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经验与成就

2024-04-15乔榛尹红昕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现代化

乔榛 尹红昕

[摘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历了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进一步在十八大以来取得理论和实践新突破的进程中,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找到了一条正确道路。这条道路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智慧,是一条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逐步形成的伟大道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和形成过程中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坚持党的自我革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学习其他现代化国家经验,是探索到中国式现代化这条道路的重要经验。在探索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因这条现代化道路而达到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刻,世界也会在这条现代化道路上取得更多可借鉴的经验,为人类社会增加了一条推进现代化可选择的道路。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0292(2024)01-0021-07

[收稿日期]2023-11-12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数据要素化对分配结构冲击及调控政策研究”(23BJY016)

[作者简介]乔榛,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博士后,研究方向: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收入分配理论;尹红昕,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P22)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形态,世界各国在现代化探索中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从而形成现代化探索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中国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就一直在探索实现现代化的道路。直到中国共产党诞生,才在前人探索经历及其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一条现代化的正确道路。因此,理解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和取得的成就,就成为重要的课题。

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径,探寻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是在对前人经验教训总结基础上进行的。这里提到的前人,是指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的无数仁人志士。因为鸦片战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历史,也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一八四〇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2]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和命运,也激起无数中国人的抗争和图存。从太平天国到洋务运动,再到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接连不断地的救国图存运动都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无法完成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也就是不能找到一条正确的现代化道路。

说起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人们引用英国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一个研究结论,都有一种自豪感。从他估算的1820年世界及主要经济体的经济规模来看,中国的GDP(按1990年国际元计算)为228600亿元,世界的GDP为694442亿元,中国的GDP占世界总GDP的比重是3292%,同时,鸦片战争打败中国的英国GDP规模只有中国的1585%[3] (P259)。按照一种决定战争胜负的观点,即战争胜负最终决定于经济实力,势必产生一個疑问。为什么一个经济规模只有中国六分之一的英国却打败了经济规模是它六倍的中国?这个带给历史学家和经济史学家困境的问题,只能有一种解释,就是这场战争不是经济规模的较量,而是传统和现代的较量。中国的失败不是因为它的经济规模小,而是因为它缺席了以启蒙、科技和工业革命、市场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事实上,在鸦片战争之后,一些仁人志士就在反思失败的过程中认识到现代化缺失这一原因。不过,当时的人们对现代化并不没有深刻而全面的理解。最初,人们认为是我们技术落后,因为缺少坚船利炮才导致我们的失败。因此,现代化运动被理解为向西方学习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历史事实证明,我们对现代化的最初认识是不全面的或是错误的。通过洋务运动建立起来的军事工业及其成果的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灭。甲午海战的失败对中国的影响更大,被一个曾经学习我们的“小国”打败,是我们难以接受的。同时,这也使我们认识到之前的现代化探索并没有找到核心或关键点。于是,我们进一步的反思指向了制度、文化等因素,因此有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结果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最终形成的是一个军阀割据、四分五裂的国家。中国改变命运的前途在哪里?中国现代化之路是什么?这些相关的问题便摆在中国人面前。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改变中国的命运、为探索现代化之路,提供了一个新方案、走出了一条新道路。中国共产党是在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而建立起来的、坚守着人民性这一宗旨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为人民谋幸福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要完成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初心使命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找到了一条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虽然说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旨在建立一个新制度,似乎并不是直接建设现代化国家,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一个统一的新政权是实现现代化的必要前提。历史的经验证明,西方多数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都是实现了统一的民族国家。现代化需要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来保障它正常运行,而且这一条件至关重要。如德国虽属于西欧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1871年实现统一之前,一直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中比较落后的国家。但是,随着德国统一,进而建立起统一的民族国家,德国才开启了它的现代化历程,而且非常迅速,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就超过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强国。中国在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之前,在很长时间里四分五裂并不统一,内忧外患使国家无法走上现代化建设道路。沿着这一逻辑思考会发现,建立独立而统一的新中国是建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条件。

