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吉林市满族秧歌人才培养策略
2024-04-15马娜蒋明
马 娜 蒋 明
吉林市作为满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其满族秧歌艺术经过长期的传承与发展, 不仅仅是一种舞蹈形式, 更是一种包含着丰富历史、 民俗的文化实践, 已成为满族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 在全球化影响深入与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大背景下, 吉林市满族秧歌艺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方式为满族秧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和空间; 另一方面, 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减少, 加之人才培养机制、教育资源分配等问题的存在, 使得满族秧歌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研究旨在探究在新时代背景下, 如何通过有效的人才培养策略, 实现吉林市满族秧歌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进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与文化旅游的融合, 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与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 新时代吉林市满族秧歌人才培养重要性
(一) 促进满族秧歌文化的创新发展与传承
在新时代的文化背景下, 吉林市满族秧歌艺术传承与发展已不再局限于对传统形式的模仿和复制, 它要求在保留传统精华的基础上, 融入新的创意和元素, 实现文化的活态传承。 这一过程中, 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关键, 因为新时代的文化创新和发展离不开具备现代视野与传统理解能力的专业人才。 “要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 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 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 ”[1]因为,他们是连接过去与未来, 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能够将满族秧歌艺术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传递给公众, 特别是年轻一代。 满族秧歌作为一种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 承载着满族的历史、 哲学和审美。 新时代的人才培养策略需要在深化艺术内涵的同时, 鼓励艺术家和学者进行创新实践, 推动满族秧歌艺术与现代艺术形式的交流与融合, 使其不仅成为吉林乃至中国的文化名片,更成为国际上能够代表中国民族文化的符号。 此外, 满族秧歌人才的培养还能带动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 促进文化产品的多样化, 进一步提升满族秧歌文化的市场活力与影响力。 因此, 培育能够承担文化传承使命、 推动文化发展, 并具备国际视野的满族秧歌艺术人才, 对于实现满族秧歌文化的创新发展与活态传承,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 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与国家文化软实力
在全球化的今天, 文化多样性不仅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更是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 “我国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系统, 既丰富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中华各民族在长期政治交往、 经济互动、 文化交流既基于共同历史形成的价值取向、 心理素质、 思维方式、 行为习惯等民族品格, 又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提供精神基础和动力源泉,”[2]其独特性和鲜明性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石。 吉林市的满族秧歌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对于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塑造民族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满族秧歌艺术人才的培养策略应当致力于打造能够深入理解和传播民族文化的专业人士, 这不仅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而且能够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多元价值, 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尊重。 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不仅仅建立在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上, 更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外文化交流的能力。 满族秧歌艺术的传播与推广, 可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反映出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自信。 通过对满族秧歌艺术人才的培养, 助力满族秧歌艺术推向世界, 让世界了解和认识多元的中国文化, 从而提升国家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满族秧歌的国内外推广和演出, 不仅能够展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还能增进国际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因此, 在新时代背景下, 加强对吉林市满族秧歌人才的培养, 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 也是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和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三)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与文化旅游融合
满族秧歌作为一种深植于吉林市民族文化土壤中的艺术形式, 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旅游融合的重要资源。 人才培养在此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文化旅游的发展不仅需要文化的吸引力, 更离不开专业人才的规划和引导。 培养专业的满族秧歌艺术人才, 不仅能够为演出提供高水准的表演者和教练员, 也能够培养出策划和运营文化旅游项目的专家。 这些人才能够有效地将满族秧歌文化融入旅游产品中, 创新开发出结合表演、 教学、 体验与旅游的多元化服务, 增加文化的可体验性和参与性, 吸引更多游客到访。 通过这种方式, 不仅可以拓宽文化的传播渠道, 还可以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 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 此外, 吉林市满族秧歌艺术的旅游项目能够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 促进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比如餐饮、 住宿、 交通等, 从而推动整个地区经济的提升, 形成城市文化艺术品牌。 同时, 文化旅游的发展也能带动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形成良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循环。
二、 目前新时代吉林市满族秧歌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 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与教育资源匮乏
尽管吉林市满族秧歌艺术在传统文化保护和推广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 “全国能用满语进行交流的不超百人, 东北三省专门从事满语的教学、 翻译、 研究工作的不足10 人, 吉林省从事满语教学、 翻译、 研究工作的不超过5 人。 ”[3]从这个角度而言, 无论是满语人才还是满族秧歌艺术的人才培养机制都尚不完善, 主要体现在教育体系的闭塞性和实践平台的缺乏。 一方面, 满族秧歌艺术的教育普及程度有限, 专业人才培养多集中于少数文化机构内部, 缺少开放和包容的教育氛围, 使得艺术传承和人才涌流受阻。 另一方面, 教育资源在地域上的不均衡分布也限制了满族秧歌艺术的普及和发展,艺术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 而乡村及边远地区则资源匮乏, 导致满族秧歌艺术在这些区域难以生根发芽。 此外, 满族秧歌艺术的教育和实践机会稀缺, 且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 没有形成良性互动的教育和产业链。 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使得教育资源无法得到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 不仅影响了满族秧歌艺术人才的质量和数量, 也抑制了满族文化传承的活力和创新能力。
