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之”的气度
2024-04-15蓬山
读者 2024年8期
蓬山
阿桂是清代乾嘉年间的重臣,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十余年,身兼将相,位居乾隆宠臣和珅之上。《清史稿·阿桂传》评价:“然开诚布公,谋定而后动,负士民司命之重,固无如阿桂者。还领枢密,决疑定计,瞻言百里,非同时诸大臣所能及……”
《啸亭杂录》中载,阿桂有一匹御赐良马,某日脱缰而去。马夫前来报告时,阿桂正在看书,只回答两字:“觅之。”后来马被寻回,下人又来复命,阿桂又只徐徐说了一字:“好。”仍读书如故。
清人笔记中有关阿桂的记录甚多,对其操守、气度多有称赞。前述问答中区区三字,已可窥一斑,可谓颇得大臣之体,亦足为管理者借鉴。
一来,丢失御马,非同小可,马夫定已诚惶诚恐,极度紧张,恨不得即刻补救。此时当务之急是找马,而非惩罚过失。若上级雷霆一怒,成为下属不堪之重,反而耽误找马。想来阿桂心中并非不急,但不动声色,轻描淡写一句“觅之”,疏解下属情绪,使他们全力投入工作。二来,齐家治国本出一理,阿桂既是当国宰辅,又是一家之长,其角色重在让家国运行有序,人们各司其职,而非插手干涉琐屑细节。既然找马目标已定,让家丁放手去做便是,又何须赘言呢?
阿桂的修为与家教有关。其父阿克敦也是朝廷一品大员。阿桂年轻时,阿克敦某次问其如何治理刑狱,阿桂回答:“行法必当其罪,罪一分,与一分法,罪十分,与十分法。”本以为应答得当,孰料遭到怒骂。阿克敦说:“罪十分,治之五六,已不能堪……且一分罪,尚足问耶?”阿克敦所言,用现代眼光看,似乎有失法治精神,但很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刑狱往往愈求愈深,上司要追究一分,下属可能就要加压两分,势必牵连越来越广,因此重在“适中而止,则情法两尽”。
阿桂谨守教训,冲和有度,为官甚正。权势熏天如和珅者,也对阿桂敬畏有加。
(阿 伟摘自《大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