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积视频技术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实践与应对之路

2024-04-14陈旺李钰

北京文化创意 2024年1期
关键词:发展困境非物质文化遗产

陈旺 李钰

摘要: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是一种建立在数字技术与历史文化之间的传播方式。目前,数字化非遗传承同时面临着外部环境的发展演变、多维数字的技术变革、传播模式与数字化冲突、传播方式的内在价值等方面困境。体积视频作为赋能数字化非遗传承的基础性技术,在技术实现过程中能够适应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能够利用其技术特性改变人们对非遗传承的认知途径和体验方式。未来,非遗数字化技术将为非遗传承带来智慧化体验、智能化再生、精准化反馈等发展,中国非遗将搭载数字化技术快车,焕发非遗新活力。

关键词:数字化非遗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 体积视频 发展困境

一、引言

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简称《意见》)指出,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①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数字化的传承,就是运用数字化技术建设数字化基础传播,推动非遗数字化向及时互动、全面覆盖、成果共享等方面不断前进发展,成为创新非遗数字化传播形式的主力。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非遗的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途径、传播主体与客体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对于数字化技术的需求与运用,将会触发非遗以及博物展示行业新的形式以及生态演变,不断重构出数字化非遗的新传播形态。人类所接受的信息源中有超过80%的信息来源于视觉信息(包括文本、图像、视频与模型等)②,如今视频作为基本的视觉重组通道,逐步融合信息资源成为媒介变革的新型资源,这种资源在数字化时代快速传播、发展,立足于基本的数字化传播技术,视频成为了重要的信息载体,对于非遗人们也开始追求使用短视频、纪录片等形式进行保护与传播。

非遗首先是一种文化,是特定人群的生活经验、历史传统、集体记忆以及社会实践,是一种作为文化的遗产。③作为人类时代口口相传、联系紧密的文化,随着表现形式、传承形式、文化环境、传播主客体等一系列因素的不断改变,数字化非遗的保护与发展难度变大。但视频作为信息资源拥有上述的媒介传播属性,在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云存储等技术支持下,能够处理大量数据,拥有便捷化信息传播、快速产生关联性和重塑时空性等特征,在视频媒介的影响下,非遗信息能够实现快速传播,实现完成高效理解、实时互动、产生反馈等环节。④在这种情况下,基础的二维视频资源已经不太能够满足人们的全部需求,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元宇宙技术的出现更让交互、实时等新奇的体验走进了每一个人的生活。非遗资源的高效批量化处理、快速便捷传播、实时交流反馈成为了目前视频资源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而非遗的演变冲突、技术变革、数字化进程与内在价值演变则就成为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本文剖析非遗主体传承人的现状,以体积视频为技术依托,深入分析非遗传承的“真实”环境,增加受众群体对于传承项目的感知与体验。从外部环境、技术赋能、客体需求、传承项目等多维度来把握非遗传承发展新方向。只有不断地将科技融入非遗传播的体系之中,才能实现非遗的内核价值,从而积极推动我国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非遗数字化保护就是采用数字采集、存储、处理、展示、传播等技术,将非遗内容转化、再现、复原成可共生可再现的数字形态。①数字技术的发展,影响到了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应用发展。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提升,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拓宽了非遗数字信息化传播研究:一方面,基于网络信息数据与各大社交平台用户数据的空间状态,分析反映了环境、受众群体、展示方式、传播内容等时空变化,有助于非遗个体传播的大范围时空扩散。另一方面,个体在非遗群体活动作用不断增强,受众群体大幅度增加,展现出不可替代的明星效益,这种大范围的时空传播对非遗的演变产生了量变与质变的影响。②与此同时,当前非遗传承的数字化发展面临着外部环境、数字技术、传承模式、传播方式等发展的矛盾冲突,数字化技术赋能非遗正在成为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新兴研究领域。③

