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挑战、机遇与应对∶人工智能嵌入意识形态

2024-04-15闫朔鸣刘振江

关键词:挑战与机遇应用路径人工智能

闫朔鸣 刘振江

[摘要]人工智能作为当今科技领域最具前景和潜力的技术之一,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在此背景下,当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变化与人工智能的发展呈现出密切相关的态势。通过分析人工智能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与挑战,力求在未来人工智能发展中,建立起伦理与社会责任体系,推进人工智能与公益事业的有效结合并不断增强人工智能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促使人工智能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关键词]人工智能;主流意識形态;挑战与机遇;应用路径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0292(2024)01-0034-06

[收稿日期]2023-09-2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研究”(18AKS014)

[作者简介]闫朔鸣,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刘振江,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探讨需要关注人工智能对意识形态的挑战与机遇。人工智能的发展既给意识形态带来了挑战,也为意识形态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机遇。从挑战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引发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如人机关系、人类尊严等,这对现有的意识形态提出了新的课题。从机遇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为意识形态的传播、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主体性是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体现。人工智能与人类主体性关系密切,作为一种拓展人类认知能力的工具,其发展对人类主体性具有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们解放生产力,实现全面发展,从而提高人的主体性。然而,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可能导致人类的部分劳动被机器替代,产生过度依赖机器的现象,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在某种程度被削弱甚至失去,面临异化现象的挑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1](P51)“劳动不仅使人产生异化,而且使人成为被动的对象,使人失去自己的主体性。”[2](P83)作为当今科技领域最具前景和潜力的技术之一,人工智能近年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人工智能发展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紧密。因此,在发展人工智能的过程中,应探讨如何在人工智能发展的过程中维护人类的伦理道德,关注其对人类主体性的影响,确保技术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和人类尊严、社会秩序和民主制度等方面所带来的挑战与潜在的风险,探讨人工智能的发展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相互促进作用,为实现人工智能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机融合,本文提出一系列应用路径,其中包括建立人工智能伦理和社会责任体系、推进人工智能与公益事业的结合,加强人工智能的可持续发展意识。通过对人工智能与主流意识形态关系的研究,以期实现人工智能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一、人工智能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威胁与挑战

人工智能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威胁与挑战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意识形态的冲击和颠覆、对价值观念和人类尊严的挑战以及对社会秩序和民主制度的潜在风险中。在面对这些威胁与挑战时,应当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以期为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提供指导和建议。

(一)人工智能对传统意识形态的冲击和颠覆

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改变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还对传统意识形态产生了冲击和颠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机器使劳动者从劳动中解放出来,这一解放却使他们变成了机器的奴隶和资本家的雇佣奴隶。”[3](P532)在人工智能时代,这一观点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中国、美国和英国等国家,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正在改变着各行各业的生产和经营方式。根据一项调查,预计到2025年,全球因人工智能取代的工作岗位将达到7500万个,而新创造的岗位可能只有2000万个。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将对劳动市场产生巨大冲击,劳动者面临着失业的威胁。此外,人工智能在信息传播、政治观念引导等领域的应用,也对传统意识形态带来挑战。在这些国家中,人工智能已经广泛应用于新闻生产、舆论监测、舆论引导等方面,使得舆论环境变得愈发复杂,在此情况下,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人工智能掀起信息传播的变革。人工智能在信息传播领域的应用,如社交媒体、搜索引擎、推荐系统等,使信息传播更加迅速、高效,但同时也导致信息的过度泛滥、选择性传播和虚假信息的传播。这种现象对传统意识形态产生了冲击,使人们对传统价值观念产生怀疑,进而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和谐。习近平同志曾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4](P153)从这个角度看,政府需要关注人工智能对传统意识形态的冲击,并积极应对。

人工智能对政治观念的颠覆及民主制度的冲击。习近平同志强调:“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的旗帜。以什么样的思路来谋划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作用”[5](P285),人工智能的发展使政治观念的传播更加迅速和普及,但同时也使政治观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增加,对传统政治观念产生颠覆性影响。例如,人工智能使得民众能够更容易地接触到不同的政治观点,从而可能对现有的政治体制产生怀疑,进一步导致社会分裂和动荡。同时,人工智能在政治领域的应用可能对民主制度产生潜在风险。例如,人工智能可能被用于操纵舆论、监控民众,从而影响民主制度的正常运行。因此,党和国家需要关注人工智能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潜在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民主制度的健康发展。

人工智能对道德伦理及传统教育观念带来挑战。人工智能在伦理道德领域的应用,如无人驾驶汽车、机器人护理等,可能引发新的伦理道德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人类重新审视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以适应新技术带来的挑战。同时,也需要关注人工智能可能对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冲击,防止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道德滑坡的现象。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如智能辅导、在线教育等,也已经对传统的教育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在此情况下,教育者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目的、方法和评价体系,以适应人工智能的发展。除此之外,还需要关注人工智能对教育公平、教育资源分配等方面的消极影响。

