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波拉的提词本
2024-04-15蒂亚戈·福特
〔美〕蒂亚戈·福特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1969年,派拉蒙影业的制片人正忙于为一部刚获得版权的、讲述纽约黑帮生活的剧本寻找导演。
一时间,各路顶级导演纷至沓来,却没有一位愿意接手。他们都觉得黑帮电影太过老套和花里胡哨,与自己的执导风格大相径庭,更何况最近这一题材的作品中刚出了几部烂片。
在错过了几乎所有的最佳人选后,制片人与一位年纪轻轻的独立电影人展开了接触。这位年轻导演显然比较稚嫩,没有商业大片执导经历,甚至都不在电影之都好莱坞工作,而是供职于旧金山,简直就是个业界的边缘人物。相较于商业片大导演,他更像一位热衷于不断尝试的艺术家。
这名菜鸟导演的名字叫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而他当时接手的电影,就是后来名声大噪的电影《教父》。
其实,科波拉起初也不想接手这部电影。据《好莱坞报道者》记载,科波拉曾表示:“这剧本的铜臭味和色情程度令我感到难堪。”然而,他的搭档兼门生乔治·卢卡斯(后因执导《星球大战》而成名)却提醒道,他们已经濒临破产,如果没有大金主出手相助,他们就离流落街头不远了。
日趋严峻的经济压力,加上重读剧本后获得的一些灵感,让科波拉最终回心转意。他突然意识到:可以通过讲述一个黑帮老大与3个儿子的故事,影射当时的美国资本主义社会。
《教父》一直以来都被视为电影史上一部艺术性和商业性俱佳的作品。2007年,在美国电影学会评选的“百年百佳影片”中,《教父》名列前三。该片最终收获了2.45 亿美元的票房,摘得3项奥斯卡奖,并催生了系列续集及衍生作品。影片虚构的科里昂家族的故事,更是令无数粉丝为之痴迷和疯狂。
对于这样一部结构复杂、层次丰富的电影,科波拉的执导思想源自他在霍夫斯特拉大学学习戏剧时掌握的一项技巧,即所谓“提词本”。他从第一次阅读《教父》原著时开始,就在笔记本上记录下令他深受震撼的桥段,不过他的提词本远不止用以存储,它是对信息资源进行审视、改良和创新的落脚点和出发点。
科波拉的提词本是一本三环活页夹,便于将原著中的相关页面剪切并粘贴上去。本子的设计经久耐用,配有加强型索环以确保页面即使在多次弯折后也不会裂损。本子上还写满了各种注释和提示,以备剧本规划和电影制作设计之用。
在2001年上映的一部名为《弗朗西斯·科波拉的笔记本》的纪录短片中,科波拉阐述了他的创作过程。他首先对原著进行一番通读,并记录下所有印象深刻的内容:“我认为将阅读原著时的第一印象记录下来非常重要,因为这些都是你对整个价值体系的直观判断。”
接着,科波拉开始在笔记本上添加自己的解读,对整个故事进行提炼,并重构出一个自己的版本。他采用以下5个关键维度对所有电影场景进行逐一分解:场景大纲(或摘要)、历史语境、“观感”格调、核心主旨以及需要避免的误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努力将每个场景的精髓提炼为一句话,以便言简意赅地表达该场景的要义”。
科波拉称他的活页夹为“一本层次丰富的执导教程……让我可以经常对马里奥·普佐(《教父》小说作者)的原著和我本人的第一手解读进行比较……以便去粗取精、辨伪去妄”。科波拉在提词本边缘上所做的注释包括“希区柯克”(借鉴惊悚片大师的运镜方式)和“冻结时间”(注意放慢节奏)等。他通过五花八门的注释提醒未来的自己,哪些场景是至关重要的:“我一边阅读原著一边在空白处写下笔记。随着我的运笔越发频繁、下划线和波浪线越发绵延,剧情的发展也渐入佳境。因此,单从纸上的笔墨耗费量,便可对某个场景的重要程度略窥一斑。”
科波拉的提词本充分诠释了一位成功的创作大师所拥有的深厚功底。科波拉将提词本视为《教父》这部经典影片创作过程中最重要的知识资产:“剧本反倒显得有些多余,我不需要剧本,提词本就是我的剧本。”
或许有人会认为,电影纯粹就是编剧或导演天马行空的产物。实际上,这一过程重度依赖于对素材的收集和提炼。科波拉的传奇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可以从阅读和研究中有计划、系统性地收集可用素材,从而让最终的作品更加饱满、精彩以及震撼。
(岛 主摘自民主与建设出版社《打造第二大脑》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