二、数字化技术背景下非遗传承面临的困境

作为非遗的主要载体,群体传承是指社会中众多人员共同参与同一种类的传承方式④,传承人是承载非遗与数字化的主要纽带,成为解决数字化传播的必要介质。在数字化传播过程中,非遗传承人拥有主要话语权并参加非遗发展的关键流程,掌握关键优势。⑤然而随着数字化进程不断演变,科技以便捷互动为切入点,集中于某一单独技术内部或多個要素空间联系下,尚未能解决受众多样化需求这一问题。对于数字化的全面评估,跨尺度认知非遗与数字化环境的交互影响时,非遗传承无法保持本身的结构与提升信息传播的适应能力。同时在非遗传承过程中,也会面临着新时代的挑战,这些挑战影响非遗数字化发展的脚步,主要体现在外部环境、所用技术、传承方式三方面,其实质是“非遗与数字化的冲突”。

(一)外部环境的发展演变冲突

非遗的生存环境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非遗是群体性适应特定生存环境的产物,它深刻地体现着某一地域内环境的自然风光、经济文化、人文素养、民族精神。其本质上是由人构成的,生存环境孕育并深刻影响着非遗,在日常生活中,非遗反映着当地居民最朴素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它们在生活中被创造又作用于日常生活之中世代相传,是不断传承保留的传统文化形式。⑥在历经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中,它不断迎合适应当地文化,无数次地调整与保留、逐步发展积淀,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与当地人一起成为文化的一部分。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非遗正在面临现代文明的结合与碰撞,环境的改变必然会带来非遗文化的震荡。现存的外部环境对于非遗的发展形成剧烈冲突。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于非遗项目本身而言,由于社会变迁和现代化的冲击,大量的原住民外迁,这导致了许多非遗文化传承人的流失。这些传承人是非遗文化的重要载体,他们的离去使得非遗项目失去了原有的发展土壤和空间环境。同时,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普及,一些传统技艺和习俗也逐渐失去了实用性和市场需求,进一步加剧了非遗项目的生存危机。其次,从受众的角度来看,非遗环境的消失也深刻地影响着他们。失去了环境培养下的受众,特别是年轻人,对非遗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不再像过去那样关注和重视。这种文化断层现象的出现,使得非遗传承发展更加艰难。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我们需要加强对非遗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年轻人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兴趣,同时也要注重发展新的传承方式,确保非遗文化能够得以延续和发展。

(二)多维数字的技术变革冲突

目前,我国各地数字化非遗的展示所运用的数字技术基本一致,而非遗馆所运用的通过不同拍摄方式或拍摄手法所制作的短片其底层逻辑都是脱离非遗本身所处环境的设计。我国非遗数字化的展示主要是在非遗场所馆内设定具体的地点展示内容,数字化手段主要包括三层:第一,利用数字技术在非遗展览馆所展示的短片、全息投影等;第二,运用VR、AR、3D建模等技术,全面构建模拟的非遗环境;第三,基于大数据、互联网等底层技术进入元宇宙时代,构建可互动、可交流、可共享的环境,全面复刻文化环境。如今,数字化技术深刻地影响非遗文化的发展,现有数字化制作过程对非遗进行了主观化地筛选,制作过程要经历技术的前期收集筛选、合并重构、转化分析和挖掘展现后转化为可视化的信息后提供给受众,但非遗经历筛选、合并、转化、挖掘之后呈现的状态掌握在数字化的制作者手中而不是非遗传承人手中,呈现方式的不同也只会影响受众对于非遗的可接受度,但是无法根本改变非遗的发展与传播现状,这种状态会导致非遗失去内核的精神文化,无法达到保护与传承的目的。所以只有进入到第三层,充分发挥“技术赋能”作用,复刻非遗生存环境,建构“非遗”传承空间,给予非遗传承人话语权,使非遗文化经历“原生—技术—再现原生”的全过程,才能真正改变转化技术以及非遗现状。