现代化是对传统的突破,是传统生产方式的彻底转型。传统生产方式,也就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对统一国家的要求并不高,像西欧的封建社会,只要有领主的保护就可以保证其正常运行。然而,现代生产方式,或者说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的工业生产,对统一国家提出非常高的要求。正是这样的逻辑,才呈现出西欧工业革命之前都未有形成民族国家的普遍现象。中国在近代以来苦苦探索现代化的进程中之所以比较曲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并没有一个独立而统一的国家政权来保障现代化顺利推进。即使是清王朝统治时期,国家表面上是统一的,但其独立性受到很大限制。而随着清王朝灭亡,国家更是陷入内部混乱的局面,无力为现代化进程提供一个稳定而安全的环境。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并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一个独立而统一的新中国,进而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重要保障。

新中国成立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保障,也确立了一个有利的出发点,从而开启了中国自近代以来探索现代化之路的新征程。新中国成立,虽然使这个东方大国站起来了,但国力衰微、经济落后依然困扰着我们,必须开启发展现代化的进程。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党留下的是一个一穷二白、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工业整体处于手工业状况,产品少得可怜;农业耕作水平低、基本靠天吃饭;民生凋敝、物价暴涨、商品匮乏、饿殍遍野[4] (P148)。在这些现象的背后,还存在着一个根本性问题,即生产力水平极度落后,实现现代化变得更为迫切,因为在生产力落后本身要求发展的基础上还增加了社会主义先进制度的内在要求。然而,如何实现现代化?这对于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并没有一个现成答案,需要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去发现和在实践中去验证。

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去探索现代化道路,最初可以借鉴的只有苏联社会主义提供的经验。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其生产力比较落后。落后的生产力要求必须实现现代化,而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使其必然走向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进而形成一个可供后续社会主义国家复制的、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在建立初期,苏联与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工业基础薄弱,农业以小农经济为主,城乡旧势力对新政权的抵制和反抗仍然存在,并且斗争有时还很激烈,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和恢复经济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4](P104)。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最终都必须走工业化道路、实现现代化。实现现代化对苏联来说也是一个新问题,也没有现成经验。在经过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探索后,最终形成了一个被称为“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苏联模式”实际上就是一个苏联实现现代化的模式。因为实现现代化对于苏联来说是首要目标,而“苏联模式”的提出无疑是为实现现代化提供的一种制度安排。“苏联模式”概括起来讲,就是在经济制度上,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此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在政治制度上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形成了工人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政权;在意识形态上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4](P112)。

“苏联模式”作为人类历史上首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模式,自然成为后起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模式范本。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现代化这一新课题,一方面模仿“苏联模式”,另一方面进行基于中國实际的新探索。在这一探索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方面学习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制度方面,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在政治制度方面,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在意识形态方面,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也结合自己实际进行了中国化的初步探索,如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发表,就是我们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成果[4](P158)。

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初步探索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并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环境、为实现工业化积累了物质基础,但是由于我们的经验不足以及更多地模仿了“苏联模式”,形成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有超越中国实际的问题,造成了现代化建设一定程度的曲折,出现了“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运动等错误,也出现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灾难[2]。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以自我革命的勇气拨乱反正,推动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启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调整了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前提。在进一步探索和推进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进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初步探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邓小平同志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5]。邓小平同志自己也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6] (P163)邓小平同志还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7] (P1-2)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需要坚持一些基本原则,也需要确定循序渐进的战略目标。为此,邓小平同志最早规划了“三步走”战略目标,即前两步是从1981年开始到20世纪末的两个十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连翻两翻和人民生活从温饱到小康的进步,在下个世纪(21世纪)到世纪中叶再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比较富裕的水平[7](P226)。这就是我们后来讲的“三步走”战略的最初表述,也使得中国式现代化有了雏形。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初步探索中,我国找到一系列适合国情的道路,也因此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果,成功地将中国推动到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也使改革开放后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进一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又取得新成果,不仅在新时代的10年里使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大大地丰富了,而且还上升到理论层面,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模式。

