗碗”等。这一点在晋南民歌中也有所体现,《走绛州》中运用重复与加衬的手法,“咕咕咕转”“喳喳喳喳唱”等叠字将歌曲中活跃欢快的情绪进行了生动呈现。
二、《走绛州》的创作背景
绛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也就是当前晋南地区的运城市新绛县,过去的“绛州”与陕西、河南相邻,而且城市旁边就是汾河,所以当时的“绛州”非常繁华,也是古时候晋南地区的行政中心。正因如此,绛州吸引了许多来自陕西南部和东部、晋中与豫北等地的百姓,他们相互学习交流,不断提升耕种水平与经商能力,因此有了《走绛州》这首歌。该歌曲中的“走”字有着独特意义,我国民歌作品中如此命名的还有许多,比如《走西口》《下四川》等,都属于同类型的歌曲,讲述的是当时的百姓为了求生或谋生而远走他乡[2]。由此可以推断,因为绛州地理位置独特,所以当时大批其他地方的百姓为了生活而“走绛州”。
三、《走绛州》的音乐特征
(一)曲体句式结构
从这首作品的歌词来看,忽略衬词部分,只剩“一根扁担软溜溜,担上扁担走绛州”。这两句并非乐曲中常见的五度模进,而是鲜明的上下句结构的七言两句体,其中前一句落音A商,后一句落音D徽。在上下句之间还有一个乐句,包含四个小节衬腔,旋律节选自上句,可看作上句旋律的“重复句”,在重复上句歌词的基础上又补充了一些其他内容,突出了脚户们活快的情绪。下句后边是做了扩充处理的衬段,包含4+6(4+2)两个衬句。第一个衬句对下句后部分旋律做了一些改变,减去了一些稳定感,增添了音乐的律动性。第二个衬句则是下句的换头重复,结尾处用了合尾的方式。由此可见,《走绛州》主要是上下句的结构,同时运用加衬、重句等手法对乐句和结构进行了增扩处理,让整首音乐更加和谐。
从乐句上看,先升后降,第一个乐句是向上行进的,最后一个音为A商,让人仿佛飘了起来,紧接着第二个乐句就开始下降,最后一个音为D徽,给人一种反差感。第三个乐句更是奇妙,直接用重复乐节构建了转句,顺利承递了上一句。转句配合节奏能进一步增强乐曲的律动感,丰富乐曲的情感内涵。第四个乐句与第二个乐句构成合尾关系,并对上一句进行了总结。内容不多,但结构清晰,每个乐节包含两个小节,乐句之间彼此紧密相连,层层深入,建立了有条理、有逻辑的旋律体系。
(二)基本音调框架
《走绛州》是缺角音的六声徽调式,短小精悍,全曲以下行双四度sol-re-do-sol为基本音调框架。与北方其他地区的民歌比较,《走绛州》中双四度的运动形态更为特殊。比如陕北民歌《脚夫调》中的sol-do-re-sol是一气呵成向上走的,而在《走绛州》这首歌中,是不断往下行进的,有时直接拆开分成单四度。虽然基本音调框架是下行双四度,但作品中时不时会出现一些不是四度的音符,让整个作品的音调结构变得更加复杂。
(三)“扁担”特性音程
《走绛州》讲的就是一群挑着扁担的货郎去绛州找寻生计的故事,因此作品中运用了不少衬词,比如用“软溜软溜”来模拟扁担的声音,并以动感的节奏为辅助,同时还特意为此研发出了一种新的音程,即四度音程sol-do。该音程的独特之处在于可以发出类似扁担运动的声音,让整首曲子更加灵活生动,具体出现在《走绛州》的第3—5小节与第6—9小节,当旋律行进到此处时,节奏也变得更加欢快,演唱者的语气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做到了旋律与歌词的协调一致,为观众呈现了一幅脚户挑着扁担前往绛州的赶路画面。该新音程在《走绛州》中的成功应用,被不少音乐作品借鉴参考,尤以民歌为首。最典型的就是河北阜平的《扁担歌》,在该音程的衬托下,又增加了新的象声词——“颤悠颤悠”“刺溜刺溜”,将扁担在人肩上时的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除了民歌之外,民族器乐曲中也对该音程进行了合理运用,比如宋飞的二胡独奏《小扁担》,首句就重复运用了两次该音程,用来模拟扁担的声音;顾武祥和孟津津创作的二胡曲《喜送公粮》,在该音程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利用四度、三度音程之间的差异性,通过左手滑音、右手跳弓对扁担运动进行了更精细化的模拟,借此表达挑担送粮的欢快之情。以上音乐作品中运用到的“扁担”特性音程展现了该现象的物理学与心理学理论,并且说明了在不同调式下,四度音程也要随机应变。
四、《走绛州》的演唱技巧分析
(一)歌曲的咬字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声乐作品,唱词是否准确清晰都很关键。若是听众无法听清歌唱者所演唱的内容,那么他们根本不能感受到歌曲的魅力。因此,歌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一定要格外注意歌词的咬字和吐字,一定要做到字正腔圆,让唱词与旋律都能准确地传达到听众耳朵里,如此才能让听众真正体会到歌曲的内在含义。很多声乐教育家都会要求声乐学习者多朗诵歌词,目的也是如此。《走绛州》想表达的是为了生计忙碌奔波、去往异乡的脚户们苦中作乐的精神,轻松欢快,所以整体演唱速度也比较快,这更要让听众听清歌词内容,并且要将西北独有的声调展现出来,比如歌词中的“我”“吱扭”等。演唱者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在唱到“软溜软溜”“踢踏踢踏”“吱扭吱扭”这类象声词时,咬字一定要清晰准确,不可因节奏快就一带而过。要想生动准确表现出《走绛州》中轻快的情感,演唱者除了要保证咬字正之外,还需要结合唱词的具体意思对个别字音进行加强、减弱处理。
