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背景下短视频剧集的主流化尝试

2024-04-15王磊

电影评介 2024年1期
关键词:玉壶大英博物馆文物

王磊

2023年8月30日,由短视频博主“夏天妹妹”和“煎饼果仔”及其团队共同拍摄制作的剧情短视频《逃出大英博物馆》(夏天妹妹/煎饼果仔,2023)在抖音、快手、哔哩哔哩、微博、微信视频号等多个线上平台同步上线播出,当日播放量便突破300万;在更新两集后,抖音播放量破2亿,点赞破1300万,B站播放量超过1000万,微博话题阅读量高达2.6亿[1]。关于该短视频剧集的话题也多次登上微博热搜,引起了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2]、人民网[3]等官方媒体注意。

目前,《逃出大英博物馆》全部三集已经在多平台上同步完结,但这部低成本、高热度的短视频剧集作品引起的讨论却远远没有结束。在《逃出大英博物馆》之后,诸多不同类型的创作者纷纷从各自领域出发拍摄了“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國文物”的短视频作品,“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的呼声在2023年国庆期间引起诸多社交媒体用户关注。这场由短视频创作引起的文化风潮已经从自媒体人的热忱,逐渐走向了铭刻在中国人心中的文化情怀与民族情怀。尽管该剧的拍摄、演技等专业程度仍难以媲美影视级作品,但面对着不同观众的审美考验,《逃出大英博物馆》还是让人们看到了自媒体人对短视频的用心和情怀。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成功出圈的《逃出大英博物馆》在短视频剧集的创新与主流化尝试上究竟有何进步?为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文化传播带来哪些启示?值得探究和深思。

一、《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创作手法与现实背景

《逃出大英博物馆》使用了短视频常见的拟人化手法,配合短视频受众喜闻乐见的“萌系形象”与“甜宠剧情”,将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化为活泼美丽的少女形象,赋予其鲜活的生命与亲切的同伴,将玉壶的归乡情绪以直观的画面和生动的故事来呈现,同时配合故事走向营造出浓厚的故乡情结与中华传统文化氛围。《逃出大英博物馆》采用拟人化形式,讲述了大英博物馆的官方文物“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化身为人形,从大英博物馆逃出后在沿途邂逅中国记者张永安并请求其帮助自己逃回中国的故事。剧集首集开头以现实中的大英博物馆失窃事件为背景,故事主线以一“盏”(玉壶在影片中曾多次强调这一量词为自己的文化身份正名)中国玉壶丢失展开;随后,出逃后流落海外的玉壶在街头偶遇中国记者张永安,将这名黑眼睛、黄皮肤的陌生人视为家人并请他带自己回到中国。剧集中由知名短视频博主“夏天妹妹”扮演的小玉壶是一个活泼可爱、热爱祖国、乐观开朗的女孩,她将文物的组合关系比拟家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呼应了开头拟人化塑造的叙事手法,让许多观众在绵延不绝的文物情怀中重续历史记忆,赓续传承千年的历史文脉。

关于《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创作与创意缘起,目前流传较广、最令人信服的版本来自抖音短视频平台上的一次互动。在《逃出大英博物馆》之前,一位网友在该剧的两位主创之一“煎饼果仔”的评论区提出可以拍摄一部讲述各个文物拟人化复苏逃离大英博物馆的动画,而煎饼果仔在回复“等我”之后半年让网友看到了他们的承诺和用心,一句淹没在互联网中的评论和回复最终促成了这部现象级爆款的短视频剧集。[4]在上映时间上,《逃出大英博物馆》也恰巧赶上了从2023年8月中旬持续发酵的大英博物馆文物因管理不当导致文物失窃与中文互联网对中国海外文物的追讨风波。近年来,大英博物馆不断发生文物失窃事件;2023年时间8月16日,大英博物馆发布了一则语焉不详的藏品“丢失、被盗或损坏”公告[5];在大英博物馆董事会主席George Osborne后续透露的消息中,他估计全馆大约有2000件历史文物被盗,价值数千万英镑。这一文物失踪的丑闻发生后,许多国家发出强烈抗议,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文物。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数量可达23000多件。[6]8月27日晚,中国《环球时报》发表社评,要求把所有通过非正常渠道获取的中国文物无偿归还中国[7],同一时间还有诸多国内媒体对大英博物馆的文物保存条件及管理混乱问题发表声讨,关于“文物回归”的情怀和呼声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而在这样的呼声下,8月30日上线的《逃出大英博物馆》可以说在题材上正处于短视频传播的黄金期。一时间,“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逃出大英博物馆的背后”等相关话题在网络媒体与主流媒体的助力与推动下冲上热搜。

