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融入教学模式下儿童友好空间营造
——北京市北海幼儿园城市副中心一分
2024-04-15王丹琦WANGDanqi
王丹琦 WANG Danqi
在环境融入教学模式下,从适应主体、参与自然、游戏教育、功能艺术等方面,提出儿童友好空间营造策略。以北京市北海幼儿园城市副中心一分园,提出“实施主体性教育,在快乐发展中传承文化”“培养生态意识,增进对自然环境的认知感受”“营造异质性丰富的活动体验,激发儿童运动、分享、冒险等快乐行为”“通过艺术化色彩,强化视觉感受与场所领域感”的设计策略。
教育空间;儿童友好空间;教学场景;环境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儿童友好空间营造的重视程度得到极大提升。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其他儿童活动空间,均与儿童的生活、学习、交往、成长联系紧密。同时,儿童的生理、心理、行为发育均处于敏感性较强且不断变化的阶段,其对室外活动空间具有特殊诉求。通过营造儿童友好空间触发更多元的教学内容和学习场景,对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1 环境融入教学模式
1.1 适应主体
儿童友好空间营造应具有主体适应性,充分考虑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身体机能及心理行为的特征和变化,符合儿童身心尺度,满足差异化需求,支持其多样化的身体活动与社交内容。同时,应重视不同年龄段主体自身能力的发展、潜能的发挥及主观创造性的培养,营造可发挥儿童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场所,使儿童在活动过程中不断提高自主能力,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良好性格的养成、素质能力的培养和自信心的提高。
1.2 参与自然
儿童友好空间营造应注重自然性与参与性的统一。自然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有助于儿童感受大自然的变化,不断出现的新奇事物能引起儿童观察的兴趣,使其对自然界有更加丰富的理解和感知。具有自然性的儿童友好空间可使儿童接触与体验自然,促使其更好地关注、探究大自然,激发其学习兴趣与参与度。
1.3 游戏教育
儿童友好空间营造应兼顾游戏的趣味性与教育的引导性。游戏是儿童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游戏活动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具有趣味性的游戏空间环境能充分激发并调动儿童的猎奇心理及求知欲望,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和形成极为重要。儿童友好空间营造应引入教育引导功能,在游戏中促进培养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1.4 功能艺术
在儿童身心快速发展阶段,儿童的审美心理逐渐形成,具有主观的、基本的审美取向,创建具有艺术氛围的儿童友好空间是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儿童友好空间营造应兼具功能与美学,采用艺术化设计手法,尊重儿童的审美需求,营造出与主题相符合的氛围。
2 北京市北海幼儿园城市副中心一分园营造策略
北京市北海幼儿园城市副中心一分园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城市副中心职工周转房B-1号地块南侧,总建筑面积13191m2,景观设计面积5800m2。幼儿园为全日制12班幼儿园,小班25人,中班30人,大班35人(见图1)。
1 幼儿园鸟瞰效果
2.1 实施主体性教育,在快乐发展中传承文化
北海幼儿园本部于1949年成立,坐落于清代皇家园林北海公园先蚕坛。园区环境绿草茵茵、红墙环绕,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中国传统园林特色。该园自“九五”计划以来开始研究主体性教育,探索教育如何以儿童为主体,支持儿童的主动学习、自主发展,提出 “双主体,双快乐,双发展”的管理理念。时至今日,“自主”成为北海幼儿园的文化标签,使来到此处的每个人均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自主”的氛围。
本项目设计发扬办园特色——实施主体性教育,在快乐发展中做最好的自己;遵循办园宗旨——倾心于儿童的今天,着眼于儿童的明天;传承地域精神——历史深厚,与共和国同龄,深具北京特色;构建绿色生态——响应海绵城市建设,打造自然生态的绿色幼儿园。以“童趣、成长、京味、绿色”为出发点,抽象化提取北海记忆的鲜明特征,以“成长之树”为设计主题,契合北海幼儿园“注重成长、快乐发展”的办学宗旨,将活动区域划分为4个区,对应“成长之树”的4个阶段,即种子区、嫩芽区、绿叶区及花果区,从儿童的生理、心理、行为习惯出发,打造自由活泼、立体多元,北京特色、绿色生态的幼儿园(见图2)。