二、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自近代以来谋求发展的主要道路。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代表的现代化取得了比较大成就,推动一系列大国的崛起。因为在现代化发展中西方国家走在前面,取得的成就也最大,因此,现代化一度被称为西方化。许多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在谋求其发展时,选择了西方的现代化道路。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纷纷取得政治独立的发展中国家中最终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寥寥无几,是西方的现代化之路走不通,还是没有学到西方现代化的精髓?其实,要弄清楚为什么许多发展中国家没能找到一条有效的现代化之路,必须要看它们是否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现代化道路。那些实现了现代化的少数国家所展示出来的一条成功经验便是找到了符合自己实际的现代化道路。中国无疑也是实现现代化取得重大成就的国家,其成功经验中也鲜明地体现出,找到了一条建立在自己国情基础上的现代化道路,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除了从自身实际出发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一般经验外,还有一些更能体现其特殊性的经验。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现代化需要国别化,或者说需要把现代化的一般性与不同国家的特殊性相结合。说起这个道理,也容易被人理解,但在实践中却总是找不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究其原因,与不能建立在一种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之上有很大关系。西方主流学者在向后发国家传播其思想时,总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要求后发国家照搬他们的模式。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与其信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关。在它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贯穿着一种形式逻辑的思维方式,要求理论和实践的一致性,也即不管实践怎样,都必须保持与某种被认为正确理论的一致性。如此,当信奉一种理论后,不管具体情况怎样都要按照这个理论去理解所面对的实际,并把理论包含的原理直接运用到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此相反。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信奉的是物质第一性原理,并且以辩证逻辑去理解这个物质世界。因此,在认识论上坚持实践的观点,即认识达到真理性的程度要取决于得到实践检验的程度。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然也深谙马克思主义辩证的思维方法以及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认识方法。我们常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就,都是很好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而这一说法的背后,其实贯穿的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深刻而正确的把握。事实上,我们党在什么时候很好地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那个时候一定是事业发展顺利的时期;什么时候没有很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那个时候一定会发生事业受挫的问题。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终取得了中国式现代化不断走向成熟的效果。

第二,坚持党的自我革命,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具有充分弹性的空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探索出的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之路。之所以取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保证了中国式现代化可以在一个更具弹性的空间中进行探索。如前所述,现代化是在统一的民族国家中才得以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在独立而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基础上开启的,而且还有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提供的稳定环境的保障。这使得中国式现代化有了更加充分的探索空间。现代化本来就是一条艰辛的道路,在世界拥有的200多个国家中能够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只是少数。而中国式现代化更是一条艰难的道路,因为中国的基础条件和经验积累都是很贫乏的,要走出一条现代化新路自然要经历一个十分艰难的历程。然而,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尽管有一些曲折,但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功。这其中的道理包含了中国共产党能够自我革命的因素。坚持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2]。我们党之所以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8](P542)。因此,自我革命是我们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正是党勇于自我革命,才使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整个历史进程中不断地纠正错误,最终找到正确的道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也具有相同的道理。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历程,也开始了探索中国式现代化之路。这个过程进行的并不十分顺利,“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初衷也是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也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但实际的效果事与愿违,经济遭受了重大挫折。对此,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反思,认识到我们的错误,采取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政策。但是,由于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并没有很好地把握,致使调整的并不到位,进而出现更大的偏差,产生了“文化大革命”这一灾难性事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也是拨乱反正的重要大会。改革是一场革命,也是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正是这种自我革命,才使得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这场革命性的改革。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也才使中国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创造了一个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实现了一个社会稳定的奇迹。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能够刀刃向内、刮骨疗毒,又实现从严治党的奇迹。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顺利地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第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有了最为坚实的基础。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9]。西方率先走入现代化的国家曾采取来对内压迫人民,对外掠夺外国国民的方式汲取实现现代化的物质资本,即通过对内实行以资本为中心的政策,对外扩张掠夺完成原始资本积累。但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历史经验上看,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内涵必然使中国走向现代化进程中的特征与西方不同。以人民为中心有其特殊的意义,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的,而且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最为深厚的基础。这一点在中国式现代化探索进程中有着丰富的经验。新中国成立后开启现代化建设,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目标是使人民过上好日子。“大跃进”虽然有失误,但我们喊出的口号是“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在今天看来多少有些笑谈的话,其背后包含的却是把人民的幸福生活放在中心位置。尽管这一探索因为有许多复杂原因而失败了,但绝不是我们追求为人民谋幸福的初衷有问题,而是我们的方式方法出现了偏差。改革开放后,基于我国国情实行的改革开放,虽然为调动人民的积极性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靠勤劳和合法手段富起来,但同时强调,最终还是要实现共同富裕。为了实现现代化,可以探索具有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也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手段来开辟这条道路,但归根结底不能忘了人民,既要牢记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目的,也要相信蕴含在人民群众中推动现代化实现的力量。坚持人民这个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能够持续探索并经得起挫折的最大基础和底气。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重温其初心和使命,通过主题教育,使全体共产党员再次明白我们的政权是如何来的,我们进一步发展该依靠谁。无论从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历程看,还是从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现代化模式的目标看,都必须认识到人民中心的重要地位,都必须努力践行人民中心這个重要原则。只有在人民这个中心下,中国式现代化才能走出更加宽广的大道,也才能走得更加稳健而长远。