(三)传承模式与数字化进程的冲突

技艺类非遗的传承模式包括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社会传承、学校传承等,但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速,这种传承模式受限于主体因素与地理因素,如果想要扩大传承范围,便要借助数字化手段,将“一对一”的传承模式变为“一对多”的线上传承。

(四)传播方式的内在价值冲突

目前数字化非遗传承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原始信息的失真化、碎片化与情绪化现象,所产生的非遗信息脱离非遗生存土壤,割裂对于原本文化反映的现状,形成特定环境下的局限性反映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播非遗的过程中,根植非遗传承进行基本的数字化保护传承,在面向受众传播的过程中,借助数字化智能算法实现对于非遗项目的精准化、个性化传播,保持信息传播长久稳定发展。在我国非遗保护进程中,传承人对于数字化技术以及展示媒介并不敏感,对于项目的数字化保护意识极为薄弱,发展技术以及创新传播方式对于非遗传承人难度较高。①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就应不断深入所传承文化的精髓,加强对于传承文化的研究,系统化梳理发展脉络,结合时代的演变与发展,根据口述以及原有的档案影像材料,组织专业人员在传承人的指导下进行再现传播。综上所述,非遗应形成以传承内在价值为本质属性,以非遗主体的环境变革为意义来源,以受众主体的可接受性为呈现方式,以数字技术的不断变革为表达方式,将传承人作为主要的中心体,组合扩散传播的方式形成综合性网络传播载体。

三、体积视频技术②

体积视频是一种作为深度捕捉三维空间信息并且能快速生成三维数字模型的数字技术,对于所生成的三维数字模型十分重要,观众可以切换任意视角进行观看。本质上说体积视频是将连续的三维数字模型序列进行系统化整合串联。作为一种将现实完整性呈现于数字空间的技术,具有内存较小、可实时渲染等特点。本身可以在任意平台播放,并赋予观赏者在任意时间、任意角度、任意地点高自由度观看视频的权力。这一数字技术由于其首次加入空间概念,便被称为体积视频。

(一)体积视频技术的相关概念分析

数字化技术在数字化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体积视频则成为突破传统限制、实现非遗活态化的重要手段。目前而言,视频分为两类,一种是传统视频由每秒30帧的静态画面构成,另一种体积视频则是用每秒30个3D静态模型构成,因此体积视频支持60DOF③自由观看,是现阶段能够快速将现实世界1:1数字化方法的技术。

目前数字化技术发展迅速,但其应用条件尚不成熟,对于非遗的保护工作主要采用传统的口述记录、照片、视频等,这些手段曾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发挥巨大作用,例如央视推出的纪录片《指尖上的传承》全面客观地记录了我国非遗的发展与保护,但采用直拍纪录片视频方法,所拍摄的视频由于其本身的信息承载性存在局限,大多并未记录所创非遗技艺细节。近年来,随着三维建模、动作捕捉①、面部识别技术的不断发展,拍摄记录方式由二维数据转化为三维信息,拍摄变为了一种数据采集,经过开发与利用成为可编辑传播的信息源。非遗是依托于人和环境文化本身而存在,以传承文化习俗表达情感为手段,以独特的生活背景为表现方式而得以延续,是根植生活习俗的、“活”的文化。作为以三维形式所存在的建模技术,其对人力物力的消耗巨大;动作捕捉技术虽可以快速记录,但所呈现的只有拍摄记录,并未体现其背后的文化环境。因此,寻求一种有效的数字技术对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也非常重要。面对非遗传承不断增大的难度,如何以技术为主导,推动数字化在保护传承非遗方面的作用,为非遗提供新活力成为重要问题。本文以将体积视频记录手段运用于藏族锅庄舞的保护与传承为案例,展示全新的技术手段对其进行的开发利用与传承发扬。将全新空间概念加入视频采集过程当中,全方位获取表演者“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以及手臂撩、甩、晃”的完整动作,自动生成舞蹈表演者模型并进行环境采集,为解决藏族锅庄舞蹈的传承提供一条可行的途径。

