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身韵与戏曲身段的特性研究
2024-04-15陈物华
童 雯 陈物华
中国古典舞是凝聚了民族舞蹈和民间传统舞蹈艺术家们智慧的产物,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历经无数次的编创、 整理和加工, 从而广为流传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它源起于上古时期, 并糅合了中国古典武术、 曲艺杂技、 戏剧戏曲等诸多内容, 从而让表演出的作品更 “栩栩如生”[1]。 同时, 它还融合了民间舞蹈、 民族舞蹈以及外来芭蕾舞的艺术身韵, 丰富了舞蹈内容。经舞蹈家们不懈的努力, 在 “身韵” 和 “身段” 的 “双剑结合” 之下, 生动地再现了古典舞的意蕴。
一、 中国古典舞的身韵概述
古典舞的动作要领: 包括旋转、 翻身、 弹跳、 节奏等。 中国古典舞的身韵主要囊括 “身法” 与 “韵律” 两方面内容。 “韵律” 源自舞者内心深处的艺术内涵, 并能深挖审美精髓。 二者的渗透结合, 是舞者所必备的艺术修养与素质。 身韵的基本元素中, 提、 沉欲前先后;冲、 靠欲左先右; 含、 腆欲上先下; 仰、 横拧、 旁提逢开必合、 逢冲必靠的运动脉络。
中国古典舞以连接的运动线路为 “形” ——外在动作彰显姿态及动作之美。 它也是形象艺术所必备的最基本的特征, 唯有依据相关要求强化训练, 才能让舞蹈动作的融合度更佳。
以内涵、 神采、 韵律、 气质为 “神” ——来展现舞者的神韵、 表明舞者的心意, 在其内心情感中, 独具艺术魅力。 它借助 “拧、 倾、 圆、 曲” 等 “平圆、 立圆、字圆” 等动作方式, 在轻重、 缓急、 强弱、 长短、 刚柔等为 “劲” 之舞蹈动作的艺术处理。 它的曲线美和气质美, 便在仰俯翻卷和运动之中, 刚柔并济。 以舞蹈者动作的律动性和期间遵循的规律为 “律” ——身韵核心。在舞蹈动作及其肢体延伸中, 实现心意相通, 即 “心与意合、 意气相合、 气力相合、 力与形合” 的动作训练要求。 “律” 的层面, 一气呵成、 顺水推舟; 或在正反逆向运势中, 彰显圆、 游、 变、 幻之“舞律” 之美。
二、 戏曲身段的特性
中国古典舞作为中国舞蹈的一部分, 与戏曲身段息息相关。 在一代代戏曲表演艺术家的不懈努力下, 为舞蹈实践积累了丰硕的成果。 因戏曲艺术在表演手段上,具有成套性、 固定性特征。 戏曲身段作为舞蹈表演中,基于舞蹈基本功和中国古典舞的 “身韵” 之联通, 让舞蹈表演的实践性更强。 中国古典舞 “身韵” 不是摘取中国戏曲 “身段”, 而是二者五五同源[2]。
在传统戏曲中, 以 “身段” 为专业衡量的关键。 它从常规的手势, 比拟到复杂的舞蹈技巧, 因而在舞蹈动作上多趋于成熟。 它不仅是身韵动态的艺术, 还在表演中, 彰显身体舞蹈外部的技术技巧。 戏曲身段在舞蹈艺术家们长久的实践中, 极富民族特色, 并在身体的一举一动中, 以独特色彩的身法神韵等, 在身韵的核心要素中, 独具 “塑势” “行进” “比拟” “传神” 的审美特质。 在基本功上, 要懂得一连串的身段动作, 实现表演的“上大架”。
戏曲身段兼具 “神” 和 “形” 两种特质, 无论是内在的情感表达, 还是外在的舞蹈动作等的客观存在, 二者凝结产生身段的身法韵律, 实现由内而外、 通过身韵来表现情节、 表达人物思想神韵的外部动作的效果。
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 也是我国特有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因此戏曲表演它包含多方面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戏曲表演的身段中, 丰富了中国古典舞的表演形式。 “五法” 偏向于戏曲舞蹈中的手眼身步法, 在表演时结合手势、 眼神、 身段、 步法等。 通过 “以情养德、以美育人、 以乐促创” 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提高舞者的道德素养与艺术情操[3]。
三、 中国古典舞身韵与戏曲身段的特性相关性分析
我国自古典舞学科成立伊始, 即在训练体系上, 就形成了 “以身韵为主”, 吸纳戏曲舞蹈基础, 创新出独具审美意蕴古典舞的效果。 中国古典舞的技法及其内在神韵, 在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中彰显了中国古典舞独特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舞中, 唯有将情感渗透在舞蹈中, 才能让表演的舞蹈作品形神兼备, 独具特色。