另外,辅音(字头)的处理也要加强重视,因为只有加强字头才可以传递出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情绪。比如第4小节中的“溜”,在演唱该字时需要掺杂假声,突出字头;象声词“踢踏”,用来形容毛驴的蹄声,二字皆是“t”开头的音,在演唱该词语时需使用“喷口”,产生“爆破”感。对于地域特色鲜明的民歌作品来说,非当地人很难准确把握字词的发音,这些口音是民歌最大的特色,但是也成了演唱者面临的最大难题。
(二)气息的运用
气息是歌手在演唱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在具体演唱时,歌手要先吸气使小腹与横膈膜建立气息对抗,并在演唱过程中一直保持这个状态,它与“吸气”很是相似,只是该状态更加积极亢奋。在演唱《走绛州》时,要想将歌曲中轻松愉快的情感表达出来,在某些地方要运用比较合适的技巧,比如顿气,唱到某一句歌词时要稍作停顿,通过气息控制产生顿气的效果,好似在吊观众胃口一样,但是要做到声断气不断,由此将情绪更准确地表达出来。比如在演唱“一根扁担软溜溜得溜”这一句时,需要在“一根”和“扁担”之间顿气,从而达到更好的演唱效果。《走绛州》整体是欢快愉悦的歌曲,所以节奏也是紧凑的,要求演唱者表达出积极乐观的情绪,这需要对气息的弹性进行控制,从而传达给观众更饱满的情绪。比如演唱第4小节“溜呀呼嘿”时,横膈膜的张力要一直保持,在收紧小腹时要使其与横膈膜产生对抗,并且整体是放松的状态,然后将声音轻缓地推出。《走绛州》是节奏较快的民歌作品,对演唱者气息有较高要求,除了稳,还要深,这需要演唱者提高对气息的控制能力。
(三)歌曲演唱的处理
真假声转换是民歌《走绛州》的演唱重点和难点,对歌者的唱功有较高要求。真假声转换是民歌声乐唱法中十分常见的技巧,顾名思义,就是真声与假声相互转换,转换时需要用到共鸣部位,保证真假声的转换更加流畅自然。真声是指不超出自然音域的声音,发声时整个声带会全部振动,出现饱满结实的音色;假声是指超出自然音域的声音,发声时只有声带边缘振动,虽然比真声高,但是很弱。《走绛州》中象声词在演唱时假声成分要多一些,比如第4小节中的“溜”、第6小节与第7小节的连续的“软溜”等。演唱“哎嗨哎嗨哟”时声音要清脆响亮,“我就走了绛州”的最后一个字要表现出层次感,从强渐渐转为弱,加入更多假声,好像脚户们越走越远,只剩下浅浅的背影。
(四)音乐形象的塑造
虽然人们无法看到真实具象的音乐形象,但是它是存在的,并且能够通过音响感知,这正是音乐艺术的魅力所在。而音乐形象的塑造和构建的先决条件就是要对歌曲创作背景、内涵精神进行全面深入了解,演唱者可先调查与山西晋南人文、地理、风俗有关的资料。其次要让自己拥有优美大气的台风。声乐演唱不单单会对人的听觉感官产生影响,对人的视觉感官也有一定影响。因此,声乐演唱者除了要锻炼唱功外,还需要练习表演。其中肢体动作非常关键,在登台演唱期间,演唱者需要根据歌词内容做出合适恰当的动作,以提升民歌演唱效果,为观众带来更好的体验。在演唱《走绛州》之前,歌者要将自己完全代入情境,感觉自己此时正在挑着扁担,周围有一群同样挑着扁担的脚户,大家一起在路上行走。如果演唱时只是单单站在舞台上,没有任何肢体动作,不仅观众没有代入感,歌者自己也很难进入情绪。因此,在实际演唱过程中可适当增加一些肢体语言,比如挑扁担。当然需要对该动作进行艺术化处理,不可在舞台上乱晃,重心要稳,让做出来的动作更有美感。再比如,唱到“杨柳青来花儿红”时,可以抬起手臂向前指,好像前方就是杨柳和花。同时,眼神也要做到位,时刻跟随手部动作,做到眼随手动,并且要让自己从内心真正相信眼前就是挑着扁担的脚户,以及“小车”“毛驴”,必要时还应当与这些人或物进行互动。如此才能让整场民歌声乐表演更加丰富有内涵,展现作品的情感与精神。
五、结语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民歌丰富多彩,作为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的奇珍,山西民歌深受大众喜爱。山西晋南民歌作为山西民歌中的重要分支,有着自身独特的韵味,值得人们去研究。本文对山西晋南民歌《走绛州》的音乐特征、演唱技巧进行了全面分析,希望能对山西民歌艺术传承起到积极作用,让更多人感受到山西民歌的魅力,增加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
参考文献:
[1]范一笑.山西左權民歌开花调的艺术特色探析[J].大观(论坛),2023(9):54-56.
[2]王宇琼.山西民歌的音乐记忆及其文化价值[J].黄河之声,2023(12):34-37.
作者单位:
运城职业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