(二)体積视频技术赋能非遗传承的发展应用

体积视频所需硬件设备主要包括70到80台高速精准摄像机、PC机、信息转化收集器、视频存储器以及绿景房,目前体积视频的拍摄主要集中于室内场景或大型可移动集装箱内。对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锅庄舞蹈而言,舞蹈类非遗本身具有表现力强、动作幅度大等特点。体积视频可处理的信息量较大,对舞蹈类非遗来说其表演特点在特定范围时间内,完全可以精准实现,并完整真实地还原非遗传承人本身的原生性、真实性、实时性等特征。

以藏族锅庄舞为例,拍摄相关视频的步骤主要包括:数字化存储、数据库建设、数据信息的传播与展示。首先是数字化存储:实时监控即所拍摄画面实时传输至终端电脑之中,电脑将所获取的三维序列排列整合建立数据库,将庞大的数据信息运用分类、管理,随时调取运用。所形成的三维数字短片,实时保存至云端网络。数据库的建立是数据整合的关键一步,构建体积视频锅庄舞数据库,高效地编辑及生成舞蹈数据。体积视频可以动态化捕捉动作数据,保存跳舞时的画面,通过大量数据运算形成三维模型。体积视频所保存人物的运动信息以帧速为单位,记录每一帧下人物动作的运动变化。所形成的数据由不同舞蹈序列组合而成,从而进行数据信息的识别,便于数据处理中的压缩、关键帧标识、运动生成、运动合成等一系列操作。对于所形成舞蹈体积视频,按需求经过细致后期美化,即可生成画质较高的、符合相应效果的成品;其次是数据库建设:对于舞蹈类非遗,可以建立以内容为导向的资料数据库,体积视频可以通过手机、电脑、平板、VR眼镜等多种终端进行观看,受众通过相应的索引指示进行观看。影片经过更加细致化形式的不同展示设计后,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非遗文化信息,将非遗文化的外在信息拓展,展开我们对于传统舞蹈类非遗表达传播形式的深入挖掘。最后是数据信息的传播与展示:视频的传播是展示宣传舞蹈类非遗必要的宣传手段。目前大量非遗的数字化网站只进行了单纯的宣传,并未展示相关视频达到数字化传播的效果。应当通过舞蹈类非遗的数字化存储和三维互动式播放展示,还原当地的环境文化,使得千里之外的观众可以在观看视频时能够真实直接地感受舞蹈类非遗的精彩和对于其精神的理解,体会到锅庄舞其纯洁、正义、理想的美好寓意以及寓教于乐的感化作用,真正展示一个民族整体性的精神世界与淳朴自然的即兴表演初衷。

(三)体积视频赋能非遗项目的过程设计——以藏族锅庄舞为例

藏族锅庄舞①,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这种舞蹈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在锅庄舞的发展过程中,融入了各种劳动歌舞和民风民俗歌舞,如劳动歌舞,以及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因此,锅庄舞具有丰富的舞蹈动作和形式。而针对非遗数字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与数字技术的基础性应用,体积视频能够利用具备人数多、寓意丰富、依赖传承人、本土化传承环境特征的非遗项目,串联从非遗生存环境、传承人、传承项目、受众的传播全过程。在进行非遗传播的各个阶段,体积视频可以集合项目视频信息、音乐、场景介绍等各项数据,驱动受众参与观看非遗项目,并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互联互通的智能化传播服务,彻底打破非遗信息单向的信息隔阂,促使非遗项目高质量化传播。目前,体积视频技术尚未广泛应用于非遗传承领域,仍处于启蒙阶段,为此本文以藏族锅庄舞的应用型研究中从设计、实验、传播等3个阶段探讨体积视频的应用形式与潜在价值。

