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大单元整体教学的作业设计策略
2024-04-14郜寿养
【摘要】“双减”背景下,教师需要酌量控制作业量,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教师在开展大单元整体教学时,需要秉持大单元作业设计思路,设计情境化、多样化的大单元作业。基于此,文章从课前、课中、课后作业三个角度出发,以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为例,探讨大单元作业设计策略。
【关键词】“双减”;初中物理;大单元整体教学;作业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宁德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2023年度课题“智慧课堂下的初中物理作业动态分层设计与应用研究”(立项批准号:FJNDKY23-20)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郜寿养(1986—),男,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十八中学。
大单元整体教学是指以单元主题为依托,整合单元教学内容和课外资源,使教学结构、教学内容系统化、整体化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有助于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充分发挥大单元整体教学的效用,初中物理教师要配合设计情境化、多样化的大单元作业,在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学科育人目标。
一、“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大单元整体教学的预习作业设计
预习能够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教师需要结合不同学生的学情,融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设计不同难度的大单元预习作业,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学习内容,找到实际生活与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1]。
以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为例。此单元主要涵盖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描述运动、判断运动的快慢、测量平均速度等内容。基于此,教师设计了如下预习作业单(如表1所示)。此预习作业单既包括理论知识学习,又包括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完成预习作业能够充分了解单元涉及的主要知识点。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大单元整体教学的课堂作业设计
(一)设计课堂延伸作业
课堂作业是教学的延伸,有助于教师当堂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一方面,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做题准确性,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可根据学生的做题速度,判断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2]。教师可将简单的课堂作业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使学生拥有完整的思维过程,同时节省学生的课后作业时间,减轻学生的整体学习压力[3]。
仍然以“机械运动”这一单元为例,此单元涉及的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创编作业内容,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教师依据單元内容,设计了如下大单元课堂延伸作业单(如表2所示)。
(二)设计思维攀升作业
通过学生完成的课堂延伸作业,教师能够基本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满足部分学生的挑战欲望,教师还可以设计思维攀升型的课堂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4]。
仍以“机械运动”这一单元为例,教师设计了如下思维攀升作业单(如表3所示),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找到解题的关键。
(三)设计生活情境作业
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设计物理作业时,应以实际生活为背景,选择贴合实际生活的案例,设计生活情境作业,引导学生建构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联,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以“机械运动”这一单元为例,教师结合“交通出行”这一生活化的主题设计了生活情境作业(如表4所示),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2.理解知识的含义 优秀、良好、合格
三、“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大单元整体教学的课后作业设计
完成课堂教学后,教师可设计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借助思维导图等工具回顾和复习大单元物理知识,检验自己是否已经真正理解单元重难点知识,从而促使学生不断完善知识体系,达成知识巩固目标[5]。
以“机械运动”这一单元为例,教师可要求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工具完成大单元知识整合的课后作业(如图1所示),以助力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完善知识结构。
结语
综上所述,在开展大单元整体教学时,教师可从课前、课中、课后三方面入手,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设计情境化、多样化的大单元作业,提高课堂教学质效,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将“双减”政策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沈红静.大单元整体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3(4):41-43.
[2]董青春.TPACK框架下初中物理作业设计的构建策略[J].中学物理,2022,40(24):11-14.
[3]曹江,李进.基于PBL的初中物理实践类作业优化策略:以“透镜及其应用”单元作业为例[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2(22):80-82.
[4]谢桂英,余耿华.“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作业设计与实施探索:以《物理》8年级上册为例[J].物理教师,2022,43(8):41-43.
[5]于瑞莹.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大单元作业设计:以八年级物理“压强”一章为例[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7):30-33.