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研究

2024-04-14李媛媛

信息系统工程 2024年1期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

李媛媛

摘要:数字普惠金融运用信息技术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拓宽乡村融资渠道、激发乡村创新活力,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然而,数字金融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机构数字服务效能不高、乡村数字金融人才短缺,成为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现实障碍。科学进行网络化布局,满足乡村产业振兴的金融需求,要健全乡村金融体制机制、推动农村金融机构现代化转型、培育“技术+金融”复合型人才,以促进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金融服务乡村产业能力,深化金融科技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乡村产业振兴;路径

一、前言

随着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普惠金融与数字技术实现深度融合,数字普惠金融日益成为加快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型金融服务方式。数字普惠金融深入农村地区可以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满足农业融资需求、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动能。但是,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也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技术落后、人才短缺等现实难题,需要政府、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不断完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体制机制、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重视复合型人才建设,积极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重要优势。

二、网络技术布局现状:乡村产业振兴中的“数字化挑战”

数字普惠金融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高效地处理海量金融数据,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强有力支持。还通过移动支付、互联网保险等创新模式,拓宽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渠道,满足了农村居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但数字普惠金融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中,也面临着技术设施、数字服务、专业人才等方面的难题。

(一)技术挑战:农村地区数字金融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数字金融需要依赖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提高服务范围、效率和安全性。然而,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普及和应用受到限制,致使乡村产业振兴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持。

首先,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体制和机制不健全,与乡村产业发展的融合度不高。相较于城市地区,农村征信体系建设较为落后,对农民数据化信用档案的管理、信用数据化信息的收集和更新不到位;农村金融机构征信数据共享能力差、信息不对称,致使金融风险频发。而且,农村缺乏完整有效的监督体系和立法规范,导致金融监管机构不协调、职能重叠、效率低下,对于贷款主体的审查较为宽松,用于产业经营的周转资金也易被他用,更造成违约问题。

其次,农村产业融资渠道狭窄,缺乏数字技术与资金支持。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相对落后,缺乏为数字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支持的机构。由于风险因素的影响,农村地区的融资成本往往较高。加上农产品运输、仓储设备等比较落后,限制了农产品外销,导致农业经营收入有限。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和硬件设备建设远远不够,致使农民无法充分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便利。例如,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较低,网络速度慢,甚至存在网络覆盖盲区。这些基础设施的不足限制了农村数字产业的发展。

最后,数字金融服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是客户非常关心的问题。网络安全风险、数据泄露和隐私保护等问题,是限制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进一步普及的主要因素。此外,由于监管机构对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合规性的监管存在不足,许多金融服务可能存在合规漏洞,例如洗钱、欺诈等问题。由于数字普惠金融服务需要依赖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因此其对网络基础设施的要求也比较高,而这对于一些网络欠发达地区来说,就需要重点防范金融风险的潜在影响。

(二)服务挑战:乡村金融数字技术服务应用受限

数字技术设备的部署和获取是一个难题。由于乡村地区经济欠发达,很多农民没有能力购买和更新数字技术设备,导致数字技术服务难以推广。而且,当前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也存在数字化转型困难、数字产品和服务定位偏差等问题,导致金融机构数字服务效能不高,对乡村产业振兴的推动力不足。

农村数字技术服务受限。虽然多数农村金融机构更加关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技术性问题,但在服务体系、服务方式等方面的改革仍有待深化,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规划,在战略层面也需提升。农村金融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软硬件系统更新升级、数据安全等潜在风险导致农村金融机构的整体风险及成本较高,转型较为困难,无法为乡村企业和农户提供高效优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对数字普惠金融的产品和服务定位存在偏差,其更偏向于金融素养较高的客户,而忽视对数字普惠金融产品真正有需求的农户或经营主体。此外,中小银行在技术、人才、资金等[1]方面相对缺乏,难以与大型银行在数字金融领域展开竞争。在机遇方面,中小银行能够借助数字技术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和服务效率,同时降低运营成本。在挑战方面,中小银行面临着技术落后、人才匮乏和资金短缺等限制,使得中小银行在数字普惠金融领域的发展受到阻碍。

(三)人才挑战:“数字技术+金融科技”精英短缺

现代人才是深入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创新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数字普惠金融在乡村地区的接纳度问题一直是金融行业关注的焦点,尽管数字普惠金融在城市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在乡村地区的普及程度却较低。而且,乡村地区在数字金融人才方面的长期缺乏阻碍了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诸多项目的有效實施。

乡村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环境是导致数字普惠金融接纳度较低的重要原因。受经济基础、教学设施等因素影响,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乡村数字化教育资源匮乏,农民自身数字化素养不高,对数字技术的接受和运用能力较弱。许多乡村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网络覆盖率低,致使村民们难以接触到数字化金融服务。此外,由于村民的金融知识水平普遍较低,缺乏对数字普惠金融的了解和信任,导致其对数字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接受意愿低。据《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21)》显示,我国农村地区消费者的金融知识得分61.13,比城镇地区低6.41分[2]。