1.设计阶段

拍摄体积视频前需要选择适合的锅庄舞表演素材(表演片段应满足体现锅庄舞非遗主要传承文化;便于受众全方位体验锅庄舞的表演气氛;传承人便于体现非遗项目的演变历程以及文化精髓)、制度拍摄时长、音乐准备、硬件设备等主要阶段步骤。整个设计过程需要协调非遗锅庄舞表演人员、拍摄过程中的检查人员、主要设备使用人员等相关方才能获得符合传承人要求满足受众需要的影片。传统的设计过程需要重新建构脚本,使得传播主体变为视频的制作者而非非遗传承人,在一定条件下容易形成改变非遗的传播内容,造成非遗内容的片面化理解。运用体积视频技术可以真实、本质地体现非遗项目文化,实现非遗文化的无损传播。在设计阶段将舞台表演交由最为了解项目的非遗传承人,为解决设计阶段过分干预非遗文化提供新思路。例如,深圳普罗米修斯视觉技术公司在舞蹈片段的拍摄中,就成功运用了世界领先级的“追光”拍摄器,真实记录了以跳舞者为主体的舞蹈表演。这种拍摄方式不仅凸显了跳舞者的主体地位,还通过数字化技术还原了真人动态,实现了以跳舞者为第一视角的传播内容,种创新性的尝试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实验拍摄

制作拍摄完整的体积视频需要前期准备,中期拍摄,后期传播三个步骤。体积视频的拍摄主要通过摄影棚内搭载的由专业级RGB深度感应相机和高精度工业相机组成的系统,在拍摄过程中扫描演员的颜色和深度信息,并通过算法实时建立模型,将这些模型通过三维软件制作成连动的视频。此阶段主要依赖拍摄设备及传承人,但要时刻关注序列。拍摄完毕后,根据需要,结合人体本身结构与舞蹈动作特点,细化角色面部,体现精细化特征。

3.传播发展

数字化视频是展示非遗内容与资源的重要工具。传播数字化视频应该有翔实的工艺内容介绍以及信息解读,以系统化建立数字传播体系,后续体积视频的拍摄与传播需要一定的维护与发展。每一个非遗项目的传播都要经历系统化的策划与运营,使得受众可以自愿接受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可持续发展。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幾千年来社会发展的瑰宝,探索新科技化传播路径是非遗传承与发展的责任与突破方向。在数字化不断发展的今天,非遗的传播也应不断发展,与时俱进。

四、体积视频技术赋能非遗传承的未来展望

“万物皆可交互”是数字化时代的特征之一。在5G、拓展现实、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下,建设“体积视频资料库”无疑是最便捷的赛道。通过对于非遗数据的采集、数据信息存储、数据库建立、信息的传播与展示等步骤的运用,体积视频可以快速完成实时建模分析,为受众提供可编辑、可交互的视频信息,实现沉浸式数字孪生,开启“元宇宙”时代。作为实现数字技术时代的主要途径。体积视频可以最大化显现非遗项目的基本信息,同时也具备了四大特征赋能数字化时代:1.环境再现,基于三维数字空间提供智能化概念,使得受众可以更加快捷便利地了解非遗项目,真正实现非遗项目的实时传播。2.受众适配,最大化贴合如今受众的需求,使其真正体会非遗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3.需求反馈,对于依赖传承人的非遗项目而言,数字技术不仅能够记录和保存非遗项目的核心技艺,确保不会因传承人的减少或离世而失传,还能有效扩大非遗文化的传播范围,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4.传播显现,大量体积视频的运用,可以帮助非遗在线上传播的进一步推广,帮助拓展非遗视频的主要途径。

(一)环境再现:基于元宇宙的智能活态化体验

元宇宙作为未来数字化设计的潜在赛道,从2021年开始便不断应用于各大场景。对于实现元宇宙融合数字化生产的平台化概念,通过5G、VR、数字孪生等多种技术底座为用户带来沉浸式、互动式、开放式的体验。体积视频却可实现对于元宇宙设想的初步应用,其交互感与临场的三维感,为成长中缺少环境氛围的受众提供真实的体验感。通过联接交互以智能化传播数据与信息,将形成从内容制作到受众的精准链式传承。打破传统传承过程中过于依赖传承人的客观限制,真正实现非遗数字的初步智能活态化传播。