尽管恰逢其时地借力“文物归国”的网络声浪达成了中国短视频剧集几乎前所未有的传播热度,但《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内容本身已经为与这次现实事件的衔接打好了基础。在正式开始拍摄前,两位博主与其拍摄团队为了将“文物回家”的灵感落地翻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与各省的文物局交流探讨;身为短视频博主却在高更新速度、高淘汰率的整体环境中选择停更三个月,远赴英国当地现场取景,筹备的时间长达半年。“记忆不仅和时间有关,它的空间特性也非常明显,而这种空间特性给虚构叙事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既表现在内容或主题层面,也表现在结构或形式层面:我们生活中重要的记忆总是和一些具体的空间(地方)联系在一起,这在叙事虚构作品中多有表现;而记忆的空间性与叙事作品的空间形式之间也存在紧密的关联。”[8]《逃出大英博物馆》以“大英博物馆”为题,尽管无法实地拍摄,却着重强调这一特定历史时空的记忆特性,将被遗忘与忽视的历史通过诸多细节隐藏在剧集中,以含蓄、温暖的呈现方式燃烧着民族情绪中的火苗。在最后的成片中,也可以看出《逃出大英博物馆》在非专业创作者的背景下注重现实背景与艺术创作的结合,画面与台词中充满丰富的细节。例如,小玉壶初见张永安时妆容精致、表情可爱,脸上却脏兮兮地布满灰尘,许多网友便猜测这一妆发是隐喻博物馆中的中国文物没有用玻璃罩保护,被许多游客随意接触导致的;小玉壶跟随张永安到其家中的第一感慨是“这么大柜子只住两个人啊。”张永安在海外与人合租的二人间并不宽敞,但对小玉壶来说堪称巨大,这是因为大英博物馆对陶瓷的陈列方式大多是密集紧凑地排在一起,在操作中非常容易磕碰;小玉壶的原型“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是玉雕艺人俞挺的名家名作,曾获2007年北京天工奖优秀作品奖,现实中就挤在密密麻麻的中国玉石展区,甚至连名牌都没有,只有一个编号。这些状况引起中国网友不满已久,而《逃出大英博物馆》在画面中充分以丰富的细节对中国海外文物的现实困境给予了充分的寓意和暗示。《逃出大英博物馆》抹去了锈迹斑斑的历史痕迹,以制作精良的画面和意味深长的台词实现了对社会实践与文化主题的深度挖掘。

二、互联网短视频剧集的成熟化趋势

过去几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与短视频直播平台的发展催生出一大批竖屏拍摄、时间较短的、贴合网络大众的喜好的短视频剧集。这些剧集以短视频剧集形式拍摄,其中的热门作品大多借鉴了成熟的网络小说类型与题材,主打“校园”“悬疑”“爱情”等题材,养成了较为固定的受众群体与消费群体,甚至一部分国内用户已经养成了对短视频剧集内容付费的习惯,会以直接付费购买剧集或不同梯度价格的方式配合不同用户的消费能力进行收费,并鼓励用户复购,从而提高整体利润。发达的短视频链条甚至催生出了相关的短视频影视产业,让短视频剧集商业模式表现出成熟性和多样性。这批互联网短视频剧集往往借穿越、重生等戏剧性的事件形成反差性的人物性格与差异关系。然而,一些“爆款”短视频剧集中也存在题材过度开发、故事脱离现实、内容同质化、文化驱动不足等问题,难以发挥其真正传播价值。对此,抓住“以物拟人”这一新手法,在现实背景故事下关注流失海外文物的《逃出大英博物馆》无疑作出了良好表率。与其他艺术体裁一样,短视频剧集的内容只有实现差异化与创新,跳出“网文改编”“一爽到底”的圈子才能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内容的差异化与创新趋势”[9]将促使短视频剧集有更多类型的作品产生,这对短视频剧集行业的长远发展而言具有重大意义。内容立意、选题策划与视频本身等层面的创意,与题材的稀缺性结合,也是《逃出大英博物馆》能够代表短视频剧集火爆出圈的原因之一。前所未有的传播效率与官方媒体的关注,也反向证明了《逃出大英博物馆》所代表的中国互联网短视频剧集的成熟化趋势。