第四,坚持学习现代化国家经验,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获取更多经验和规避教训。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就是在不断学习国外现代化经验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有经验也有教训,中国共产党继承了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使命后,既吸收了国外现代化经验,也汲取了国外现代化教训,最终探索到了中国式现代化这条新路。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最初有两条典型道路为世界各国提供了选择:一条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探索形成的现代化道路;另一条是由苏联开创的社会主义国家探索形成的現代化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新中国,走的是一条社会主义道路,启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如此的出发点决定了中国在选择现代化建设模式,从而推进现代化建设这一过程中的学习对象自然是苏联。在学习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时,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吸收了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构建起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以人民为中心等中国式现代化的雏形;另一方面汲取了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训,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尽管是对市场经济体制的一种革命性创建,但在缺乏相应条件的情况下难以达成其应有的效果,推进现代化的进程遭受挫折。基于此,中国共产党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推动改革开放,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也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在这个新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又以积极拥抱人类文明新成果的胸怀,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经验,在制度上通过改革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生产力发展上积极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科技,最终开辟出一条既反映一般性,又具有特殊性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三、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完成这一初心和使命的重要出路。现代化是人类社会自近代以来寻求发展的一条主要道路。现代化进程也把许多国家推到发达国家的地位,并成为世界其他国家追赶和模仿的对象。经历了近代屈辱历史的中国终于重新站了起来。作为一个经历过辉煌和衰落的国家,中国人民天然具有赶超先发国家、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响应了广大人民的呼声,自成立起就承担起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历史使命,开始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探索,在1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不断探索,建立起独立统一的新中国,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保障。进一步地又在吸取世界各国试图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最终摸索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取得了中国自近代以来最为重要的现代化成就。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0]