(二) 传统与现代教育融合不足
传统的满族秧歌艺术教育与现代教育体系之间存在明显的融合不足问题。 一方面, 满族秧歌教育依旧沿用传统的师徒传授方式, 这种方式虽然能够保证艺术的原汁原味传承, 但在教学方法和理念上过于保守, 难以满足新时代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学习者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 缺乏足够的创新空间和个性化发展路径。 另一方面, 现代教育体系中对于传统艺术的整合不够, 特别是在基础教育层面, 满族秧歌艺术往往被边缘化, 未能成为学生认识和了解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缺少创新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是问题之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和数字技术为艺术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 但满族秧歌艺术教育在这方面的应用却相对滞后, 未能有效利用现代技术来丰富教育手段, 增加艺术的吸引力和互动性。
(三) 文化传承断层与青少年参与度低
吉林市满族秧歌艺术在传承过程中遭遇到了文化断层的问题, 尤其是青少年参与度不高, 这对文化的长远传播构成了威胁。 当前的文化氛围和教育体系尚未能有效吸引和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满族秧歌艺术的兴趣。 多数青少年在追求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同时, 对传统文化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同,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满族秧歌教育内容与青少年生活实际脱节, 教育方式也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未能有效利用数字媒体和网络平台, 这些都是导致青少年参与度低的原因之一。 此外, 现行的文化政策和教育机制在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艺术的尊重和兴趣方面, 也显示出一定的不足。 学校教育往往更侧重于学科成绩而非文化素养的培育, 使得满族秧歌等传统艺术在校园里的教学机会较少。 社区和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文化引导同样不足, 未能形成支持传统文化学习的环境。
三、 新时代吉林市满族秧歌人才培养策略
(一) 构建多元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与加强教育资源投入
为应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与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 必须构建一个多元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 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教育资源的投入。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建立跨部门合作平台, 通过政府、 教育部门、文化机构、 企业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 建立一个满族秧歌艺术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 这种跨部门合作可以整合各方资源, 共同策划和实施人才培养计划, 确保资源有效利用和人才培养的系统性。 二是强化资源配置, 政府应增加对满族秧歌艺术教育的财政投入, 特别是向基础教育和乡村地区倾斜, 扩大满族秧歌教育的覆盖面, 改善教学设施, 提升教学质量。 三是引入利用新媒体工具, 充分利用数字媒体和互联网技术, 开发在线学习平台和虚拟教室, 使满族秧歌艺术的学习突破时空限制, 更容易被广泛接受。 四是培养师资力量, 提高教师培训质量, 邀请满族秧歌艺术大师和专业人才参与师资培训, 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四是设立奖学金和资助计划, 为在满族秧歌艺术领域表现突出的学生提供奖学金, 为贫困地区学生提供艺术教育资助, 鼓励和支持他们学习和传承满族秧歌艺术。 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 可以更好地培育和激发满族秧歌艺术人才的潜力, 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坚实的支撑。
(二) 依托产教融合促进传统满族秧歌文娱与现代教育创新融合
首先, 产教融合目的是确保教育内容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 这对满族秧歌人才培养尤为关键。 吉林市可以通过建立满族秧歌艺术学校与本地文化企业的合作机制, 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满族秧歌的同时, 了解当前市场对满族秧歌表演、 教学和相关文创产品的需求。 这样,学生不仅学习到传统满族秧歌的表演技艺, 还能掌握如何将传统文化产品化、 市场化, 从而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其次, 促进产教融合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实施校企合作项目。 通过校企共同开发课程, 企业可以提供实习实训基地, 学生则有机会参与到原始的满族秧歌文化项目中, 实践他们的技能, 并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如何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商业模式结合起来。 这种合作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还能让企业直接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来, 确保教育与行业需求紧密相连。 最后, 实现传统满族秧歌与现代教育创新融合的关键是强化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 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满族秧歌艺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项目, 鼓励学生和教师发展新的表演形式、 教学方法及传播手段。 利用虚拟现实 (VR)、增强现实(AR) 等现代信息技术让满族秧歌艺术的传播更加广泛和深入。 通过这些方法, 满族秧歌艺术教育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室学习, 而是成为一种新兴的、 能够吸引更广泛受众的文化体验。
(三) 立足满族秧歌文化特色激发青少年兴趣与强化文化传承意识
满族秧歌作为一项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民间艺术,其在青少年中的传承尤为重要, 这不仅是文化多样性维护的需要, 也是培育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石。 为了激发青少年对满族秧歌文化的兴趣, 首先应将满族秧歌艺术融入学校教育的多个层面, 如音乐课、 体育课以及校园节日活动中,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触并体验满族秧歌的魅力。 其次, 创新满族秧歌的传播方式, 如组织青少年参与满族秧歌快闪、 满族秧歌视频制作大赛等新颖的活动, 这些都能以更加生动的方式展现满族秧歌文化, 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相结合, 提高其参与感和认同感。 最后是强化文化传承意识, 可从教育和社区两个方向同时发力。 教育层面, 应通过课程设置引导青少年理解和尊重民族文化传统, 增设相关的文化传承课程, 特别是将满族秧歌的历史、 发展以及其在满族文化中的地位作为教学内容。 在社区层面, 可以通过举办满族秧歌文化节、 满族秧歌展览和演出等形式, 加深社区对满族秧歌艺术的认识和支持, 让青少年在家庭和社会的熏陶下自然形成对满族秧歌艺术的热爱和传承的责任感。 通过这些渠道, 使满族秧歌文化成为青少年身份的一部分, 培养他们成为满族秧歌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新生力量。
结 语
新时代背景下, 吉林市满族秧歌的人才培养不仅承载着文化传承的使命, 更是地方经济与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本研究从满族秧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出发, 深入分析了当前吉林市在满族秧歌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问题, 包括人才培养机制的不完善、 传统与现代教育融合的不足, 以及文化传承断层和青少年参与度低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构建多元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 依托产教融合促进传统与现代教育创新融合以及激发青少年兴趣和强化文化传承意识的策略。 通过实施这些策略, 吉林市满族秧歌的培养与传承可以朝着更为广阔的道路发展, 既保留了满族秧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又赋予其新时代的活力。 满族秧歌艺术的未来应当是一条集创新与传统、 教育与产业、 文化与经济于一体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