(二)人工智能对价值观念和人类尊严的挑战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可能面临价值观念的混乱和人类尊严的挑战。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尊严和价值观念的重要性,认为人类应该在劳动、生活和社会关系中维护尊严并实现自身价值。

其一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势必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影响。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劳动岗位被机器取代,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可能使人类在思考、决策等方面丧失自主性,对人类的自主性和自由意志带来巨大挑战。因此,人类需要关注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价值观念的挑战,并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对人类劳动价值观念的尊重和传承。与此同时,在某些领域,如伦理学、艺术等,人工智能的介入可能导致人们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怀疑和重估。同时,在中国和美国等国家,人工智能在医疗、教育、家政等领域的应用逐渐普及,人们在这些领域的传统角色和地位受到挑战,可能导致人们对自己的价值观念产生困惑。因此,我们需要关注人工智能对价值观念的冲击,并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对人类价值观念及其自主性与自由意志的尊重和传承。

其二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尊严带来了新的挑战。马克思主义指出,人的尊严就在于他自己的生活关系中对自己的尊严的认识。人工智能的发展使机器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人类的智能,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越人类。这种现象可能导致人类的尊严受到挑战,人们可能对自身的价值和地位产生怀疑。例如,根据一项调查,2019年,全球约有72%的在线新闻稿由人工智能撰写。这种现象使得新闻从业人员面临职业价值的挑战,同时也引发了关于新闻报道质量、道德伦理等问题的讨论。在教育领域,一些研究显示,人工智能教育辅导系统的普及可能导致学生对传统教师角色的贬低,进而影响教育质量,对人类尊严产生质疑。同时,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还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均、社会公平和正义受到挑战。例如,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加剧数字鸿沟、助长社会不平等现象。由此看来,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必须持续关注人工智能对人类尊严的挑战以及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影响,并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和保障人的权利与尊严,造福人类社会。

其三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人际关系产生影响。人工智能的应用,如虚拟现实、聊天机器人等,可能对人际关系产生影响。过度依赖虚拟世界和机器人的沟通可能导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逐渐疏离,进而影响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念。因此,我们需要关注人工智能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并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对人际关系的尊重和关注。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可能会对人类身份和角色的重新定义。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在许多领域的角色和身份可能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能导致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念和人类角色定位受到挑战。在此情况下,人们需要重新审视人类在社会、家庭、职业等方面的角色和身份,以适应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同时,也需要关注人工智能对人类身份和角色的影响,以确保人类在技术发展中始终保持核心地位。

(三)人工智能对社会秩序和民主政治制度的潜在风险

在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人工智能对社会秩序和民主制度可能产生的潜在风險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人工智能可能引起信息不对称与公平性问题。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导致了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加剧,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分层和不公。大数据和算法分析使得企业和政府可以轻松获取和分析大量关于公民的信息,包括消费习惯、政治立场和社交活动等。在这种情况下,公民很难掌握自己信息的使用和传播。此外,人工智能的不公平应用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例如,在招聘、教育和金融等领域,算法可能存在偏见,使某些群体在获取资源和机会方面处于不利地位。这对民主制度构成挑战,因为民主原则要求公民在平等和公平的基础上参与政治生活。

其次,人工智能可能造成舆论操控与言论造假。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舆论操控和虚假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容易,这对网络舆情和民主决策构成严重威胁。一方面,虚假信息和深度伪造技术的普及可能导致公众对信息的信任度降低,使得真实信息被虚假信息淹没。另一方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制造的虚假信息很可能在某些敏感政治问题、民生大事等关键时刻被用来误导民众,影响民众的决策。此外,社交媒体上的算法驱动的信息过滤和个性化推荐可能导致信息茧房效应,使人们只接触到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进一步加剧社会分裂,这些现象都对社会秩序产生了严重的威胁与负面影响。

最后,人工智能可能导致公民隐私权与个人权利受到侵害。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使个人隐私权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智能手机、智能家居设备以及各种在线服务的普及使得公民的个人信息变得容易被收集、储存和分析。这种大规模的数据收集和处理可能会侵犯公民的隐私权,甚至可能导致对个人权利的侵犯。例如,公共场所的监控摄像头、面部识别技术以及无人机等设备的普及使得公民在日常生活中难以避免被监视。这种无处不在的监视可能使得公民对自己的言行产生恐惧和自我审查,从而可能影响一些个人基本权利的行使。此外,个人隐私的泄露还可能导致其他方面的权利受到损害。例如,个人健康信息、财产金融状况等敏感信息的泄露可能使公民在职场、金融市场和社交场合等方面受到歧视,这些问题对民主政治制度的稳定和公民的权利保障构成了实质性的挑战。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威胁与挑战需要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进行分析和应对。在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各种挑战时,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维护人类尊严和价值观念。同时应积极推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以应对人工智能在信息传播、舆论引导、社会秩序等领域带来的冲击。