中国式现代化向世人证明,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8](P12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既体现出世界各国现代化的一般性、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道路。已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所提供的一般性道路已经被人们所熟知,虽然一些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沿着这条道路也实现了现代化,但更多的国家囿于本国在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甚至是国际环境等诸多方面的特殊性最终使得其走向现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因此,通过向世界展现出与西方国家曾经的路线相比,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中的特色,是展现中国式现代化成就的重要方式。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是具有人民性的现代化,即我国要建设的现代化社会是十四亿人口共同建设、共同享受的现代化社会。实现如此庞大的人口规模进入现代化,一方面直观地表现出这项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另一方面在人类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这不仅会使中国彻底摆脱自近代以来的落后地位,更意味着这将彻底改写当前现代化的世界版图,也能为其他在实现现代化路线中努力的发展中国家提供精神的激励。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西方的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即将财富积聚在少部分人手中,通过高投资率实现现代化和经济增长,这就意味着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路线势必产生贫富差距,甚至是两极分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路线之一,必然也反映着共同富裕这一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它会选择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和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发展路线,自觉主动解决各种收入差距等问题。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作为历史底蕴深厚的文明古国,自然具有精神文明的深厚积累。中国近代以来相对落后的局面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生了重大转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了中国的绝对贫困问题,也在整体达到了富裕的水平。由此可以发现,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精神与物质两个层面的丰收,这也反映出了我国现代化过程实现了物质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特点。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类最初选择的现代化是以战胜自然为基础而展开的,现代化也是建立在人类战胜自然的一定能力的基础上。但这种现代化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后果,并反过来影响人类的生存。进一步的现代化或后起的现代化已经无法采取这一路线,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改变这一格局,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对立转向和谐共生,在此基础上走出一条生态友好的现代化之路。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由西方开辟的现代化道路在取得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经历了无数战争、充满血腥罪恶。人类在征服自然和互相残杀的现代化进程中付出了巨大代价。现有的外部环境使中国从客观上无法走这条道路,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国家,主观上也不愿去走这样的老路。中国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强调与世界各国互惠互利,在合作共赢中实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要为人类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以创新现代化的努力,构筑了一种现代化的新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有其特殊性,更体现出一个完整而全面的体系。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某个方面的要求,而是有着多个方面的要求。如此的现代化模式才能够成为现代化的一种新模式。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全面性,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全人类的内容。这对西方现代化的单向度关照是一种超越,也是一种协调。在西方现代化的各种方案中,多不顾及其自身的整体性,而只是从某个方面去理解现代化,或工业化、或城市化、或人的现代化,等等。这显示出的更多是一种学术价值,其实践价值并不突出,致使其他国家在向西方学习现代化时,很难找到一种具有参照意义的完整方案。中国式现代化重在提供一个整体方案,是全面的现代化。在这个方案中,一方面显示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另一方面也包含了一些具有借鉴意义的因素。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这虽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但它表明的现代化对稳定的诉求,是具有一般意义的。无论是怎样的现代化,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如何构筑一个稳定的环境?早期的现代化都建立在民族国家的基础上,其背后的道理便是:民族国家在内部决策及执行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协调各方关系,为推进现代化提供共同支持,在面对外部的其他国家时,民族国家内部统一的决策使其具有更强的国家实力,因而形成了稳定的外部环境。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就是在民族国家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坚强的领导,以为现代化提供更强的保障和更稳定的环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方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在制度方面的创造性。其他的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的因素,构筑了一个现代化的完整图景。中国式现代化的完整性以及体现出一般性和特殊性统一,为中国现代化近一个半世纪的探索提供了圆满的答案,可以助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顺利实现,也可以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的分步走战略,为规划现代化的实现路径提供了行动方略。如何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这既要有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也要有对中国式现代化路径的战略规划。中国共产党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战略规划,也提出了分阶段的战略步骤。早在1987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阐述了我国“三步走”的发展目标,分别是在80年代解决温饱,在90年代实现小康,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是发展的“三步走”战略,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要完成的几个步骤。党的十三大在遵循邓小平同志构想的基础上,从人均生产总值和人民生活两个角度进一步明确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1](P16)。在“三步走”发展战略成为实现现代化所要走的步骤后,我们党按照这个步骤一步一步地推进。2000年在基本达到小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从20世纪初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党的二十大在具体落实十九大提出的到本世纪中叶要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部署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部署,即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的近30年中,我国要在前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用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P24)。这一逐步细化的建设战略不仅使推进中国现代化变得明确而有序,而且也使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更加显性特征,更容易被其他国家所理解和效仿。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并开创的现代化新道路,以先进理论为指导,引领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方向,推动中国发展取得了一个最好时期,以新中国取得的一个又一个成就,為世界上那些希望在独立基础上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提供了一个榜样,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EB/OL]中国政府网(2021-11-16)〔2023-10-20〕http:/www.gov.cn.

[3]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社会主义发展简史》编写组社会主义发展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5]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3-15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9]曲青山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N]学习时报,2022-11-04

[10]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

[11]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现代化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