(一) 相互依存, 密不可分
中国古典舞身韵与戏曲身段相互关联, 密不可分。神韵与身韵两者互相依存, 神韵引导身韵动作, 身韵是内在思想神韵的外在表现。 离开身韵后, 神韵无从表达; 离开神韵后身韵就会变得麻木和机械[4]。 因而在中国古典舞的训练环节, 要实现身韵在功能、 风格、 表现等层面的塑形效果, 要求在训练的重心中重视肌肉耐力及其爆发力和韧性、 重心等; 以身韵挖掘跳、 转、 翻等技术, 从而让技法训练更客观。
以中国古典舞袖舞为例, 将袖舞置身为更加宏观的中国古典舞的语言土壤之中。 在 “形、 神、 劲、 律” 之下, 独具文化品位和审美意蕴, 并彰显了身韵的训练特质。 深挖袖舞作为中国古典舞中的经典道具之表情表意功能, 通过功能探究进一步深入提炼袖舞中 “形”“意” 以及内在关系, 为编创表演性组合、 剧目以及袖的训练寻找更多的突破口及创造的可能性[5]。
在古典舞的形体动作上, 要突破程式化的舞蹈动作, 从而让身韵和身段在 “以神促形” 中达到自如变通的效果。 结合舞蹈自身特性, 提炼元素化动作, 在形神独特结合中, 实现 “动、 静” 结合、 “点、 线” 互含、“形、 神” 相融的艺术特性。
在古典舞训练中, 身韵练习要自始至终, 以神韵来就戏曲、 武术等动作规律进行深入探究, 从而在腰部核心动作的转换之中, 立足戏曲、 武术等传统艺术的动作规律, 让中段训练有的放矢, 价值更高。 还能突出体现中华民族 “中和之美”, 在后背肌肉的训练中, 实现身韵训练的进一步突破。 动作与韵律血肉相连, 神韵和身韵在训练根源上, 与舞蹈动作及其语言训练的关联性密切, 并能在闪、 转、 腾、 挪的舞艺上更上一层楼。
(二) 虚实相生, 和谐为美
中国古典舞以 “载舞” 为基本要求, 其在表演本质上与戏曲身段 “互达”。 舞蹈的身韵, 与戏曲身段的四肢、 面部、 胯部、 腰部、 颈部、 头部等相关联。 在手、 眼、 身、 法、 步的 “一致” 中, 成为戏曲动作的“缩影”。
中国古典舞脱胎于传统京剧身段, 即 “做” 和“打”, 荟萃太极、 武术、 书法等国学艺术精华, 形成典雅的古典审美气质[6]。 戏曲中的身段表演务求做到形神兼备, 即神态表达与动作传达内涵的高度契合之上。 古典舞吸收了诸多戏曲舞蹈的精华, 并在每一个身段动作中得以清晰地表达[7]。 其间, 还能在手臂位置、 脚法、 眼神等中, 让古典舞的身韵更圆润和流畅, 并极具技术之美。
通过身韵演绎呈现古典舞的美, 让戏曲艺术和舞蹈表演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在贴近现代生活及公众的审美标准中, 实现 “身、 气、 脸、 眼、 手、 心” 之间的完美。 中国古典舞强调动作、 舞姿、 体态、 路线的契合,这就要求舞蹈者具备自主把控 “呼吸、 意念、 神态、 气韵等” 的魅力, 并在抽象的线条结构之中, 实现表演者在情感上的 “自由转换”。 中国古典舞的演出环节, 要掌握组合动作, 利用各类差异来成功塑造人物。
戏曲的身段与古典舞的身韵, 其关系同根同源, 却各自绚烂又千丝万缕。 中国古典舞脱离于戏曲 “身段”,以其独特的 “身韵”, 实现了舞蹈艺术的独立与飞跃,使中国古典舞身韵最终找到了自律, 并从中找寻到了舞蹈本体审美风尚和艺术规范, 使其最终成为中国古典舞蹈美学的奇葩。 中国古典舞要求舞蹈者对人物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表现等进行 “精准拿捏”, 不仅要在肢体上精致、 细腻, 还要深度把握面部表情, 让表演的内容更“有层次化”。 日常训练中, 关注肢体动作的同时, 还要从内在 “神韵” 出发, 让锻炼表现力更强, 动作指向性更“明确”。
四、 基于戏曲身段特性的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思考
(一) 夯实基础, 深化训练
古典舞注重对舞蹈身韵动作的 “一气呵成”, 即能从手到眼来彰显 “神韵”。 古典舞基训中, 运用气息的掌握, 使身韵动作幅度、 速度与呼吸等 “相得益彰”。戏曲舞蹈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 圆转的审美追求, 虚灵性的舞台空间, 程式化的表演方式, 以形传神的动作演绎中, 彰显 “余姿” “余韵”。 戏曲舞蹈舞台表演以“身段” 为基本动作单位, 其实质是对心观意象的动作姿态化。 身段传承的具身性上, 以舞蹈表演凸显西方话剧式思维影响, 在追求 “舞蹈化” 过程中, 现代 “古典舞” 的 “个性化” 特质及在抒情方式上 “形神兼具”[8]。