“技术+金融”复合型人才管理机制尚不健全。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深入推广需要应用主体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和金融素养,乡村“技术+金融”复合型人才的缺乏,难以有效推进乡村产业项目建设,也不利于为农民带来持续的经济收益。

部分农村地区的人才培养政策和推进措施有待完善,对于人才的管理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仍不健全。而且,农村制定的人才引进策略由于同质化严重、与实践相脱节、扶持力度不足等问题,较难吸引到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导致当前农村地区的数字人才、高端金融人才等严重缺失,在金融产品创新、数据分析应用、数据及业务风险防范等方面存在短板,难以实现专业人才与乡村产业振兴项目的有效衔接,阻碍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中的“数字化改革”

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借助互联网、移动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突破传统金融的时间与空间局限,向农民提供便捷化的金融服务,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一)数字便捷:提高乡村金融服务效率

鼓励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是推动乡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手段。金融机构应结合乡村地区的实际需求,探索更加符合乡村需求的服务模式。例如,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精准分析村民的信用状况和融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开展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为农业产业升级和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在大数据征信、数字貨币、人工智能等技术运用于普惠金融进程中,金融智能技术的迭代与创新促进了普惠金融产品的转化,构筑了“人工+智能”的动态应用服务场景。加强金融普惠型数据整合与分析,提升数据统计准确性,制定定性与定量分析数据标准,形成对乡村产业发展的科学监管。同时,通过构筑高效能模态化数据收集、数据分析与处理、数据信息共享的金融平台,科学地对不良贷款率、信贷证券化、股(债)权融资等进行全链条统计,助力金融监管部门做好普惠金融推动乡村振兴运行的态势监测,为推动共同富裕做好科学技术的数字化基础准备。

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降低农村市场交易成本,拓展金融服务业务范围,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这为有效解决农村金融供需错配、发展缓慢等问题提供了新途径。同时,数字普惠金融既能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又可以吸引满足需求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进入农业产业发展中,从而减少固定的资本投资和劳动力要素投入,提高农村金融的运营效率,推动金融机构提供更优质、更高效、更广覆盖的金融服务。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普惠性作用对于受传统金融排斥程度更高的低收入农民的边际贡献更高[3]。

(二)创新方式:拓宽乡村产业融资渠道

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要着力提高中、小微企业的吸纳就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旺盛,对企业生存、创新和持续性发展形成内在的推动力。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为乡村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供给需要的资金,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提升企业融资能力[4]。数字普惠金融可以增加中小微企业的直接融资机会,使其付出较少成本获取资金,又依托新兴技术拓展新的融资渠道和方式,丰富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供给,逐步减缓乡村产业的资金约束,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此外,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助于强化征信体系建设、降低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等,其能够借助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精准获取与有效整合企业和个人信息,使整个信贷审批过程更具实效性、便捷性,有助于减少借贷风险,更好实现农村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增强金融交易的灵活性,提高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的可得性和效率。

(三)网络联动:激发乡村创新创业活力

数字网络布局产业链,全方位推动农业产业集聚,释放巨大的发展潜力。这有助于衍生出相应的数字化与网络化等信息服务行业,加速农业现代化转型。通过网络化布局乡村振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要通过数字科技推动普惠金融下沉,尤其是农业技术推广,以乡村新精英与普惠金融政策作为双驱动,全面推进农业的高科技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智能动态遥感技术监测农业环境与农作物分布,掌握乡村区域的生物阈值分布,更好地推动普惠金融政策下沉的精准化与高效化。这将有效地将普惠金融政策与网络化科技融合起来,全方位地对智慧型农业发展与绿色型农业建设提供了经济与科技的双维动力。

数字普惠金融借助数字支付服务,可以降低乡村企业在生产、销售、支付结算等环节的交易成本,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增加企业经营利润,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和范围。同时,金融机构、乡村企业等主体能够依托互联网平台实现信息相通,有效解决产业链内部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增强整个农业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和协同性,推动产业链进一步拓展。

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加强对产业链主体的资金支持力度,将数字技术与产业链和供应链过程相融合,推动产地直销等“线上+线下”供销新模式得到迅速发展,促进乡村新产业和新业态的重构,也带动农民高质量就业和创业,激发乡村创新的内在动力。再者,数字普惠金融盘活了游离于传统金融之外的闲置资金,为返乡创业群体开拓了新的资金获取渠道,使有意愿的农户有机会借助乡村特色资源进行创业实践,不断凝聚创新创业力量,打造新型农业产业链,增加乡村企业数量,推进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四、数字普惠金融机制联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网络化全景”

数字普惠金融是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通过完善金融体制机制、推动农村金融机构转型、鼓励数字金融人才培养等改革措施,构建“网络化全景”的乡村发展联动模式,为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