二、人工智能与主流意识形态的互补与机遇

虽然人工智能对主流意识形态带来了威胁与挑战,但同时也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创新与优化提供了新的机遇。从人工智能与主流意识形态的互补与促进的角度来看,可以从人工智能的应用与意识形态的传播、人工智能的创新与意识形态的变革、人工智能的发展与意识形态的优化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人工智能的应用与意识形态的传播

人工智能在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生产力的进步。因此,人类应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优势,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

一是提高意识形态传播的效率。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意识形态传播的方式和手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类更加高效、精准的传播意识形态,提高意识形态传播的效率。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5](P197)例如,在信息传播领域,随着发展理念的不断优化,算法推荐系统逐步登上舞台,该系统可以帮助人们更精准地向受众推送相关内容,提高信息传播的效果。同样,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可以实现对大量文本信息的智能分析,提高信息筛选与推送的效率。此外,通过深度学习技术,可以开发智能聊天机器人,与用户进行实时互动,引导舆论方向。

二是拓宽意识形态传播的渠道。马克思主义认为,新的思想通过改变现实的方式才能得到表达。人工智能的应用为意识形态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渠道。人工智能在信息检索与推荐系统方面的应用,为意识形态传播提供了新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曾经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5](P336)利用人工智能,可以在网络空间中更精准地将正确的意识形态观念推送给适合的受众群体,从而提高意识形态传播的效果。这种智能化的传播模式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特点,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例如,社交媒体、智能手机等新媒体平台,使得意识形态传播可以覆盖更广泛的受众。此外,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兴技术也为意识形态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三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习近平同志曾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6](P329),人工智能能够帮助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个性化教学、智能测评等,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意识形态教育的质量。这对于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道德观的新一代青年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工智能的创新与意识形态的变革

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创新为意识形态的变革提供了新的动力。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生产力的进步往往伴随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正如恩格斯所说:“新的更高的生产力迟早会将它们(生产关系)击碎,而它们所击碎的正是那些与它们冲突的经济条件。”[2](P152)在此背景下,人类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的创新,引导意识形态向更加人性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意识形态的研究方法提供了全新选择。人工智能在数据挖掘、语义分析等方面的应用,为意识形态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如恩格斯所说,要了解世界,就要在头脑里把它的各种表现加以对比,分析、综合。通过运用人工智能对大量文本进行分析,人类可以更深入地挖掘出社会意识形态演变的内在规律,为意识形态的变革提供理论支撑,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调整和优化现行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种数据驱动的研究方法将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也为人类运用人工智能进行意识形态研究提供了指导思想。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发展能够促进意识形态的内涵发展。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人工智能的创新与发展可以为意识形态提供新的内涵和发展方向。例如,在国际关系领域,人工智能可以用于全球治理、冲突预测与解决等方面,为和平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并且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生产力的提高、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等方面的贡献,可以为主流意识形态提供新的素材。通过对这些新现象的研究,可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使其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

(三)人工智能的发展与意识形态的优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为社会进步带来巨大的变革。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对意识形态产生深远影响,对意识形态的优化具有积极意义。

一是人工智能的发展能够促进民主参与和政治透明度。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映。人工智能在大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了解意识形态动向,从而为民主决策提供有力支持。此外,人工智能在舆情监控和分析方面的应用可以帮助政府及时发现和应对社会热点问题,增强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沟通互动。这些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政治透明度,增强人民对政府决策的信任和支持,从而为意识形态的优化提供条件。

二是人工智能的发展能够推动价值观念的更新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6](P318),人工智能也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例如,在语言、艺术、民俗等领域,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挖掘、整理、继承与传播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得以传承与发扬,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优化提供文化基础。同时,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可以实现个性化教育,帮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才。这将有助于形成兼容并包、推陈出新的社会价值观念。

三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有助于弥合数字鸿沟与提高信息公平。人工智能在通信、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可以帮助弥合数字鸿沟,提高信息公平。通过利用人工智能,政府和企业可以为边远地区和弱势群体提供更好的网络基础设施、在线教育资源、远程医疗服务等,缩小城乡、贫富之间的数字鸿沟,同时还可以帮助社会弱势群体获取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其生活水平。此外,人工智能在公共服務领域的应用能够降低一定的人工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使更多民众受益。这将有助于形成更加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环境,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优化创造有利条件。

