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写作教学的策略

2024-04-15陈颖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24年2期
关键词:点题双减教师

陈颖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教师要认识到“双减”减少的是学生额外的作业负担,而不是减少必须进行的训练,教师要根据写作教学的重点,优化教学方案,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写作方法,提升作文水平。

一、融合名著阅读,积累素材

1.分析人物,品悟精神内核

积累写作素材是写作准备阶段的重要内容。但如果一味地让学生抄写、背诵案例,这样的学习方法过于枯燥乏味,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担,不符合“双减”政策的要求。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构筑课内外融合、联动课堂,组织学生阅读感兴趣的名著,并在阅读的同时积累素材。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大量写作素材,更能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教师可以根据写作的要求,分门别类地让学生整理素材。通过分析人物,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去感悟人物的内在品质。

《秋天的怀念》《再塑生命的人》《走一步,再走一步》等作品虽文体不同,内容不同,但都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阅读这些作品,分析作者如何展现人物形象,并深入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

学生可以发现,作者常常运用语言、外貌、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展現人物的典型特点。例如在《秋天的怀念》中,有语言描写“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有动作描写“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等,都体现出母亲对“我”的关爱之情。

然后,再安排学生创作记叙文,要求写出人物的典型特点。学生可以试着回忆生活细节,挖掘写作素材,展现“母爱”的伟大。

在阅读中,学生可以学习文本描写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的精神内核,然后总结归纳写作方法。这样能为后续的写作活动提供大量素材,有助于提升自己的记叙文写作水平。

2.鉴赏环境,调动多元感官

在阅读名作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鉴赏有关环境描写的文字,调动自己的多元感官,融入作者描述的场景中。当学生学会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官去描写景物之后,教师再组织他们融入大自然中,通过实践感受,去积累写作素材。

《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等作品都展现了唯美的自然景观。教师鼓励学生找出作品中的经典词句,看看作者如何运用不同的感官,展现景物之美:“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调动了视觉感官;“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调动了嗅觉感官;“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调动了听觉感官。

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素材后,教师带领他们走入大自然,体会自然之美,并调动多元感官,试着写一下不同季节的特点。如对于夏雨,可以从听觉和触觉角度写“雨点噼噼啪啪打在地上,蒸腾起一阵阵热气”,从视觉角度写“夏雨迅猛,如同从天而降的帷幕一般,遮住了视线”。

“双减”政策要求教师优化课后服务质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名著品读活动,并带领他们走入大自然中,去感受自然之美,这样能极大地提升他们挖掘写作资源的能力。

3.揣摩语言,学习修辞手法

在阅读名著的时候,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揣摩作品的语言,分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如何突出事物的典型特点。学生不仅要收集好词好句,还要在原句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出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大胆进行仿写。

《白杨礼赞》是一篇经典的托物言志类散文。教师可以让学生揣摩文本语言,分析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学生发现,作者想要赞美白杨树,用其象征北方的农民。为了让读者更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创作意图,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这样能让表达不再晦涩难懂,如“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它是树中的伟丈夫”等,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揭示了中心思想。

然后,教师让学生在课外自主阅读更多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作品,收集更多写作资料,再进行自主创作。可以选择某种动物或植物,挖掘其内在品质,然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形象化地描述该物,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有学生将“荷花”比喻成“出淤泥而不染”的仙子,认为“荷花”具有超凡脱俗的魅力。

二、设计专题练习,夯实基础

1.层层设问,提升立意境界

在“双减”背景下,学生从繁重的课后作业和补习班中解脱出来,就有更多时间去参加自己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基于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鼓励他们自主参与到不同的写作专题训练中,夯实写作基础,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

立意是写作过程的第一步,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层层设问的方法,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能力,深入挖掘材料内涵,把握材料核心,提升写作立意,升华文章境界。

在学生创作“美丽的误会”时,教师可以设计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他们思考。问题一:“‘美丽和‘误会分别是什么意思?它们是否有矛盾之处?”该问题引导学生关注题目中的矛盾点,理解字面意思。问题二:“‘美丽除了说外表美丽以外,还有哪些引申的意思?‘误会是否只会造成尴尬的结果?能否产生好的结局?”该问题引导学生探讨矛盾中隐藏的合理性,寻找写作素材。问题三:“你认为要如何拟定中心思想,才符合该题目的要求?如果以后写作时再遇到蕴藏矛盾点的题目,你认为要如何处理?”该问题不仅引导学生尝试写作这个题目,还会让他们举一反三,总结写作经验,在创作其他文章的时候也学会辩证思考问题。

教师要指导学生从字面意思出发,先确定写作方向,然后再深入思考,从具体到抽象,让立意境界得以升华,总结出更有社会意义的主题思想。

2.头脑风暴,安排文章详略

在立意之后,学生要思考如何安排文章详略。此时,教师可以组织他们进行头脑风暴,交流彼此的想法,探讨怎样取舍材料、安排详略,进而写出逻辑清晰、详略得当的作品。

在组织学生创作人物类记叙文的时候,教师组织他们开展头脑风暴。先围绕《阿长与<山海经>》,列出作品中使用了哪些素材,它们分别体现了阿长哪方面的特点,思考作者如何安排详略,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在学生得到启发后,再组织他们观察同学,试着写一下班级中的“名人”。学生可以开展头脑风暴,列出通过哪些事情能展现“名人”的特点,该人物有哪些过人之处。在列出内容后,再注意筛选,看看自己重点要写的是什么内容,哪些材料与之相关,需要详细描写;哪些材料和主题关系不大,可以一笔带过。如有一名学生想写“能言会辩”的班级“毒舌”,重点写了“舌战同学、敢于和老师争辩、见到警察叔叔也不胆怯”这几点,而乐于助人、积极参加班会活动等内容,因与“能言会辩”的关系不大,所以可以略写。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头脑风暴式的讨论,这样不仅能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还能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同伴的提示,拓展自己的思维深度、广度。这样同样有助于组织轻松活泼的主题活动,更符合“双减”的要求。

