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杂山体环境中建筑周边景观设计
——以重庆长江生态环境学院为

2024-04-15彭英豪王洪涛王梓桐PENGYinghaoWANGHongtaoWANGZitong

城市建筑空间 2024年2期
关键词:排水沟山体廊道

彭英豪 王洪涛 王梓桐 PENG Yinghao WANG Hongtao WANG Zitong

以重庆长江生态环境学院为例,从山体修复、梳理雨水径流廊道、山林保育、林木增量、林貌提质、灰空间利用等方面提出景观设计策略,同时结合现状地势、植被、建筑等,探索营造巴渝自然生境景致。

风景园林;生态修复;复杂山体;自然生境

0 引言

生态修复是风景园林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基于生态保护,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文化特色,探索巴渝地区自然景观与生态修复构建策略,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风貌,为生态修复与风景园林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在巴渝地区自然环境中,利用堡坎崖壁地貌特点,将校园建筑贴合崖壁修建,使建筑物在外形上与自然山形、环境融合,形成“学院版当代吊脚楼”建筑。遵循保护现状自然风貌的设计理念,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将建筑和周边自然环境相融合,构建巴渝自然生境的景观风貌。

1 项目现状

长江生态环境学院坐落于重庆市南岸区广阳湾滨江区域,南侧为港口大道快速路,西侧为邻江规划路,东北侧为规划路,西南侧规划有广阳湾大桥,与广阳岛连接。

通过实地踏勘可知,原始地形具有显著的高差变化特征,导致出现多处高边坡,灰空间利用不足,整体环境单调且缺乏活力。在建筑与内部道路规划已确定的情况下,现状雨水径流廊道被阻断,降低了自然水流的顺畅性,易导致雨水积聚和排水不畅,增加洪涝风险。现状植物存在明显不足,稀疏且零散,缺乏系统的绿化生态设计。

1.1 山体边坡不稳定、裸露

现状南北两侧地形存在较大高差。北侧用地位于现有东港码头区域,地势相对平坦,高程变化较小。该区域高程的最高值约为213m,最低值约为209m,高差达4m。南侧用地地形高差较大,最高值约为285m,最低值约为206m,高差近80m。南北侧用地之间形成落差约40m的高边坡,部分山体边坡存在不稳定、裸露及风化现象,易受到降雨和风力等自然因素影响,导致土壤受到侵蚀。

1.2 雨水径流廊道被阻断

建筑与道路布局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原有径流廊道,雨水无法按照自然水流路径顺畅流动,增加了校园洪涝风险。原用于滞蓄雨水的绿地等空间被侵占,导致雨水无法有效滞留和渗透。同时建筑屋顶和硬质道路使得地表径流量增加,且雨水存在直排、利用率低等情况。

1.3 林斑分散、林质低下、林貌不佳

现状植物主要位于场地西南侧,植物分布稀疏,覆盖度低,整体分布呈离散、不连续的状态,彼此间隔较远,未形成连续的林带或群落,且存在入侵植物。

1.4 灰空间利用不足

建筑遵循吊脚楼的设计理念,南侧贴合崖壁修建,存在多处灰空间。灰空间利用不足,缺少绿化景观,整体环境单调且缺少活力。

2 设计理念

遵循保护现状自然风貌的设计理念,通过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包括山体修复、梳理雨水径流廊道、山林保育、林木增量、林貌提质、灰空间利用等,提高生物多样性,并提供更多生态服务。采用“护山、理水、营林、疏田、清湖、丰草”策略,修复生态环境,打造“山青、水秀、林美、田良、湖净、草绿”的巴渝自然生境景致。

3 景观设计策略

3.1 山体修复

对现状山体稳定区域进行不干扰或轻干扰,划定保护区域,对自然风貌进行保护。

针对山体破损和边坡裸露,移除原生入侵植物,并进行排危和加固,种植适宜当地环境条件的乡土植物。利用一体化植被再造护山技术防护、加固和美化松动的边坡区域表层,既可修复破损的边坡,又有效改善了山体环境,提升整体生态效果(见图1)。

1 边坡改造前后对比

1)土壤基质层 包括有机生物营养土、土壤改良木质纤维、长效多孔陶粒石、高效有机质产品、黏结剂、保水剂等,主要作用为重建生态修复工程土壤,使其具备工程土壤所需的高附着性、耐冲刷性等物理性能,又具备植物生长所需的结构和丰富养分,为植物生长提供良好支撑,实现长期护坡效果。

2)土壤活化层 通过土壤微生物,提高土壤生物活性,降解凋落物,不断提供促进植物生长的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增加土壤肥力。