三、人工智能与主流意识形态融合的路径

在马克思主义视阈下,人工智能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尤为重要。如何将人工智能与主流意识形态相结合,并指导其应用,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从建立人工智能伦理和社会责任体系、推进人工智能与公益事业的结合以及加强人工智能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这三个方面既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关键路径,同时也是确保人工智能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通过这三个方面,可以为人工智能的合理应用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为人工智能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建立人工智能伦理和社会责任体系

随着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如何在保持创新发展的同时确保其伦理和社会责任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确保人工智能的合规性与公平性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原则。为了保障人工智能的合规性和公平性,建立伦理和社会责任体系至关重要。

首先,国家相关政策制定者、技术研发者和行业从业者需要共同制定和遵守一系列关于数据保护、隐私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这有助于防止人工智能被滥用,侵犯个人隐私,损害公共利益。针对目前突出的算法偏见和歧视问题,应引入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如公平性评估、可解释性设计等,确保算法在决策过程中不产生不公平现象。

其次,要强化人工智能的道德伦理原则。在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强化道德伦理原则是建立伦理和社会责任体系的关键环节。为此,技术研究者和开发者需要在技术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到人类尊严及自主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价值观念,遵循伦理原则,如尊重、平等、正义、安全等。此外,应推动跨学科、跨领域合作,加强伦理学、哲学、社会学等领域与人工智能的交流与融合,形成全面、系统的道德伦理体系。

最后,要培育人工智能技术的社会责任意识。在建立人工智能伦理和社会责任体系中,培育其社会责任意识至关重要。政府、企业、高校、社会等各方应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将伦理和社会责任教育纳入人工智能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具有道德伦理素养的人才。此外,政府和企业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支持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医疗、环保等公益领域的应用,以解决社会问题、提升民众福祉。同时,应鼓励公众参与人工智能的发展和监督,形成多元化的社会责任参与机制,引导人工智能朝着更加有利于社会和谐与公平的方向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二)推进人工智能与公益事业的结合

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全民公益意识也日益增强。当人们还在讨论“博爱”的普世价值时,实际上已经需要用行动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当公益成为一种文化习惯,转变为一种主流思想,公益才能真正的普及于众、惠及于民。因此,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公益事业,深入发掘人工智能在公益领域的巨大潜力,以期能够起到促进社会公平、提升民众福祉的显著作用。

第一,利用人工智能解决公益领域难题。人工智能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能够在公益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如在教育领域,通過智能教学系统和个性化推荐算法,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教学资源,缩小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差距;在医疗领域,利用深度学习等技术进行疾病诊断和预测,提高诊疗水平,降低医疗成本;在环境保护领域,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对污染源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以保护生态环境。这些案例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在公益领域的应用具有广泛的前景。

第二,利用人工智能提升公益事业的效率与效益。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公益事业,能够提升公益项目的执行效率和效益。人工智能可以对公益项目进行数据分析和优化,为公益项目管理者提供科学决策依据,降低资源浪费和管理成本。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促进公益组织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合作,提高公益项目的整体效果。通过人工智能,社会公益事业能够更加精准、高效地实施,使更多社会弱势群体受益。

第三,增强公众对人工智能的信任与认同。在推进人工智能与公益事业结合的过程中,关注公众的需求和意愿至关重要。公众对人工智能的信任和认同程度直接影响到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为此,人工智能在公益领域的应用需遵循公平、透明、道德的原则,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同时,要及时回应公众的疑虑和担忧,提高公众参与度,倡导用户共创理念,让公众成为人工智能的受益者和监督者。

(三)培养人工智能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揭示其本质。因此,人类在实践中不仅要关注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要关注人工智能技术的可持续发展,这对于推动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民生福祉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7](P249),结合这一要求,应从绿色发展、共享发展和开放发展三个角度来加强人工智能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绿色发展即推动人工智能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人工智能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可以通过数据挖掘、模式识别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测环境污染情况,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应用于能源管理、资源回收利用等领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共享发展即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普惠性应用。

共享发展意味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成果应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人人受益。为此,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确保人工智能的应用能够普及至基层,惠及弱势群体。同时,要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和培训,提升公众对人工智能的认知和应用能力,实现人工智能的共享发展。

开放发展即推动人工智能的全球合作与创新。开放发展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的跨国合作与资源共享。为加强人工智能的开放发展,应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其他国家共同探讨与研究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问题,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此外,应重视国内外相关高水平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建立多元化的创新体系,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总之,人工智能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是密切且复杂的,需要全面分析与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人类要认清人工智能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积极应对挑战,充分发挥其优势,推动人工智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健康、稳定发展。通过建立健全人工智能伦理和社会责任体系、推进人工智能与公益事业相结合、加强人工智能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以期实现人工智能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猜你喜欢

挑战与机遇应用路径人工智能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大数据技术时代我国学术出版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数读人工智能
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翻转课堂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机遇
工业自动化控制中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路径研究
下一幕,人工智能!
大数据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