2 “成长之树”主题分区
结合主题分区对场地进行划分:①种子区位于首层中庭空间,地面铺装以塑胶为主,采用种子图案,孤植姿态优美的庭荫树,为儿童提供在林荫下自由玩耍和亲近自然的空间;②嫩芽区位于2层屋顶花园,设置色彩明快的星空廊架,在平时活动中融入自然科普教育;③绿叶区位于首层主入口处,其为园内最开敞的活动空间,采用瓦片立砌铺装,彰显地域文化特征,中心白蜡树池将场地界定出2个空间,升旗台置于场地西侧,可举行升旗仪式、课间操或大型游园活动,30m活动跑道位于场地东侧,满足儿童游戏、运动等功能需求(见图3);④花果区位于场地首层东南侧,其为园区内最立体的活动空间,内有起伏的地形、环形风雨连廊、高耸的生态树,通过自然教育、空间互动等培养儿童的动作协调能力与观察能力。
3 绿叶区活动场地
2.2 培养生态意识,增进对自然环境的认知感受
在满足幼儿园活动功能的基础上融入“海绵城市”理念,一方面将路面雨水径流排入两侧生态草沟,雨水经过滤、净化进行回收再利用;另一方面采用透水铺装,使雨水下渗、溢流、收集、排出,形成组团内部的海绵模式,兼顾形态与生态、技术与艺术,创造自然本土的绿色幼儿园,通过对室外水环境的感知与体验,丰富儿童对环境的认知,培养生态意识。
设置生态树,激发儿童的科学探索精神。在花果区内对“生长之树”设计主题进行绽放升华,人工与自然结合的生态树参天而立,漏斗形树冠具有遮阳效果,设置集雨设施、生长介质挂板和LED点光源特色照明,为园区点缀绿色、增添美感,展现出落地生根、合力支撑、厚泽载物、坚韧不拔的成长精神。为满足幼儿园原生性与创生性相结合的环境诉求,建设和谐内环境、营造共享外环境,以生态树为载体,设置可观、可触摸、可听、可互动的科普水景,引入自然科学、装饰照明、趣味互动、立体绿化等,为社会科学知识的教学拓展途径和场景。
生态树具有三大特征:①生态立体绿化,绿化结构可观察和科普立体绿化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植物基质、滴灌方式,为儿童提供更为直观的观察界面,了解绿植的四季季相和在整个生长周期的变化过程;②降雨量观测,漏斗形树冠可最大限度地收集雨水,生态树上的集雨管可收集雨水进行降雨量观测,并储存起来为园区植物灌溉提供补给;③连通器原理,降雨量观测应用了连通器原理,可激发儿童对相关科学的兴趣(见图4)。
4 生态树
降雨量观测过程如下:降雨来临时,雨水进入树冠内的集雨漏斗,流入集雨管,集雨管连接U形连通器,U形连通器另一侧是供儿童观察带有刻度的雨量量杯,雨水通过连通器分取少量雨水进入有刻度的量杯,将雨量量杯的读取刻度按比例放大以便于观测。根据北京月平均降雨量,设计量杯容量最大可测200mm降雨量。读数高度在1.25m以内,可方便儿童阅读,同时量杯可拆卸清洗(见图5)。
5 降雨量观测过程示意
2.3 营造异质性丰富的活动体验,激发儿童运动、分享、冒险等快乐行为
儿童各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及行为特征不同,故游戏内容和方式也存在差异。根据“成长阶段”划分空间,不同的活动空间服务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儿童,遵循“以儿童为本”的原则,兼具活动空间的过渡性与互动性,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利用植被、地形构筑更多活动空间,扩展室外活动空间边界,使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得到无限延伸。娱乐设施包括竖向的攀爬矮墙、树屋连廊及趣味爬网等,充分利用有限的场地空间,营造异质性丰富的活动体验,激发儿童运动、分享、冒险等快乐行为(见图6)。
6 活动体验空间
2.4 通过艺术化色彩,强化视觉感受与场所领域感
活动场地整体平坦,局部设有起伏坡地游乐区,以不同颜色、材质界定区分空间,增加场地属性,给儿童带来更丰富的游乐空间。彩色塑胶地面高低起伏,自然地形使儿童充分感受到攀山越岭的快乐,体验充满变化的游乐空间。地形色彩处理一方面从北京传统手工艺品中提取色彩,体现“京味”;另一方面从设计主题出发,利用“成长之树”4个阶段的主题色来强化色彩差异产生的视觉冲击(见图7,8)。通过多样化空间和具有敏感度的色彩应用,既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又可培养儿童的认知能力,准确把握颜色在儿童心理和行为上产生的影响,调节儿童游戏行为情绪,使其在室外环境中尽情地学习、玩乐和锻炼,增加儿童与儿童、儿童与场地之间的互动,使整个场所充满欢声笑语。
7 “京味”色彩提取
8 艺术化场景
3 结语
随着儿童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新的教育模式对儿童友好空间营造提出新要求,环境融入教学、设计参与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对儿童的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等具有积极作用,可为未来儿童友好空间营造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