3)抗侵蚀防护层 包括抗侵蚀木质纤维、草灌组合种子和复合肥,主要作用于土壤表面形成土壤保护纤维层,保护坡面土壤不会因雨水或其他水造成水土流失,同时促进植物种子萌发。

4)景观营造 根据坡面情况,因地制宜,利用乡土植物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选择适宜边坡的乡土植物,如火棘、胡枝子、多花木兰、百喜草、草木樨等。

3.2 梳理雨水径流廊道

调整径流廊道,管涵连通关键廊道,保持廊道连续性,低级别径流廊道适当调整,并入路侧边沟。采用排水沟收集路面和建筑屋顶雨水,并在附近地势低洼区域设置雨水花园。雨水经雨水花园和生态湖滞蓄、净化,用于景观用水(见图2)。

2 雨水径流廊道

3.2.1 重组地表径流

以建筑、道路和地形为界,对汇水区进行划分。利用地形高差、坡度走向和建筑、道路布局,梳理雨水流向。结合道路路径,在其侧面设置排水沟,雨水排入就近沟体,减少雨水积聚,降低洪涝风险。

排水沟被建筑和道路阻断时,顺应地势就近绕过,在建筑雨水口位置设置排水沟,将屋顶雨水排入指定的径流廊道,并结合地势、坡向和植被,将雨水排入排水沟或雨水花园,在保证雨水顺畅流走的同时满足植物用水需求。在坡脚设置承接雨水的排水沟,雨水通过排水沟汇集至市政管网或雨水花园后排走。

3.2.2 优化水系布局

南侧根据地势和道路设置雨水花园、生态草沟,通过雨水花园和生态草沟将雨水引流至就近市政管网。北侧低洼处设计面积约5000m2的生态湖,承接来自排水沟和雨水花园的雨水,对雨水进行收集和储存,并在湖周边种植水杉、丛生乌桕、千屈菜等植物,在对雨水有效回收利用的同时美化了周边景观。

3.3 山林保育、林木增量、林貌提质

3.3.1 植被选择

1)食源及蜜源植物 乔灌木包括山桃、果桑、杨梅、果石榴、杏树等;草本植物包括油菜花、蛇莓、艳山姜、二月兰、紫云英等。

2)栖息地植物 乔灌木包括香樟、刺桐、枫杨、垂柳等;草本植物包括芭茅、芦竹、芦苇、矮蒲苇。

3)沉水植物 包括矮型苦草、刺苦草、马来眼子菜、龙须眼子菜等。

3.3.2 植被保护、增量、提质

对场地现有入侵植物进行清除,确保对后续的植物种植和生长不造成干扰。针对现状可利用植被采取保护修复措施,保留并促进其自然生长,结合建筑、湖塘、湿地、雨水花园、地形等要素,对裸露区域植物进行修复,根据不同环境,选择适宜植物种类和数量,营造出丰富多样的植物景观。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选择乡土食源及蜜源植物、栖息地植物、沉水植物等,有针对性地分区增量设计,对林地进行提质改造,丰富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见图3)。

3 植被改造前后对比

3.4 灰空间利用

根据灰空间可进入性分为A类可进入灰空间、B类非进入灰空间(见图4)。

4 灰空间剖面示意

1)A类可进入灰空间 空间尺度通常较大,设计时需充分考虑行人的使用需求。根据场地实际情况,采用多种设计手法优化空间关系。如通过增设铺装材料增强地面的使用功能,同时合理设置桌椅等休憩设施。在提升灰空间的实用性和舒适性的同时增强了空间的艺术感和美感。

2)B类非进入灰空间 根据场地采光,选用耐阴植物或景石进行搭配,优化视觉效果,对灰空间进行视线遮挡和美化。结合地势、坡度选择植物,通过植物的叶形、花色等特征丰富灰空间的视觉层次,可通过景石的形态、质感来增强灰空间的艺术感和自然感,有效提升灰空间的美观度。

4 结语

基于场地原始地貌、植被分布等,以最小干扰的手法进行设计,从山体修复、雨水径流梳理、山林保育、林木增量、林貌提质及灰空间利用等方面出发,提出景观设计策略,营造巴渝自然生境景致。

猜你喜欢

排水沟山体廊道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Thalidomide for refractory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from vascular malformations in patients with significant comorbidities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济南市山体修复中的植物应用与技术——以济南市卧虎山山体公园为例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
动词“Get”的用法
做好种植屋面排水,防止植物烂根
山体别墅设计分析
城市山体保护规划的实践与探索——以武汉市新洲区山体保护规划为例
郑州市2014年拟再建千公里生态廊道 共涉9条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