具体来讲, 在柔韧度训练上——“腰腿功”; 能力的训练上——通过自主控制舞姿, 进而在旋转、 弹跳及其踝关节训练中, 具有较强的爆发力和韧性力效果; 而在古典舞的技术技巧训练中, 让训练效果事半功倍。 古典舞基本训练旨在解决学生身体跳、 转、 翻等基本素质问题, 以技术技巧增强舞蹈表现力。 身韵辅衬下, 让艺术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更强。
以中国古典舞基本动作为例, 倒踢紫金冠通过两腿动作, 其身韵动作与戏曲身段在空中完成。 而就云手而言, 和 “小五花” 的运动路线是一样的, 是戏曲身段的“放大”。 双晃手是两手之间的距离保持与肩同宽, 要求身段及其身韵动作要有延伸感。 头眼配合做立圆运动,配之以腰的旁提含仰动律。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 在云肩转腰的动作上, 经提、 沉、 冲、 靠、 含、 腆、 移等基本动律贯穿起来的动作, 是古典舞身韵经过对戏曲无数长期观察积淀的结果。
(二) 练习巩固, 求实创新
中国古典舞和戏曲舞蹈在身段、 技法上的融合与呈现, 对舞蹈表演的技巧性和审美性等有着专业性要求。考究中国古典舞和戏曲舞蹈在身段塑造上的研究, 对舞蹈表演者追求舞姿卓越, 展现自身优美风采, 实现舞蹈在动作层面的转化, 增强二者的艺术表现力, 彰显舞蹈动作的张力之美等均提供了条件。 而在舞蹈表演者要求掌握的技法上, 通过浓厚的中国古典舞的舞蹈, 打造出别具一格的戏曲韵味舞蹈特色, 为实现艺术突破提供了条件。 还通过提炼、 发展和运用古典舞的身韵元素来进行戏曲的锻炼, 从而让训练效果更佳。 在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实践中, 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其内在联系和区别,在创新中求发展。
古典舞在动作元素上, 常借助气息来带动单一动作, 从而发挥对呼吸循环机能的有效调控。 在培养肌肉呼吸感中, 以对手臂的延伸感及其腿部动作的内在感,从而让舞蹈动作与舞姿、 呼吸相融, 并贯穿始终。
(三) 有效融合, 综合训练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呼吸训练, 再深入呼、 吸、 提、沉练习项目, 能为基础学习者的学习夯实身韵训练基础。 循序渐进地将身韵训练与身体训练相融合, 如在腰及蹲等各项动作训练中, 配合做好气息韵律等的训练。强调古典舞风格设计, 着重突出身韵训练意义, 结合训练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以神形兼备的审美特征及舞蹈精髓等, 达到最佳的身韵训练效果。
古典舞身韵是古典舞实践训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自身形式的规范化、 舞种化等中, 让舞蹈训练与实际效果更佳。 因而在训练体系上, 要求在古典舞的审美特征体系之中, 让舞蹈训练动作和表演创作实现统一的效果。 舞者头部和身体中段间上下运动中, 先以呼吸和外部动作相配合开始, 经不断变换舞蹈动作, 进而逐步认识和体会到呼吸与动作间的联系, 逐渐掌握呼吸和外部动作相配合的技巧, 而通过重新认知舞蹈作用与价值, 独具审美特性。 舞蹈训练实践上, 要做好相关位置的界定, 让古典舞的身韵与教学基础相契合。
(四) 技巧挖掘, 融会贯通
中国舞的训练包括: 地面元素部分、 中间训练部分(手位练习, 脚位练习, 基本舞姿)、 步伐训练部分、 综合短句训练部分。 训练环节紧抓重心, 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注意呼吸、 气息的运用, 以呼吸引导动作。 注意托掌和按掌的位置, 加上手臂与眼神的配合。 提沉动作上, 注意身体的运动路线, 呼吸带动身体做动作, 身体腰部呈现主动性。 从唱、 念、 做、 打和手、 眼、 身、法、 步等表演手段着手, 结合外部技术来讲, 运用眼神, 实现神和形的凝结, 如此才能产生身段的身法韵律。 在传统戏曲唱、 念、 做、 打的 “四功” 中, 不论哪一功都有由内而外、 通过形体来表现情节、 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外部动作。
结 语
中国古典舞身韵继承了戏曲身段的特性, 成为当下推动古典舞深度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古典舞蹈艺术中,无论是身段还是身韵, 均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借鉴戏曲身段的特性来进行中国古典舞的训练, 对提升中国古典舞的表现力, 实现中国古典舞的实践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