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开发实践的新城中央商务区城市设计探讨
——以新乡市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中央商务区核心区城市设计为例
2024-04-15李林孙小桐李丹萍LILinSUNXiaotongLIDanping
李林 孙小桐 李丹萍 LI Lin SUN Xiaotong LI Danping
城市设计通过对使用功能和空间形态两大基本问题的组织、控制和引导,为中央商务区的建设勾勒出合理的发展构架。在对中央商务区基本理论和模式演变认知的基础上,对新乡市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中央商务区城市设计的控制要素体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厘清城市设计在新城中央商务区功能定位和空间环境形体塑造中的运作逻辑、内在规律及相关启示。
城市设计;中央商务区;开发实践
0 引言
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是由河南省委、省政府正式批准设立,以省辖市复合型城市新区为基础,体现城乡一体、产业融合、统筹发展的复合型功能性区域。新乡市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以下简称平原示范区)于2010年2月成立,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新区城市功能,提升产业结构,推动示范区中央商务区的健康发展。
1 中央商务区的特点及发展历程
中央商务区的概念最早源于1923年,美国学者欧内斯特·伯吉斯提出“同心圆模式”理论,经历近百年的发展演化,其概念内涵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1]。本文是指现代意义上的中央商务区,即以中心商业和中央商务为主,第三产业集聚的功能性中心,是展示城市内涵与文化的载体。
中央商务区的发展演变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要素的变化同步进行,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央商务区模式与其空间结构和功能构成的改变相辅相成,带动了城市空间格局的变革[2]。商业、金融、办公、服务等商务功能共同构成中央商务区的基本职能,而文化创意、休闲娱乐等配套功能所占比重逐渐加大。整体而言,中央商务区在自身发展演变过程中实现了从商业到商务、前端到全域、城市中心区到城市群(带)网络化布局的功能和区位演变过程。可见,中央商务区的空间结构和功能构成是长期、动态的演化过程(见表1)。
表1 CBD发展演变趋势
2 区位分析及基地概况
平原示范区位于郑新黄河大桥以北,与郑州一河之隔,距新乡市中心35km、郑州市中心25km、焦作市中心45km。同时,107国道、京港澳高速、原焦高速、311省道及规划的郑新城际轻轨等多条交通干线穿境而过。平原示范区区位优势突出,是新乡市“呼应郑州、错位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的桥头堡、郑新城镇集群连绵带的核心节点之一。中央商务区规划总占地面积约110hm2,其核心区规划占地面积约62hm2。
中央商务区核心区北侧紧邻凤湖湿地公园,与示范区管委会隔湖相望;东侧和西侧紧邻正在开发建设或已建设完毕的居住小区;南侧现状用地以空地为主。此外,核心区的城市主干路及次干路已建设完毕,整个场地较为平整、交通便利、区域环境良好,宜于开发建设。
3 功能定位及发展策略
3.1 功能定位
结合平原示范区区位特点,中央商务区核心区的功能定位为新兴功能增长极与城市综合体[3],重点打造集商务办公、购物休闲、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中央商务区。
1)打造新兴功能增长极 充分发挥商务、商业的引领作用,创新服务业发展模式,引领区域商业发展方向和发展进程,构建平原示范区服务业发展的新兴增长极。
2)推行城市综合体模式 在城市综合体业态基础上,重点建设集居住、办公、商务、出行、购物、文化娱乐、社交、游憩等于一体的功能复合、互为价值链且高度集约的街区建筑群。
3.2 发展策略
1)复合开发 从水平与垂直空间综合考虑用地布局及建筑功能复合度,植入多元化城市功能,以期营造功能复合、安全高效、职住均衡、活力度高的中央商务区核心节点。
2)紧凑布局 遵循“窄马路、密路网”的街区规划理念[4],在不改变整体框架的前提下,适当调整城市支路,提高道路网密度,优化交通流线与布局形态,提升机动车通行效率及步行可达性。
3)文化植入 作为华夏文明起源地和重要传承地,新乡地区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因此在CBD业态植入过程中提炼地域文化特质,将传统中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弘扬民间工艺、民俗、民间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新乡地区的地方文化魅力。
4)生态低碳 采用清洁能源、低碳出行、循环经济等绿色发展模式,引入绿色环保、海绵城市、生态建筑等设计理念。
5)多维交通 以TOD开发模式为指引[5],打造集轨道交通、地面公共交通、车行和慢行交通于一体的多维立体交通体系。