(一)健全乡村金融体制机制,促进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产业有效融合,有利于拓宽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广度与深度,不断完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完善乡村数字普惠金融体制机制。建设数字化、网络化的农村征信体系,将农村地区各主体纳入征信系统,加强对农户电子信用档案的管理、更新,打破因区域不平衡导致的数据“信息孤岛”,实现全景式数据流通。同时,强化监管力度,明确各金融监管机构的权责,提高服务效率,严厉打击线上非法集资及高额民间借贷等违法行为。制定数字普惠金融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贷款流程,不断规避业务过程中的金融风险,切实保障农民和农业企业的合法权益,为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产业有效融合创造条件。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打造特色乡村品牌。推动产业多元融合,将农业、农村服务业、旅游业等有机结合,在农产品加工、休闲旅游、文化传承等各领域实现共赢,不断提升产业附加值。此外,加强农村科技创新,通过引入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产业的生产效率和品质,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并积极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创新,借助电商平台扩大农产品加工和外销规模,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为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优势奠定基础。

(二)推动农村金融机构转型,提升金融服务乡村产业能力

农村金融机构实现转型升级,必须借助数字技术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金融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水平。

运用数字技术促进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转型升级。要转变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理念,探索搭建服务“三农”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和流程,降低农业主体的融资成本,提高农民利用数字技术获得资金的便捷性。当然,也要运用科学技术加强对涉农信贷风险的识别、监控、预警和处置。

创新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模式。积极向各类涉农主体展示数字普惠金融的服务理念和产品效益,满足更多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金融机构也要针对农业产业特征积极地探索创新不同的模式来进行风险控制、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例如,农业供应链金融、电商+农村金融等模式可以与数字技术进行有效结合,以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激活农村金融市场。

提高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针对性。要立足农村金融市场来拓展相关业务,因地制宜创新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打破传统的经营方式,通过实地调研等途径收集数据信息,采集融资需求。针对农村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涉农主体定制适宜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让农户能够公平地接触和享受到优质金融服务。

(三)培育复合型专业化人才,深化金融科技赋能乡村产业

培养和引进“技术+金融”复合型人才,能够提高农村居民数字金融素养和风险意识,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发挥人才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关键性作用,共育“数字中国”金融驱动力。

增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既要加快建立农村数字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紧紧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重点,制定适宜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加强农村居民数字素养培训是优化村民数字生活参与行为的效率保障”[5],逐步提升农民数字化技能和素养,建设数字技术人才队伍,激活乡村人才“引擎”。要鼓励各地政府加大对农村金融教育的支持力度,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引导农民学习金融知识,提高金融素养,培养金融技能型人才,为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积蓄内在力量。

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渠道。要重点打造和培育数字技术与金融技能相结合的复合型专業人才,鼓励相关金融机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建立长期协作关系,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等方式,培养一支既懂金融又懂数字技术的本土人才队伍,不断为乡村产业振兴输送复合型人才,并及时将取得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效益。

完善农村人才引进体系建设。当地政府应加强对复合型人才引进的政策优惠和资金投入,搭建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平台,建立健全人才的管理、保障和激励机制,提升人才福利待遇。积极改善乡村人才发展环境,鼓励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返乡创业、就业,给予专业技术人才优厚报酬,以吸引更多“技术+金融”复合型人才投入“三农”事业,推动乡村产业兴旺。

五、结语

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提高乡村金融服务效率、拓宽乡村产业融资渠道、激发乡村创新创业动能,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的活力。然而,农村数字金融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乡村数字技术服务效能不高、“数字+金融”复合型人才的短缺,使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着技术、服务、人才等方面的现实挑战。因此,要着力完善农村金融体制机制,推动农村金融机构转型,培育复合型专业人才,不断促进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强化金融科技赋能乡村产业发展,从而推动乡村产业兴旺,增加农民收入,为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奠定重要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江晓帆,叶池莲,申娟.数字普惠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振兴探索[J].金融纵横,2023(05):67-70.

[2]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R].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2021.

[3]王天娇,张紫微.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农民增收效应及其传导机制[J].华北金融,2023(05):73-84.

[4]徐巍巍.数字普惠金融、融资约束与资本结构——基于企业成长性分析[J].财会通讯,2023(10):31-34+79.

[5]周欢.新时代数字乡村建设的前提、困境及路径探究[J].新经济,2022(04):46-51.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尚丹

猜你喜欢

数字普惠金融
数字普惠金融助力精准扶贫分析
数字普惠金融消减苏北农村地区贫困脆弱性路径研究
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减贫效应实证研究
消费者权益视角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风险及措施
合肥县域村镇银行科技与数字普惠金融应用研究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数字普惠金融下的互联网个人征信业务探索
数字普惠金融助力精准扶贫的创新机制
数字普惠金融的县域测度
数字普惠金融推动脱贫攻坚的优势分析、具体实践与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