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登临之诗,感家国之情

2024-04-15许宇璠

读写月报(初中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飞来峰古诗情怀

许宇璠

【课标解读】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学段的要求有:“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感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随着新课标的实施,群文阅读也成为初中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习任务群背景下对这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登幽州台歌》与《登飞来峰》等登临诗的内容和特点。

【教材分析】

古人登高远眺,见到波澜壮阔的山水景色往往会心生波动,进而借助华美的辞藻来抒发内心的情感,这种类型的诗歌就称为登临诗。梳理统计统编初中語文教材,古诗词篇目共计86首,其中登临诗词占比超过八分之一。

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选录文章,无论是散文还是诗歌,均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哲理,字里行间闪烁着哲理的光彩,抒发了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感悟。从本单元导语可以看到: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生活哲理”,本单元的语文素养点是“比较阅读、托物言志”。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选取了《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五首中国古代诗歌,与本单元的主题非常契合。

这篇课文中的五首诗诗体不同、内容不同、诗人所处时代不同,若逐首去讲,不注重整合,学习效果不佳。这五首诗的组合有多种方案,该如何选择诗篇进行比较阅读设计或者群文阅读设计,如何对诗篇进行“类聚”,其关键就在于确定标准。本课教学设计选择的标准是家国情怀类的登临诗,这五首诗中的《己亥杂诗》体现了家国情怀,但不具备“登临”的形式;《望岳》也是登临诗,却不具备“家国情怀”的要素。因此锚定标准的要求,选择《登幽州台歌》与《登飞来峰》这两首具有家国情怀的登临诗进行比较阅读教学设计,是古诗类“组合比较阅读”的一次尝试。《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登高远眺后所作,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悲愤与落寞,想要为国效力却无处施展的愤慨与不甘。《登飞来峰》则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登高之作,抒发了壮志满怀、雄心壮志、不畏奸邪的情感和准备大展宏图的愿望。二者皆为登临诗,都是借登高表达自身情思和志趣的诗歌。以家国情怀类“登临诗”为锚点切入,将二者作为阅读教学中的比较对象,能够加深学生对登临诗的理解与感悟,对两首诗进行联合教学。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与自主学习能力,自我意识增强,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登幽州台歌》与《登飞来峰》两首古诗篇幅短小、内容精练,学生通过诵读和课下注释能够理解其基本内容。在老师提供一些必要的指导下,布置比较阅读两首古诗在情感上的不同以及相同之处的学习任务,在教学设计中重视学生活动设计,努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降低学习难度。学生们通过与同伴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通过自主学习探索细节,品析此类登临诗的“登临意”。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将这两首登临诗进行比较阅读教学设计,要将它们放在同一视域中进行异同点的对比,以求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鉴赏体验。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就要关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多样性文本语言,让学生看到古诗词的异同点,还能使他们在辨别差异、分析不同的过程中增强阅读体验。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基于“运用比较的阅读方法,感受作品的异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单元学习目标以及学情分析,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运用演示法、合作讨论法、诵读法等方法,赏析这两首登临诗的意蕴。2.比较这两首登临诗所承载的诗人情志,把握它们的不同之处和共通之处。3.体会家国情怀类登临诗蕴含的“登临意”。

二、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登临所望之景,理解古诗蕴含的哲理,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合作探究两首诗的异同点。

三、教学难点

运用比较阅读法,在了解登临诗的异同的基础上“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体会家国情怀类登临诗的共同精神内涵。

四、教学环节

(一)背诵古诗,热身导入

情境教学法可以增强古诗词教学效果,通过背诵古诗创设古诗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真正深入到诗歌教学氛围。同时引领学生通过观察两首诗歌的标题以导入新知,为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诗人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做好铺垫。

1.引导学生背诵《登幽州台歌》与《登飞来峰》。由于此教学设计是第二课时,学生有第一课时的学习基础,要求学生在课前背诵所学古诗,帮助学生熟悉古诗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引导学生从《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的标题寻找共同点,引出登临诗的知识概念。明确“登”字,表明诗人登上高处。《尔雅·释诂》曰:“登,升也。”意为“走上高处”;又曰:“临,视也。”意为“自上视下”。孔子说过:“君子登高必赋。”我国古典诗词中,登高赋诗抒怀是一个传统。古代有才学有抱负的人一旦登上高处必定会心生感慨,这类登高抒怀的诗被称为登临诗。通过标题引入登临诗,自然导入新课,为课堂教学做铺垫,学生能够快速了解本节课要掌握的两首诗的诗歌类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内驱力,并且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二)品析情怀,比较不同