6)地上地下一体化 地下商业、地下综合管廊、轨道交通等地下空间与地上开发建设有机结合,二者相互关联、渗透,共同构成多元化的立体中央商务区。
4 城市设计方案
中央商务区核心区是展示平原示范区城市形象与活力的窗口,包括交通可达性、便捷服务网、高密度服务、特色空间形象、密集公共活动及历史空间载体等方面。
在尊重现有场地状态下,规划设计方案整合并深度开发核心区内部的生态资源及交通系统,着力营造活力四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复合中心(见图1)。
1 鸟瞰
4.1 功能规划结构
规划设计方案采用“核心引领、轴线拓展、生态网格、多元协同”的整体规划结构,构建规划区的宏观发展框架和总体空间格局(见图2)。
2 功能规划结构分析
1)核心引领 规划购物休闲中心、滨水休闲中心、绿化休闲中心、商务休闲中心4个功能中心,各中心相互依托,共同引领区域空间架构。
2)轴线拓展 规划纵贯南北的复合功能发展,连接商务办公、商业休闲、SOHO公寓、绿化景观等功能;东西向发展为商业功能发展轴,丹江路作为商务功能发展轴,二者共同推进区域拓展。
3)生态网络 依托水网系统形成蓝绿交织的滨水生态景观带。
4)多元协同 以主要城市道路和蓝绿网格边界划分出商业休闲、商务办公、SOHO公寓、文化体验和绿化景观等多个功能片区,构成多元复合、协同发展的整体功能布局。
4.2 交通系统规划
1)根据场地现状和上位规划,规划区内的城市道路分为城市主干道、城市次干道和城市支路3个等级,对上位规划确定的核心区内城市路网进行优化,规划城市路网总密度达13km/km2。
2)立体交通对疏导车行、人行及解决城市用地紧张具有积极作用。故交通组织在竖向空间维度分为地上过街天桥、地面道路交通和地下过街通道3个层次,通过垂直交通使三者相互联系,形成多维交通体系(见图3)。
3 交通系统规划分析
4.3 城市空间形态特征要素
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强调塑造城市空间独特风貌,从而赋予空间场所感和可识别性。
1)路径与轴线 城市设计以核心区内城市道路为依托,形成可达性强的道路网格体系。其中,南北向依托中央绿带串联休闲商业街、下沉广场、绿化景观节点、商务办公等功能区,形成复合功能发展轴,给人以较好的心理感受和空间体验,营造鲜明的城市门户形象和标志空间;东西向形成商业功能发展轴,二者共同构建东西拓展的空间格局。
2)核心节点 根据规划区域用地性质构建4个中心,从北往南依次为购物休闲中心、滨水休闲中心、绿化休闲中心和商务休闲中心。4个中心节点相互串联,打造尺度宜人的公共空间节点。
3)地标建筑 标志性建筑既是空间标识、代表与象征,又是一定区域内的空间聚焦点。作为中央商务区核心区和平原示范区的标志性建筑,两栋建筑高度分别为150m与200m的超高层,布局于规划区域南北复合功能主轴的北端,既突出了核心区的建筑形象和功能中心地位,又加强了滨水空间的竖向形态塑造,有利于周边公共空间和环境景观的营造。
4)景观通廊 1条贯穿规划区南北的景观通廊向北延伸至凤湖,作为城市设计的主要景观轴线;东西向的景观通廊收放有致,为慢行步道创造良好的视觉空间感。
5)城市界面 界面是城市形体环境中的独特要素[6]。作为中央商务区的展示窗口,设计方案结合规划区域内的环境要素和主要建筑功能,对滨水商业界面、商务办公界面及SOHO公寓界面进行重点塑造。
6)城市天际线 根据建筑功能和所在空间区位,核心区内建筑高度分为24,40,60,80,100,150,200m等7个限高层次,整体建筑空间轮廓呈现以南北向中央绿带为中心,中间低、外围高的规律,从而形成富有节奏和韵律的城市天际线。
4.4 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遵循生态优先原则,规划方案将水系引入核心区,通过不同规模的绿地布局与道路绿化廊道相互串联,旨在营造循环流动的生态网络系统,形成 “一轴贯通、东西拓展、珠帘绿带、点面相生”的景观结构(见图4)。
4 绿地景观系统规划分析
1)一轴贯通 规划区中部的南北向中央绿化景观轴贯穿全区,串联各功能组团。
2)东西拓展 各功能组团内部规划的公共开放空间形成东西向生态渗透景观廊。
3)珠帘绿带 结合中央绿化景观轴规划4处景观核心节点,在各组团内部均衡布置多处景观节点;结合水系打造滨水开放空间景观带,景观节点与绿带如同珠帘镶嵌其中。
4)点面相生 通过景观轴线、景观节点、景观带、公共开放空间相互穿插,形成点、线、面相生的景观结构。
4.5 生态节能技术应用
1)海绵城市理念 在满足绿地生态、景观、游憩和其他基本功能前提下,合理预留或创造空间条件,对绿地自身及周边硬化区域径流进行渗透、调蓄及净化,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见表2)。
表2 海绵城市指标要求
2)建筑节能技术 建筑设计遵循最优化自然采光原则,优化太阳能传递,促进自然通风,利用节能技术降低建筑能耗;优化建筑室外热舒适度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及建筑能耗,通过废水回收利用与雨水收集系统使水资源得到高效利用。
5 结语
中央商务区是城市中心对于城市特征的重要体现,包括交通可达性、便捷服务网、高密度服务、特色空间形象、密集公共活动及历史空间载体等方面。因此,在尊重现有场地状态下,新乡市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中央商务区核心区城市设计从区域整体出发,采用规划定位、地区功能梳理、公共空间整合、引入景观水系、绿地整合置换、丰富天际线等措施,为市民营造充满活力、持续健康及创新发展的理想生态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