(二)受众适配:基于传播媒介的便捷快速化感受

目前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人们更加适应便捷快速的短视频传播方式,大量受众对于冗长的纪录片关注度不高,但却对纪录片的拍摄制作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受众对于实现互动交流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期待,体积视频的运用则可以解决传播媒介的困境。在小程序上即可实现观看与传播无疑是交互最大的变革。新一代的年轻群体,对于数字技术的渴望与娴熟运用,将成为非遗传播的强大助力。①体积视频在满足受众的感受后,为受众理解非遗文化也做出了巨大贡献:环境的创造性再建,结合非遗传承人的精彩表演,使得非遗由原来单线式的输出传播转化为反馈式的再现传承。

(三)需求反馈:基于传承人的数字智能化再生

大量非遺传承项目以传承人的传播与发展为中心,失去传承人的传承项目传播将会更加困难,体积视频技术可以将传承人数字化孪生,通过其完整地再现传承项目,最大限度地激发受众的情感。体积视频重构智能化数字时代的同时也需要将不同来源、不同背景、不同项目的传承人信息进行收集、重组、输出融合。目前完全可以实现各类非遗项目的要求,将非遗最本质的表现可视化,最便捷地建立可互动视频。当全新的数字化时代完全来临时,未来的“孪生传承人”将突破时间、地点、空间的束缚,实现思维的突破与技术创新,最终达到非遗传承人的智能孪生。

(四)传播显现:基于非遗项目的全面精准化展现

非遗项目的数字化展示相对其他形式来说,更能体现它本质的文化属性。非遗项目的数字化存储与展示将最大限度地赋能发展,形成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数字化原生土壤。体积视频可以帮助数字化非遗传承的过程中,产生更加全面精准的呈现效果,成为非遗项目传播的重要媒介。形成一条由体积视频到非遗传承环境、受众、传承人、传承项目信息完整链的整体性互动关系,最终实现对于非遗项目的完整化、活态化传播。

五、结语

随着数字化技术在我国的广泛应用与普及,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智能化时代,非遗传承的数字化研究将会不断深入,呈现出独有的研究特色。以目前较为领先的体积视频技术为支撑,借用互联网多项数字化技术,加快对于数字化非遗传承的全面部署,为非遗生存环境、传承项目、受众、传承人提供更加智能的保护与发展;借助体积视频技术,增强数字化非遗传承的智能化体验,从而促进非遗文化的影响与传播,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魅力。

基金项目:2022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数字化背景下非遗传承人数据采集及应用研究”(CX20221205);

2022年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数字平台的项目式泛在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2022JGYB200)

作者:

陈旺,湖南工商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品牌推广,非遗文化传播

李钰,湖南工商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非遗文化传播

(责任编辑:曹翊钧)

Abstract: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 new communication method based on digital technology and historical culture. However, digital non-genetic inheritance also faces difficultie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the transformation of multi-dimensional digital technology, the acceptability of the audience object, and the intrinsic value of the inheritance method. As a basic technology that empowers non-genetic inheritance, volumetric video can adapt to huge changes i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during the process of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and can use its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to change peoples cognition and experience of non-genetic inheritance. In the futur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gital technology will bring developments such as intelligent experience, intelligent regeneration, and precise feedback to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ance.

Key Words: Digit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Volume Video, Development  Dilemma

猜你喜欢

发展困境非物质文化遗产
长沙望城区戏曲文化发展困境探究
关于行业性科技期刊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
新课改视阈下我国小学英语教育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
宁夏回族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免费手机软件盈利模式探讨
基建投资预算贴合工程造价控制阶梯化管理研究
刍议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
唐山皮影在新媒体网络中的传播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