回顾《逃出大英博物馆》创作者“煎饼果仔”的短视频作品,可以发现他早已尝试过有关家国情怀、传统文化等内容的作品,例如中国冬奥会选手对他国选手犯规的回击、钓鱼岛领海的渔民等;同时,他坚持在作品中着力提升视听语言的表现力。与影视作品一样,故事与画面是短视频剧集表情达意的基本语言。在之前的作品中,已经能够看出这批短视频创作者努力提升拍摄质量,尽量通过镜头的巧妙设计展现人物情感变化、塑造场景氛围,从而传达视频主题的尝试。在快节奏的播放环境中,目前大多数短视频都尽力追求短、平、快的特点,在开头的“黄金三秒”即以夸张的造型与别具一格的内容抓住用户眼球,但这些内容过分强调加快视频节奏、吸引用户的注意,对于文化传播来说,过于快速呈现方式容易使用户在大量的视频碎片中仅仅留下浅层的记忆,却无法形成持久、深远的文化痕迹。另一部微纪录片系列片《了不起的匠人 第一季》《了不起的匠人 第二季》(李武望,2016~2017)同样以短视频形式灵活运用丰富视听语言,在增添画面多元化的同时展示匠人多彩的生活。摄制组到中国内地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本等亚洲地区实地拍摄,展示了工艺品制作过程中的细节与匠人专注坚持的人格。例如董全斌的制陶过程中“拉胚”“晾胚”“利胚”“雕刻”“补水”“上釉”“入窖”“开窖”采用特写、微距镜头、远景、近景等丰富的视听语言交替进行;摄影机悄然关注着烧陶的“揉泥”“拉胚”“修胚”“排窑”“烧窑”“封窑”“出窖”等工序步骤,特写镜头中匠人专注的神情仿佛他们是在一边打磨作品,一边修炼人生。而在故事之外,传统技艺的传播被有心人收藏,也成了行业需要此类纪录片的题中之义;不同的景别拍摄,展现了传统手工艺品制作过程的精密和匠心。通过多元的影像呈现,中华文化有机会在传统的基础上革故鼎新,被赋予丰富的时代内涵,从而走进年轻大众的内心。可以看出,短视频创作者不应被流量化的视频节奏所裹挟,更应该结合文化题材和观众喜好调整内容表达与视听画面,使观众在多元的镜头呈现中感受中华文化之魅力,从而提升短视频的文化内涵。

三、民族认同的传达与民族形式的探索

别具意味的是,《逃出大英博物馆》中的“主人公”——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并非“文物回家”风潮中流失海外的典型文物,而是一件来路与年代都相当清晰的工艺品。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由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俞挺于2011年创作,2017年被大英博物馆购藏,其温暖细腻的外观和色泽成为历史文物中的瑰宝,吸引着每一位游客驻足观看。换言之,这一承载了诸多观众感动的器皿并非真正需要“回家”的海外文物——这一景况恰恰对应着当下大多数短视频创作者与青年观众的身份认同:尽管从未经历过文物珍宝丢失的动乱历史,却认可一份流淌在血脉记忆中的精神故乡,它联系着悠久的传统文化与传统历史,同时又与近代以来中国经历的一系列耻辱动乱的殖民历史紧密相关。民族认同包含了“共享的”“社会神话的”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虚构的。[10]玉壶知道男记者的名字是“永安”便一直默念,因为她想到了大英博物馆藏的宋代磁州窑“家国永安”瓷枕,“家国永安”对玉壶与青年一代中国观众来说都承载着独特的情感重量;玉壶对待初见的中国记者如同亲人一般,认为“家人是血脉相连的同胞,就像唐大马和唐小马,或者壶身和壶盖”;除此之外还有“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应自强不息”“如今白首乡心尽,万里归程在梦里”“愿山河无恙、家国永安”等“金句”……《逃出大英博物馆》以文物自述的形式道出了当下新一批中华儿女的家国认同与民族心声。在短视频剧集结局中,小玉壶带着馆藏“亲人”们的家书回到祖国,亲口传递海外文物对归家的思念与呼唤。“琴师陶俑伯伯,您好,笛师陶俑阿姨要我告诉您:改日,您拨您的春风弦,她奏她的晚风笛,那首未完的《长歌行》大家再一起奏完吧!”“水月,我早已将回还之事抛之脑后,驻留在西方的游子,需要庇佑的神灵,只是这具木镂之躯,承得住偷盗者的歉意,却载不动故人流连的目光。”这些虽不失想象力与艺术创作的台词唤起中国观众最真挚的民族情感与民族认同,接过传统文化与民族复兴传承的接力棒。