比较阅读是古诗词教学常用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两首诗歌进行斟酌、辨析、体会,通过体会异同点,凝练总结课堂学习的精华,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阅读探究和鉴赏的能力。本设计主要运用比较阅读法,让学生进行登临诗文本探索,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其形成独特的见解,初步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

同是登高,同样远眺,两位诗人抒发的情感却如此迥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讨论,帮助老师完成表格,比较两首古诗具体有哪些不同,并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与课前准备的资料,找到关于《登幽州台歌》与《登飞来峰》作者朝代、古诗体裁、风景画面、创作背景以及抒发情感的关键信息,完成表格内容。随即留下难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对两首古诗中“独”“不畏”等关键词句的品析,体会诗歌情感的差异。采用小组讨论和自主探究的方式,对问题进行探讨,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信息整合能力。通过图表等直观形式吸引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比较两首古诗具体内容的不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引领学生走向深度阅读,初步掌握群诗阅读、比较阅读的方法。

(三)深入解读,悟其相似

通过引导学生归纳上一环节的图表内容,为学生提供创作背景以及课外资料,关注探索两位诗人所抒情志的共同原因。

1.根据课堂探究内容来总结这两首登临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简单梳理课堂前半部分学习内容并进行归纳总结。

2.王安石“前景可期,踌躇满志”,陈子昂“贤君难遇,壮志难酬”,探索二人不同的身世遭际和登高情感背后体现出来的共同情感。在此环节,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层层追问,利用问答法,引导学生对两首诗蕴含的共同精神内涵进行归纳总结和深入思考。

抛出疑问,让学生通过了解两首诗歌不同的创作背景,认识到两首诗歌的情思的不同,体会王安石和陈子昂同样具有远大的抱负,他们都致力于国家和民族的兴盛,拥有一颗为国为民的忧虑之心,体现了他们对自身生命价值的追求,还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

(四)朗读巩固,体会情感

朗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学生自读以及教师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两首诗歌情感的异同。在教学的最后环节,设计朗诵巩固活动,意在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品鉴诗词的韵味,深入体会两首诗歌情感的差异。

1.学生自主朗读。

2.教师指导朗读。

提示:朗读《登幽州台歌》要放缓语速,适当延宕,读出时空浩渺之感和诗人的孤独、悲怆;朗读《登飞来峰》要语调较高,层层扬起,传递出诗人情绪的层层推高。

3.学生再次齐读两首诗。

学生自主朗读与教师提示朗读相结合,通过诵读的方式帮助学生体会两首诗不同的情感,提升诵读能力。同时从朗读方式与风格的不同感知韵味,巩固比较阅读学习成果。

【板书设计】

【教学说明】

在学习任务群的背景下对这两首诗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整体感知《登幽州台歌》与《登飞来峰》两首登临诗的内容和特点。家国情怀类登临诗群诗阅读教学,将两个文本进行有机整合,在第一课时的学习基础上,进行比较阅读教学。老师在适当的指导下,布置比较阅读两首古诗在情感上的不同以及相同之处的学习任务,通过对古诗异同点的梳理整合,引领学生体会两首诗背后的文本内核,探求登临诗的精神密码与文化内涵。

本设计旨在以《登幽州台歌》与《登飞来峰》两首爱国情怀类的登临诗阅读学习为起点,尝试在初中古诗词学习中,将课内群文阅读的范围扩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起梳理整合初中阶段教材中的全部登臨诗,帮助学生充分了解登临诗这一题材的特征、蕴含的传统文化思想等,引领学生开拓群文阅读的范围,体会古代文人的思想境界和家国情怀。通过群文阅读教学来提升学生的知识量、语文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实现从读懂一首诗到读懂一类诗的能力转变,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本良.披文入情知人论世——《登幽州台歌》文本解读与教学建议[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29):64-66.

[2]戴维斯.“登高言志”类古诗主题教学探索——以《观沧海》《望岳》《登飞来峰》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15):4-5+78+81.

[3]黄萍;樊蓉;罗燕明;邓焕英.登临诗的千古情怀——组诗群文阅读教学课堂实录及点评[J].广西教育,2021,(37):61-63.

(作者单位:吉林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飞来峰古诗情怀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拟古诗”之我见
济公与飞来峰
济公与飞来峰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漫话民间故事 济公歪传——飞来峰
品读古诗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