3.思维导图,设计结构布局

根据“双减”政策要求,教师要提升教学质量,给学生搭建一些高效的学习支架,构建轻松、高效的课堂,帮助学生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写作构思阶段,思维导图有助于帮助学生安排结构,是一种能让思维可视化的学习支架。学生可以利用它理清创作思路,写出结构清晰的作品。

在学完《回延安》后,教师组织学生以“我爱我的家乡”为主题进行创作。由于可写内容较多,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规划写作内容,安排作文结构。学生可以按照“设定整体结构、细化结构细节、调整优化结构”这三个阶段,完成写作任务。一开始,他们可以选择“并列式、递进式、对比式”等各种不同的结构。然后再细化结构,画出思维导图。如有一名学生在“家乡”的周围辐射出若干条线,分别标注“建筑、风俗、名人、历史、市井风貌”等内容。“建筑”部分再次细化,辐射出“建筑外观、建筑内涵、建筑历史”等部分。最后,他们再调整思维导图的各个节点,看看能否写出个性。

《意见》认为教师要“坚持学生为本、回应关切,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这样才能达到提质增效的效果。思维导图清晰明了,将具体的图片和抽象的创作思路融合在一起,更适合形式运算阶段的初中学生,因此是一种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支架。

三、指向中心主旨,调整细节

1.抓取适宜时机,自然点题

在写作修改阶段,指导学生如何根据中心思想调整细节是教学关键。由于不同的学生面临的问题不同,所以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指导。这样才能体现“双减”政策的要求,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有的学生没有围绕中心思想来写,导致文章内容较为散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引导他们抓住适当时机,在文首或文末点题,突出中心思想。

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写作评价表,在“点题明确”评价栏中填写“开头、结尾、中间”部分是否进行明确点题。如果发现没有,则说明文章需进行适当调整。如在阅读《猫》后,学生试着写“我的动物朋友”,文章开头写“我真高兴,今年终于养小狗了”,教师可以提醒他在开头部分添加点题句,呼应“高兴、终于”,让读者明白为何养小狗是值得开心的事情。该生改为:“我真高兴,今年终于养小狗了。小狗真是一种忠诚又可爱的动物。”此外,在文章结尾也可以适当点题。如有一名学生写自己因为小猫死了而痛哭。教师提醒他在最后点题,写明自己为何会痛哭。该生添加点题句:“小猫真是一个暖心的小可爱。失去这样一个朋友,叫我如何不痛心。”

学生找到适当机会点题后,会使文章内容更为紧凑,能够较为明确地体现主题思想。学生可以试着在不同的地方加入点题句,并进行对比分析,看看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2.基于情节发展,过渡照应

有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在情节发展的关键处转折较为生硬,缺乏连贯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找出过渡不顺畅的地方,并加入过渡句、照应句,让文章变得更有逻辑性,更突出中心思想。

在阅读《背影》的时候,学生发现“我”对父亲的情感前后并不一致,一开始的时候“我”还认为父亲迂,但是后来却被父爱所感动。文章轉折虽然大,但却并不让人觉得突兀,这是因为作者用“我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等词句进行前后照应,暗示了“我”的变化。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此文,学习如何写过渡照应句,然后分析自己的作品,看看是否存在前后矛盾、转折过于突兀的地方,并思考如何能加入过渡照应,优化表达效果。

如有一名学生写自己和母亲闹别扭,但在品尝了母亲做的美味菜肴后,又与她言归于好。为了让情绪变化不那么突然,该学生加入“闻到厨房里飘来诱人的香味,我的心情也好了很多”这句话,作为伏笔,照应后文。又加入“正是母亲的这个举动,让我改变了想法”作为过渡句,衔接上下文。

学生发现,加入过渡句和照应句后,文章会更流畅,阅读效果也更好。教师可以鼓励他们举一反三,在创作其他文章的时候也尝试运用类似的方法。

3.变换表达方式,渲染情感

有的时候,学生选择的表达方式较为简单,无法表达内心情感,也不利于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对此,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变换表达方式,让情感抒发得更为强烈,从而提升表达效果。

在学习《孔乙己》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创作短文,写一下自己对孔乙己的评价。在修改时,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想要表达什么思想,然后让同伴阅读文章,看能否从字里行间体会到这种情感。如有一名学生想要表达“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感,但语言过于平淡,没有展现这种情感。教师可以鼓励他运用感叹句、反问句等句式,并试着加入排比句,来烘托氛围,更好地表达情感。该学生调整成:“大家都说你的不幸是因为你自己放不下身价,也许他们说得对。但是那些无端嘲笑的看客,那个耀武扬威的举人,那个麻木不仁的时代……难道不该为你的死负责吗?”如此表达,会更具感染力。

《意见》认为教师要“认真分析学情,做好答疑辅导”,这样才符合“双减”政策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深入分析学生在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猜你喜欢

点题双减教师
最美教师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咬定青山不放松——谈高中议论文点题策略
圆我教师梦
浙江文成:“点题公开”打造“阳光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