不同于二位主创及其他短视频创作者以往的作品,《逃出大英博物馆》不再只局限復制俗套的“爽剧”与“甜宠”剧情,而是借鉴了主流影视作品与纪录片的创作思路,在主题与内容上有着更高的格局视野,重视内容创作与主题发挥,将短视频剧集的潜力发挥到了最大。在《逃出大英博物馆》中,中国记者张永安与玉壶逐渐相知相认,玉壶的故事让张永安开始相信眼前的女孩真的是大英博物馆中丢失的中国玉壶,而张永安的责任心也逐渐影响了玉壶的心境。在剧集的结尾,已经回到中国的玉壶毅然承担起了身为“大国名器”的责任,在将诸多文物的口信捎给它们的故国亲友后,选择回到大英博物馆陪伴大洋彼岸的家人,同时等待堂堂正正回家的时刻。那些漂流在外的文明碎片,仿佛看到了重回家乡的曙光和希望,坚信终有一天可以“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同样是“帅哥”“萌妹”的“甜宠”配置,《逃出大英博物馆》结尾主题的升华再次唤醒了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情感,彰显出这部短视频剧集包容的大情怀。在极具话题性的现实议题背景下,《逃出大英博物馆》既涵盖了文化热点、青春情感、穿越喜剧等经典短视频模式与强类型,又创意性地增加了文化寻根、爱国主义等之前短剧市场少见的新主题,可以看出国产短视频剧集在经典题材上的内容与主题创新,体现了全媒体格局中短视频剧集越来越多主动关注并接入现实事件、以高度社会责任感关照当下的社会价值属性。目前,短视频剧集发展越来越成熟,诸多拍摄网络大电影、电视剧的影视公司与专业内容创作者的携手入局也在促使原本的短视频创作者生态不断释放活力。从商业模式的探索来看,短视频剧集的主流化也将带来内容主题与规模的更新迭代,从而激发其中长期的商业化价值,这也让在当下深耕内容坚守品质具备更为长远的行业意义。无论在何种程度上,内容与主题的主流化都将是这一体裁今后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结语

自各种形式的影像作品在中国诞生之日起,郑正秋、欧阳予倩、卜万苍、吴永刚、费穆、蔡楚生和郑君里等先行者就始终关注中国文艺与民族形式的创新之路,他们在中国早期电影创作及其话语实践中探索电影民族化的道路,并试图在中外思想文化艺术经验中找到契合点。而在延安时期关于文艺“民族形式”的讨论中,延安文艺中曾形成了“以民间形式为民族形式中线源泉”的命题,并提出在创作实践中促成“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文艺作品”的观点。[11]这一观点强调了实际创作实践与“民族”的统一性,并提出了一个新思路:借助民间文艺的传统形式和经验,从中汲取具有本土化、通俗化、大众化的特质,为一切现代文艺形式注入民族元素,让各种形式中都形成具有民族特色、凝结民族认同的文艺作品。[12]如今,在互联网短视频剧集刮起一阵新的文化浪潮之后,《逃出大英博物馆》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媒介融合背景下自媒体作品的潜力,更让大家看到了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未来。虽然剧集本身已完结,但文化传承形式创新的“瑰葭路”①才刚刚开始。

参考文献:

[1][4][5][6]新榜.7天涨粉555万,一条视频获赞794万,《逃出大英博物馆》凭什么?[EB/OL].(2023-9-11)[2023-10-16].https://mp.weixin.qq.com/s/N1867i6415_kuZEdLnWEIg.

[2]人民日报微信.下一站,瑰葭路(归家路)![EB/OL](2023-10-05)[2023-10-18].https://mp.weixin.qq.com/s/J-7Nf2BVw1CvMQ7EbhGNlA.

[3]人民网微博.【多国呼吁归还文物!#盘点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EB/OL].(2023-10-05)[2023-10-19].https://weibo.com/2286908003/4940111386251825.

[7]环球时报.社评: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EB/OL].(2023-09-27)[2023-10-19].https://3w.huanqiu.com/a/de583b/4EIfewXDn2h?agt=11.

[8]龙迪勇.记忆的空间性及其对虚构叙事的影响[ J ].江西社会科学,2009(09):51.

[9][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129.

[10]钟鸣.少数民族地区·影视·生活——论传统的延伸[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146.

[11]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R].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政治报告,1938-10-14.

[12]黄应贵.时间、历史与记忆[ 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36-46.

①“瑰葭路”谐音“归家路”,即瑰宝思念家长的路。

【作者简介】  王 磊,男,新疆奎屯市人,伊犁师范大学融媒体学院副教授,伊犁师范大学边疆中华文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影视理论与媒介文化传播研究。

【基金項目】  本文系2022年伊犁师范大学提升学科综合实力专项重点项目“媒介深度融合背景下新疆媒体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编号:22XKSZ17)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玉壶大英博物馆文物
逃离大英博物馆
文物的栖息之地
藏在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房
张勇
石维文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玉壶
大英博物馆国际培训项目培训报告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